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一个热爱艺术的千年恶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希特勒论文,恶魔论文,千年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奥地利,一个叫布劳瑙的边境小镇,莱茵河千百年来夜以继日地从它旁边流过。站在 河岸可以清楚地眺望到邻国德意志的土地。就在这样一个寂寞的小镇上,有一座年久失 修,毫不引人注目的小建筑,这幢房子是当地政府慈善事业的一部分,专门集中组织那 些因近亲交配或其他不良原因生育的后代们在这里从事简单的手工劳动。慈善政策的设 计者和执行者们除了想让低能儿自己养活自己外,更主要还想激发他们时常闪烁着作为 劳动者那种欢乐的人性心理光辉。
集中在二楼的这一群相貌长得十分近似,低矮的额头、倾斜的眼睛、短促的鼻子、模 糊的嘴唇、后退的下颚和粉红色的皮肤。不仅这一群,几乎全世界不分人种不分民族不 分性别的某种痴呆人类都持有这种相同的面孔。一位倒霉的医生发现了这一现象,因此 便以他的姓命名为“莱唐氏痴呆”。有人坚持说这种现象是和患者家族史的近亲婚缘有 关。任何事情总有例外,有时还会例外得离谱。1889年4月20日,正是在这座房子里, 一个也是由近亲交配受孕的小男婴在这里出生。他不但没有从这种危险的配偶关系中获 得“莱唐氏”的面孔特征,而且长大成人后竟然变成了一位德国哲学家尼采呼唤的那种 “超人”。由于他的诞生造成了全世界三千多万人的死亡。
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的这个出生地并未像其他任何震撼过世界的人的故居那样成为一个博物馆,甚 至连一块说明牌也找不到。假如有一天你路过这里,没有当地人的指引,你根本就不会 注意到这所奇妙的房子。不知这个被喻为千年最邪恶之人在西方人的心理上投下了多么 沉重的阴影,人们连把他的出生故居做成一个反面教材的纪念馆的勇气都丧失了。更有 甚者,来到德国首都柏林,你翻看电话簿已经查不到希特勒这个姓氏。是不是德意志人 对希特勒是唯恐避之不及已到了因人废姓的程度?
希特勒杀害六百万犹太人尽人皆知,但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对伟大的日尔曼民族政 治上的反对派,地下抵抗运动者、共产党人,另外还有畸形人、身体障碍者、精神病以 及各种级别的傻瓜——当然也包括“莱唐氏痴呆”——均格杀勿论。显然前者是他政权 的威慑者,而后者仅仅是不符合这个杀人魔鬼对雅利安人种的崇高想象。有趣的是,希 特勒从出生后到三岁举家迁徙到德国境内的帕绍为止,都一直住在布劳瑙,而现在,那 个降生他的空间,正好被一群他那么厌恶的、实实在在不够崇高的各类痴呆男女占据着 ,并利用它来兴高采烈地挣钱吃饭。
其实,希特勒本人并非是一个像他鼓吹的那样金发碧眼、白皙高贵、外型完美的日尔 曼人。他身材矮小,一头稀疏的深栗色头发,苍白而微肿的脸,突兀又带神经质余光的 眼睛引起许多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病理学家对他家谱的兴趣。于是,他们群起用挖祖 坟式的方法查出希特勒可能有四分之一犹太血统。
其实并非希特勒是否有犹太血统这个问题才值得深究,希特勒的母亲是他父亲的侄女 这个问题也令研究希特勒的专家们追究不止。奥地利边境的地方文本记录着这样的事实 :1885年1月7日在梵蒂冈教廷的特许下,叔叔阿洛伊斯·希特勒和侄女克拉克·波尔兹 尔在教堂举行了婚礼。这对近亲夫妇三年之中连生三子均早早夭折。第四胎才生了我们 二十世纪的灾星希特勒。确切地说,克拉克·波尔兹尔既可称是希特勒的母亲又可称是 他的表姐。
希特勒对世界造成了巨大影响,也因此在他死后为后世留下了太多的千古之谜。希特 勒的研究者们在很多问题上都存在着严重分歧,但对于这个杀人如麻的魔鬼分外热爱艺 术的结论是没有异议的。希特勒自幼就热爱艺术,十一岁时就开始违抗他父亲要他做公 务员的意愿。在他唯一的一本著作《我的奋斗》中描述了他心理上与父亲的第一次冲突 :“有一天,我终于决定要做个画家、做个艺术家……我父亲听了吃了一惊,张口结舌 说不出话来。‘什么,画家?艺术家?’他疑心我发了疯,……‘艺术家?不行!只要我还 剩一口气,我决不答应!’……我父亲决不改变他的‘决不!’而我却加强了我的‘决心 !’”
在他的最后成绩单(1905年9月16日)上的记分是:德语、化学、物理、几何是“可”, 地理、历史是“良”,自由绘画是“优”。早年他似乎就显露出了艺术才能。
1908年2月21日双亲先后病故的希特勒孤身来到维也纳。他梦想成为一个画家并在这里 一举成名。他曾多次报考美术学院均告失败。第一次考试是命题画“逐出天堂”,这是 圣经主题,希特勒拿着这个考题索索发抖,不单单是由于紧张也由于他目前的处境正好 像是被命运逐出天堂后又掉进了失乐园。他简直无法集中精力来构图与描绘,只好草草 交稿。第二天考题是“巨大洪水”的插图。这更使他神经质地感觉到这洪水漫天而来要 淹没的是他连遭打击的孤独身影以及他竭力要逃逸出来的情感境遇。考试的结果注定是 糟糕的。第二年他又重新报考。考评委员会取消了这位未来第三帝国元首的复试资格。 维也纳美术学院的甄别名单记载着:“下列诸生考试成绩不良,不予录取……阿道夫· 希特勒。出生地:莱茵河畔布劳瑙。出生日:1889年4月20日。民族:日尔曼。宗教: 天主教。父亲职业:公务员。学历:中学四年。考题:人头像。评语:试考成绩不够满 意。”。历史居然就这么偶然得无情。倘若当时维也纳美术学院的教授们慷慨地收下了 这位脸色苍白、孤独又怀着艺术热望的少年,或许世界历史就改写了,或许人类就有可 能免却二次世界大战血与火的灾难?
想进美术学院的志向化为泡影后,这位经常宣称“我的天才会显现在绘画和建筑上” 的狂人毅然地放弃了成为艺术家的空想,他开始把兴趣转向了政治。空洞的政治野心拯 救不了他日益窘迫的处境,他付不起房租,挨到九月,阿道夫·希特勒开始了在维也纳 的流浪历程。圣诞节前夕张灯结彩的维也纳街头和那些穿着裘皮大衣,戴着貂皮帽子坐 在马车里的阔人反衬着希特勒濒于崩溃的境地:挤在收容所前的阿道夫饥肠辘辘,脚上 长满了因营养不良滋生出的水泡,开始溃烂的冻疮在手上蔓延。绝望的头龟缩在寒冷的 单衣里。
在收容所,他认识了一个叫哈尼斯的波希米亚人,他们勾搭起来,由希特勒画一些维 也纳风景明信片,哈尼斯挨家挨户去兜售,两人以五五分成得到赚来的利润。画的内容 是一些著名景物:圣斯蒂芬教堂、伯格剧场、歌剧院、舒恩布伦王宫。他没有写生能力 ,只能生搬硬套从别人作品上临摹下来,有时候他还自作聪明地添上几个人物,往往是 弄巧成拙。对广告性的作品他有敏感的才能,他为一种狐臭粉画了许多宣传画,还为一 位肥皂商创造性地把圣斯蒂芬大教堂的哥特式尖顶画在一堆肥皂上,得到一笔很大的酬 金。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他曾自豪地说:“这时,我已开始独立工作,做个小素描画家和 水彩画家。”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情况好转了,希特勒有了一笔钱,更至关重要的是这 时候他想起了他每月能领25克朗的抚恤金一直到24岁。要知道,20世纪初的25克朗可以 维持一个奥地利人节衣缩食的生活。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立即给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三世写了一封要求参加巴伐利亚陆军的申请信。他获准作为一名 德国士兵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结束后希特勒成为一个军方情报部门的特工人员被派去调查“德国工人党”这个 袖珍政治组织。在很多偶然因素促成下他参加了这个党并把它改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 工人党”(德语缩写后发音为纳粹)。于是纳粹党便在这位本来想成为艺术家而最终却成 了独裁者的奥地利流浪汉的领导下十几年就篡夺了德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的最高权力 ,把几百万犹太人送进了死亡集中营,赶走了与纳粹民族主义思想相悖的哲学家、文学 家、艺术家,焚毁了与左派相关或有自由主义倾向的书籍,拒绝了犹太科技人员提供的 研究成果,最后发动了全世界几亿人卷入的血腥之战。
1933年希特勒已经完全掌握了德国的所有权力。除了忙碌政治、外交、军事活动,他 拿出很多精力来一边反对他认为有害的文化,一边又大力提倡符合他个人理念世界存在 的“美丽”艺术。他特别重视采用意识形态手段来传播领袖的影响,他深深体验到一个 用建立整体化思想体系来控制民众精神制高点的得胜者的愉悦。其实,他偏执的艺术观 始终只停留在艺术反映生活——他独自一人构想的生活——这个简单的平面上。对艺术 中的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精神厌恶之极,他把艺术视为可以用 样板和标准框定的东西。1999年德国魏玛市场举办过一次希特勒收藏作品展。从展出的 几百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热爱的艺术都充满了期望的力量,整洁的秩序,奋进的精 神,夸张的正义。的确不错,人性中光明的特质占有很重要的比例,但同时人们内心那 种忧郁、自卑、失望、疑虑的情绪也无所不在,形成了人类精神中正面与负面,明亮与 阴暗,高昂与低沉的互补关系。悲剧所要表现的就是这两种精神冲突因为人的性格弱点 的参与导致的失败结果,它试图净化的正是人类在沾沾自喜面临随时可能出现的现实灾 难又无法冷静对视的激情,为人生的逆境累积演习性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德国 并没有希特勒收藏作品中那样和平安详,战争的预感时时刻刻都挑动着欧洲大陆不安的 政治局势,敏感而诚实的艺术家们早就把这种预感用颜料泄露在画布上了。希特勒绝不 容忍任何人说出真话,他用宣传品直接把谎言颁发给德国人民,凡是与谎言背离的任何 方式他都如临大敌般进行围剿。除了审美上的习惯快感,艺术为政治服务才是他真正的 目的所在。他更重视的是把艺术也作为一种宣传广告来反复张扬德意志的宏大、威严、 永恒的精神和阿道夫·希特勒是神的代言人这种虚妄幻想。
希特勒一直过着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肉的简朴生活,但他却在政务闲暇时要求他的外甥 女吉莉·拉包尔裸着身体做出不堪入目的猥琐淫秽动作并为她画了许多色情速写。根据 种种迹象,专家们做出希特勒是性变态的推测,更极端的判断是认为他是一位两性人。 德国史学家克劳斯·斯梯姆夫研究了希特勒大量的档案和私人病历作下如此惊世骇俗的 结论:“希特勒体内有卵巢和子宫,但其女性生殖器有病,所以不能性交,为了让自己 看上去是一个男人,每天他都不可缺少地要服用男性荷尔蒙”。如果真是这样,或许这 就是近亲生育的恶果吧!各种资料都表明,希特勒患有严重的歇斯底里症,难道这真的 印证了弗洛伊德之前的心理学理论,认为只有有子宫的女人才患歇斯底里这种病症吗? 巧合的是,歇斯底里的希腊原文就是“子宫”这个词。另外一位历史学家写到:他的步 态、他的手势、他的癖好以及思维方法俨然都是一个女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博士看到 希特勒的笔记后惊讶地说:这是典型的女性笔迹!正是他身上的女人气使人进一步猜测 他是一位同性恋者。2001年10月的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上一本题名《希特勒的秘密》的 新书,刚一出版就轰动世界,引起广泛争议,立即被翻译成12种文字。许多评论家认为 此书是历史学教授劳塔·玛赫坦用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来写作的,决非为了哗众取宠。 书中借用了大量材料,最终只想推出这个结论:希特勒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同性恋者。玛 赫坦说,希特勒和爱娃自杀前的婚礼是希特勒最后一次欺骗国际社会,以此来掩盖他的 同性恋真相。从来没有证据证明,希特勒和一个女人发生过身体性行为。
由于在那个年代对同性恋没有正确的认知,医学上把它视为一种生理或心理疾病,因 此同性恋者以不正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又用仇视的眼光看待异性恋的霸权社会。倘若 真是如此,希特勒获得权力后在政治上成为世界的施虐者,同时也是一个在性倾向上的 受虐者。曾为纳粹工作的伦娜·缪勒透露了她与希特勒在总理府度过的那一夜。希特勒 并没有要她宽衣解带,而是向她低声下气地哀求用皮靴狠狠踢他。缪勒面对德国人民伟 大救星的怪异表现惊诧得差点失去理智,不知所措地遵从帝国元首的请求用脚拼命向他 踢去。希特勒兴奋不已,一边在地上快乐地翻滚,一边滔滔不绝地责骂自己,以此来获 得奇特的性满足,缪勒有了这次可怕经历后无法自拔,对生活、人性、对自己祖国的信 念完全丧失,不久后就自杀身亡。
希特勒不敢正视自己的变态心理,但他却始终认为自己是位艺术家。也许吧,不过他 是一位拙劣的艺术家,正因为如此才使欧洲遭受不幸。在他眼中世界版图是一幅未完成 的图画,他能用自以为高超的技巧在上面任意涂抹。人类历史上不乏国家领导者的履历 中有哲学家、诗人、画家、演员这种称谓记录。无可非议,某个领导者懂得艺术决非一 件坏事,但假若把艺术与诗歌的想象力直接应用于治国平天下,把管理国家作为一件作 品来实现,那么生活在与这位政治-艺术家同时代的人们的命运将是悲惨的。可以说二 战中死去的三千万无辜的人们正是被希特勒采用的创造艺术的白日梦的方法勾去了阴魂 。
1945年4月29日凌晨3点,在柏林总理府的地下密室里一场忧伤的婚礼正在举行。4月30 日下午3点半,新娘爱娃吞下了毒药,新郎希特勒对准自己的嘴——这张被视为天才演 说家的嘴——开了一枪。这个刚过56岁生日的独裁者死了,胸前安放着他母亲的照片。
这位从维也纳的流浪汉成为德国总理的变态狂至死都热爱着艺术,热爱着纪念碑式的 巨大壮观的东西。他曾计划修建能保持一千年也不会坍塌的建筑。秘密警察头子海因里 希·希姆莱宣称:“战争一旦结束,我们将建造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雄伟壮丽的建 筑,造价预计500亿马克,楼高355米,可容纳20万至30万人。地下室要比任何法老梦见 和建造的还要壮丽宏伟,我们用它做希特勒的墓室,在厅堂中安放一具镶满乌拉尔珍宝 的金棺!”这是一个神话,是被纳粹德国的溃败揭穿的。
希特勒在遗嘱中对他通过各种手段掠夺来的艺术品作了如下吩咐:“我这些年收集 的绘画从未打算私藏,全是为了我的故乡扩建美术馆之用。”在德国,无疑没有人来实 现这个对他死后来说太奢侈的夙愿。现在,他收集的艺术品在全世界展出,其目的并不 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审美渴望,而是提醒人们:看吧,挂在墙上的图画都是用一种模式创 造出来的!艺术本来应该是一个开放的领域,任何试图把艺术的自由精神用一个标准的 牢笼关闭起来的企图,迟早会随着这个牢笼连同独裁政权都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祭品 。
一部记录片《盲点:希特勒的女秘书》将在柏林电影节上映。这部90分钟的影片没有 音乐,也没有任何形式的战争画面,只采用了一种简单的访谈方式。
特劳德·容格是为希特勒最后工作过的四个女秘书中唯一存活下来的,是她坐在打字 机前记录了希特勒的遗嘱。半个世纪以来她一直拒绝记者采访,当她患了晚期癌症住在 医院里,才接受了奥地利导演安得尔·赫勒的请求,把她在柏林地下掩体目睹了希特勒 最后日子的经历和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史口述后拍成了这部电影。她在影片中说,希特勒 对她们一点也不威严,是一位使人感到亲切的老先生。他从不对妇女发火。盟军的炮声 在柏林上空轰响,希特勒有时候长时间地坐在掩体中透过断墙残垣望着远处发呆。她严 肃地强调,她从未听希特勒及同僚们提到犹太人这个德语单词,然后平和地说:“战争 结束后,我才得知对犹太人大屠杀的事。希特勒是个十足的罪犯,但我当时并未意识到 这点,我最终说出了我的故事,现在我觉得世界可以放过我了。”
2002年2月10日,柏林电影节。
放映员已经把这部珍贵电影的首映式的胶片盒装上了放映机。我作为电影节的参加者 随观众拥进场内。大家刚刚安静下来,台上的聚光灯突然亮了,这时候,一位身材高大 的德国男子——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的主持人格列戈尔先生——走到银幕前来。我离他 不远,诧异地觉得他的手在微微发抖。沉默片刻后,他用平稳的声音宣告:“我很遗憾 地通知大家,我接到一个不幸的电话,现在就要上映的这部影片的主人公特劳德·容格 女士刚刚在慕尼黑一家医院病逝。让我们为她祈祷吧!”
全场默然。
容格女士带着宽慰的心情,戏剧性地挣脱了痛苦的生命对她的挽留,在世人立即就要 知道她埋藏了57年的人生秘密之前,悄然逃走了。享年82岁。
她留下了她沙哑的声音和满面皱纹的脸在白色的幕布上。在白色的幕布上,她抽着烟 ,吐出的烟雾在空气中零乱地蔓延飞舞,有时沿着她起伏的面孔攀登,越过额头后就与 银色的头发混为一团。她时而滔滔不绝,时而又低头沉思,有时候默默不语到了镜头无 法忍受的长度,才抬起头来注视你——那些虚拟的、未来才可能出现的观众。往往在这 时候她的眼眶是潮湿的,但却不是晶莹的泪水,而是经过接近一个世纪时光之风吹拂后 凝结起来的记忆的反光。我们,这些对希特勒怀着强烈好奇心的人,在一个半小时光影 闪烁的过程中,几乎是一直屏住呼吸在悉心倾听和观望历史从来就没有记载下来的故事 。
时间真的放过了这位在21世纪我们可以找到的、唯一与希特勒共过事的历史见证人。 但却永远也不愿意放过出生在奥地利边境那幢小房子里、近亲婚生的、一直怀着艺术梦 想的千年恶魔——阿道夫·希特勒本人。
标签:希特勒论文; 伟大的元首希特勒论文; 艺术论文; 纳粹德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