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_实验法论文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方法论文,物理实验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在研究实验教学方法中,我们逐渐地体会到,比较实验法、变式实验法、程序实验法等三种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好,应用较为广泛。

一、比较实验法是实验教学的基本方法

比较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差异和共性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物理实验现象和过程通常是通过比较来确定它们的差异和共性的。比较是实验教学的基本方法,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比较方法的应用较为广泛,如:比较物理现象在一定时间内前后变化,比较几个物理现象的异同点,比较研究对象随条件变化等。在这些比较中,有的要在静态下进行,有的要在动态下进行,因此,比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科学方法中的比较分类,结合物理实验的特点,我们提出比较实验的三种模式。

1.异中求同的比较

异中求同的比较是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过程,找出其相同点。比较的模式是:

实验 被比较的特性

附图

所以,A与B两实验有相同的特性a.b.c……

例如:机械振动概念教学时,我们设计如下一组实验:

附图

图1竖直放置的弹簧振子,上下振动;图2穿在橡皮绳上的塑料球的上下振动,图3水平弹簧振子的振动。通过这组形式不同的实验比较,让学生找出机械振动的共同点是:第一,物体或物体某一部分做往复运动;第二,有一个中心位置。

2.同中求异的比较

同中求异的比较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实验的过程,找出其相异点。比较的模式是:

实验 被比较的特性

附图

所以,A对象以特性a.b.c……与B相异。

例如:“高空落蛋”实验,把鸡蛋用一根细线悬挂,通过支架,滑轮将其升至高处,然后放手落下。第一次掉在桌面上,鸡蛋破裂;第二次掉在厚厚的泡沫塑料垫上,鸡蛋完好无损。这两个实验的形式相似,但与鸡蛋相碰的对象不同,前者坚硬后者柔软,造成鸡蛋破裂与完好的两种不同结果。

3.同异综合的比较

同异综合的比较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实验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比较的模式是:

实验 被比较的特性

附图

所以,A对象以特性a.b.……相似于B对象,以特性p、q相异于B对象。

附图

图4

例如:如图4一组单摆,在θ<10°情况下,通过实验比较得出以下相同和不同。

第一,A,B用完全相同的两小球,摆长相同,同时在不同的偏角下振动,结果振动快慢相同;第二,B,C两只不同的小球,摆长相等,同时在同一偏角下振动,结果振动快慢相同;第三,C,D两只完全相同的小球,摆长不等,同时在同一个偏角下振动,摆长短的振动得快。

二、变式实验法是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

所谓变式实验法指教师或学生设计诸多的同类实验,根据多种现象去揭示物理规律和本质。变式实验能有效排除干扰因素,突出本质因素,从而使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以更为简化和纯化的形态显露出来。变式实验法的有效性可从以下诸方面来体现:

1.变式实验揭示本质透彻

物理实验现象,一般都以复合刺激物的形式呈现出来,客体的不同成分对学生的刺激作用也不尽相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表现本质特征的现象往往不一定以强烈刺激的形式出现,而表现非本质特征的现象倒有可能给学生以较强的刺激,从而直接影响了实验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变化实验手段,展现各种实验现象,充分运用学生的各种感官,围绕问题中心展现物理过程,揭示问题本质。例如:在电容器的充放电教学时,我们就采用这种方法,先把日光灯电容器接入直流高压电源充电,取下后短路放电,学生在看到耀眼的闪光时,同时还听到了尖脆的声响;再取一只电解电容器,充电后与音乐片相连,奏出了悠扬悦耳的乐曲声;最后将大型示教电流表接入电容器的充放电回路,观察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变化。这三次演示的现象各具特色:第一次声光并茂;第二次余韵缭绕,兴趣盎然;第三次过程精细,便于分析,它们又都紧紧围绕电容器充放电这个中心,不仅丰富了观察内容,而且产生了协同互补的效应,使学生对电容器的本质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

运用变式实验方法揭示物理本质的基本做法,既要全方位利用学生的感官,使眼、耳、鼻“全频道”接收,又要使实验的现象,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过程与状态相结合,实验与图片相结合,只有通过“立体”式感知才能充分展现其物理本质。例如:在平抛运动的等时性教学时,我们设计如下一组变式教学过程。第一,运用课本上的演示实验,用耳朵听两球是否同时落地,让学生粗略地感知到两球落地的同时性;第二,用录像机放映出实验全过程,让学生对整个过程中各时刻均等时,有一个粗略的感觉;第三,再利用录像机的“慢速放影”和“逐帧前进”功能,将两球在飞行过程中的不同位置随时“定格”在画面上。可清晰地比较出两球在不同时刻均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第四,运用课本彩图闪光照片的静态再一次展现平抛运动的等时性。

2.变式实验研究问题全面

教材所提供的实验,一般是象征性或是抽样性的,做定性的演示,只要求学生局限于观察某一特定范围内的现象;做定量的实验,往往在得出少量几个数据后便尽快地概括出结论。这样的弊端,不仅容易造成知识上的缺陷,也可能产生知识上的偏颇,学生会认为,似乎物理规律的发现都是那样一帆风顺,轻而易举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变式实验,探索研究物理过程形成物理规律,现以“大气压”这一课题为例。在建立大气压概念中,我们设计如下一组变式实验。

(1)首先让学生观察“水杯——厚纸片”的演示实验,证明大气存在压强。

(2)演示“漏斗——橡皮薄膜”的实验,将漏斗口用橡皮薄膜扎好,然后,用抽气机将漏斗内空气抽去,可看到橡皮膜下凹,改变橡皮膜所对的方向,橡皮膜的下凹不变。实验表面各个方向都存在着大气压。

(3)马德堡半球实验,进一步证明了大气向任何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力是很大的力。让两个空心的半球密合在一起,用抽气机抽出球里的空气,为了生动形象,叫两个同学用力往两边拉,结果半球拉不开;接着,教师把开关打开,听见嘶嘶声,表明空气又进入球内,这时,很容易把两个半球拉开。教师抓住时机指出:抽出空气后的马德堡半球,两个同学都拉不开,究竟要多大的力才能拉开呢?这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

(4)教师再因利势导进行第四个演示实验——托里拆里实验。目的是测出大气压强的数值。

(5)演示“小试管沿大管上升”的实验。取两个粗细相差很少的试管,在试管里装满水,把小试管底朝下放到大试管里,把这样装好的两个试管倒过来,就会看到大试管的水徐徐流出,同时小试管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这五个实验一环扣一环地把教学内容逐步延伸,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因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他们的思路很自然地紧紧跟随教师的演示实验而积极开展思维活动。通过上述多层次的系列演示,同时辅以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就能较好地掌握大气压的本质特点。

三、程序实验法是物理教学的优化方法

所谓程序实验法是指教师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合理安排实验流程,整个课堂教学围绕着实验而展开的教学方法。它将物理知识引出于实验之中,并在实践中应用。其教学程序可用如下框图5表示。现以《电磁感应现象》为例说明。把电磁铁与一闭合线圈的装置放在桌子上(如图6)。

附图

1.实验引诱,提出问题

教师拉线圈在磁场中运动,并提出问题,要产生感应电流用哪些方法?学生讨论后归纳出:第一将线圈水平拉出磁场;第二改变电磁场线圈的匝数;第三改变电磁铁中电流的大小;第四让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第五让线圈发生形变;第六将电磁铁左右平动。

2.实验研究,总结规律

对上述实验逐一验证后,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只要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均能产生感应电流。

3.实验反馈,检查结果

教师先提出问题,要使线圈不产生感应电流可以有哪些方式?学生讨论后提出的方法:第一线圈和磁铁均不动;第二电磁铁断电;第三线圈在竖直面上下平动;第四线圈在水平面上匀速转动;第五线圈断开;第六线圈和电磁铁一起同步运动。对各方法也逐一验证,从而反馈强化电磁感应的条件。

4.实验训练,深化知识

要求学生设计实验代替方案,学生将设计各种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案,如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磁铁插入或拔出闭合的螺线管;用通电的螺线管去替代前面一种方案的磁铁等。将这些方案先用实验验证或选典型实验让学生动手实验。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得出的规律分别做解释和说明。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行实验的初步训练,学会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巩固、运用知识的目的。

我们认为,以上程序一般不能随意改动,只有按照以上程序实验,才能发挥每个实验或每个教学环节的功能。程序实验法的优点,不仅能发挥每一教学环节的局部功能,而且更能发挥课堂的整体功能。

程序实验教学的理想教学目标是教学中主体性的消失,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教学关系的最佳状态是从认识关系、伦理关系逐渐上升为一种审美关系。当人们合理、合法地进行行动时,必然会追求一种合乎美的行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认识论、伦理学的基础上达到了美学的高度。

一种审美型的教学关系,是一种高度的情感体验的境界,它通过诸如实验设计,亲自动手实验,模拟科学探索过程等途径,使教师与学生在活动中丧失了自我,为一种共同创造出的情感氛围所消融,致使物我两忘、得意忘言,身心全部浸溶于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时自我意识走向顶点,存在的不是自己,不是教师,不是学生,而是心灵的撞击,情感的交融。我们提出的程序实验教学法也奢图达到“物我两忘”,主体消失的教学情景,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的状态。

实验教学是教学研究的永恒课题,有许多问题仍等待我们去研究,笔者把初探的成果撰写成文,目的是请教于同行,在这里我们引用美国著名哲学家、系统学者兹格在论述“假设一演绎”的优点时所说的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束语:“我们不见得正确,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在寻找什么,如果得不到预期的结果,我们总可以修正我们的假设。”

标签:;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_实验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