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钢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恒大地产集团济南置业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工民建的抗震设计是判断整个建筑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人们安全生活的重要保障,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抗震设计的过程中,抗震意识应该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该理念进行严格的执行和操控。本文主要论述了传统工民建抗震的方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旨在希望可以提高建筑自身的安全性,使建筑行业朝着更加健康安全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工民建;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一、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概念
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是一种基本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这种设计是在进行工民建设计及进行内部细致构造研究的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通常都是通过地震对某些建筑的摧毁,结合长期的探索和在建筑工程实践中得来的一个探索结果。从自然灾害角度讲,地震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地震发生的范围也是不可精确的。因此,要想很精准的找到或者预测某一建筑可能遭遇的地震摧毁,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还很难做到。只有在进行工民建的结构抗震设计中加强建筑结构的牢固性,只有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摸索,设计出更有效的设计方法,才能更好地提升工民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
二、影响工民建结构抗震性能稳固性的因素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民建工程受诸多因素影响其抗震能力有较大的波动掌握工民建工程抗震技术的前提是明确工民建工程影响抗震能力的因素,笔者对影响因素做了以下总结:
1、地基影响因素
地基是建筑物整体质量的基础保障,是后期各项施工顺利开展的依据,如果工民建工程地基选址不合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将受到严重削弱;
2、工民建工程的结构及原材料
工民建工程的结构及原材料对工民建工程抗震能力有直接影响,施工过程中如果工民建工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或者使用的原材料质量存在问题,工民建工程的整体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其抗震强度必将受到严重削弱;
3、建筑项目的高度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高层建筑数量越来越多,国家对高层建筑的安全指标、材料特性以及力学模型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上因素如果不符合施工要求遇到地震危害后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4、抗震预防影响因素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各建设项目必须针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编制合适的预防措施,为提高工民建工程使用寿命提供技术保障。
三、强化工民建结构抗震设计的对策
1、以结构性能目标为设计方法
目前在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时,需要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是对于抗震设计的具体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即在发生的地震烈度低于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时,建筑建筑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即其在地震中不会受到损坏,仍可以正常进行使用;而对发生的地震烈度与建筑的抗震烈度相当时,则此时建筑结构处于非弹性阶段,建筑物可能受到损坏,但经一般性的修理即可继续使用,即建筑物在地震破坏下经修理后仍可以继续进行使用,即建筑结构处于可修复的范围;而当发生较大震级的地震时,其烈度高于建筑物设防的烈度,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处于非弹性变开中,但要求建筑结构防震设计不致于倒塌或危及生命安全,在非弹性变形下人员可以从建筑物内进行逃离。
2、优化设计建筑物的整体结构
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物设计时,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建筑物结构、经济成本、安全系数和防震性能。因此,设计人员必须结合以下几点原则,做好对于整体结构体系优化设计,即:建筑物设计人员进行结构设计时,必须要将建筑结构整体性能放在首位,并且每个部分结构之间要协调,使得作用力分配均衡;建筑物设计人员必须将抗震设计中震害影响力的传递路径清晰准确地标注于结构简图中,以保证结构设计的全部过程中每部分都有抗震设计,都能够顾及到抗震设计的要求,继而使竖向构件受力实现均匀,而各个结构可以实现应力传递的连续性。
3、提高建筑的局部抗震设计
3.1在详细的分析了地震的破坏机理之后,发现地震纵波的传播速度比地震横波快,地震纵波在建筑结构的主体部位以及连接构件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容易被破坏的环节,当地震横波抵达后会直接作用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主体,导致工业与民用建筑出现倒塌的问题,通过对建筑发生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建筑的后砌墙结构和楼板很容易出现损坏与坍塌的问题,因此,应该充分的考虑建筑主体结构与连接构件之间的质量,科学的设计截面形式以及接触面积,同时深入探讨和设计后砌墙和模板之间的连接状况,有效的提高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能力。
3.2科学的选择建设场地,工业与民用建筑场地对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直接的关系,全面的分析工业与民用建筑场地的岩土工程、工程地质遗迹地形地貌等环境条件,确定最为合理、科学的场地条件,尽可能的降低建筑上部结构对建筑接触的影响,以此降低在地震作用下对建筑结构的损坏程度,因此,在选择建筑场地时,应该尽可能的避免选择软弱粘土区、采空区、非岩质陡坡区等,如果需要在软土地基中上建筑工业与民用建筑,应该采取合理的地基处理基础有效的提高地基的整体性与刚性,以此保证工业与民用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具备较强的抗震能力。
3.3培养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人才队伍。首先,积极开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将抗震设计作为结构设计的重要工作内容,实现抗震设计人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其次,鼓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人员与高校联系,不断学习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技巧,观念,以实现自我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更好的开展抗震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再次,抗震设计人员应该积极学习国家抗震设计规范和标准,严格依照规定来进行设计,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精神,去做好各项抗震设计工作。
4、合理设计隔震及消能减震项目
地震常发带对工民建工程的抗震能力要求非常高,工民建工程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抗震能力还应该具有隔震和消能减震的作用。因此,工民建工程研究人员应该在选址期间确保地基的密实性和稳定性,从根本上降低地震对建筑物整体质量的影响。另外,研究人员还应该结合建筑物自身存在差异,明确各建筑物的隔震系数,选择合适的隔震支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最后,研究人员还应该设计合适的隔震和抗震构建,明确建筑用材的延性,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5、关注建筑结构的规则特性
实际施工中,为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施工人员还应该更高度关注建筑结构的规则特性。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尽量选择最简单的抗侧力结构,与此同时确保结构的规律特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在合理分布建筑物承载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牢固性。如果建筑工程的结构不规则,施工时钢心和建筑物结构会出现严重的交错现象,一旦发生地震建筑物架构将出现严重偏离,整体强度降低后建筑工程的稳定性也随之降低。因此,设计人员应该关注建筑结构的规则特性,减少因建筑结构不规则引发的地震灾害。
6、强化建筑的加固设计
如果工民建工程的结构设计存在问题,设计人员应该及时增加构建的数量,以增强工民建工程整体强度为依据,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设计人员应该通过增强建筑物承载性的方法提高工民建工程的抗震能力,在扩大建筑物原截面的同时,增加构建提高建筑物的稳固性。如果建筑物的整体结构不符合工民建工程抗震标准,设计人员应该及时调整建筑物整体结构,在分散地震力的过程中减少地震对建筑带来的损坏。
结束语
总而言之,抗震设计对于整个工程的建筑质量,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都至关重要,因此设计人员应该意识到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权衡好各种设计方案的优势与劣势,设计出最合理的抗震方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丽.建筑结构工程在抗震设计中的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3):67-68.
[2]李建平.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作用[J].安徽建筑.2012(05):90-92.
[3]李利云.工民建结构的抗震设计思路刍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0):141-142.
论文作者:薛美丽,徐淑春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2
标签:建筑物论文; 建筑结构论文; 工民建论文; 结构论文; 建筑论文; 工程论文; 设计人员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