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文综高考史地综合题的类型及解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类型论文,综合题论文,例谈文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空两维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坐标,也是历史与地理天然联系的纽带。人类社会所有的历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这也正是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所说的人类社会活动现象的“地缘因素”。因此,近年高考文综卷对史地综合题的命题层出不穷。笔者在此做一些简要的总结说明。
一、地理因素影响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型
例1 (2002年全国文综试题)当时(北宋)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
A.华北平原B.汉中平原
C.太湖平原D.江汉平原
解析 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范围,受地理因素中地形、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就会扩大活动区域,反之就会缩小。这就使历史和地理密切结合起来。如本题,题干是历史知识而选项是明显的地理术语,同时题干又强调了“水路”运输,所以学生既要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如京杭运河连通淮河与长江;宋代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最高),又要熟悉地理因素中的河网水系(汴河经运河与淮河、长江连接,又经运河中的江南河与太湖流域联通),才能正确得出正确选项为C。另如,2001年文综卷第41题第(1)问中的“A地区(几内亚湾的热带雨林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当时殖民区域扩大的限制”。也属于此类综合题。
二、地理因素影响人类社会活动的时间型
例2 (2000年全国文综试题)宋代海上(贸易)往来大多是三、四月从日本驶往中国的江浙沿海,五、六月从江浙沿海驶向日本。这样选择航行的时间主要是为了()
A.避开倭寇的活动
B.遵守朝廷有关海禁的规定
C.利用海洋回流
D.利用季风
例3 (2004年全国文综试题)当时(元代)从温州航海前往真腊(柬埔寨)的较佳时间是()
A.11-12月D.3-4月
C.5-6月 D.7-8月
解析 自古至今,人类社会活动的时间要以自然界的时间规律来安排,所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正体现了这一点。本两组高考试题就是针对自然界的时间规律对人类社会活动时间的影响而设计的。其题干是典型的历史情景,而各备选项则是以历史情景与地理情景相混杂或单一的地理情景方式来迷惑考生,是一种较好的史地综合题。由于时间季节的变化,区域地理自然现象的特性也随之而变,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是根据这些特性的变化,或躲避或利用。因此,无论是宋代海上贸易的往返时间还是元代前往柬埔寨,都正是利用了区域地理因素,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中的东亚地区,随季节变化而风向变化的自然规律,以便于以风力作为动力的帆船航行来选择时间的。故正确答案为D和A。另如,2003年全国文综卷中第40题的第(2)问:“不同季节英吉利海峡气象条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对渡海作战有什么影响?”(提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过程中,风与气压的强弱也发生变化。)此题也属于这类综合题。
三、地理因素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型
例4 一位宋代人描述他所经过处,说其地“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人们“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气候则“盛夏如中国十月”,所以“皆以厚毛为衣,非入室不撤(解衣)”。
根据上述材料可知,他看到的是_____人的生活。()
A.契丹 B.女真 C.大理 D.西夏
解析 这是一道较好的史地综合题,既考查了历史思维,又考查了地理思维。我们知道区位地理特性决定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方式,“南人乘船,北人乘马”就是很好的体现。本题通过“宋代”给出了历史时间范围,并对应地给出四个同时代的备选项内容。学生可以通过题干给出的地理特性(“土多林木”及“盛夏如中国十月”)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农耕、木屋和厚皮毛衣服)准确地判定出它是我国的东北地区,而宋代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主要是女真人,故正确的选项为B。
四、人类生产生活对地理物质资源的利用型
例5 (2003年上海文综试题)从巴黎凡尔赛宫典型的法国式花园的照片(照片略)看,照片近景部分的地面是由细砂石铺就的,你认为细砂石铺地具有()
A.排水作用:方便雨水下渗,不必铺下水道
B.防火作用:万一发生火灾,就地取材
C.防御作用:可以通过骑兵,阻碍炮车通行
D.环保作用:吸收空气降尘,避免尘土飞扬
解析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但人类对这些物质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这些物质资源的不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和利用。作为自然物质资源的细砂石,具有较强的透水下渗性。因此,用其铺地可以防止雨水聚积而造成的交通问题,故能起到很好的排水作用。因此,正确选项为A。
五、现在地理概念或术语与历史事件结合型
例6 下列科学家中最早记录喀斯特地貌(石灰岩地形)的是()
A.宋应星B.徐霞客
C.徐光启D.汤若望
解析 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探索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类的社会活动本身就是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开始的。尤其是在我国,古代先民保留了大量的对自然界探索与认识的记录,不仅为我们研究自然界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为文综高考中进行史地结合的命题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如本题,题干以地理概念为切入点,把历史人物的活动有机地融纳进来。一方面考查了地理学科中有关喀斯特(石灰岩地形)的概念内涵;另一方面又考查了古代历史人物的所属类别及主要活动,从而突出地体现了对地理思维与历史思维有机结合的双重考查功效。通过分析几位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可知,只有徐霞客一人从事地理学的研究与探索,并且是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故正确的选项为B。
六、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型
例7 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遭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
附图
图中秦代以前(深色部分)和西汉时期(竖条部分)相应地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2004年江苏卷)()
①气候变化 ②兴修水利 ③毁林开荒 ④营造帝王宫殿和陵墓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此题以历史上人类的社会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分析某一历史时期地理环境遭到破坏的原因,体现了很好的“人地关系”和史地综合。要解答此题,学生必须熟知历史上特定时期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或破坏情况。我们知道,历史上人类对森林的改变,一是由于人地矛盾而进行的大规模开荒垦田,二是中国古代建筑历来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尤其是各王朝在修建宫室上,更是大批地伐林采木;气候变化虽对森林有所影响,但这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不会太大,至于兴修水利虽也破坏一定的森林,但也只在小范围内,不会形成大规模的森林破坏。所以正确的选项应是B。另如,2004年天津文综卷中:“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也是此型的史地综合题。
七、历史活动与历史地理概念结合型
例8 (2005年全国卷Ⅰ)下图是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的印文。该印是()
附图
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
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
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
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
解析 本题,一方面在题干文字中给出了时间信息,即汉代;另一方面在图画中又给出了内容信息,即“滇王之印”,而选项则要求学生判定其是汉代对何地的管辖物证。我们知道,古代帝王名称或封号大都是因地方名称来命名的,如刘邦的“汉王”就是因称王于“汉中”地区而得名的。这样通过一些历史名称的由来,分析图中印文“滇王”所隐含的历史地理信息,就不难得出正确的判定。因而,此题其实是对历史地理知识的考查,只要学生能掌握“滇”在历史上指的就是云南的昆明一带(直到现在云南省仍简称为滇),那么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的判定,是“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因而正确选项为C。
八、古今地理环境的迁移运用型
例9 (2002年文综试题)北宋后,黄河多次泛滥,汴河河道淤浅,渐至涸废。试分析黄河该河段(黄河中游地区)经常泛滥的原因。()
解析 地理环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很长的时期内无论古代的地理环境还是现代的地理环境,除局部的小变化外,其主体是长期没有太大变化的,正因如此,我们在分析古代地理状况的时候,可用现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或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如本题,其题设问的是:“北宋后,黄河多次泛滥,分析黄河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这在历史教材中是没有丝毫讲述的,但我们如果用现代的地理知识或方法去分析,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挟大量的泥沙,进入中游后,由于水势减缓,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且黄河所经地区,降水集中,多有瀑雨,易成泛滥。”古今黄河流经地区的地理环境的主体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现代的原因也应是古代的原因,所以这一原因也正是北宋后黄河该河段经常泛滥的原因。另如,2002年北京春招题中:“元、明两代都曾在北京建都,据图(图略,图中两城皆有河流经过)说明影响都城选址的主要自然因素及其在都市中发挥的功能。”同样可用此理去分析解决:无论古代建城还是当今建城,首先考虑的是水源问题,因为水不仅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同时也为交通提供便利。当然对古代的农业社会来说,是不用提工业生产的。古今地理环境的迁移运用型试题,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必然会较多地出现,这在学生综合学习和训练中是应加以关注的。
总之,在文科综合测试中史地结合题不断地推陈出新,这里只是对其做了一下归纳和总结。学生在学习时,可依据史地两学科的特点去进一步的挖掘与探究,定能更好地提高文科综合备考复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