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100039
摘要:医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和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口腔科门诊是医院极易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场所,随着口腔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口腔科的医院感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及社会的普遍关注。口腔科作为医院内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必须健全各项预防措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安全,这对降低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口腔科 医院感染 易感因素 防护措施
医院内感染是指患者和医务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口腔科门诊是医院极易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场所,随着口腔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口腔科的医院感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及社会的普遍关注[1]。门诊口腔科涉及的诊疗器械繁杂,诊疗过程中接触患者唾液、血液、龈沟液等,口腔科医务人员受到职业损伤和暴露几率较高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口腔科门诊是最容易产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地方 口腔科器械使用频繁,各项治疗操作均在口腔内完成,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进而产生公共卫生事件[2]。口腔科作为医院内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必须健全各项预防措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健康安全,因此对口腔科医院感染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和预防,对降低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3]。
1.口腔科易造成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1.1环境污染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牙科疾病患者逐渐呈上升趋势,因此,口腔科门诊中就医患者逐渐增多,口腔门诊是患者集中就医的场所,就医的患者中既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也有健康带菌者,还有部分患者可能正处于某种感染性疾病的潜伏期。由于口腔疾患的诊疗操作大多数是在口腔内进行,高速涡轮手机、超声洁牙机等混有患者血液和唾液在机头的高速旋转和震动下形成的水雾扩散到空气中及物体表面上,如紫外线消毒前未认真清洁各治疗诊疗台面及仪器表面,都可造成环境污染,口腔诊室内人员的流动又是空气中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良好的手术环境和物体表面清洁是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4]。
1.2 器械污染
口腔器械种类繁多,形状复杂,如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根管治疗器械、牙挺、凿子、牙周洁治器、牙颌模型等,特别是口腔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高速手机和低速手机,它们夹持车针和磨头,治疗中要进入患者口腔,接触粘膜和组织,被患者的血液、唾液或分泌物污染,同时牙钻在高速运转中所产生的飞沫对诊室的物体表面、空气也可造成很大的污染[5]。口腔科门诊诊疗过程中主要采用器械对其进行治疗,因此,口腔科门诊中具有较多、使用频繁的治疗仪器(手机、洁牙机、喷砂机、光固化机、根管测定仪等)、器械(口内、口外、正畸、修复专业诊疗所用器械等),若医护人员没有对仪器、器械进行仔细、认真、彻底的消毒,医护人员在使用治疗仪器时,直接同患者唾液及血液接触,极易导致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现象[6]。还有,口腔诊疗器械结构复杂缝隙多,车针、扩大针体积小螺纹多,如清洗人员不重视清洗质量,或不使用酶清洗剂和超声清洗机,使器械存在一些不易清洗的组织碎片和有机物,会给灭菌带来严重隐患,所以消毒与灭菌工作尤为重要。
1.3 口腔科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及医疗废物的处理
医务人员如果手消毒不严格,也会给口腔治疗环境带来污染[7]。口腔医务人员如工作时着装不规范,未严格进行手的消毒,手套未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手套等,均可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个别医生认为口腔是有菌器官,无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隔离技术,忽视诊疗前后的洗手,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及治疗过程中,不佩戴面罩、口罩及一次性手套,直接对患者进行治疗,缺乏严格无菌观念,从而将感染源或者是病原体传染给患者,导致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现象。或者是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及治疗过程中,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方法佩戴口罩及手套,但在检查或者是治疗一个患者后,没有更换手套,直接为下位患者进行检查及治疗,从而将上位患者的病原体传染给下位患者,造成患者出现交叉感染现象[8]。同时,口腔诊疗过程中的废弃物,锐利器械未及时入利器盒以造成医务人员不必要伤害,如处理不当,易造成感染和锐器损伤。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分泌物的污物不按垃圾分类集中统一处理焚烧,处理不妥,均可造成环境污染、医院感染的发生[9]。
1.4 一次性口腔诊疗器械质量问题
口腔科每个患者在诊疗中都要使用一次性口腔器械盒(包括口镜、探针、镊子等)、一次性吸唾管、一次性洁牙用具等,材料的品牌质量好坏不一,参差不齐;同时在采购、运输、保存、使用上某个环节操作不当极有可能导致器械、材料的污染,从而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一次性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包装是否符合要求极为重要[10]。
2.制定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2.1建立、健全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以及有关法规文件,制定口腔科的消毒隔离制度、清洁制度、个人防护制度、医疗废物的处理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促进科室全员自觉参与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成立科室院感监控小组,落实科室小组职责,发挥科室院感小组职能,督促医务人员认真执行相关制度,降低或杜绝医源性感染的发生。把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做到落实,加强过程管理,抓住感染控制的关键环节和质控点,全面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保证质控质量。
2.2 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对所有口腔科医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定期参加院内组织的医院感染培训课程,包括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消毒隔离知识等知识培训,经过培训要求全面了解医院感染基本知识,熟悉医院感染管理规章,掌握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消毒隔离知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技能等,提高对医院感染认识及自我防护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医院感染的防护措施
3.1诊疗环境
相关工作人员对口腔科门诊环境进行科学、有序、合理及规范的布置,将其分为诊疗区、候诊区、消毒室、无菌物品储藏柜等区域,各区域通风良好。口腔治疗中患者唾液血液致病菌在涡轮机或超声洁牙机等器械高速旋转下,引起微小飞沫以感染性气雾形式悬浮于空气中,污染室内空气和周围环境,每天操作前后及时对工作台面牙椅扶手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出现污染随时清洁消毒,每天工作结束后定时开启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每次照射1 h,对环境进行空气消毒。对诊室物体表面、牙椅、地面等均要进行消毒处理,对治疗椅、水路、管路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手卫生设备应齐全,每椅配有快速干手消毒剂。
3.2器械消毒灭菌管理
由于口腔专业的特殊性,所用器械结构复杂 种类繁多使用频率高,口腔器械和医务人员的手随时会被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的唾液和血液污染,若处理不当,可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全。医院感染控制科制定了具有指导性的口腔消毒隔离制度,消毒供应室制定具体的消毒隔离措施及具体消毒流程,并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和流程操作,有效地杜绝了口腔科医源性感染。
3.2.1器械清洗灭菌原则
牙科器械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进入患者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要求,牙科手机是口腔门诊使用最多,最易造成交叉感染的器械,首先做到一人一机。对门诊口腔科常用的其他器械,凡进入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治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棉签、棉球、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要求。
3.2.2规范器械清洗灭菌流程
安排专人负责清洗消毒灭菌工作,上岗前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从事器械清洗消毒及灭菌的工作人员须做好个人防护及规范器械清洗灭菌流程:浸泡-清洗-干燥-保养-包装-灭菌-贮存,根据器械危险程度和材料性能选择适宜的消毒或灭菌方法。首选高压蒸汽灭菌,高压灭菌,温度 134°,灭菌4min,检查灭菌质量,监测指标合格后放置无菌柜中备用。注明消毒日期和有效期,并签名。对不能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的可采用等离子化学浸泡等消毒方法[6]。对于口腔颌面外科用的手术包由消毒供应室发放回收并实行领用和回收数量的一对一管理,灭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用柜过期重新灭菌,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超24h坚持使用小包装。
3.2.3实施有效消毒
手机车针、扩大针、根管锉、洁治器、拔牙钳等的消毒管理,将浸泡消毒后的器械放入酶清洗剂在超声震荡清洗机中清洗,有利于将器械关节及细小器械难于清洗部位的污渍血渍清洗干净,使微生物载量大幅度减少,延长了器械的使用寿命,更利于器械消毒灭菌。口腔印模、咬合蜡、等从病人口中取出后先用流动水冲洗残留的血液、唾液、体液,再用有效氯浓度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后再灌注石膏模型,消毒浸泡液加盖,贴上消毒液名称、浓度、有效使用时间标签,每天监测消毒液浓度,每周更换消毒液2次并作好登记。技工室的印模蜡型、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3.2.4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每月对诊疗室的空气、物体表面、灭菌物品、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对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对紫外线灯记录使用时间并定期对灯管照射强度进行监测,如有问题及时更换[8]。院感科不定期抽查口腔科的消毒灭菌效果及无菌技术操作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
3.3口腔科药品的使用及管理
口腔科的药品种类繁多,主要有樟脑酚(CP)甲醛甲酚(FC)丁香油等根管内用药;碘酊、酒精、双氧水、生理盐水、碘甘油、碘仿等局部用药,应专人负责定时清点及补充,口腔科各专用药液要注意防护,防止污染,用后要盖好瓶盖,用完后再加药液前,应消毒容器。开封后的药物要注明开封日期时间,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3.4医护人员做好自我防护
首先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培训,加强医护工作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护士做好分诊工作,上岗时衣帽整齐,进行操作时戴好手套、口罩,诊察时注意询问患者病因及早发现病情隐患为医师提供诊断信息,尽早切断传播途径,以免引起医源性传播。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工作中必须衣帽整洁,不戴首饰,不留长指甲,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面罩。在诊治每例患者时使用的一次性用品一定要每人更换,需多次使用的器械一定要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
3.4.1加强手卫生管理
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口腔感染的重要载体。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洗手不规范,制定相关操作前后的洗手制度,奖罚严明,有监督有指导,使手卫生规范化制度化,积极配置手卫生设施,使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每治疗一个患者前后必须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并更换手套,以减少交叉感染发生率。这样在治疗过程中既保护了自己也维护了患者的利益。
3.4.2锐器的使用方法及处理措施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锐器放置、传递、使用、回收等规范管理程序,杜绝各环节中锐器伤的发生。同时还制定了职业暴露处理流程,要求科室工作人员必须熟知应会,提高风险意识,避免或降低医患之间的交叉感染。口腔科护理人员在双手操作过程中频繁使用锐利的器械注射器,80%以上的临床护士都有被针刺伤的经历,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口腔科各种器械的使用技巧,运用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禁止护理人员用手去拔注射器针头及运输未盖帽的针头,注射器使用后立即损毁并放入锐器盒内,口腔治疗操作完毕后迅速卸下车针,并且要从车针根部将其卸下,以免在操作中划伤手。清洗整理器械时应围好防水围裙,戴上口罩、手套及防水护袖,分拣器械时,锐利一头放在一起,尤其是小锐利器械(如车针、扩大锉等)用镊子分拣,按照消毒工作流程分门别类清洗灭菌。如工作中不慎被锐利器械刺伤应立即向离心方向挤压伤口,使血液流出,流动水冲洗,0.5%碘伏消毒伤口,敷料覆盖,最后上报主管部门,根据情况注射免疫球蛋白或疫苗。
3.5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
加强管理与合理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时应注意包装完好无损,查看有效日期,随用随开,对已开封未用的无菌器械及物品超过24h不得再用。口腔科诊治的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液唾液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染源,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卫生用品可有效的控制医源性感染,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一套用品只限于一个患者一次性使用,一次性物品的分类处理,将锐利物品如针头刀片探针镊子缝合针等分别放入带标志的锐器盒内,使用过的一次性治疗盘、口镜、棉球、纱布等污物装入黄色医疗垃圾袋内,且由专人管理专人回收并做好交接登记,资料保存3年以上。
4. 讨论
加强口腔科感染管理工作,切实落实卫生部提出的有关医院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加强《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并落实有关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保证消毒质量,预防和控制因口腔诊疗器械消毒问题导致的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在工作中,口腔科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标准防护措施,充分认识医疗感染工作的重要性,自觉提高防护意识,自觉执行规范的技术操作,掌握医院感染的知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要进行医院感染和自身防护方面的培训,控制口腔科内的医源性感染,降低口腔科医务人员感染的概率,同时要为患者提供安全的口腔诊疗环境。
参考文献:
[1] 陆翠珍.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21):386
[2] 赵明莲,敬国敏,郭兰.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分析及防护措施[J].当代医学,2012,18(26):21--22
[3] 顾翠红,田 英.医院门诊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2,10(29):956--957
[4] 王华芳,刘磊.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3):1689-1690.
[5] 高群,郭家平,王林虎.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11,27(8):496-497
[6] 赵金花.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护理管理及防护措施.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10(30):1531-1532.
[7] 周春宜.口腔科门诊感染控制及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0):1579-1580.
[8] 余菊玲,刘杏桃,血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及其对策[J]. 2009,19(23):3182-3184.
[9] 汪丽红.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管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2B):78
[10] 曲碧秀,仝仲文,闫 芳等.消毒与灭菌后口腔科器械上血液传播性病毒标志物监测报告[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8(5):565-566,599.
论文作者:侯晓菲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5
标签:口腔科论文; 器械论文; 患者论文; 医院论文; 口腔论文; 医务人员论文; 门诊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