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视频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建议
○李 楠 尹 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 要】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视频游戏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娱乐休闲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于积极心理学的兴盛,研究焦点开始集中于亲社会视频游戏的积极作用。通过总结亲社会视频游戏对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视频游戏,从而提出将亲社会视频游戏与教学、德育相结合的建议,让儿童在玩视频游戏的同时促进和优化心理发展,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亲社会;视频游戏;儿童心理发展;教育建议
游戏,伴动物而生,随人类而造,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学习生存的第一步,它是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进而追求精神需求满足的社会行为方式。古有“纸鸢”“九连环”,今有“王者荣耀”和“吃鸡”,游戏从古至今都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相对于传统游戏,视频游戏以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为载体,是一种能够在特定情境设置中实现单人操作或多人进行互动的游戏模式[1]。它有着低门槛、易上手、情境环节丰富多样、互动性强的特点,营造出的虚拟世界让众多游戏玩家沉浸其中。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视频游戏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本身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视频游戏对游戏玩家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2018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与保护研究报告》指出,6~24岁儿童青少年的网络游戏使用率要高于整体网民,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可见,视频游戏的出现使儿童的休闲习惯和娱乐方式开始改变。已有研究指出,视频游戏会给儿童带来不利影响,如游戏成瘾、攻击性增加、情绪低迷等[2]。由此我们就可以认为游戏真的是“电子海洛因”了吗?首先,视频游戏内容多样,除了暴力游戏,还有儿童益智游戏、策略游戏、互助游戏等亲社会游戏,即包含助人内容,不含或含有较少暴力内容的游戏[3]。其次,视频游戏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受到自身特质的调节,差别易感性模型认为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易感性,他们不仅容易受到不利环境的消极影响,在积极有利的环境中也会倾向于发展得更好[4]。最后,由于塞利格曼所倡导的积极心理学的兴盛,让心理学不再只是关注人的消极心理和行为,而是走进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开始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因此,对儿童视频游戏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其消极方面,而应该致力于将亲社会视频游戏与教学、德育相结合,让儿童在玩视频游戏的同时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培养儿童核心素质。
一、亲社会视频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亲社会视频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在儿童时期,个体的脑和神经系统平稳均匀发育,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其思维的主要形式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实现了思维过程中的质变。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想法、归因、信念、态度、知觉图式、行为脚本等继续迅速发展,更要关注外界刺激对儿童认知的进一步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如Greitemeyer和Osswald(2010)让被试分别玩两种视频游戏:亲社会游戏和中性游戏,游戏结束后尽可能多地写下自己的想法,结果表明游戏的亲社会程度越高,产生的亲社会想法越多。国内也有研究要求儿童玩完不同类型的视频游戏后报告自己的想法,结果与国外研究相同,并发现儿童的亲社会想法是亲社会游戏和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除此之外,根据自我知觉理论,个体会从他们的行为中推断他们的人格特质。Greitemeyer(2013)探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视频游戏对自我人性化知觉产生的作用,结果表明亲社会性游戏会提高被试的自我人性化知觉水平,而暴力性游戏的作用则相反,会使玩家的人性化知觉水平降低。陈朝阳(2014)等人的研究更进一步,发现亲社会性视频游戏可以显著提升玩家的人性化知觉水平,不仅体现在对自我的知觉水平影响上,也体现在对他人的知觉水平上。也就是说,亲社会视频游戏可以从认知层面潜移默化地塑造玩家的积极人性观[5]。
在此次实验中,所有的数据均放置在SPSS20.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和X2检验,当p<0.05,则为统计学意义。
(二)亲社会视频游戏对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影响
情绪与情感的形成是基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行为主义学派更倾向于是儿童后天学习的直接结果[6]。积极的情绪情感是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对内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基本素养,对外有利于与他人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根据一般学习模型可知,输入变量(包括个体变量和情境变量)会直接影响游戏玩家的情绪与情感因素,最终影响个体的行为。Greitemeyer(2010)指出玩亲社会性游戏可以增加积极情感,减少消极情感。与中性游戏组和暴力游戏组的对比发现,亲社会游戏组的共情水平会更高一些(Gentile,2009)。另外,以一般学习模型为理论框架,越来越多的研究探讨共情的中介作用。如Prot等人的研究发现助人行为的发生是通过亲社会性游戏对被试共情水平的作用来决定的;Vieira以7~15岁的小女孩为被试,也发现共情有中介作用。
亲社会视频游戏能够降低儿童的攻击行为。李梦迪等人(2016)要求270名小学生的分别玩三种不同类型的游戏,结果发现相对于玩暴力游戏和中性游戏的小学儿童,进行亲社会性游戏的被试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更少。王子祥等人(2016)的研究发现暴力游戏对助人行为有消极作用,但亲社会背景可以有效降低暴力游戏对助人行为的消极影响。也就是说,除了亲社会性游戏,包含亲社会背景的暴力游戏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增加被试的助人行为。
(三)亲社会视频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游戏居于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放松、娱乐的方式,也是与同伴交往、与父母互动的纽带。在“全民游戏”的时代背景下,视频游戏已然代替传统游戏成为儿童最喜爱的娱乐方式。已有研究表明,亲社会视频游戏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将亲社会视频游戏与教育结合起来,以教育技术理论和儿童发展理论为依托,采用现代教学理念,优化改革教学方法,以求更好地贯彻“寓教于乐”“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社会化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当儿童步入小学阶段时,最主要的活动形式由低级的游戏活动转变到高级的学习活动上,并对儿童各方面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小学儿童,尤其是低年级的儿童还具有明显的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导致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自制力差、缺乏内在学习动机、学习被动等。因此,结合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将视频游戏技术运用到学校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培养亲社会行为都大有裨益。首先,学校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教学方式改革,树立现代化的培养意识,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将“教得轻松”与“学得开心”纳入教学目标与过程中。其次,设计与学科概念相融合的游戏化教学课程。在课程设计上,有意识地将游戏与各学科重点、难点相结合,让儿童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学习。例如,儿童对于英语单词的背诵。英语单词的背诵是英语学习过程的首要环节,可是对儿童来说单词的反复诵读枯燥乏味,且记忆效果较差。如果将“小青蛙过河”游戏与单词相结合,儿童可以通过反复记忆并拼写单词来实现通关,增强了单词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最后,要将视频游戏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小学儿童的心理正在形成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好时机。在素质教育过程中,除了老师的教学,可以结合“扶老奶奶过马路”“保护小旅鼠”等小游戏,儿童在操作游戏角色的过程中会对角色的亲社会行为进行学习,游戏中的奖励会使儿童对该行为更加深刻,并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将行为再现出来。总之,儿童自发、持久的学习是当前终身教育时代重要的学习品质,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重新审视游戏的价值与构建游戏化学习是培育这一品质的重要途径[11]。
由于视频游戏大多带有暴力色彩,并以其激烈的打斗和对战吸引着儿童青少年,因此自视频游戏问世以来,大多与“沉迷”“成瘾”等消极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是,视频游戏的发展和对儿童青少年群体的渗透是社会发展的潮流,进行网络游戏管理的目的不仅仅是限制其对以儿童青少年为主的消费者产生的负面作用,还需要充分发挥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10]。其实,视频游戏在一定意义上同书本、电影一样,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例如,一些以历史题材为背景的游戏,儿童可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历史人物、了解历史故事、学习历史知识,在轻松欢快的游戏中增加知识储备。在视频游戏开发中,应该鼓励将教育教学与视频游戏结合起来,借游戏之力让儿童实现“轻松学习”“快乐学习”。首先,教育部门要和游戏开发监管部门研究将游戏融入教育过程的可行性,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教育专项资金、特殊补贴的方式,鼓励游戏开发商对教育视频游戏的开发加大投入,以各学科APP的形式上架到手机各应用商店中。最后,要大力宣传教育视频游戏的正面影响,消除社会大众对游戏固有的“成瘾”偏见,使得社会大众逐渐认识到视频游戏也可以对儿童青少年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最终接受并支持孩子进行教育视频游戏。
亲社会性游戏还能对儿童的情绪进行调节,尤其是益智类、策略类游戏,如“愤怒的小鸟”“推箱子”“开心消消乐”等。一方面,视频游戏能够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不愉悦的心情可以在游戏中得到释放;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游戏操作简单,儿童可以在游戏过程中得到心理需求的满足,通过战胜对手、获得奖励、通关升级等获得自豪感、自我实现感,从而引发积极情绪的体验—沉醉(flow)。
二、利用亲社会视频游戏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建议
视频游戏研究中最早、最主要的研究内容集中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上,争论的焦点在于视频游戏是否存在积极正面的影响。根据五因素理论,不同游戏的类型、背景、结构、使用时间、技能都会对儿童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游戏类型[7]。一般来说,亲社会视频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大多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江苏省红十字会可以定期开展救护培训项目,针对各高校,进行相应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培养出具有师资的教师团队。走访各高校,对高校急救培训教育工作予以专业上的指导与建议。积极开展各项有关应急救护的竞赛与交流会,让广大高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为各高校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开展应急救护教育的研讨会,让各高校之间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一)社会大众要接受并鼓励教育视频游戏的开发创新
亲社会视频游戏能够增加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根据一般学习模型的理论框架可知,亲社会视频游戏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不仅存在即时效应,还存在长时效应。Gentile等人(2009)以1830名日本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前后测,发现亲社会视频游戏的接触度能够预测儿童3~4个月之后的亲社会行为。随后对亲社会视频游戏的研究更进一步,主要针对短时效应,分别用4种不同的方法检测青少年的助人行为,结果发现参与亲社会性游戏的被试帮助别人捡起的铅笔更多(Osswald,2010)。Saleem等人(2012)通过七巧板任务来测量9~15岁青少年儿童的助人行为,结果与前人研究相同[8]。国内学者探究三种不同内容的游戏对小学生的影响,发现亲社会性游戏能明显提高小学儿童的亲社会行为[9]。同样以小学生为被试,有研究表明亲社会性游戏对五年级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影响不显著,即没有发现短时效应存在(张萌,2013)。因此,亲社会视频游戏是否一定会促使儿童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是否受到情境特征以及儿童自身的人格特质影响,有着怎样的心理作用机制,都是有关视频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重复和验证的问题。
(二)学校要有意识地进行“游戏化教学”
Next to intrinsic resistance to TT due to the multitude of pathways incriminat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C, extrinsic resistance seems to be as important in the mechanism of non-response to TT. This extrinsic resistance seems to be particular to PC, rendering it a hardly targetable malignancy.
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科技系为例,三年制学生一般在入学第二年参加实习,系部根据学生的专业,并结合学生的就业方向、个人意愿等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在全国各地,学生进入企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又会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养殖销售区域,受时间、地域等多重条件的影响,学校很难将学生聚集起来开展组织生活。而实习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不重视组织生活,也基本不给学生定期开展民主生活会。
(三)家长要支持并监督儿童适时、合理使用视频游戏
长期以来,家长对于视频游戏对儿童的影响存在错误认知,往往持反对和排斥的态度,认为视频游戏的使用会导致游戏成瘾。事实上,只要正确的引导并合理安排游戏使用时间,视频游戏也能够对儿童的学习及心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首先,家长要转变传统观念,以更客观、全面的视野看待视频游戏这一日常化且不可避免的事物,支持儿童合理使用并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视频游戏进行学习。其次,监督儿童适当合理利用视频游戏学习文化知识。小学儿童心智发展不成熟,自制力较差,且容易被视频游戏所营造出的虚拟世界所吸引,甚至沉迷。一方面,家长要鼓励儿童通过教育视频进行课程学习和巩固练习,尽量让儿童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开心的游戏化学习”。另一方面,家长要起到监督学习的作用,严格控制每天进行视频游戏的时间,防止儿童过度游戏。最后,家长可以与儿童共同参与视频游戏。在家庭教育中,行动胜过言语,家长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儿童进行游戏互动,不仅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教会儿童尊重规则、接纳试错、帮助、合作,也可以借助游戏这一媒介与儿童进行沟通交流,建立更加和谐平等的亲子关系。总之,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儿童而言,适当的视频游戏可以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还可以丰富儿童的学习方式,使儿童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吴四兰,周宗奎,牛更枫,等.视频游戏迁移现象:类型、表现及作用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5(6).
[2]Lemola S,Brand S,Vogler N,et al.Habitual computer game playing at night is related to depressive symptom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2).
[3]Gentile D A,Anderson C A,Yukawa S,et al.The Effects of Prosocial Video Games on Prosocial Behaviors:International Evidence From Correlational,Longitudinal,and Experimental Studies[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9(6).
[4]赵德懋,冯姝慧,邢淑芬.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自差别易感性模型的证据[J].心理科学进展,2017(8).
[5]陈朝阳,马兵兵,马婷等.亲社会视频游戏对玩家人性化知觉水平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6).
[6]张琨.浅谈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积极的情绪与情感[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
[7]张珊珊,张野,陈萌萌等.从积极视角探讨视频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4).
[8]张一,陈容,刘衍玲.亲社会视频游戏对国外青少年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6(10).
[9]温广辉.短时接触亲社会电子游戏对小学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4.
[10]曾玉英.美国网络游戏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出版发行研究,2016(7).
[11]沈兰.游戏化学习:儿童学习品质培育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8(8).
【作者简介】
李楠,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级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尹慧,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标签:亲社会论文; 视频游戏论文; 儿童心理发展论文; 教育建议论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