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案例--确立和确立语文学习目标的体会_教学设计论文

如何将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案例——学习语文教学目标设置与陈述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化为论文,如何将论文,教学目标论文,语文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名教师,做好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做好教学设计也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可真的静下心来想想:到底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真正是好的教学设计?面对这两个问题老师们找不到准确的答案,心里充满了疑惑。幸运的是我们结识了华东师大的皮连生教授,他用简单的三句话回答了上面的两个问题:“任何有效的教学理论必须明确回答三个问题:带领学生去哪里?怎样带领学生去那里?怎样确信学生已经到达那里?”回到第一个问题的结果,就是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达成的学习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本文就我校教师学习如何科学地学习设置与陈述教学目标谈谈我们的体会。

一、原有培训的情况和不足

正因教学目标重要,我校在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方面也先后做了一些尝试。

第一阶段:细化教学目标。根据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写得空泛、不具体的问题,学校领导提出了细化教学目标的要求:“知识目标要明确具体,能力的培养过程和方法要能够落实。”为了能够把这一工作做好,经过向兄弟学校学习、查找相关资料,我们为老师们展示了一些由空泛、不具体的教学目标向准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转化的经验和教例。通过这一培训,老师们对如何细化教学目标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些教师在具体制定教学目标中也在努力去体现。但老师们所写的教学目标是否真的科学、恰当,我们没有评价的标准,合适与否我们也拿不准。

第二阶段:尝试科学陈述教学目标。正当我们困惑之时,我校张小敬老师在进修学习中接受了如何制定教学目标的培训。学习后张老师结合所学,以“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为题,为我校全体一线教师进行了培训讲座。讲座主要结合英语学科举了大量的例子,说明应该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尤其指出我们以往的教学目标在陈述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学目标定位没有从学生出发,而是从教师出发;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等。为了让老师们能够正确表述教学目标,张老师还为语文、数学、英语分门别类整理了目标描述的行为动词。

经过两个阶段的尝试,老师们对确定教学目标的这一环节确实引起了重视,部分教师也努力追求正确设置与科学陈述目标。但后面的工作,我们却不能进一步深化、落实。最后大家对这件事也就慢慢地松懈下来,最终的结果是又回到了原来的老路,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二、新的培训理论与方法

今年暑假,皮教授为我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语文教学目标分类、设置与陈述培训。他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际的操练,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经过有针对性的培训,老师们对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培训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以科学取向的教学论为指导

第一,皮教授把综合现有教学目标和学习结果分类思想所提出的语文教学目标分类系统向我们进行了展示和讲解(见下页图1)。

这一分类系统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学,目标层层细化,一目了然,便于老师理解和把握。图中的语文教学目标分成四级。在“一级目标”处向下看,语文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语文学习结果。在“二级目标”处向下看,语文学习结果导致语文能力与情感价值变化。在“三级目标”处向下看,语文能力是由语文技能和语文知识构成的。在“四级目标”处向下看,语文技能分为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语文知识分为生活经验、课文内容知识和语文专门知识。这里的学习结果分级和分类完全遵循科学心理学。

第二,因为中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的不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技能”,为了便于教师操作,在上述语文学习结果分类和2001年修订的布卢姆两维认知教育目标分类基础上,皮教授开发了语文技能目标的两维目标分类框架。

基本技能的教学内容包括拼音、字、词、句子和标点符号5个项目;掌握水平包括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

语文高级技能是在基本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篇章的阅读和写作有关的技能。教学内容包括:

文章标题:审题,如从文章标题推知或猜测文章重点写什么;文体:如看到文章标题,能做出记事、写人、状物等文体的判断。

背景知识:包括阅读前和阅读中回忆文章背景,或阅读前查找与文章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

文章结构、层次:如知道文章作者写作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内容与价值标准:前者如通过阅读理解并能陈述文章所涉及的内容知识;后者如接受或评判文章中暗含的价值标准。

表达技巧:如立意、材料取舍,修辞,环境、人物心理和外貌描写等技巧。

高级技能仍采用教学内容和掌握水平两个维度分类。

皮教授选取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三篇课文即《北京》、《美丽的小兴安岭》和《船长》的教学目标,结合两个表格,为我们分析了每一目标在表中所处的位置。例如,“能给课文分段”,它在高级技能两维目标分类框架中所处的位置是:“文章结构层次”与“分析”的相交处。用类似例子反复分析、演示,教师头脑中对语文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就渐渐清晰起来了。

第三,为了指导教师按新的教学论陈述教学目标,皮教授联系实际讲解了目标陈述的三条基本原则及注意事项。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条原则:目标应陈述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就是说,目标要描述通过教学后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变化。第二条原则:目标的陈述应有助于导学、导教、导测评。第三条原则:应选择适当的目标分类框架设置与陈述目标。

三个注意事项是:首先,行为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其次,用经过心理学界定的动词和名词陈述目标;合格的目标陈述必须有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或名词词组)。最后,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为了帮助老师们正确运用行为动词陈述目标,皮教授还按照学习内容与掌握水平分别整理了陈述目标的行为动词(见表1、下页表2)。

(二)讲练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三天的培训,每天的上午主要由皮教授进行讲解,下午进行操练、汇报交流。由于这次培训内容正是老师们所需求的,也由于上午学完了理论,下午就要分组去操练,老师们听得格外认真,中间休息的时候还要跑到皮教授跟前询问,与皮教授交流、探讨。下午的操练大家更是热情高涨,几个人一组为了同一任务而努力。更精彩的是分组完成指定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后的交流、汇报阶段,每个小组汇报完后,由老师和皮教授共同点评。就在这你一言我一语中,老师们领会了单篇课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与科学陈述的方法,初步学会了如何进行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任务驱动,让老师们的学有动力、学有成效。

以《秋天的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三年级)为例,说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置与陈述的进步情况。

教学目标:

1.会认读8个生字、会默写12个生字,能够解释“五彩缤纷”、“留意”等词的意思。

2.会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中查出“爽、紧”两字。

3.能够在文中画出总分句,会归纳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修改为:能够在文中画出“总起句”、会用找“概括句”的方法说出自然段的段意)

4.能够从课文中画出比喻句、拟人句,学习这两种修辞手法,能够“仿写”比喻句。(横线划掉的为修改部分;仿写的引号是修改后加的)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表3和表4中横线划掉的目标是目标位置放得不对的。它们被修改后放在用蓝色标出的适当位置。从目标的修改和目标在表中位置的修正可见,尽管有这个两维分类框架可供参考,但教师对于语文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还是不易明白。例如目标4,教学内容是属于“表达技巧”中的修辞,“画出比喻句和拟人句”表明“理解”,但教师把该目标错放在“句式”的“运用”格中。把目标放错格子的老师也许在实际教学时不会教句式,但至少在理论上她不很清晰,这一目标到底是教什么的。通过把目标置于上述两维框架的格子中操练、讨论,教师明白了道理,他们心悦诚服地感到,以往学习的理论是含糊的,教师的运用主要凭经验,所以必须重新学习。

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的理论与技术是一门十分复杂的学问。尽管我们通过三天的理论培训和像对《秋天的雨》的教学目标那样,对1~6年级的六篇课文进行了研讨,收获不小。但我们的收获仍然主要是理论上的。要使教学理论与技术转化为教师的行为,还需要长期、反复操练。为此我校决定,本学期的语文教研活动围绕教学目标的分类、设置与科学陈述展开。语文老师平时的教案设计、公开课中的上课、说课和评课都必须用科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为指导。经过皮教授当面点评和在互联网上的多次指导,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我校多数语文教师基本上掌握了科举取向的语文目标分类、设置与陈述理论与技术,实现了教学理论向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初步转化,为我们下一步学习语文教学目标分类学习论和进行教学任务分析奠定了基础。

三、我们的两点体会

(一)教学理论的培训要和学科特点紧密结合

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已经被广大学校认可。在新形势下,各校开展了形式多样教学理论培训。一线老师在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教师理论学习了不少,培训的理论听起来似乎还是蛮有道理的,但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却没有发生什么显著的变化。究其原因,一是理论本身不够科学和具体,难以操作。例如我们在“细化教学目标”培训阶段,提出的“知识目标要明确具体,能力的培养过程和方法要能够落实。这个口号把知识和能力分离开来,似乎能力可以离开知识来培养。这样的理论是无法操作的。再如,我校张小敬老师介绍的陈述语文教学目标行为动词表。从该表重视目标陈述的科学性来说,这是教学设计在认识的进步。但它把教学目标分成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然后列出用于每个领域的行为动词。这仍然是教师无法操作的。因为小学生学习语、数、外三门学科在认知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学智慧技能,而不是学习知识。把认知领域与技能分离不妥。这张行为动词表一方面吸收了科学取向教学论优点,注意用行为动词陈述目标。但是另一方面,目标分类概念不清,不符合心理科学,严格来说,也不能用。

相反,在皮教授提出的语文目标分类中,语文能力被归结语文知识和技能,而所有语文技能又被归结为语文知识学习的结果,也就是字词句、篇章结构、文章内容和价值、写作技巧等知识的学习结果。这样的能力目标就变成可以操作的了。其次,当前流行的许多教育理论,如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来说,这些理论原本是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我国学者往往只停留于介绍这些理论,而没有联系中小学各门学科实际,进行更为深入的应用研究。外来的理论很好,一到具体学科,连所谓的“学者”“专家”也说不清、道不明,怎么能期盼忙于第一线的教师来具体应用呢?

(二)教育理论转变为教学技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操练

任何理论要转化为技能都必须经过一系列练习。教学设计是一门极为复杂的技术,需要综合运用许多心理学与科学取向教学论的原理,需要熟悉自己的学生和教材内容。教师掌握这样一门技术,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必须经过长期的有指导的练习。美国教育部教育研究与改进办公室委托16名从事学习与教学研究的著名专家,撰写了《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于1999年出版(程可拉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该书指出:“对学生适用的方式对教师也同样适用”。意思是说,他们可以借助如何教会学生技能的方式来培训教师。

在我们看来,对学生适用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两点:其一传授的理论是科学的、可以操作的;其二是,通过有指导的变式练习,使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用同样的道理考察我国教师的培训。为什么多数培训效果不佳,传授了知识,而不能转化为技能?原因很清楚,第一,因为教学技能过于复杂,我们缺乏科学、具体、可以操作的理论;第二,缺乏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系统操练。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我校是北京市郊县的一所农村小学,教师水平有限。我们想,我校能做到的全国大多数学校都能做到。不揣冒昧,提供以上实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承蒙皮连生教授指导,十分感谢!)

标签:;  ;  ;  ;  ;  

如何将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案例--确立和确立语文学习目标的体会_教学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