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军霞[1]2002年在《维生素E同系化合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维生素E同系化合物α-生育酚(α-T)、γ-生育酚(γ-T)、δ-生育酚(δ-T)、及维生素E琥珀酸酯(VES)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的生物学效应,为维生素E防治肝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epG2)培养液中分别加入12.5~200mg/L的α-T、γ-T、δ-T及VES,采用细胞计数法和噻唑蓝比色法(MTT)比较4种维生素E同系化合物抑制HepG2细胞增殖的效应;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FCM)和DNA梯度电泳(DNA Ladder)定量分析HepG2细胞凋亡及DNA降解片段情况。结果在12.5和25.0mg/L浓度下,4种维生素E同系化合物均未显示出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在50mg/L、100mg/L及200mg/L浓度下,δ-T、VES处理的HepG2增殖明显减慢、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γ-T处理的HepG2细胞增殖轻度减慢,而α-T处理的HepG2细胞未见任何改变。维生素E同系化合物抑制HepG2细胞增殖的效应为δ-T>VES>γ-T>α-T。FCM检测发现δ-T和VES培养的HepG2细胞凋亡率增加,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即随着δ-T、VES剂量增加HepG2细胞凋亡亦增加,其中δ-T诱导HepG2细胞凋亡作用强于VES;γ-T处理的HepG2细胞只在200mg/L剂量时细胞凋亡才出现轻度增加;未发现α-T有诱导凋亡的作用;DNA梯度电泳检测发现δ-T和VES处理HepG2细胞的DNA出现明显的排列成梯状的分子条带,α-T、γ-T处理组则未见明显条带。结论 维生素E同系化合物抑制肝癌效果不同,效应排序为δ-T>VES>γ-T>α-T,其中δ-T和α-TS具有明显的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显示出较强的抗肝癌作用。δ-T和α-TS具有潜在抗肝癌临床应用前景。
闵军霞, 郭俊生, 赵法伋, 蔡东联[2]2003年在《维生素E同系化合物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α 生育酚 (α T)、γ 生育酚 (γ T)、δ 生育酚 (δ T)及维生素E琥珀酸酯 (VES) 4种维生素E同系化合物对肝癌细胞凋亡影响 ,在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 (HepG2 )培养液中分别加入 1 2 5、2 5 0、50 0、1 0 0 0及 2 0 0 0mg L的 4种维生素E同系化合物培养 48h后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 (FCM)和DNA梯度电泳 (DNALadder)定量分析HepG2细胞凋亡及DNA降解片段情况。结果发现 ,FCM凋亡检测发现δ T和VES培养的HepG2细胞凋亡率增加 ,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 ,即随着δ T、VES剂量增加HepG2细胞凋亡亦增加 ,其中δ T诱导HepG2细胞凋亡作用强于VES ;γ T处理的HepG2细胞只在 2 0 0mg L剂量时出现轻度的凋亡增加 ;未见α T有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DNA梯度电泳检测发现δ T和VES处理HepG2细胞的DNA出现明显的排列成梯状的分子条带 ,α T、γ T处理组则未见明显的条带。维生素E同系化合物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作用不同 ,效应排序为δ T >VES >γ T >α T ,δ T和VES具有潜在抗肝癌临床应用前景
闵军霞, 郭俊生, 赵法伋, 蔡东联[3]2003年在《维生素E同系化合物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文中指出为探讨α 生育酚 (α T)、γ 生育酚 (γ T)、δ 生育酚 (δ T)及维生素E琥珀酸酯 (VES) 4种维生素E同系化合物对肝癌细胞凋亡影响 ,在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 (HepG2 )培养液中分别加入 12 5、2 5 0、5 0 0、10 0 0及 2 0 0mg L的 4种维生素E同系化合物培养 48h后 ,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 (FCM)和DNA梯度电泳 (DNALad der)定量分析HepG2细胞凋亡及DNA降解片段情况。结果显示 ,FCM凋亡检测发现δ T和VES培养的HepG2细胞凋亡率增加 ,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 ,即随着δ T、VES剂量增加HepG2细胞凋亡亦增加 ,其中δ T诱导HepG2细胞凋亡作用强于VES ;δ T处理的HepG2细胞只在 2 0 0mg L剂量时出现轻度的凋亡增加 ;未见α T有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DNA梯度电泳检测发现δ T和VES处理HepG2细胞的DNA出现明显的排列成梯状的分子条带 ,α T、γ T处理组则未见明显的条带。结果提示 ,维生素E同系化合物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作用不同 ,效应排序为δ T >VES >γ T >α T ,δ T和VES具有潜在抗肝癌临床应用前景
郑锦花[4]2011年在《天然抗氧化物拮抗胰岛素抵抗的分子靶点筛选》文中认为糖尿病分子发病机理的进展涉及了近百种基因的转录与翻译水平表达及其生物学作用的异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氧化侵袭作为糖尿病及其合并症发生发展的核心机制一直是近年来糖尿病研究领域关注的前沿问题之一。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从胰岛β细胞受损至糖尿病发作经过较长时间的潜临床状态。针对糖尿病发病的核心机制筛查抗氧化胰岛β细胞保护作用分子靶标,在糖尿病原始病因不清、发病率攀升不降的条件下可能对糖尿病的分子水平防治起关键作用。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的绝大多数,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环节。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氧化应激产生的ROS作为一种信号分子一方面能激活胰岛β细胞内一系列应激信号通路,使胰岛β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胰岛素分泌减少;另一方面能损伤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引起的胰岛素抵抗信号转导通路:(1)氧化应激激活JNK、PKC和IKK,均可通过增加IRS307丝氨酸磷酸化,抑制该位点正常的酪氨酸磷酸化,导致胰岛素传导受阻;(2)IRS1的酪氨酸磷酸化被抑制后,PI3K-AKT通路受阻,胰岛素分泌减少,同时使胰岛素刺激的GLUT2从胞浆向胞膜转位减少,导致胰岛素抵抗。(3)氧化应激激活IKK,使NFκB获得活性进入胞核后,加重胰岛素抵抗,引起细胞凋亡。天然抗氧化物(NA)主要是指在体内具有清除自由基,防止氧化侵袭的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和食物中的其它抗氧化物质。研究表明,NA对拮抗氧化侵袭、防治糖尿病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关NA抗氧化侵袭及防治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进展,已筛选出多种NA,如Se、VE、VC、硫辛酸、烟酰胺、大豆异黄酮等。目前认为其抗糖尿病机制有:(1)类胰岛素样作用或促进胰岛素释放;(2)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预防胰岛β细胞氧化损伤;(3)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4)减少DNA损害或促进DNA修复,主要有烟酰胺和大豆异黄酮等,烟酰胺可以直接补充体内NAD池,促进DNA修复,可保证叁羧酸循环的正常进行,从而避免细胞死亡;大豆异黄酮有保护DNA免受氧化攻击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对天然抗氧化物胰岛β细胞保护作用以及拮抗胰岛素抵抗分子作用靶点尚不明确。本研究经过文献循证及课题长期研究的积累,优选出五种天然抗氧化物,即硒、维生素E、硫辛酸、烟酰胺和大豆异黄酮,重点观察其拮抗胰岛素抵抗作用的分子靶点、作用特点、生物学效应及分子机制。通过观察胰岛素抵抗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转录因子和基因的转录与翻译水平的表达,阐述NA拮抗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提出其作用的分子靶点,本研究分叁部分。第一部分,进行大鼠胰岛β细胞株(INS1)氧化应激模型的改良研究和人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建立:用不同浓度H2O2在不同作用时间下诱导大鼠胰岛β细胞氧化应激,用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细胞增殖,ROS和MDA含量, SOD和GSH-PX活力;在氧化应激模型基础上,对硒、维生素E、硫辛酸、烟酰胺和大豆异黄酮的剂量和作用时间优化研究;通过转染人抵抗素基因(pcDNA3.1-human resistin)的HepG2细胞制备胰岛素抵抗肝细胞模型,是用以观察NA拮抗胰岛素抵抗分子机理的高水平细胞模型。第二部分,NA对氧化应激胰岛β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影响的研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胰岛β细胞的细胞周期,观察其凋亡,用以说明NA是否有抗氧化胰岛β细胞保护作用,直接拮抗糖尿病关键中间环节即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第叁部分,NA对胰岛素抵抗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用半定量RT-PCR方法、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胰岛β细胞FOXO1、PDX1、MafA、insulin2、IRS1、GLUT2和AKT2基因的mRNA表达;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人HepG2细胞JNK1、IRS1、PKC、PI3K、GLUT2基因的mRNA表达;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大鼠胰岛β细胞FOXO1、PDX1、NFκB、insulin2、IRS1、JNK1和AKT2基因的蛋白表达;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人HepG2细胞IRS1和JNK1基因的蛋白表达,阐述五种NA对上述基因表达的作用水平及作用靶点。本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成功地进行INS1细胞株氧化应激模型的改良及NA添加剂量与作用时间的优化研究。本研究证实了加入H2O2剂量为500μmol/L,作用时间为3h是诱导INS1细胞最佳氧化应激模型,抗氧化酶活力及自由基水平检测等方法均是提示该细胞模型成功的标志。在该氧化应激模型基础上,对联合应用抗氧化物的剂量和时间进行优化研究,筛选出0.1mg/L亚硒酸钠、5mg/L维生素E、10mg/L硫辛酸、122mg/L烟酰胺和0.432mg/L大豆异黄酮为NA的最佳剂量,作用时间为24h,可明显提高抗氧化生物学标志物,降低自由基生成。2.成功构建了pcDNA3.1-human resistin转染的HepG2细胞制备胰岛素抵抗模型。为了进一步证实NA对胰岛素抵抗信号转导通路的拮抗作用,我们根据国内外最近研究进展,应用重组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pcDNA3.1-human resistin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转入HepG2细胞,率先建立了基于resistin基因转染的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葡萄糖摄取实验及糖原染色实验均证明该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的成功,该模型为进一步研究NA对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的拮抗作用机制提供了先进的细胞模型。3.国内外率先在pcDNA3.1-human resistin转染的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上,证实了NA可以拮抗resistin基因转染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其表现特点为,转染resistin的HepG2细胞葡萄糖摄取率明显降低,糖原合成显着下降;而添加不同种类的NA,可明显提高转染resistin的HepG2细胞的葡萄糖摄取率及糖原合成,显着逆转了resistin引起的胰岛素抵抗效应,由于resistin与胰岛素抵抗是新近关注的糖尿病研究领域热点问题之一,而且resistin引起胰岛素抵抗的主要环节通过胰岛素受体起作用,我们的结果首次证实了NA可能通过拮抗resistin作用的关键环节发挥作用,为提出NA拮抗胰岛素抵抗的关键靶点提供实验依据。4.证实了NA具有抗胰岛β细胞凋亡,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的保护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表明,联合应用亚硒酸钠、维生素E、硫辛酸、烟酰胺和大豆异黄酮可使S期细胞显着增多,而G_0/G_1期细胞明显减少;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联合应用NA可以使早期凋亡、晚期凋亡以及死亡细胞数目明显减少,提示NA有抗氧化胰岛β细胞保护作用,可以拮抗糖尿病关键中间环节。5.阐述了NA拮抗胰岛素抵抗信号转导通路的多分子靶点。在胰岛β细胞株氧化应激模型的基础上发现NA对胰岛素抵抗信号转导通路的主要转录因子和基因的表达具有调控作用。包括下调FOXO1的mRNA表达,可以上调PDX1、IRS1、insulin2、MafA、GLUT2以及AKT2的mRNA表达;可以下调FOXO1、NFκB和JNK1的蛋白表达,可以上调PDX1、IRS1、insulin2和AKT2的蛋白表达,证实了NA可以调控胰岛β细胞的胰岛素抵抗相关多分子靶点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初步筛选出NA保护胰岛β细胞和拮抗胰岛素抵抗的分子靶点。6.进一步在转染人抵抗素基因HepG2细胞上阐述了NA拮抗胰岛素抵抗信号转导通路的多分子靶点。在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信号转导通路的基础上,研究NA对该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NA可以下调JNK1和PKC的mRNA表达,可以上调IRS1、GLUT2的mRNA表达;可以下调JNK1的蛋白表达,可以上调IRS1的蛋白表达,进一步证实了NA可以调控外周组织的胰岛素抵抗相关分子靶点转录和翻译水平的表达,初步筛选出NA拮抗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的分子靶点。本研究通过探讨NA调控胰岛素抵抗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转录因子和基因的表达以及改善胰岛β细胞胰岛素抵抗并保护胰岛β细胞分子作用机制,初步筛选出胰岛β细胞的FOXO1、NFκB、JNK1、PDX1、IRS1、insulin2、MafA、GLUT2和AKT2基因可能是NA保护胰岛β细胞、拮抗胰岛素抵抗的分子靶点,而在外周组织中NFκB、JNK1、PKC、GLUT2基因可能是NA拮抗胰岛素抵抗的分子靶点,上述靶点的发现为改善胰岛素抵抗以及营养学领域开展糖尿病的Ⅱ级人群预防提出分子靶标。
李红卫[5]2005年在《α-生育酚琥珀酸酯的合成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α-生育酚琥珀酸酯( α-tocopheryl succinate, α-TOS) 是维生素E(vitamin E, VE)最主要成分α-生育酚(α-tocopherol, α-TOH)的一种酯化衍生物。近年来研究发现,α-TOS 除作为VE 的供应前体外,还具有α-TOH 所不具有的抗肿瘤生物功效。α-TOS 特异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而对正常细胞和组织没有毒性作用,因而倍受关注。本课题研究合成了α-TOS;对其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进行了研究;以人胃癌SGC-7901 细胞为靶细胞,验证了α-TOS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诱导凋亡的作用,并研究了其发挥作用的分子形式;以S180肉瘤和Ehrlich氏腹水癌小鼠为肿瘤模型,研究了α-TOS 抑制荷瘤鼠肿瘤生长的作用,并探讨了其抑制荷瘤鼠肿瘤生长的机制。1.本研究以α-TOH 和琥珀酸酐为原料,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反应,合成了α-TOS,合成品结构经HPLC、IR、MS、1H-NMR、13C-NMR 分析鉴定确认。2.α-TOS 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大、小鼠腹腔注射LD50 和小鼠肌肉注射LD50均在1000mg/kg·bw 以上,属于低等毒性物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Ames 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α-TOS 无致突变作用。3.α-TOS 可抑制人胃癌SGC-7901 细胞的生长,形态学观察、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10μg/ml 和20μg/ml 剂量的α-TOS 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应用HPLC 检测证明,α-TOS 诱导胃癌SGC-7901 细胞凋亡是以不分解的整体分子形式发挥作用的。4.体内实验结果显示,α-TOS 可抑制S180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延长Ehrlich氏腹水癌小鼠的生存时间,减轻荷瘤小鼠因血小板增多引起的血液粘稠状态,且无降低白细胞的副作用;增强荷瘤小鼠NK 细胞杀伤活性、纠正T 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和CD4+/CD8+比例失调,从而缓解和改善荷瘤小鼠免疫力低下和免疫紊乱状态,激发机体免疫系统并在抑制肿瘤生长过程中发挥作用。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证明,80mg/kg·bw 剂量的α-TOS 可诱导Ehrlich 氏腹水癌小鼠腹水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 实验结果显示,α-TOS 可增强S180荷瘤小鼠瘤组织和Ehrlich氏腹水癌小鼠腹水细胞p-JNK 的表达强度,表明p-JNK 在α-TOS 抑制荷瘤鼠肿瘤
晋小婷[6]2016年在《DDT暴露引起肝脏损伤和致癌作用的分子毒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持续性有机污染物DDT虽已被禁止或限用多年,但由于其具有生物累积性、持久性、脂溶性、难降解和食物链富集性等特点,在环境和人体仍有很高的检出率。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用DDT来控制疟疾,使得这些国家成为DDT高暴露区。肝脏是DDT进行代谢、解毒和积累的主要场所和器官。有报道揭示,DDT可以引起肝脏肿大、损伤以及肿瘤等疾病。然而目前关于DDT残留和肝脏健康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和实验动物毒性评价方面,具体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清楚,且关于DDT暴露引起的肝脏毒性干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低剂量(人体血液DDT检出量)和高剂量(高暴露区环境DDT含量)DDT主要成分p,p'-DDT暴露人肝癌细胞或人正常肝脏细胞,围绕氧化应激靶点以及可能的调控信号通路,分析p,p'-DDT暴露导致肝癌恶化以及肝脏损伤的分子毒理机制。本研究内容含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低剂量p,p'-DDT暴露对人肝细胞癌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采用MTT方法分析低剂量p,p'-DDT暴露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p,p'-DDT暴露HepG2细胞四天后促进了细胞增殖,细胞中ROS含量升高,抗氧化酶y-GCS和SOD活性降低。蛋白印迹法检测p,p'-DDT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发现GSK3pβ、β-catenin及其下游与增殖密切相关的靶蛋白c-Myc和CyclinD1表达均升高。加入ROS抑制剂NAC后,这些蛋白表达被逆转。此外,p,p'-DDT促进的HepG2细胞增殖可被NAC或β-catenin siRNA处理所降低。利用肝癌裸鼠成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法检测5 nM/Kg p,p'-DDT暴露对裸鼠肝细胞癌肿瘤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和Wnt/β-catenin通路的影响。发现p,p'-DDT增加了裸鼠瘤的生长,激活了肝癌肿瘤组织氧化应激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研究表明,当低剂量p,p'-DDT暴露于肝癌细胞后,首先激活细胞中ROS生成和氧化应激反应;进而促进GSK3β在丝氨酸第九位点的磷酸化;激活的β-catenin进入细胞核与核转录因子TCF相结合,促进下游与增殖相关的靶蛋白(c-Myc和CyclinD1)表达,从而促进人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肝细胞癌的生长。第二部分:低剂量p,p'-DDT暴露对人肝细胞癌粘附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采用细胞粘附方法检测低剂量p,p'-DDT对肝癌细胞粘附的影响。结果表明:p,p'-DDT暴露HepG2细胞六天后,降低了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粘附,提高了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粘附。p,p'-DDT增加了HepG2细胞中ROS含量,激活了JAK/STAT3信号通路。此外,加入ROS抑制剂NAC后,这种效应被显着逆转。而加入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抑制雌激素受体ER后,对p,p'-DDT诱导的现象没有影响。表明p,p'-DDT可能通过ROS而非ER介导其调控的细胞粘附。p,p'-DDT还影响HepG2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它的暴露导致E-cadherin降低,N-cadherin和CD29升高。进一步研究揭示,p,p'-DDT影响的粘附分子表达能够被JAK抑制剂或STAT3抑制剂所逆转。同样地,p,p'-DDT激活了肝癌裸鼠肿瘤组织中JAK/STAT3信号通路,影响了E-cadherin、N-cadherin和CD29的基因表达。研究表明,p,p'-DDT通过提高细胞中ROS含量,介导JAK/STAT3信号通路激活,调控下游粘附分子表达;降低细胞与细胞间的粘附,增强细胞与基质间的粘附,促进肝癌细胞的恶化。第叁部分:高剂量p,p'-DDT暴露对人正常肝脏细胞的毒性及维生素C和E的拮抗效果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p'-DDT对人正常肝脏细胞HL-7702存活的影响,发现大于10 μM的p,p'-DDT暴露HL-7702细胞后,显着诱导细胞凋亡。进一步检测线粒体膜电位以及caspases家族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p,p'-DDT暴露HL-7702细胞后,显着提高了细胞中ROS含量和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降低了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从而提高线粒体膜的去极化致使膜受到损伤。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到细胞质中,诱导caspase-9和3的活性形式产生,激活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与此同时,p,p'-DDT通过ROS介导下游NF-κB的激活,活化的NF-κB进入细胞核促进下游FasL的表达,随后结合到其死亡受体Fas上,激活死亡受体介导的凋亡信号通路,促进HL-7702细胞凋亡。然而,加入天然抗氧化物维生素C和E后,抑制了p,p'-DDT诱导的ROS生成及下游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由此降低p,p'-DDT的细胞毒性,缓解细胞凋亡,且维生素C和E复合加入的效果大于单独加入的效果。本研究表明,维生素C和/或E可以拮抗p,p'-DDT引起的HL-7702细胞毒性。第四部分:高剂量p,p'-DDT暴露对人正常肝脏细胞的基因毒性和肝脏毒性及维生素C和E的拮抗效果研究。采用了DAPI染色、彗星实验、微核试验、DNA和蛋白质交联实验等方法,多方面评价了p,p'-DDT对人正常肝脏细胞HL-7702的基因毒性。结果显示:p,p'-DDT暴露后,剂量依赖性地提高了细胞中染色质浓缩、彗星实验参数、微核诱导率以及DPC系数。表明p,p'-DDT暴露可以诱导HL-7702细胞产生基因毒性,引起DNA损伤和染色质浓缩。采用qRT-PCR检测p,p'-DDT暴露对HL-7702肝细胞毒性的影响,发现P,P'-DDT暴露对HL-7702细胞具有明显肝脏毒性,具体表现在Ⅰ相代谢酶基因(CYP1A1、CYP2B6和CYP3A4)表达升高,Ⅱ相代谢酶基因(UGT、GST和GCS)表达下调。本研究还揭示维生素C和E可以拮抗p,p'-DDT引起的HL-7702细胞DNA损伤和代谢酶变化,即基因毒性和肝脏毒性,且二者复合的拮抗效果大于单独加入的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评价了p,p'-DDT暴露对肝脏的毒性作用,包括低剂量p,p'-DDT暴露对肝癌细胞恶化的影响以及高剂量p,p'-DDT暴露对正常肝脏细胞的损伤;围绕氧化应激靶点及可能的调控信号通路,阐明了p,p'-DDT暴露引起肝脏健康风险的相关分子机制;分析了天然抗氧化物维生素C和E对p,p'-DDT毒性的拮抗作用。因此,本研究有助于阐明持续性有机农药DDT残留引起的人体肝脏健康风险及分子机制,为干预DDT暴露引起的肝脏毒性提供了一定的防控依据。
佚名[7]2004年在《营养》文中研究表明042 70 5 大鼠缺锌时股骨骺生长板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张月红…∥卫生研究 2 0 0 3 ,3 2 (1 ) 1 6~ 1 9为观察大鼠缺锌时股骨骺生长板的病理形态学改变 ,将 3 0只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 3组 :缺锌组 ,对照组
路东亮[8]2013年在《[6]-姜烯酚类似物和白藜芦醇代谢产物的抗氧化和癌预防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癌症的化学预防是指利用相对无毒的天然和合成的化学物质来预防、抑制或逆转肿瘤发生,现已成为降低癌症发生率的重要策略之一。本论文紧扣这个主题,系统性地研究了[6]-姜烯酚类似物和白藜芦醇代谢产物的抗氧化和癌预防活性及其相关机制。其主要成果和创新点为:(1)[6]-姜酚([6]-gingerol)和[6]-姜烯酚([6]-shogaol)是生姜中的主要辛辣性成分,具有包括抗氧化活性在内的多种生物学活性。为了探讨影响抗氧化活性的结构因素,本文通过改变侧链结构合成了八种不同的化合物,并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高铁还原、抑制DNA链损伤和抗红细胞溶血等方法系统的研究了它们的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对其侧链结构、反应介质和氧化底物有显着的依赖性。其中C1-C2双键的引入降低了化合物的氢转移和给电子能力,但5-OH的引入有效提高了化合物对DNA损伤和脂质过氧化的保护活性,此外侧链加长明显降低了化合物抑制DNA损伤的活性,但提高了化合物的抗溶血活性。(2)基于提高亲电性的考虑,我们以[6]-姜烯酚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在C1-C2位上具有双键结构特征的[6]-脱氢姜烯酚。发现:它与母体分子相比,呈现出更高的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凋亡诱导和周期阻滞活性。实验证实:这些活性与其Michael加成受体依赖的促进胞内活性氧生成(促氧化)的能力直接相关。它们通过Michael加成受体单元能够不可逆地抑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诱导类NADPH氧化酶活性,从而促进胞内活性氧的生成。活性氧的生成不仅伴随着氧化还原平衡的破坏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崩溃,而且随后诱导了钙离子内流和脂质过氧化并最终导致凋亡酶caspase-9和3的表达提高,从而诱导凋亡的发生。(3)白藜芦醇(RES)是饮食多酚类的明星分子,显示出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然而它在体内会被快速代谢为葡萄醛酸盐、磺酸盐以及相应的氢化还原产物。为了探究白藜芦醇代谢产物是否贡献着母体分子在体内的生物活性,我们合成了白藜芦醇的葡萄醛酸盐(3-GR和4'-GR)以及氢化还原产物(DHR),并评价上述结构修饰对白藜芦醇生物活性的影响。相关活性包括:化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能力、在均相和异相介质中的抗氧化能力、抗炎活性以及对多种癌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4'-GR、DHR和RES主要通过氢键与HSA的结合,且结合能力相当,然而3-GR“雇佣”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定位模式,导致其与HSA的结合能力下降;(2)在FRAP和APPH诱导的DNA链断测定中,3-GR显示出与RES可比的、甚至等同的能力;3-GR和4'-GR呈现与RES可比的抗溶血活性;此外,3-GR和DHR分别在DPPH·自由基清除和抑制Cu(Ⅱ)诱导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性损伤测试中维持着母体分子一定程度的活性。(3)4'-GR显示出与RES等同的环氧化酶-2抑制活性,且DHR在抑制NO产生活性和抑制SMMC-7721细胞增殖活性方面与RES接近。总之,依赖于实验模型和具体化合物的使用,RES的葡萄糖醛酸苷和还原代谢产物在以上活性测试中维持着母体分子等同、可比和一定程度的活性。上述实验结果支持:白藜芦醇代谢产物贡献着母体分子在体内的生物活性。
檀艳萍[9]2012年在《元素硒纳米颗粒抑制小鼠肝癌细胞增殖的尺寸依赖性》文中提出硒的抗癌活性机制涉及硒依赖性硒蛋白、硒诱导二相酶和硒调控细胞毒。人类流行病学已经发现硒与癌症的发生存在着负相关。硒的生物效应和毒性效应取决于它的化学形式,零价态元素硒之前一直被公认为是既无活性也无毒性的硒形式,即属生物惰性的硒形式。亚硒酸钠与还原剂反应形成红色元素硒,该种红色元素硒为浑浊状态,不稳定,受热快速或室温下缓慢聚合形成灰或黑色元素硒。以牛血清白蛋白为分散剂,亚硒酸钠与谷胱甘肽作用生成的元素硒能聚集在纳米尺寸,其纳米尺寸范围<200nm,即纳米硒(Nano-Se)。初步研究已经说明与亚硒酸钠相比,纳米硒有较低的急性毒性和相似的生物利用性,而且在直接清除自由基方面存在尺寸效应。这些研究挑战了长期持有的零价态元素硒无生物利用度的观念。元素硒纳米颗粒体内生物活性尺寸依赖效应的研究比较复杂,我们已经证实纳米硒在超营养剂量水平下能提高二相酶活性且具有尺寸依赖性,但是在营养剂量水平下无尺寸依赖性。关于纳米硒体内的细胞毒性尚无研究报道,更不用说尺寸效应。目前工作主要是研究纳米硒在小鼠腹水癌模型上对H22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纳米硒能够显着抑制小鼠腹水H22细胞增殖且未产生毒性,该抑制效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纳米尺寸的分布,尺寸越小抑制效应越强。纳米硒能被谷胱甘肽还原成液态硒化合物和气态硒化合物,并且这种液态硒形式的还原也表现出尺寸效应,尺寸越小被转化还原的越多,但气态转化无此趋势。小尺寸纳米硒经谷胱甘肽还原转化生成大量的液态硒和少部分的气态硒,这种特征与亚硒酸钠被谷胱甘肽还原的特征相同。同样地,亚硒酸钠也表现出和小尺寸纳米硒一样的特性即能有效抑制癌细胞增殖。因此这种抑癌的尺寸效应很大可能与液态硒化合物的尺寸依赖转化有关。总而言之,纳米硒的细胞毒效应表现为尺寸越小效应越强。
参考文献:
[1]. 维生素E同系化合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D]. 闵军霞. 第二军医大学. 2002
[2]. 维生素E同系化合物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J]. 闵军霞, 郭俊生, 赵法伋, 蔡东联. 卫生研究. 2003
[3]. 维生素E同系化合物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J]. 闵军霞, 郭俊生, 赵法伋, 蔡东联. 卫生研究. 2003
[4]. 天然抗氧化物拮抗胰岛素抵抗的分子靶点筛选[D]. 郑锦花. 吉林大学. 2011
[5]. α-生育酚琥珀酸酯的合成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 李红卫. 哈尔滨医科大学. 2005
[6]. DDT暴露引起肝脏损伤和致癌作用的分子毒理研究[D]. 晋小婷. 山西大学. 2016
[7]. 营养[J]. 佚名. 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 2004
[8]. [6]-姜烯酚类似物和白藜芦醇代谢产物的抗氧化和癌预防活性研究[D]. 路东亮. 兰州大学. 2013
[9]. 元素硒纳米颗粒抑制小鼠肝癌细胞增殖的尺寸依赖性[D]. 檀艳萍. 安徽农业大学. 2012
标签:肿瘤学论文; 肝癌论文; 细胞增殖论文; 细胞毒性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胰岛素抵抗论文; 细胞凋亡论文; 健康论文; hepg2细胞论文; ddt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