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芳[1]2004年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研究及其在六峰湖规划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在综合评述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及其规划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查与资料分析,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黑龙江省穆棱市六峰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实证研究(本规划于2003年通过专家评审)。全文共分五部分,主要内容如下:1、引言部分介绍了问题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内容等;2、规划理论部分构建了包括定义、类型、目标、特征、原则、要求和程序等内容的生态旅游规划理论框架,由于生态旅游尚无统一的定义,本文在参考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论述基础上,提出了各家相对比较认同的定义方法,并根据其特性提出了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以及生态美学理论指导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评价部分对生态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生态旅游市场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应用了国家旅游局2003年最新提出的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标准,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在生态环境评价中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同时对生态旅游市场提出了一系列预测方法,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和发展提供了借鉴;4、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部分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功能分区、景观建设的原则与思路,就具体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针对自然保护区的实际状况提出了详细的市场营销策略;5、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部分,本文在论述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划的作用、目的、原则与步骤的基础上,总结出调控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体系,采用目前应用较多的面积法、线路法和卡口法进行环境承载力的计算,并且提出了详细的生态旅游环境监测系统,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环境建设提供有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提出了绿色技术的应用;6、在规划的实施保障方面,本文从社区参与机制、人力资源建设、资金筹措、科技兴旅、法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7、在六峰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编制中,详细阐述了六峰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框架、开发条件评价、主要生态旅游产品、环境保护措施、市场开发与效益分析等,并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的初步研究和六峰湖生态旅游规划的编制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得出了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以期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周军[2]2007年在《可持续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中国旅游规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上都缺乏对旅游规划科学理论模式的研究。源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为旅游规划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文将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与旅游规划理论有机结合,提出了“可持续旅游规划”的新思路。可持续旅游规划是以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为目标,应用旅游承载力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等可持续旅游理论方法对旅游目的地系统进行的结构优化和要素安排。可持续旅游规划有一套完整的理论支撑体系,包括叁个层面:一是哲学理论层面,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等;二是可持续旅游规划的背景学科理论,包括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生态学、区域经济学等背景学科理论和规划编制的相关政策法规;叁是可持续旅游规划本身的应用技术理论方法,包括可持续旅游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及相关理论、旅游承载力及相关理论、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旅游系统规划方法和旅游生态规划方法等。基于可持续旅游规划理论,在旅游区总体规划层面上,依照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一般过程,对规划过程和内容进行有序调整,构建“可持续旅游(区)规划概念模型”。这一新的旅游规划模型着重要求:(1)旅游规划目标的可持续性:以提高游客满意度、改善企业状况、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区整合为综合目标,而非简单的经济效益目标;(2)旅游规划过程的可持续性:规划准备阶段首先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行性论证,旅游业并非是任何地方社区发展的最佳选择;规划编制方的确定要经过规范的公开市场选择过程:规划过程始终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要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居民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等;旅游规划实施阶段要有明确的规划实施与调控机构,要对规划实施影响进行及时监测,对规划实施的效果定期进行评估,规划反馈调整与修编要有规范的程序和制度保障。(3)旅游规划内容的可持续性:规划调查分析阶段除了进行严谨科学的资源分析、区位市场分析之外还要进行规划衔接性分析、环境分析、地方性分析和规划区竞合关系分析,全面把握规划区的现状和特性;规划内容上要注重旅游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的协调持续发展,特别要重视环境容量和游人控制规划、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规划、景观游赏规划、旅游区形象策划、社区参与规划、游客管理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经济发展引导规划和灾害防治和危机处理规划等规划内容;(4)可持续旅游规划需要制度保障:旅游规划的委托编制过程要公开公平透明,编制实施中要有公众参与机制和监督机制,旅游规划评审过程要严格控制,旅游规划委托方、编制方、实施方等的责权利要明晰等,这些都要求有配套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制度体系来进行有效保障。和过分追求经济目标的传统旅游规划相比,可持续旅游规划更强调在旅游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追求社会有序、文化传承、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本文最后根据旅游区规划编制过程和内容要求,给出了评价旅游区规划可持续性的标准。
吴俊玲[3]2015年在《内蒙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的旅游,已经成为保护环境最重要的旅游方式,也是我国旅游业完成可持续经济的重要形式。生态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形式,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保护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开发的关键,并为生态旅游业的开展工作提供更具潜力的依据。基于理解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并结合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环境承载力、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的理论,对内蒙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以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资源评价的基本对象,从创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着手,更进一步地分析了影响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因素,并且在评价的基础上对生态旅游开发给出了对策建议。本论文共包括六个章节的内容,第叁、第四、第五章是论文的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现状,通过这一章节综述部分的基本介绍,掌握了国内外生态旅游、生态旅游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和研究现状;第二章节的论文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界定是整篇论文的基础,分别介绍了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基础知识,并描述了生态旅游相关的主要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以期做好后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工作;第叁章对内蒙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近况进行了概括总结,并阐述了内蒙古自然保护区的分类、分布,以及生态旅游的现状和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概况;第四章主要建立了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因子的权重,解析了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第五章主要以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分析实例,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以期对内蒙古其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并为内蒙古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作出贡献;第六章作为论文的结论部分,对前面五个部分进行了概括,在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方面的不足;
闫晓春[4]2007年在《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景区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区发展所引发的资源环境问题正日益严重,如何解决旅游景区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课题。循环经济是上世纪中后期以来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而提出的一项新理论,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现方式。本文在对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将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方法导入旅游景区,提出了旅游景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景区发展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是循环经济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景区中的具体体现,目的是减少甚至消除旅游开发建设及旅游活动对旅游景区资源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该论文以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我国目前旅游景区资源环境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循环经济理念,提出景区循环经济建设的必要性及迫切性。通过对旅游景区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及对景区循环经济建设的促进力及阻力分析构建了景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同时,依据景区开发建设过程,结合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对景区循环经济建设进行了具体技术应用研究,并对景区循环经济建设所需的支持体系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通过黄山及蟹岛景区研究对不同类型景区循环经济建设进行了案例分析。希冀该文的研究成果能对我国旅游景区循环经济建设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吕娅萱[5]2017年在《穆棱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成为当今大众展望乡愁的最重要指向对象,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特色小镇的建设潮流,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市场。乡村旅游依托城市发展,呈现出越来越热的发展趋势。穆棱市地处中国东北的黑龙江省,是牡丹江市管辖下的县级市,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尝试寻找新的突破口,穆棱市政府也将目光锁定在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上,这一思想上和产业上的调整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文章从具体的穆棱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入手,在充分整理穆棱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分析,希望能够提炼出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不但指导和规范当地的乡村旅游文化市场,推动穆棱现代农业的建设,提高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综合素质,在促使农民增收的前提下,推动当地县域经济大发展;同时也希望能够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为其他地方的乡村旅游提供一定参考,以最后实现乡村生态旅游有效发展为宗旨,让产业环境建设服务中国乡村生态旅游。文章借鉴并使用国际上通用的SWOT理论分析工具,注意收集并分析制约和促进穆棱市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表现。此外,文章还注意将研究借鉴的视野放眼国际,利用国外不同地区成功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经验,有针对性地吸取经验。文章将注意力集中在对穆棱市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本身,希望能够找到制约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真正症结。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法律的大环境。从改革开放以来到当今“习近平时代”所进行的改革攻坚阶段,各种政策环境为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着力强调发展文化产业。这让穆棱市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获得了新的政策动力。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引领下,当地政府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乡村生态旅游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具体微观的来看,黑龙江省的“打造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的提法,也为穆棱市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注重品牌战略,政府主导战略、产业联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注意发挥政府在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中的组织保障、措政策保障、服务保障等职能,穆棱市的特色乡村生态旅游品牌可以变成现实。穆棱市政府也从各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论证,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将穆棱市打造成具有完善乡村生态旅游产品体系的,省内着名、国内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旅游与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文章为穆棱市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给出了对策建议:当地政府应该重视对乡村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应该重视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进行系统挖掘和科学利用;应该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掌控,加强培训力度,打造一支高效、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应该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应该加强对当地旅游的软件、硬件环境建设;应该注重旅游产品的市场化经营,注重产品特色和产品促销,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营销合力。文章从穆棱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了具体的分析,提出的问题与对策建议尚不够成熟。考虑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在中国广阔的乡村,有各不相同的具体环境和背景,想要实现乡村生态旅游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统一,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还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涉及更多的地区与实际案例。因此,文章提炼形成的分析结论和对策建议,还需要更多的案例和更多的实践加以检验。
李莹[6]2016年在《森林生态价值核算及生态补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资源拥有独具魅力的内在价值,具有保育土壤、净化大气、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游憩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它自身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森林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特征,在生物的生态保护延续和控制气候变化等重大事件中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愈加严重,一系列生态危机随之出现,致使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严重减弱,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使人类真正意识到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和进行森林生态补偿的重要性。森林生态补偿是运用经济手段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根据生态保护成本、生态价值、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调节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森林资源的效益,建立健全覆盖利益相关者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引导人们更为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森林生态资源,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本文以劳动价值论、外部经济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生态资本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森林生态补偿进行了研究。根据实地调研情况和掌握的资料,对牡丹江市森林生态补偿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牡丹江市森林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包括森林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滞后、补偿主体单一、补偿标准偏低、权责落实不到位、市场化机制欠缺等。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森林生态补偿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了牡丹江市森林生态补偿影响因素层次结构模型,计算出对森林生态补偿有影响的评价因子。在研究中发现在森林生态补偿的各大影响因素中,生态因素与自然资源因素占有较大比重,具体说来,对森林生态补偿影响因素较大的有:森林生态区位、生物多样性、森林蓄积量、森林起源、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林区居民收入、营林管护成本、造林成本、法律制度、政策、居民收入和户外锻炼时间等。因此,在制定牡丹江市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的区别,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运用机会成本法、替代成本法、市场价格法和支付意愿法等对牡丹江市森林生态价值进行核算,将森林生态价值分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空气、土壤保持和森林游憩价值,并最终得出具体数值,为牡丹江市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本文对牡丹江市森林生态补偿标准进行分析,综合利用以经济价值补偿为依据的观点和以生态效益补偿为依据的观点,尝试性地测算牡丹江市森林生态补偿标准的参考值,为牡丹江市制定生态补偿标准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对牡丹江市森林生态补偿方式进行分析,包括:森林生态补偿的依据——政策法律、补偿方法依据;森林生态补偿的原则——补偿主体与客体确定、补偿的实施原则;森林生态补偿主体与客体分析、森林生态补偿手段的分析以及补偿方式的选取。国际上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森林生态补偿进行了探索,对森林生态服务进行了有效的补偿,能够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的经验和启示,希望可以对制定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有所启发。最后,针对森林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森林生态补偿的经验,提出了完善森林生态补偿的对策建议:要加强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建立多元化森林生态补偿方式;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拓宽补偿资金渠道;利益相关者参与生态补偿建设。本文以牡丹江市为例对森林生态补偿进行研究,提出完善森林生态补偿的对策建议,其意义不仅在于为牡丹江市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并为今后我国针对不同地区制定森林生态补偿政策和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提供参考思路,以期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唐凌[7]2007年在《风景名胜区产权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风景名胜区资源品位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旅游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政府垄断经营”、“政事合一”的行政事业制度是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基本体制,不仅导致景区经营低效,也意味着融资渠道单一,景区的开发、建设、保护资金严重短缺。90年代中期,随着财政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为了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地方政府开始探索新的景区产权制度,集中表现在通过将门票项目经营权转让给企业,实现原有事业制度向企业制度的转变。在景区产权制度改革中,由于缺乏系统研究,理论落后于实践,导致一些景区的产权制度改革失败,这些失败不仅让这一轮的改革备受争议,也使一些地方政府和投资企业动摇了改革的决心,开始持观望态度,严重影响了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对景区产权制度变迁进行系统研究,为实践指明方向。此外,由于新制度经济学本身还不够成熟,制度变迁理论和产权理论也没有很好的融合,至今尚未建立起对具体行业产权制度变迁的系统分析框架。本文希望运用相关理论,通过对景区产权制度变迁的研究,建立转轨经济中对具体行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任何一个产权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将产生制度外潜在利润,利益相关者出于对潜在利润的追逐,必然要求对原有制度进行改革,使制度外潜在利润变为制度内的现实收益。因此研究产权制度,不能只做静态分析,应以动态角度来观察产权制度的变迁。景区产权制度变迁实质就是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制度的需求与供给出现失衡,变迁主体通过博弈对各项产权权利束的作用范围进行边际调整,以产生适应现有制度环境、促进绩效改进的产权制度,形成新的制度均衡。因此,我们在对产权制度变迁的逻辑过程梳理的基础上,从制度需求和供给的角度研究变迁主体发动这一场变迁的原因,分析变迁主体是如何进行变迁路径选择的,并通过讨论变迁绩效明确变迁是否有利于景区发展,最后对变迁中政府管制的作用、绩效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综合各种文献,我们认为在六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是本文的重点:第一,需要对景区产权结构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第二,需要对景区产权制度演变逻辑进行系统梳理;第叁,需要应用制度变迁理论构建变迁的供需模型,从制度变迁主体出发研究变迁需求和变迁供给,明确变迁产生的原因;第四,需要从产权角度对变迁的具体模式进行划分,并通过对变迁的约束条件和主体目标的分析来明确变迁路径的形成;第五,需要对景区企业制度绩效进行系统分析,以明确产权制度变迁是否有利于景区的发展;第六,需要对景区企业产权制度下政府管制的绩效进行系统分析,以明确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下什么样的政府管制才最有利于景区,为景区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对景区产权制度的演变逻辑进行了梳理,为后面几章的分析奠定基础。文章运用产权理论构建景区产权制度分析框架,对景区产权结构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对产权制度变迁的逻辑起点——事业制度的演变历程进行描述,并通过图表明确事业产权结构,以便与企业制度的产权结构进行比较,最后对景区产权制度变迁过程进行梳理,并比较事业制度和企业制度在产权结构和产权主体上的异同。在对演变逻辑进行了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变迁主体、变迁需求和供给的分析,明确景区产权制度变迁的原因。首先运用制度变迁理论构建产权制度变迁的供需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产权制度变迁的需求主体、供给主体和阻碍主体进行分析,以明确各主体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然后从市场规模、相对产品价格的变动以及技术这叁方面对制度外利润的产生进行分析,以明确产权制度变迁需求的产生;最后通过对变迁供给主体的收益、成本和制度供给能力的分析,明确新的产权制度供给的产生。产权制度具备了变迁的需求和供给条件后,变迁主体从各自的目标出发选择具体的演变路径。本文在对变迁的路径分析中,首先运用佃农理论将景区产权制度变迁路径划分为景区自营、分成租约和固定租约叁种模式,并对叁种模式在产权结构和产权主体上的异同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变迁路径选择的约束条件和各种模式风险的分析,来阐述变迁主体如何对具体的变迁路径进行选择;最后通过对变迁路径的两种争议辨析,指出景区不可能实现国家公园制度,企业制度才是在当前财政约束和各种相关政策约束下可行的变迁路径。不同的变迁路径必然有不同的变迁绩效,因此本文在对变迁路径划分的基础上,对景区产权制度的变迁结果——企业制度的绩效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景区所有权的初始界定原因,指出从所有权绩效来看,虽然国家所有的经济绩效低于私人所有,但由于景区特殊性以及我国的特殊国情,国家所有的所有权规定还是可行的;然后运用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叁种企业合约在投资阶段和经营阶段的绩效进行分析,指出投资阶段叁种合约的绩效都较低,而经营阶段中分成租约的绩效高于自营模式,低于固定租约;最后对当前有关制度变迁绩效的争论进行辨析,指出环境破坏和门票价格上涨并不是由于企业制度导致的,相反企业制度可能有助于增强环境保护和降低门票价格。此外,由于景区经营的外部性等特点,政府一直对景区采取各种管制措施,管制权利是产权主体对行政主体的一种权利让渡,对景区产权制度绩效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最后部分对景区政府管制绩效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运用政府管制理论对政府管制绩效构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进入权管制、门票价格管制和保护管制的绩效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以下几方面:(1)运用产权理论构建景区产权结构分析框架。本文将景区产权分为法律上的产权(所有权)和经济产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结合景区特点构建了产权结构图,将各项产权与产权主体一一对应,并运用该图对各种产权制度进行比较,通过对产权制度变迁中各项产权主体的变化来揭示产权制度变迁的实质。(2)从制度需求、供给角度,运用制度变迁相关理论,建立景区产权制度变迁的供需分析模型,从变迁主体的利益出发,来研究变迁需求和变迁供给的形成,从而揭示产权制度变迁产生的原因。(3)运用佃农理论将景区产权制度变迁所形成的企业制度划分为景区自营、分成租约和固定租约叁种形式,并指出风险分担是变迁主体选择具体租约模式时的主要考虑因素,然后通过对叁种模式的政策风险、经营风险和“敲竹杠”风险的比较分析揭示各主体如何对变迁路径进行选择。(4)通过对我国和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对比分析,提出我国景区不能全面实行国家公园体制。运用公共经济学理论,对景区产品性质进行重新界定,认为在当前的财政约束下,景区不再是公益品或准公共产品,而是资源国有的私人产品,因而在当前的制度环境下景区实行企业制度是最为现实的变迁路径。(5)使用博弈论中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与可信承诺的相关理论,构建博弈模型,对景区投资合约的执行绩效进行分析,指出由于产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投资合约的执行绩效低下。(6)运用政府管制理论,建立政府管制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分析指出:在进入权管制方面,目前所采取的特许经营方式是可行的,结合景区特点提出通过不完全长期契约和经营权的流转来解决进入管制低效的问题;在门票价格管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管制失灵,并且,景区经营企业门票定价权的残缺将导致经营的无效率,据此提出放松门票管制的建议;在保护管制方面,建议一方面应该通过加强产权的保护来使外部性内部化,以降低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管制机构的独立性和实施标准化管理,来提高管制绩效。
姜晓琳[8]2011年在《牡丹江地区旅游影视基地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手中可供自由支配的收入增加了,购买力大大增强,有了一定的社会闲暇,对于旅游的需求逐年递增。尤其是对旅行社实际经营情况进行调研后发现:旅游活动已经不再是高薪阶层的专属,而是逐渐平民化、常态化,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大力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与此同时,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低耗能的第叁产业又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它的发展潜力逐渐被认可,并加以推广。但在正视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旅游业除了拥有自身发展的优势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是产品过于单一化,更是大大降低了重复购买率,产业可持续性发展就成为重中之重。经过对本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分析,结合旅游市场发展的大环境以及新趋势,寻找着力点,而影视旅游异军突起,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走入了我们的视线。因为随着人们生活品质不断得到提升,参与体验的心情日益迫切,人们在寻找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舒缓快节奏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压力。而记忆中许多影视剧里那些令人沉醉且炫美的场景,以及一段段美丽的感悟与经历,让人渴望体会剧中人物的甜蜜与幸福。由此造就了影视旅游成为时下最时尚、最流行的旅游方式。经过市场调研又得知:我国现阶段影视旅游市场空间巨大,易于形成较为系统的旅游产业链,为整个行业带来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景。如何巧借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来增添影视作品的魅力,同时又充分利用影视作品的影响来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巧借影视作品的宣传之势推动本区域内旅游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立足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结合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形势重新为本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进行定位,寻找到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旅游项目,并经过分析、论证、试销等手段最后得以实施。在把握影视作品对影视目的地驱动作用的同时,更要使影视作品与影视目的地和谐发展,尽量让驱动作用发挥到更大的极致。通过本篇文章的研究,深入调查立足现有政策及影视旅游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旅游影视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参照国外大影视城建设的经验,影视基地要以建设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今后发展的方向,产品不能过于单一,要集影视制作、节目购销、出租、出售影视剧设备和服装、电影院线和多功能厅电影院线建设以及发展相关工业和服务业的一条龙模式,而全面的建设、长远的规划和成功的商业人运作就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性人才、相关行业的配套建设,所以这些都无疑是巨大的商机,为搞活区域经注入了新鲜血液,因此得出结论牡丹江地区适合发展中小型旅游影视基地。
参考文献:
[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研究及其在六峰湖规划中的应用[D]. 刘仁芳. 东北农业大学. 2004
[2]. 可持续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D]. 周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 内蒙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 吴俊玲. 中国海洋大学. 2015
[4]. 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景区发展研究[D]. 闫晓春. 青岛大学. 2007
[5]. 穆棱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 吕娅萱. 吉林大学. 2017
[6]. 森林生态价值核算及生态补偿研究[D]. 李莹. 东北农业大学. 2016
[7]. 风景名胜区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 唐凌. 四川大学. 2007
[8]. 牡丹江地区旅游影视基地营销策略研究[D]. 姜晓琳. 吉林大学. 2011
标签:旅游论文; 生态旅游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乡村规划论文; 旅游规划论文; 生态补偿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乡村旅游规划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自然保护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