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那如何发挥其作用呢?
首先,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文化人,语文教师应以比较深厚的母语修养作为文化根基,能够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并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具备一定的教学艺术。只有语文教师成了“文化人”,语文教育才能完成上述的使命。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自觉的文化意识和较强的文化素养,深深地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中,都要深深打上文化的烙印,把课上成充满语文味的课,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文化的内涵、文化的魅力,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再者教师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展现,并让学生真真切切地领略到汉语言独特的文化之美,领略到汉字的形美、意美、音美。同样是秋天,毛泽东笔下之秋五彩斑斓:“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欧阳修笔下之秋:”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而刘禹锡却感叹“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些诗句让我们百读不厌,不但惊叹于汉字组合的魅力,更惊叹于其背后深刻的内涵。
其次,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文化积累,引导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上向传统文化看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由儒释道三家构成,这三家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都珍视生命,都引导人心向善,都重视精神生活等等;除此而外,儒家文化还特别看重家国情怀,看重道德引领,崇尚中庸和谐的人生态度,倡导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资源,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立意构思。引导学生在选用作文材料的时候,要善于借助那些能够体现传统文化优秀面的古人古事来抒发情感、发表议论。“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如果学生常常游走于我们民族中这些“脊梁”式的人物中间,品味着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的时候,学生作文的文化含量自然就能提高,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也就在读书思考写作中形成。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2019年高考全国语文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致敬经典,文学类文本阅读篇目《理水》,选自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讽刺了那些昏庸无能、空谈理论的学者,赞扬了像大禹一样脚踏实地、身先士卒、公而忘私的实干家形象,古文阅读直接选自《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这部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列于“二十四史”之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屈原、贾谊变法图强、忠君爱国的形象已成为古代知识分子的风向标。这些文质兼美的传世佳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基因;既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更是涵养心灵的佳作。也可以说,这些经典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成长。
再次,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吸收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现实是传统的继承,传统是现实的基础,没有传统便没有现实。对待传统文化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虚无主义,一种是国粹主义,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应当正确地对待我们祖国的文化遗产,反对虚无主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特别是批判性思维,既要充分认识祖国文化的精华,对传统文化中流传至今的精华大讲特讲,突出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要看到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以儒家思想而言,如两宋理学中那些“存天理,灭人欲”观点,实在让人反感而不能接受。又如传统社会中提出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它所表现的是一种绝对服从、隶属的关系,正因为如此,许多传统的德治往往打有等级社会的烙印,比如讲忠孝,总挥不去愚忠愚孝的历史梦寐,讲仁爱,也带着贵族君子施舍恩荫的意味。而现代社会人民是主体,是主人,是人格平等的公民主体、责任主体,把传统的忠孝仁爱思想拿到今天,就应该用批判性的思维有所取舍。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性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让学生能够广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大中华文化底蕴,并激励他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
论文作者:许智俊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传统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 语文论文; 语文教育论文; 的人论文; 传统论文; 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