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改制上市效应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行业论文,效应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效应的比较分析
目前,我国共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其中,除了农业银行正在进行改制并积极谋求上市之外,中国银行(上市日期为2006年7月5日,以下银行后括号内标注日期均为其上市日期)、工商银行(2006年10月27日)、交通银行(2007年5月15日)、建设银行(2007年9月25日)已先后在A股和H股市场成功上市,因此,本文将以这4家国有商业银行为案例进行研究。
自2003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开始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保持了平稳增长。其中,中国银行资产总额从2003年的39 799.65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9 955.53亿元,增长了50.64%,年均增长10.79%;工商银行从2003年的45 601.7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86 842.88亿元,增长了90.44%,年均增长17.47%;交通银行从2004年的11 417.3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1 036.26亿元,增长了84.25%,年均增长22.59%;建设银行从2004年的39 099.20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65 981.77亿元,增长了68.75%,年均增长19.06%。
在净利润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也保持着平稳增长,并且增长速度要普遍快于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反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不断增强。其中,中国银行从2003年的287.0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620.17亿元,增长了116%,年均增长21%。工商银行从2003年的223.7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812.56亿元,增长了363%,年均增长38%。交通银行从2004年的11.9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05.13亿元,增长了16倍多,年均增长258%,尤其是在2005年香港联交所上市后,净利润从2004年的11.98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95.09亿元,增长幅度高达693%(2004年基数较低导致增长率较高,若仅考察2005~2007年数据,则年增长率为46.87%)。建设银行的增长态势不太明显,2004~2006年分别为490.4亿元、470.96亿元、463.19亿元,但是2007年达到691.42亿元,比上年增长49.3%,这表明建设银行2005年香港成功上市对于净利润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
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上市融资充实资本金后,资本充足率更是得到了大幅提高。其中,中国银行从2005年的10.42%增长到2006年的13.59%,工商银行从2005年的9.89%提高到2006年的14.05%。交通银行于2005年和2007年分别在香港联交所、上海证交所上市,资本充足率分别从2004年的9.72%提高到2005年的11.20%,2006年的10.83%提高到2007年的14.44%。建设银行2005年香港联交所上市后,资本充足率从2004年的11.29%提高到2005年的13.59%,提高幅度并不显著,而且,此后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张,资本充足率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12.11%、12.58%。
在不良贷款比率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制上市后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其中,中国银行2004~2007年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5.16%、4.62%、4.04%、3.12%;工商银行2005~2007年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4.69%、3.79%、2.74%;交通银行2004~2007年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2.93%、2.40%、2.01%、2.05%;建设银行2005~2007年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3.84%、3.29%、2.60%。
通过比较分析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前后的变化发现,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改制上市,资产规模与净利润等都取得了平稳增长,并且净利润的增长速度要普遍快于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在不断增强。其中,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在资产规模扩张、净利润增长、不良贷款控制等方面的表现较为相近,所以资产规模庞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同质性;而交通银行的资产规模得到了更为快速的增长,尤其是净利润水平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的差距在迅速缩小,并且其在不良贷款控制方面的表现也要优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效应的比较分析
虽然股份制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时间不尽相同,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也有高有低,但从整体上看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其中,深圳发展银行资产总额从1991年的43.54亿元增长到1995年的203.1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47.0%。浦发银行资产总额从1997年的816.40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 736.91亿元,年均增长20.77%;而且,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浦发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呈现出一种加速态势,1998~2001年增长率分别为7.0%、18.2%、26.6%、32.9%。民生银行资产总额从1998年的253.52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2 462.81亿元,年增长率高达76.54%。招商银行资产总额从2000年的2 195.61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6 027.65亿元,年均增长28.72%。华夏银行资产总额从2001年的1 350.50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 923.38亿元,年均增长27.94%。兴业银行资产总额从2003年的2 590.6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8 513.4亿元,年均增长34.64%。中信银行资产总额从2003年的4 198.0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0 112.36亿元,年均增长24.58%。
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净利润增长方面的差异要远大于资产规模扩张方面的差异。其中,深圳发展银行从1991年的1.13亿元增长到1995年的4.35亿元,年均增长40.2%。浦发银行从1997年的6.45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0.62亿元,年均增长12.3%;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1997~2007年,其净利润年增长率分别为2.53%、33.25%、7.83%、3.37%、10.85%、21.04%、21.85%、23.24%、28.78%、34.91%、63.99%,盈利能力虽然呈现出一定的不稳定特征,但逐步提高的趋势比较明显。民生银行从1998年的1.98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8.92亿元,年均增长45.7%,略低于资产规模增长速度,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招商银行从2000年的7.11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31.44亿元,年均增长45.0%,高于资产规模增长速度,表明招商银行的盈利能力比较突出。华夏银行从2001年的6.40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1.01亿元,年均增长21.90%。兴业银行从2003年的14.3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85.86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56.3%;而且,进一步分析还可以发现,2004~2007年兴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速度分别为23.1%、39.6%、54.1%、126.0%,呈现出明显的加速态势,表明其盈利能力在持续增强。中信银行从2003年的15.4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82.9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53.5%。进一步分析还可以看出,改制上市前的中信银行盈利能力较为一般,但2007年改制上市后,当年增长率即高达122.5%,盈利能力显著提高。
在资本充足率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多保持在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标准之上,尤其在上市筹资充实资本金后,资本充足率更是得到了大幅提高,但在此后年份内随着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这一数字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其中,浦发银行改制上市后资本充足率从1998年的8.65%提高到1999年的18.30%,此后逐步下降,2005年仅为8.04%;民生银行改制上市后资本充足率从1999年的13.21%提高到2000年的21.50%,此后逐步下降,2005年仅为8.26%;招商银行改制上市后资本充足率从2001年的10.26%提高到2002年的12.57%,此后逐步下降,2003年和2004年分别仅为9.49%和9.55%;华夏银行改制上市后资本充足率从2002年的8.30%提高到2003年的9.28%,此后逐步下降,2004年仅为7.87%,已经低于巴塞尔协议标准。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在改制上市前,资本充足率一直在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标准附近上下波动,而2007年上市融资充实资本金后,资本充足率分别从2006年的8.71%、9.41%大幅提高到11.73%、15.99%。
在不良贷款比率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改制上市后均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其中,浦发银行1998~2007年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8.96%、8.90%、10.70%、7.57%、3.38%、2.70%、2.45%、1.97%、1.83%、1.46%,上市后的下降态势非常显著;民生银行1999~2007年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8.72%、5.72%、4.25%、2.04%、1.29%、1.31%、1.28%、1.23%、1.22%,上市后不良贷款率显著下降,且保持了良好的持续性;招商银行2000~2007年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13.62%、10.25%、5.99%、3.15%、2.87%、2.58%、2.12%、1.54%,表现出与民生银行类似的特征;华夏银行2001~2007年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7.05%、5.97%、4.79%、3.89%、3.04%、2.82%、2.25%;兴业银行2003~2007年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2.56%、2.50%、2.33%、1.53%、1.15%,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中信银行2003~2007年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8.12%、6.29%、4.14%、2.50%、1.48%,下降态势非常显著。对于深圳发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比率,笔者未能收集到这方面的数据,其中的原因在于,20世纪中后期我国才开始执行巴塞尔协议的五级贷款分类标准,而深圳发展银行早在1991年便已成功上市。
通过对股份制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前后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改制上市,资产规模、净利润等都取得了快速增长,资本充足率也得到了大幅提高(随着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这一数字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尤其在降低不良贷款比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深圳发展银行借助于证券市场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从最初的合并6家农村信用社,发展至今已成长为一家中等规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无论是在资产规模扩张还是净利润增长方面,均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招商银行在资产规模方面保持着平稳增长,但净利润增长速度却远高于资产规模扩张速度,表明其盈利能力比较突出。兴业银行虽然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处于同行业居中水平,但其盈利能力却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增长态势,不良贷款比率也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显示了良好的经营管理和高质量的市场拓展。中信银行的盈利能力在改制上市前较为一般,但改制上市后得到了显著提高。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等表现一般,但浦发银行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增长速度呈现出一种上升态势,这暗示了其在以后的年份中可能会取得快速发展。
三、城市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效应的比较分析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由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目前全国共有12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其中,南京银行(2007年7月19日)、宁波银行(2007年7月19日)、北京银行(2007年9月19日)等已先后在国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因此,本文以这3家城市商业银行为案例进行研究。
2004年以来,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保持了平稳增长。其中,南京银行的资产总额从2004年的382.7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760.64亿元,增长了98.75%,年均增长25.73%;宁波银行的资产总额从2004年的342.3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755.11亿元,增长了120.55%,年均增长30.17%;北京银行的资产总额从2004年的2 029.40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 542.23亿元,增长了74.55%,年均增长20.40%。
在净利润方面,城市商业银行也保持了平稳增长。其中,南京银行的净利润从2004年的2.1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9.09亿元,增长了317.20%,年均增长60.98%,这表明南京银行盈利水平的增长速度要快于资产规模的扩张速度。宁波银行的净利润从2004年的4.3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9.51亿元,增长了117.13%,年均增长29.49%,略低于资产规模的增长率。北京银行的净利润从2004年的13.84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3.48亿元,增长了141.97%,年均增长34.25%,略高于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
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在上市筹资充实资本金后,资本充足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其中,南京银行2004~2006年一直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2007年上市融资补充资本金后,这一比率迅速提高到30.67%。宁波银行2004~2006年一直保持在11%左右的水平,2007年上市后,这一比率迅速提高到21%。北京银行2005、2006年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06%、12.78%,均高于巴塞尔协议标准,2007年上市后,这一比率提高到20.11%。
在不良贷款比率方面,城市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后均呈现出持续下降趋势。其中,南京银行2004~2007年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4.36%、3.35%、2.47%、1.79%。宁波银行在控制不良贷款比率方面的表现非常优异,2004~2007年分别仅为0.96%、0.61%、0.33%、0.36%,远低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尽管在资产规模、净利润等指标上,宁波银行并不是非常突出,但其在控制不良贷款方面的优异表现暗示了其良好的内部管理及广阔的发展潜力。北京银行2004~2007年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4.53%、4.38%、3.58%、2.06%,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特别是上市后有了明显下降,但仍要高于其他城市商业银行。
比较分析城市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前后的变化发现,3家城市银行在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方面比较接近,但其中,南京银行的盈利水平增长更为快速,远高于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北京银行的资产规模最为庞大,已经接近于中等规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宁波银行在控制不良贷款比率方面表现优异,暗示了其卓越的内部管理及广阔的发展潜力。当然,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上市时间普遍较短,其改制上市的市场成效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标签:资本充足率论文; 增长速度论文; 资产规模论文; 银行业论文; 资产总额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盈利能力指标论文; 城市商业银行论文; 不良贷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