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创新中国话语体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话语论文,体系论文,中国论文,当代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强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进一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呼唤着话语体系的建设创新

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进而要求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创造。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既要发出时代的声音,反映时代精神的变迁与精华,体现时代性,又要着眼于社会实践的发展,把握社会实践的重大问题,以实践的观点作为基本的建构原则。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具有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新特征。在这个时代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的实践,既不同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也不同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这就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既从理论形态上去总结、反映与概括时代与实践的新变化,又从话语体系上加强建设、推进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我们国家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排在了世界的前列,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理论创新成果,并在应用实践、指导实践中获得成功。但是,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西强我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尽管世界上随处可见中国制造的产品,但缺少被世界广泛接受的中国学术话语;尽管我们进行了鲜活的实践创造、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创造资源,但广为中外传播的新话语还不丰富,甚至我们一些人仍然盲从、照搬西方理论和学术话语,削中国实践之足、适西方理论之履,等等。这些都说明,与时代的深刻变化和实践的发展相比,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的理论资源相比,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特别是话语体系创新还相对滞后,“中国故事”还没有在世界讲好,“中国好声音”还没有在世界唱响。这就要求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上下工夫。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应把握的几个关系

时代精神和社会实践要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加以概括与传播,必须创新话语体系,改变刻板、晦涩的面孔,容易为世人所理解和接受。在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要注意把握几个关系。

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气磅礴、底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必须注重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吸纳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力求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水乳交融、血脉相连。要主动、自觉、娴熟地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使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洋溢着中华文化的风格和气韵。这其中既包含了古为今用,也包含着现今创新。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了新的“中国奇迹”。在时代变迁和实践过程中,当代中国发明创造了许多新的语言,对这些语言要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积极、合理地吸收和利用。

处理好中与外的关系。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思想理论和观念形态,其中不乏属于人类文明的东西。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对于国外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有利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有利于竞争、法治的理论要吸收和借鉴。但不能“以洋为重”或“挟洋自重”,“言必称希腊”,因为以西方经验为基础、以西方思维方式为导向、以解决西方所遇到的问题为指向的西方学术话语,难以准确地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即使是一些值得借鉴的理念和方法,也要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中国化”、“本土化”,使之能够接中国的地气、充中国的养分,洋为中用。

处理好学术话语、政治话语、群众话语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学会说好“三种话”,在不同的场合,面向不同的受众,要善于转换不同的话语体系,使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够顺畅地表达。要会说内行话、学理性的话、学术圈内人懂的话,用学术话语体系和本专业学术圈的人交流沟通;要学会使用人民群众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百姓关注的事理,使哲学社会科学达到更好地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目的;要说好应用于实践的实在话、资政务实管用的话、为决策服务的话,使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真正发挥思想库的作用。

党校要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央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这就要求党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理直气壮地为党立言,听党的话,说党的事,维护党的形象。党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

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要阵地的党校要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党校教学工作中,要善于运用通俗化、形象化和情景化的语言,更加贴近、亲近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世界和生活世界,为宣传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打开通道;要善于运用思想性、哲理性的语言,进一步引发与激活领导干部的思维与智慧,将其培养成有思想的政治家;要善于运用精确化、科学化的语言,使党校教员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科学化,使领导干部不断增强科学精神。在党校科研工作中,要以党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贯彻“双百”方针,坚持科学严谨的学术规范。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相应于此,话语体系建设亦趋进一步。要鼓励和支持党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在科学认识的前提下勇于创新,在创造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概念、学术语言,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观点、学术方法,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等方面不断有所作为。

标签:;  ;  ;  ;  

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_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