摘要:西泠印社是中国传统园林之中意境营造的集大成者,凭借孤山得天独厚的台地地势,在错落的地形中,以多变的造景手法,营造出风格独特且个性鲜明的“印学”意境。孟兆祯先生赞其为中国台地园林经典之作。通过对西泠印社山地园林意境营造进行系统探究,从园林立意、实境构成、意境生成、意境深化等几个方面详解古典园林景观意境营造的手法,为现代园林意境的营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泠印社;园林;意境营造
西泠印社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畔,依托于孤山山势,园林的空间变化更加复杂,对于作为园林意境之中外在表象的“境”的营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意”的营造,西泠印社由名便可知,其所表达的是文人学士对于篆刻艺术的追求。通过空间造景,对虚境进行凝练,因山构室,显金石风韵,凝聚文人学士结社造园“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精髓,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本文通过对西泠印社整体布局立意、造园手法、时空变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来展开对园林意境的分析,阐述西泠印社意境营造的独到之处,展现园林与印学的文化融合,为现代园林造景提供借鉴。
一、问名心晓——园林立意
(一)明旨立意
《园衍》中曾言:“世事皆事出有因,世人做事皆应有的放矢,园林亦然。”所以明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园林创作要有个明确的主题。虽然各空间有不同的内涵,但也都是统一在大的主题思想之下的。其次便是通过实地探寻,整合景要素来形成实境,为“意”的延伸提供载体。西泠印社结社自1904年起,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所以印社之中文士精神内涵的表达,重要体现在印学上面。以“印”字贯穿于园林兴建的始终,“印”字也就决定了整个园林的意境基调。
(二)点景应题
造园者托于“境”所表现出来的“意”是一个园林的精髓,其所用的手法也是,或引自古籍、诗词、神话,或君子比德,或托物言志。而中国古典园林一直追求着诗画的情趣和意境的含蕴,园林景观的题名、楹联等诗文的引入对于“意”的表达与深化具有重要意义是造园者与游赏者这最直接的沟通,可使人望文生义,求名解景。西泠印社通过诗文引用来体现对意境的感知与深化。大量的题名、楹联、摩崖石刻、石雕等的呈现,使游赏者在观赏时犹如阅读一篇经典的诗文佳作一般。
二、因山构室——实境构成
西泠印社传承百年“因山构园”,山间建筑不多却巧妙的隐藏在山势之中,让原本空间不大的园林,显得张弛有度,构园得体,序列清晰,同时也使得西泠印社地形的高低错落更加多变。总体上西泠印社大概分为三重层次,从山麓到山顶中间穿插着亭、阁、塔、台等建筑,即整体统一,又显得变化丰富。
(一)起
第一层是位于孤山的山麓,由西泠印社南口进入包括莲池、柏堂、印廊、竹阁、印人书廊等主要建筑组成了一个闭合式空间,对山上的建筑、植物、道路进行遮挡,运用障景的手法营造园林的“起”,欲扬先抑。而在印社第一层的柏堂在东西两处各添置了廊宇,原与邻舍屋面交线颇有印章“破边角”的处理韵味。通过这一细节的处理,给游赏者留下直观意向性的感受,不拘一格。这一简单的设计使得并巧妙并且隐含性的点名园林主题——金石文化。
(二)承与转
第二层到达孤山山腰处是延前山石坊而上的石交亭、山川雨露图书室、六一泉、仰贤亭、宝山印房、印泉等,从石坊小径向上,始见西泠印社风貌,平面空间的缩小,给人们心理上的一定压力,树木之间,建筑隐现。而视线空间有所开阔,植物繁盛,遮天蔽日,为上面景色埋下伏笔。此时的仰贤亭和其右侧的门皆为园林的园门,通过园门观廊,又是运用框景的手法,也给人引导的作用。
(三)合
第三层位于山顶处穿过鸿雪径之后的四照阁、闲泉、小龙泓洞、汉三老石室、丁敬像、剔藓亭、潜泉、遁庵、还朴静庐、鉴亭等以及地势稍高一些的法严经塔以及观乐楼、题襟馆、鹤庐等。园林整体的空间发生转折,由给人压抑感的小空间转变开敞式空间,由于地势的提高和植物种植多在北面和两侧,使南面的视野逐渐的开阔,平面空间也逐渐增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法华经塔是西泠印社整体地势的最高点,也是整体建筑群的轴对称点。第三层也是整体园林的合段,远眺西湖三岛,近观西泠全景,是西泠印社观景最佳地段,这就是整个园林最精华之处。在这个不是很大面积的地形空间中,梯度发生多种变化,使整体印社的空间扩展发挥到极致,山顶时引西湖之景入园,一池三山尽收眼底,收放有序,山腰时障景明灭,时空之间因季节变化,景色更为多样,山麓时,远借唐是乐天旧景,书画石刻尽显金石之风,使得情境之间更加富有内涵。
三、虚实结合——意境生成
西泠印社其意境一方面是通过地势层次的变化来营造的。由于西泠印社的地势复杂,高差明显。置身于前门石坊前,依稀看到的是茂密的植物和半遮掩着的石交亭和山川雨露图书室。草木的遮掩使得路被遮挡住了,只能看到郁郁葱葱的竹影与掩映的建筑。这便是园林造景手法当中的障景,凸显了石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清幽氛围。实境中灰空间的缩小,地势的升高给游赏者一种心理感知上的压抑。而石阶的指示作用,使游人延阶而上,转过弯,发现山川雨露图书室与仰贤亭之间的园门。而园门同时又是造园手法之一的框景,展现建筑之后的景色。同时在山路小径的左侧还,零散的摆放的石质印章样式的雕塑。这是一种意向性的造景手法,彰显了西泠印社研习印学的文化氛围。
四、突破空间——意境深化
(一)诗词升华
西泠印社通过诗文引用来体现对意境的感知与深化。大量的题名、楹联、摩崖石刻、石雕等的呈现,使游赏者在观赏时犹如阅读一篇经典的诗文佳作一般。柏堂后的石坊上书对联“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以此开门见山的阐明了建社的目的与时间,这边对游赏者的情感上产生了意向性引导。由此便是习印之始。也象征意义上表明了印社独特的文化立意,结交文士,习篆刻之艺。
(二)视线拓展
西泠印社在到达第三层就基本是打开视野,下级阶梯的植物与树木不在有障景作用。在营造“境”时,整体建筑都移到了两侧和北部,增加南部的开阔,借西湖的水景,扩大了景观的天际线。以一个点为视角发散出去,而山下的植物又起到一定的障景作用,使人的视线不自觉的抬高,达到借景的目的。同时也满足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构图,增加了景观视觉上的平远,由于西泠印社北靠鼓山、南面西湖,视线上并没有阻隔,可将西湖之上“品”字三山尽收眼底也增加整体视线构图的高远与深远。通过视线的完全打开,意境的彰显由开始的幽寂、纯净转为豁达、返璞归真,将游赏者的整个心路历程达到一个最大的释放,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意境之所在。
(三)时令变迁
地处杭州的印社,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地处亚热带,植物种类丰富,这就使得“境”的营造更为多样化。植物的层次更为多变,色彩元素也更为丰富。宋朝无门慧开禅师曾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比邻西子湖畔,位于灵山秀水之间的西泠印社更是四季皆景,意境无限。
五、总结
建于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的西泠印社所运用的造景手法自然也是复杂多样的。其典型的造景手法主要有障景、框景、借景、点景,整体空间序列的起承转合营造巧妙,空间进深的配合,金石文化的点缀,意境随着空间变化而生成,更使西泠独具园林魅力。
西泠印社从诗词立意、造景手法、空间序列、人文内涵等方面为现代人展示了古典园林的山水之中,一步一景,金石风韵,意境万千。园林之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人们即在观景也在问情。每处景观都寄托着中国人的情感,古人造园并不是一味的写实或者追求诗画,而是在融合,在自然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理想与追求,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通过对西泠印社的意境分析,我们应该能清晰的感受到,晚清时期,虽然国力衰弱,但是文士对印学的追寻与保护从未间断。西泠是印学文化的体现,是文士心中印学的圣地,这种精神文化与园林的融合,使西泠印社在园林史上业占有无可替代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漫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69.
[2]屠苏莉,范泉兴.园林意境的感知、时空变化与创造[J].中国园林,2004,(02):63-65.
[3]柴凡一.西泠印社造园文化艺术特色探析[J].绿色科技,2016,(13):166-167.
[4]李白云.山地庭园空间营造的研究与实践[D].浙江大学,2013.
论文作者:连晓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4
标签:园林论文; 意境论文; 西泠印社论文; 空间论文; 手法论文; 文士论文; 地势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