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与经济哲学_哲学论文

经济发展与经济哲学_哲学论文

经济发展与经济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巨大发展的趋势,并呈现一系列新特点:各国内外经济关系经历着战后最大变革与调整;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区域性集团正在加速发展;世界经济大开放新格局已基本形成;科学技术成为国际间经济竞争的焦点。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新特点为哲学发展提供了新时空、新材料,同时又急需哲学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经济哲学作为一门具有现代学科前沿、学科交叉特征的哲学应用学科,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并以其中介性、联系性的特点,承担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广泛应用于当代复杂多变的经济实践活动和经济理论研究的历史重任。它的产生与发展,将对哲学的广泛应用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经济发展 经济哲学 哲学应用 交叉学科

当代经济的巨大发展,推动着哲学的变革和发展,这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的新成就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新材料,同时也表现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新问题、新困惑又急需从哲学层次上概括、升华。

本文拟从经济与哲学辩证关系的角度,探讨经济发展与经济哲学的关系和哲学对经济发展的反思,同时也对自身的反思。

一、当代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当今世界正处在剧烈动荡和重新组合的特定时空中。伴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以及正在波及全球的新技术革命的洗礼,当代经济的发展出现一系列崭新的特点。

1.各国内外经济关系正在经历战后最大的变革和调整。随着80年代末前苏联的解体,维系了几十年的两极格局宣告瓦解,按照实力对比而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事务和美国独霸西方世界这样两个有序组合的力量结构遭到破坏,世界力量在分化的基础上重新组合,西西关系上升为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关系。美国在西方世界受到日本、德国、欧盟等强有力的挑战。目前,多极化的新格局尚未最终形成,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国际上许多事情将受到美、日、德等一些实力强大的国家的意志与动向所影响,西西矛盾也会由此而趋向激化,西方强国之间彼此争雄的局部冲突有可能加剧。

国际局势的上述特征必然迫使各国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内外经济关系,以图在激烈的较量和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各国内部和彼此之间经济关系的调整范围之广,变革力度之强,是战后以来所没有的。它对今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波的到来,一场新的国际竞争的暴风骤雨也将扑面而来。

2.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区域性集团化正在加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给国际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冲击波。随着电脑和光纤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条又一条海底电缆的铺设,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距离和周期大大缩短,股市和货币市场迅速全球化并开始24小时全天候运营,货币交易和国际融资空前活跃,加上交通事业的日益发达,国际性资源配置成为可能,从而使生产国际化取得了突出进展。跨国公司星罗棋布,国际兼并此起彼伏,合资企业遍布全球,国际股权浪潮迭起……。目前,国际大分化已由原来的垂直化进展到水平化,车间和流水线也早已跨出国界,诸如“万国车”、“万国船”之类的国际型产品已在经济生活中大量涌现。

在经济生活国际化的潮流中,区域性集团化的发展态势尤为引人注目。在50—70年代兴起的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经济共同体的基础上,80年代刮起了一场区域性大型集团的飓风,一些跨地区、跨洲界的经济组织日益增多。规模巨大、区域广阔的美加共同市场、欧洲统一大市场先后宣告成立;东亚经济圈、亚太经济圈正在孕育形成;欧亚联盟、欧美联盟正在酝酿;南美共同市场、澳新自由贸易协定、中美洲共同体等也在加速建设中;独联体国家的合作经济组织也已初露刍形。这些区域性集团包罗范围广阔,联合程度很高,经济实力雄厚。它们的生成和发展,将对未来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并使各国的经济纳入这些“对内联合,对外排他”的“板块结构”中运行。

3.世界经济大开放、大交流的新格局已基本形成。由于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和经济活动的区域化,使得对外开放进一步构成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潮流。参与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国际经济交往,更加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当今世界这个开放的大体系中,各国的经济发展彼此相互联结,相互制约。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和生活都不可能完全闭关自守、自给自足,都不能完全脱离他国的支持和补充。即使发达国家在技术领域也不可能样样先进,产品也不能一应具全。所以对外开放,扩大交流,是各国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

目前,世界性大开放、大交流的新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世界大市场已经把各国的经济命运紧紧联在了一起,各国领导人和经济界人士只有用辩证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看待本国经济发展,其经济建设才有可能驶向成功的彼岸。

4.科学技术的竞争日益成为国际间经济竞争的主要形式。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生产力迅速转化的今天,经济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具决定意义的力量。可以说,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由当代科学技术决定综合国力、决定社会发展的世纪。

现代科技革命,为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阶段的世界各国,提供了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以及社会发展的一切方面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加巨大,更加直接。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导致全球性的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各类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并直接导致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一大批新型产业如信息产业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并迅速扩展到全球。

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导致资源的重新配置,知识已成为财富的源泉,人才乃是发展生产的关键。因此,为抢占当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许多国家不遗余力地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培养各类人才,大幅度地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些发达国家甚至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网罗别国人才,从而导致了世界性的人才竞争。

其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大量高新技术产业的涌现,使得许多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要素中,科学技术进步因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据统计,本世纪初,美国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只占5—20%;到60年代,比重已上升到50%左右,而到了90年代初已经高达80%。

由于科学技术对世界经济和各个领域的影响特别巨大,所以,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和各地区纷纷制定了以现代高科技带动“综合国力”的发展计划。例如1983年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和以太空工业为主要内容的“高边疆战略”;欧洲共同体的“尤里卡计划”,以及关于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先进材料、通讯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战略计划;我国的“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等等,说明了各国政府对发展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把眼光瞄准高科技产业,争夺21世纪“制高点”的战略态势。

上述关于当代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概括地反映了全球经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大致情况和基本走向,揭示了经济活动中某些新的生长点和发展面,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探索了其中的相互关系和制约因素。随着经济新格局的逐步形成和发展新模式的不断涌现,经济活动中的新问题会越来越多,各种新矛盾也将大量凸显出来。这些问题和矛盾,单靠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和解决,而必须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在更高层次上加以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概括和总结。

二、经济大潮呼唤经济哲学

经济大潮的兴起,把世界各国推到了新一轮经济大战的前沿阵地。人们清楚地知道,谁在这场“以现代生产工具取代现代武器的战争”中取胜,谁就赢得21世纪。

80年代以来,各国领导者以及智囊机构和理论界人士,都在围绕“怎样才能赢得这场‘战争’”这个最大也是最棘手的问题进行着大量而又艰苦的探索。一般以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和所走的道路,就象人生的漫长道路一样,在关键性的几步上,如能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牢牢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敏锐地洞察经济运行的脉络,及时地抓住机遇,果断地作出历史性决择,就能掌握主动权。这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重大关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科学的哲学思维。

人们普遍认为,这场起于新技术革命的世界经济大潮,势头强劲,发展迅猛。但它又与世界格局的大变动交织在一起,与世界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转型期同处于一个时空。因此,世界经济的发展道路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曲折、坎坷,起伏不平。

在我国,随着经济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建设的拓展,各种各样的矛盾也日益增多。在“八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城乡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等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我国的改革和建设在前进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国有企业发展缓慢,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农业发展明显滞后,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收入分配关系没有理顺,部分社会成员收入悬殊;经济秩序比较混乱,经济运行在许多方面还很不规范;腐败现象仍在蔓延,经济犯罪案件比率大幅度增长;刑事犯罪也比较严重,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等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的成效,经济发展的成功是举世瞩目的,但是,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道路是极不平坦的。造成的原因极为复杂,有些弯路确实难以避免,但有些重大波折确实是人为造成的。这里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忽视理论思维,缺乏科学预见,不能统筹全局、高瞻远瞩。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要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寻求强国富民的新举措,本身就是一个融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多重现代科学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大课题。在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迫切地需要创造性的经济理论的指导,而且还迫切地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面向经济建设和改革这个主战场,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作出创造性的概括和总结,并在实践中求得新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欲在世界强国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或在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中取胜,在其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都必须高度重视哲学思维,尤其需要哲学和经济科学的广泛“联盟”。

新的历史时代呼唤着新的理论,新的社会实践孕育了新的思想。在一场新的经济大潮席卷全球的历史时刻,一个新的熔哲学思维与经济思维于一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交叉性、前沿性学科——经济哲学,顺应着经济大潮的呼唤诞生了。

经济哲学作为一门具有现代学科前沿特征的哲学应用学科,虽然刚刚产生,但是哲学思维和经济思维的结合乃古已有之。在古代,经济学的研究始终未走上独立的形态,而是被融进大哲学的一统领域里。当时许多朴素的、零散的经济思想大都容纳在哲学家的著作之中。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经济活动的地位大大提高,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学开始创立并取得了独立的理论形态,正式从大哲学的体系中分化了出来,而且日臻完善。经济学与哲学的分立,并不是宣告它们联系的消失或消弱,相反,两者的内在联系逐渐增强,并升华到更高的阶段。到了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哲学家们越来越重视运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并用经济学和哲学交叉思维、综合考察的方法,去评论资本主义社会乃至全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是把哲学和经济学、社会学等融为一体,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问题,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受到全世界的广泛注视。有些西方学者则明确宣布要在经济哲学领域探索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思路”。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德国、美国等,先后出版了经济哲学方面的专著,与此相关的诸如“管理哲学”、“经营哲学”、“市场哲学”等等,也纷纷问世。在我国,无论是大陆、港澳和台湾,从事经济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从事经济实践的有识之士也日渐增多,一批这方面的论文、专著相继发表。经济哲学在近年来的发展并被世人所广泛关注,正是当代世界各国改革和经济发展大潮驱动的结果。我国经济哲学的繁荣趋势,同样也是改革不断深化、经济展翅腾飞对新的理性思维的呼唤。可以预见,21世纪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世纪,也必然是中国经济哲学和其他新型学科繁花盛开的世纪。

三、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历史使命

对于什么是经济哲学,各国学者的看法不尽一致。至今世界尚未形成对经济哲学这门学科统一的定义。不过,多数学者对这门学科性质的认识基本上是相通的,即认为这门学科是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哲学与经济学融汇、整合而形成特有的理论体系。

我国理论界也曾给经济哲学下过不同的定义,但基本内涵差别不大。随着学科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在经济哲学的含义上已初步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即认为:所谓经济哲学,就是运用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加以哲学概括和升华而形成的应用性哲学分支学科。与哲学派系林立一样,由于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经济哲学也存在着许多派系。总起来说,可以分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两大基本派别。所谓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原因、过程、体制、机理以及人们经济实践活动的一般问题和一般方法作出辩证唯物主义概括和说明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而生成,在社会经济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经济哲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其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也必有其特点。它立足于经济领域,研究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但又不停留在经济领域,拘泥于一般经济现象和具体的经济活动;它不是仅用经济学的一般概念、范畴和原理来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它作为哲学的分支科学,应以哲学为主导,以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范畴为主线,来分析说明经济现象以及经济理论与实践中所蕴含的广泛的哲学问题,并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经济哲学作为哲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既与哲学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相关联,又有严格的界限和区别。一般地说,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经济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带有强烈哲学性质、富有丰富哲学内涵的最一般的关系和最一般的规律。我们知道,在整个社会的诸多领域中,经济领域是最庞大、最复杂、最重要的领域,它与人和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它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其他领域的状况,经济领域不论实践方面还是理论方面,都有着大量的问题需要加以研究解决,但是,不同的学科,研究经济问题的角度、方向和内容等都是不一样的。经济哲学是以哲学思维方式反思经济领域中的哲学性质的问题,诸如经济运行中的物质性、辩证性;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经济实践中的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等等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本质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各门经济科学没有也不可能专门研究与解决这类问题。基础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科学,只研究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的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因此,也不可能专门研究和解决经济领域的哲学问题。可见,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特定意义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经济运行中的物质性,是社会经济自身的根本特征。社会经济的主体成份是社会生产,而社会生产是由现实的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物质实体要素所构成的有机系统,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基础与本质,是人自身及其社会关系的物质内容、物质条件和物质形式的生产与再生产。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是一种物的力量,生产关系作为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同样在根本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经济关系。所以说,社会经济的物质性是根本的、决定性的,这是经济哲学的首要课题。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在其内部的矛盾运动;经济发展与改革必须遵循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由低级到高级有序进行;从肯定到否定再到新的肯定等一系列辩证规律。辩证性是社会经济及其运动和发展的固有特征,是各种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因而也是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此外,经济活动中人与物的关系、经济认识过程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等,也是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本质问题,因此,也是经济哲学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经济哲学正是因为具有了上述鲜明的研究对象,才形成了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依据,也才使它具有了存在于当代学科之林的旺盛生命力和科学合理性。

经济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理论,负有重大的历史使命。

第一,经济哲学以其中介性、联接性的特点,理所当然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广泛应用于当代复杂多变的经济实践与经济理论研究,架起一座座桥梁,为经济腾飞插上哲学思维的翅膀。经济哲学工作者要通过自己的工作,努力促使经济思维理想化、经济决策科学化、经济关系合理化、经济实践高效化,为现代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在社会大系统中,社会经济系统占有首要的和决定性的地位。经济哲学担负着对社会经济系统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分析,揭示经济系统各要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广泛的外在联系;揭示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动因、机制、一般状态、环境体系;揭示社会经济系统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帮助广大经济实践工作者和经济理论研究者树立辩证的系统的经济发展观,科学地指导和从事经济实践活动,为经济系统的健康运行,为社会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当今各门科学日益走向整体化,彼此交叉、渗透现象日益普遍。经济哲学一个十分重要的使命就是推进哲学和经济学的联盟,加强哲学工作者、经济理论工作者和经济实际工作者的合作,开拓哲学和经济学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繁荣的新格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的指导下,推进人们更好地掌握经济规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使自己的经济行为更加符合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以加速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推动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经济发展与经济哲学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