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张雅洁,付 英△
(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甘肃 兰州730000;甘肃省科技评价监测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730000)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在扩张人才总量、提升人才质量、盘活人才存量、激活人才能量、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等方面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人才数量实现稳定增长。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科技人才建设的实践历程,从顶层设计入手,总结了甘肃省促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发展主要培养举措,分析了现阶段甘肃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开放;甘肃省
1 概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作为建设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第一动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支撑引领作用。然而,科技创新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最关键因素,是推动我国创新能力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1]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省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2017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50.63%,跃升至全国第二梯队[2]。同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也得到高度重视,甘肃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强对科技人才的管理,从人才战略规划、人才激励政策、人才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日益强大,创新实力不断提高。
2 甘肃省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举措
甘肃省全力应对现代化建设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积极探索适合甘肃省情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框架。
2.1 人才战略与计划
科技人才是引领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甘肃省历来重视科技人才发展战略,从顶层设计紧抓科技人才资源,形成了一系列战略举措。甘肃省于1996年开始实施“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选调部分青年科研骨干为访问学者到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所属科研机构、重点院校等进行培训;1997年实施“333科技人才工程”,培养国家级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理论家,以及省级、市级优秀人才;2001年,为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实施“555创新人才工程”,培养杰出中青年专家、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和青年专业技术人员;2003年实施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项目,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破解引才之困;2004年启动“省属科研院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强化省属科研院所科研能力,培养中青年科技创新和产业化骨干人才;2005年开始选拔“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吸引集聚具有丰富科研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2006年启动 “省属科研院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稳定省属创新团队人才队伍;2008年开展“千名领军人才工程”及“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形成“高端引领,组团攻坚,支撑发展”的领军人才格局;2010年实施“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创业扶持行动”,科技创新人才战略全方位推进[3]。
2.2 人才规划与措施
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是科技创新人才充分发挥创造能力的关键。2002年,甘肃省制定《2002-2010年甘肃省队伍建设规划》,对新时期人才工作和人才建设进行全面部署。2005年,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专题,制定《甘肃省“十一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10年,制定《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2011年,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制定《甘肃省“十二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回顾改革开放40年,甘肃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完善,在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方面,逐步建立起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体系,在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奖励激励、选用流动等方面的机制渐趋合理,“软环境”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逐步提高。同时,也集中体现了甘肃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过程[3]。
航空制造业领域知识的结构包含其所包含的知识成分的关联关系和关联形式,因此需要从领域知识的分类层次、信息数据、知识元结构等构成知识结构的基础出发,构建系统知识模型,其过程如图2。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于促进中西方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中国文化负载词,尤其是中国文学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可以使西方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形成更直观的认识。有鉴于此,笔者以Kathy Mok的《盗墓笔记》第一册的英译本Cavern of the Blood Zombies为对象,结合相关理论,着重探讨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2.3 人才对外合作交流
“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对外合作交流,尤其自2013年以来,甘肃省认真贯彻落实“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战略部署,在科技创新人才合作交流从全面参与到深度融入。目前,甘肃省与日本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樱花科技计划”交流活动,与泰国、西班牙等国家合作开展学术论坛活动,与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白俄罗斯、波兰、马其顿、克罗地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科技人员互访交流机制。同时,不断加大引进外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力度,2017年认定首批来自大学、科研院所具有合作渠道和国际科技合作经验,具有“引进来、走出去”组织开展创新合作活动能力的国际科技合作特派员25名。2018年共引进美国等19个国家外国高层次专家135人次,建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3家,引才引智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4]。
3 甘肃省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特点
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对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高层次人才在学术领域的支撑引领作用逐步显现,截至2018年,甘肃省拥有两院院士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93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24人、“万人计划”专家28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2人,“长江学者”2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9人,特聘科技专家29人,领军人才924人。甘肃省优秀专家770人,高技能人才33万人,建设省属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团队38个[5]。
3.1 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经历了从“极度匮乏”到“全面开花”。改革开放前,甘肃省仅有科技人员11592人。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保持稳定增长,形成了个层次人才特点凸显的人才队伍。
硫酸铝、沸石、十六烷基三甲溴化铵(CTMAB)、阳离子型助凝剂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盐酸、硫酸、氢氧化钠、重铬酸钾、试亚铁灵指示剂、硫酸亚铁铵、硫酸银等。
3.2 专业技术人员逐年增加
自1983年全国开启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以来,我省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呈现逐年提升态势。1983年,全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8.98万人;1989年,突破30万人,达30.49万人;进入2000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上升至40.44万人[6]。截至2017年,全省专业技术人员达58.07万人,是1983年的3倍。从类别来看,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已形成以教学、卫生和工程类技术人员为主的格局,2017年三者总占比达到84.2%,其中教学人员占比高达57.04%;从职称来看,初级、中级、高级职称人员呈“金字塔”结构,2017年我省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占比分别为51.3%、33.3%和10.5%。
3.3 R&D人员稳步上升
2000年,我国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R&D资源清查显示,甘肃省拥有R&D人员1.60万人年。2009年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显示,甘肃省拥有R&D人员2.12万人年,是2000年的5.1倍[6]。2017年,全省拥有R&D人员2.37万人年,R&D经费支出88.4亿元,是2000年的12.2倍。从地域分布来看,兰州、天水两市优势凸显,2017年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5.5%、8.8%;从执行部门来看,R&D人员主要集中在企业,其次为高校,第三位科研机构,2017年三者分别占全省总量的46.6%、25.4%和18.4%;从活动类型来看,R&D人员主要集中在试验发展领域,其次为应用研究领域,基础研究领域比重 最少,2017年三者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0.1%、21.7%和18.2%。
参考文献:
[1] 李燕萍,刘金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展望[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35(11):30-43.
[2]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省统计局.2018甘肃省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R].2018.
[3] 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甘肃省志科学技术志(1987-2007)[M].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4] 李文卿.2018甘肃科技发展报告[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5]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省统计局,甘肃省教育厅.2018甘肃科技统计年鉴[R].2018.
[6] 甘肃年鉴编委会.2017甘肃发展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中图分类号: G311
△通讯作者: 付英。
标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改革开放论文; 甘肃省论文; 甘肃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论文; 甘肃省科技评价监测重点实验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