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经济的股本债务比例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股本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债务论文,比例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开始出现实质性的增长。但当时的经济是以国有企业为主,投资以财政投资为主。流动资金包括基础流动资金都由财政负担,补充的流动资金可以找银行贷款。借贷在改革初期是“放权让利”,而一让利,财政变得没有多少钱,就补充不了股本资金,过去的拨款就改贷款了,随后发展了“技改贷”、“项目贷款”等,很多本来应该由股本金解决的问题,都变成由银行来承担了。
90年代初期,众所周知的一个例子是“天津大无缝钢管厂”。这个钢铁厂所有的资金包括流动资金都是从银行借的,这样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最后实行了债转股,后来股本又被收购。这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重视。政府觉察到,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股本金而完全依靠银行贷款,问题会很大。因此要求,如果要搞新项目,一定要有自己的股本金。
当时对股本金的要求通常还是比较低的,因为那时候财政还是比较弱,民间资本也没有成长起来,国有企业以及其他企业还没成长起来,剩余利润也不多。因此,对绝大多数新项目,股本金的要求通常是30%,剩下的就靠银行贷款。一些特殊行业,比如说电厂及其相关行业,可以做到8比2,即20%的股本金和80%的银行贷款。由于股本金不够,对流动资金就实现了“供给制”,即只要企业能够生产,同时有销路,银行就应该提供流动资金。在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年份,还提过所谓的“封闭贷款”,即企业虽然在总体上已经不行,但局部如一个车间还能够生产,而且产品有销路,那么就可以搞封闭贷款。结果发现,封闭贷款实际上封闭不了,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很可能会被用作别的用途。另外,其实没有人知道,产品是否真正能够销售得出去,这涉及几方面问题:质量怎么样,规格怎么样,价格是否有竞争力,同行之间的竞争怎么样,以及企业成本怎样等等。一旦产品销售不出去,资金难以回笼,就会造成银行资产出现问题。
中国的储蓄率比较高,商业银行的资金比较多,有意愿对流动资金多贷一些。这造成了一个结果,即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流动资金比例在世界上是最高的。然而,流动资金并不是没有风险,如果产品没有竞争力,卖不出去,企业就无法向银行还贷。因此,股本资金和贷款之间应该有一个比例关系,企业也应该承担一部分流动资金的风险。而中国的惯例是银行提供约70%的流动资金,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大概只有我们的一半,有的更低一些,只是我们的三分之一左右,而马来西亚只是我们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为什么流动性资金与GDP有关系呢?因为生产出多少东西,就需要多少流动资金。可能有很多种比法,跟GDP比是比较合适的,所以这里采用银行所提供的流动资金占GDP的比重这样的一个比例关系。在这个比例上,中国处于遥遥领先,处于特别高的一个状况。另外,各国统计口径实际上稍微有点区别。有的国家明确列出了流动资金贷款的数量,也有的国家没有列出这个数量,而是采用短期贷款即一年期以下贷款的数字,这中间就会产生一个差别:短期贷款并不都是企业流动资金,特别是当前的发达国家,短期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消费者信用卡的贷款。在中国,信用卡占的比例很小。也就是说,消费贷款在短期贷款中占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因此,如果要校正的话,有一些西方国家,其流动资金贷款比现在的这个短期贷款的比例还要低,而中国的这个比例则还要高。因为,中国还有8000多亿的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也就是1年到3年期的流动资金贷款。也就是说除了7.5万亿的短期流动贷款以外,还要再加上8000多亿,总共是8万多亿流动贷款,而其中扣除一部分短期消费贷款(中国能够扣除的部分是非常少的),这是我对这个数字的校正性解释。
流动资金贷款这么大,究竟是什么原因?是不是因为库存太大?这是有可能的。另一个解释就是企业自有的资金,比如公积金、留存利润,大量用于扩大再生产,也就是我们说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自己的钱尽量不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而尽量找银行去借流动资金。那么,流动资金是不是没有风险呢?其实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我们有的大型商业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产生的不良资产相当高,给经营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已经成为下一步改革和消化历史包袱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国流动资金贷款比例非常高,过去还在一定程度上偏向国有企业。不过目前这个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2003年,国有企业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例只有17.22%。当然,有的国有企业变成了股份制企业,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但从总的占比看,现在确实已经降到相当低的水平。从贷款存量看,2003年末,国有企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已下降到 35.72%,2004年第一季度末继续下降到34.11%,这个比例大体上跟国有企业对GDP的贡献相近,因此现在我们已经不存在因国有企业占总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过多而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虽然,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但中国中小企业贷款其实做得并不差。从银行的统计看,中小企业贷款申请的满足率,在一 些沿海发达城市超过了90%,在全国基本上占到80%-90%之间。这么高的满足率和大家的抱怨似乎很不一致。原因很简单,很多企业希望贷款,但没有现金流,产品不稳定,没找到担保,也没什么可抵押的,所以按照贷款通则和基本贷款条件,提不出贷款申请。
中国的农业贷款也是一种流动资金贷款。据统计,现在的农业贷款总数是8000多亿,农业产值在GDP中占15%,如果在1.6万亿至1.7万亿左右。那么我国农业贷款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大致为50%。但我们忽略了农业发展银行所发放的贷款。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很多都是提供收购的贷款,而这些贷款用于农业流通环节,支持农业发展。如果算上这类贷款,上述比例会高一些,即农业贷款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五六十左右。那么世界上其他国家怎么样呢?最好的国家是加拿大,在 2002年,这一比例为61.7%,美国占30.8%,巴西33%,印度19.9%,澳大利亚是43%,孟加拉是一个世界银行非常推崇的、在中小额贷款特别是农业贷款方面搞得非常好的国家,但也只占15.3%。
总的来讲,一方面,中国在流动资金贷款方面总比例并不低;另一方面,大家都在说流动资金偏紧,特别是最近,由于加强宏观调控,流动资金偏紧的呼声较高,这可以作为中国金融改革方面的一个课题加以讨论,下面我提几个观点。
二
第一,流动资金的供给制思想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左右形成的,即只要工厂在生产,银行就应该提供流动资金。至于流动资金的价值和风险,那是另一回事。但那是在改革的早期企业很少有资本积累、财政很薄弱的情况下形成的,但是这种状态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否则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就会出问题。流动资金的供给制思想,很可能是计划经济在我们头脑中留下的最后一根筋。
第二,在经济处于宏观调控的情况下,特别是在货币供应量、贷款增长量比较紧的情况下,对于流动资金问题,人们一定会叫得比较厉害。这里面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很多情况下其实是一个博弈,从地方角度看,地方官当然要注重地方经济发展,给人们提供福利,改善城市环境等等,而中央的责任不同于地方,中央要关注全局和宏观。这是一个博弈关系,甚至在数字上,包括报数字、统计数字、如何使用数字、分析数字也是一个博弈关系。在引用实例上更是如此,地方总是可以找到一些实例说明流动资金太紧了。地方知道中央非常关心政策效应问题,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应该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中央已经肯定,最近这一轮宏观调控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成效也有不够理想的一面,比如说,流动资金贷款压缩得比较多,固定资金贷款压缩得比较少。这里主要有两种情况:从企业自身看,他们的技改、投资项目舍不得压缩,尽量要保这部分,从而只能考虑流动资金;从银行看,一方面压缩流动资金容易,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中长期贷款,银行则随着做出决策。因此,从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角度可以看出问题所在。
总之,投资型项目的贷款压缩得比较少,流动资金压缩得比较多。一方面财政大幅度加快了出口退税,因此出口退税方面占压资金减少,到去年年底,出口退税欠费的数额在3000亿左右,可以扣除出去。另一个是今年的商业票据,特别是短期融资工具减少得比较多。
第三,无论如何配置,资源都会不均匀,不管总量做得怎么样,最后还有一个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这是经济学的基本课题和永恒主题。在转轨期,由于计划干预、过度计划、市场不健全、竞争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的竞争不充分、经营产品比较少等原因,经济运行还存在着浪费与匮乏共存的现象,这是柯尔奈新经济学所描述的现象。因此改革的根本途径是让市场在竞争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对外开放也可起到很大作用,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使市场在资源分配中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第四,关于大型商业银行改革与风险控制的问题。在不良资产很多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内控,必须加强扁平化管理,不要让下面的官员那么腐败,不要以贷谋私,要管住他们,应该把贷款程序搞严格,该上报就上报。同时一旦资金收缩,就有人开始说,你看什么权力都上收了,底下贷不到款,就开始抱怨,这样的问题很难解决。大型商业银行的改革目前处于加强集中的阶段。商业银行要加强内控,改变贷款审批程序。过去大型商业银行实际上是总行管不了分行,分行管不了支行。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根本管不住,我们有很多案例说明那时候为什么管不住。当时贷款变成稀缺资源,谁能够贷到款,谁就能够占到很大的便宜。因此,相当一批基层的银行信贷员出了不少问题,包括内部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问题。
所以,商业银行要加强内控,要改变贷款程序,要搞扁平化管理,不能形势稍微有点变化,就说我们现在不搞扁平化了,不良贷款的问题要持续提示,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的问题有三种处理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希望银行系统永远保持健康,有小病就开始治,有病就治;第二种可能性是没关系,让他生病就生病,生了大病再动大手术,但是动大手术需要很大的成本;第三种就是病死了拉倒。在波兰、捷克、匈牙利、克罗地亚等国, 80%-90%的银行是外资银行,国内银行基本上都垮掉了,很多被收购兼并,这也算是一条出路。但在中国,银行能不能病死拉倒,我觉得值得怀疑。
最后,再回到股本债务比例关系。这样的比例关系,在中国经济转轨与高速增长时期,就应当增加股本,并要充分保护私人股本。国务院最近出了国九条,国九条鼓励资本市场发展,鼓励股权融资,这是非常必要的。股本融资如果能够获得大幅度的增加,除了去搞新的投资项目,搞技术革新,还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否则经济金融体系就不能处于健康的运行状态。
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网点资源发展直接融资,包括发行股本性基金、债务性的基金等金融产品;还可以利用其掌握的客户信息,提供不同的私人理财的服务,而这些私人理财业务有利于股权融资的发展,这方面应该有很大潜力。
中国股本债务比例关系的失调,不是一般的失调,而是非常严重的失调,孕育着极大的金融风险,必须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来改变这一状况。
作为总结,概括成四句话:
中国银行体系在流动资金贷款比例方面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
虽然对流动资金和银行贷款存在很多抱怨,但我们可以利用博弈论的一些观点对其进行观察和解释;
贷款资源的分配等资源配置问题,尽管说了很多年,但尚未完全解决好;
股本债务比例严重失调蕴涵着极大的金融风险,对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想办法、找出路,努力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