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上海基础教育改革视野:重心转移_素质教育论文

2000年上海基础教育改革视野:重心转移_素质教育论文

上海基础教育2000年改革视点:重心下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上海论文,重心论文,视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张民生,研究员,1942年生,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历任中学教师、上海师范大学物理系副主任、校长助理、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上海教育学院院长,现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及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有人说,2000年是新千年和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有人说,21世纪将从2001年开始。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年份。反思廿年来尤其是近五年来上海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一条重要经验,那就是在区域性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必须确立“以学校为本”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把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责任真正落实到学校。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后,我国基础教育开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这意味着确认基础教育是一项地方性事业,基础教育发展的主体是地方。根据“决定”,上海逐步确立了基础教育市和区县两级政府、以区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调整基础教育分级管理的职责和权限。近年来,正是在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市和区县在政府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基础教育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举措,内容涉及教育结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设置标准、考试招生、督导评估、教师培训、课程教材改革等,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所有这些由政府推行的改革政策对于中小学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作用似乎显得不够有力,这表现在认识上和行动上的滞后,即通常所说的“名实不符”。为改变这一现象,政府、社会、学校三者的认识和作用力必须聚合,而不能异面交叉。基础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涉及培养目标的改革,不仅要有政府的强有力的推动,更要所有学校和全体教师的主体参与和积极创造,否则,就容易出现“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不良倾向。现在,我们不但要继续完善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继续发展以区县为单位的区域性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经验,而且要不失时机地把体制改革深入到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界面,让中小学校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让学校自身成为真正的发展主体,进一步确立学校在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

建立和健全“以学校为本”的素质教育运行体系,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公职人员、各级教育事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都真正确立为学校服务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机制,了解学校的发展需求,理解学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指导服务的品质;同时,也要求中小学依法自主办学,建立和健全事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确立开放有序的办学机制,不断提高办学效能和教育质量。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中,社会这一方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应当看到教育部门(包括学校)在整个改革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它必须率先垂范,以带动全局,并形成政府、社会、学校三者之间的良性促进机制。

上海基础教育“九五”时期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策略,是“政府主导,区域推进,校本实施”。但现实地看,我们自上而下层层召开了会议,颁发了文件,造成了舆论,形成了声势,但是,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仍然不尽人意。现在,需要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使我们投身其间的教育改革在可能的最优化条件下,取得可能的最优化效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肯定,改革还不那么充分,改革的聚焦点必须进一步得到确认。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但任何由政府推行的宏观教育改革举措,通常表现为一定形式的宏观教育政策,并常常采取行政管理等途径加以贯彻,从宏观政策的实施到学生素质的提高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环节,而其中最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在这点上教育内部存在着极大的改革空间。任何成功的宏观教育政策应当有助于推动改善教与学的品质,而且只有通过这个过程,才能真正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才能真正在学生身上落实改革的目标。

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教学改革是所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的基点,必须以教学革新作为基点,建立起学校内部现代教育运行体系和运作机制。

教学改革似乎比较微观,但却具有将多项改革加以整合的巨大功能,众所公认的最关键的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等,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整合于教学改革这个基点之上。就师资队伍的建设而言,实施素质教育能力的提高,除了必要的理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教师个体和群体合作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才能发展。因此,必须把教师培训的重点转移到学校自身和学校内部。从课程改革的角度看,不仅我们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除了要有对时代发展的前瞻性考虑以外,还要针对并有助于解决教学领域中的深层次问题,而且课程的实施要牢牢地奠基于教师的教学革新之上,离开了教学革新这个基点,离开了全体教师的主动参与,任何先进的课程改革设计思想均将落空。正因为广大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因而也是推进教育改革的主体,这个主体的觉悟和参与程度,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而其觉悟和参与只能在他们每日每时主要从事的教学工作中予以实现。因此从现在起,要将改革目标整合于教学这个基点之上,将教育改革导向教学革新。

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过程中,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将被重新认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将被重新定位。教育只有以自身持续的变革和创新,才能迎接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已经和将要跨入中小学的学生,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必须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作出超前的反应。

由于多种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我们的整个人才培养模式,反映社会对于年轻一代的统一要求多,反映学生基于自身特点的个体差异性少;体现教育对于文化的承继性功能多,体现教育对于文化的创新性功能少;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学习多,丰富多样的个性化学习少;被动式、接受式学习方式多,探究式、创造性学习方式少;“命令—服从”型师生关系多,“平等—尊重”型师生关系少;单一的、定量化教育评价多,多元的、定性化教育评价少。这些“多”与“少”所反映的,大体上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面前,必须把人的个性潜能看作有待开发的一种教育资源。当代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一个重大的改革课题,是看我们是否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允许学生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发表不同见解。这表明,作为科学素养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首先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我们要鼓励校长依法自主确立个性化的办学思想,并主动地发展,对教育教学改革有独立的见解和创新的表现,鼓励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主动地改革教学。一方面,只有在创造性的办学实践和教学革新中才能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另一方面,也只有在创造性的办学实践和教学革新探索活动中,才能发展校长和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干。

2000年,上海市教委围绕教学革新,重点将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开展以区县为单位的大面积教学质量普查。

这项工作于1999年底启动,首先在南汇和闸北进行了全面的教学调查,然后在其它18个区县均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在新的一年中要继续做好这项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要在教师和教学层面上取得“响应”,就必须让中小学校长和全体教师对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倾向性问题在思想上形成共识,这才能转变为校长和教师教学革新的行动,没有这样广泛的思想认同和革新行动,我们的一切改革举措就称不上是有效的。大面积的教学质量普查,有助于全体教师认清现状,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有助于素质教育的价值思想落实到教学的各个方面,贯彻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继续推进第二期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一期工程于1988年启动,为二期课改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二期课改1997年开始,前期工作的重点在于对课程改革进行宏观层面的理论思考,以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和指导思想。到1999年,各主要学科形成了课程改革的行动纲要,若干学科如外语、计算机等试用新教材。与一期课改相比,二期课改的不同之处在于,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校本实施”相结合,“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相结合,自行编制与引进改造相结合的推进方式。2000年的工作重点,是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学习和讨论各学科课程改革行动纲要,在此基础上修订这些纲要,在若干比较成熟的学科进入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制工作。

(三)积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继1998年底完成230所薄弱学校更新工程之后,市教委启动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1999年的上海市教育工作召开以后,这一工程又被纳入市政府的“实事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要采取“硬件”和“软件”建设并重的方针,尤其要把“软件”的达标建设放到一个十分突出的地位上来,发挥学校和校长在标准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除了布局结构调整的以外,政府投入的达标建设专项经费要逐步采取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改革项目挂钩的办法,使学校的“硬件”达标与“软件”达标相协调,使政府的经费资助与学校的软件建设项目相联系,促进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发展教学科研,开展教师自培,优化内部管理,提高学校效能。

(四)开展100所素质教育实验学校的评审工作。

在义务教育阶段,评审100所“上海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这项工作于1999年下半年启动。在各类小学、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形成一批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具办学特色的示范性学校。上海市小学已有多年开展“小班制教学”的试点经验,许多小学抓住了班额下降的历史机遇,推进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改革项目。不少初级中学在探索分层教学的方法策略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教育的纵向衔接和横向整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素质教育实施学校的评审工作将形成一支推进素质教育的群体攻坚队伍。

(五)开展30所实验性示范性普通高中规划评审工作。

这项工作于1999年下半年启动。实验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的基本内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与重点中学概念不尽相同。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普通高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正视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重点中学既应继承自身良好的传统,但更应超越自我,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而非重点中学同样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深化改革,争取成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这样做,有利于调动所有普通高中改革的积极性,以形成一支群体攻关力量。在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型学生方面开展教育实验,发挥示范作用。

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心正在逐步下移至中小学校,改革的重点正在逐步转移到教学层面,我们要以更加深刻的理性和更加激昂的热情,既推进宏观层面的改革,更着力推进学校和教学层面的改革,这是当前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这也是上海建设一流基础教育的根本所在。

标签:;  ;  ;  ;  

2000年上海基础教育改革视野:重心转移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