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师源性教学败因分析与对策论文_董一华

新课改下,师源性教学败因分析与对策论文_董一华

山东省平度市店子镇昌里中学 266700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一些课堂教学,只能说是差强人意,甚至是失败的、不成功的。只是由于某些原因,很少有人愿意启齿谈及失败。结合20余年的学习、实践与探索,我以“课堂教学的失败”为切入点,重点谈谈教师自身因素对课堂教学失败的影响与对策,或许会具有更大的借鉴价值。

一、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当前,教学一线骨干教师大多出生在6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这些教师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在其个人一生中最佳的求学时期建立起来的思维模式、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乃至评价体系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应该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自觉“走回老路”的根本原因所在。这种“先天的影响”,成为阻碍教师彻底“改头换面”的主要瓶颈。基于此种认识,当下教师务必学习现代教育名家新理论、新方法,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所提出的要求,能将新理论与当下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前进。我认为,这是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这种职业,是一种创新性教育活动,没有既定模式,随着教育实践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教师要将这种职业当作事业来做,用心去做,才能做到更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业务水平,才能在教育活动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成就。

二、思想观念的惯性。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说的是人的脾性是不易改变的。同样,人一旦接受了某种思想或受到某种理念的巨大影响,再让他接受某种新思想、新理念,其难度不亚于让其改变性情。遍观我们当下的一些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理念往往是全新的,可仔细审视、揣摩,你总能发现一些传统的影子。他们尚且如此,让老师短时间内改变教育思想,只能是我们的一种期待或理想。我们常说“思想决定行动”,老师们的教学行为只有在思想彻底改变之后才能有根本的改观。要实现思想转变,必须彻底抛弃旧思想、旧模式的束缚,在实践中敢于坚持自己的主见,不为传统观点所诱惑。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否则,爱因斯坦怎会提出相对论,打开原子时代的大门呢?人只要思想解放了,就没有什么人间奇迹创造不出来。创新,贵在有突破;突破了,新生事物也就容易诞生。课堂教学亦然。

三、整合教材的能力不足。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新课程改革以来,大部分的一线教师深感新教材的内容多而课时不足,加上内容复杂偏难,如果为了赶进度,有些内容只能蜻蜓点水,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果放慢速度,力求使学生学一点巩固一点,又会影响进度,教学处境非常尴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只好采取“我讲你听”的法子,什么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反馈巩固、自主学习一概不见踪影。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没有把握住教材的灵魂,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知识的衔接点、综合点把握不到位,更谈不上对教材进行裁剪、整合、取舍、提炼,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关于教材的整合,说到底就是教师的专业素质问题。大家知道,难度适中的课堂教学内容是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维度。课堂教学内容太多或太少、太难或太易都不利于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有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外,还必须下大气力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只有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编排目的、知识结构,才能高屋建瓴,灵活运用教材。同时,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里,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曲线和教材知识结构的安排,充分捕捉和利用课堂动态资源,因书、因课、因时、因生、因情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整合、补充、删减或更换。教师在科学合理地应急处理教学环节等问题的同时,还要准确地把握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材施教,实现有效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成功。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1.教的重点在于创设情境。课堂犹如一个大舞台,为了吸引学生,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语言魅力及生动的表演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给学生创造一个“以情传理,情理交融”的学习情境。美国56号教室的雷夫艾斯奎斯是这方面最成功的典型。在他的课堂上,他和学生们一起营建起许多引人入胜的喜剧情境,伴随着剧情的变化,师生的共同情感得到了升华,从而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激励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此外,教师可借助于设问法、角色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激情、妙趣横生的情境。学生一旦拥有了激情,他们就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当成一种乐趣。

2.教的精髓在于点拨。点拨的目的在于开启学生的智慧。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义是给我们指明了点拨的时机,即当学生的学习与探索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正是教师点拨、引导的最佳时机。他接着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引导学生的思维,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严格要求不要压抑学生的思维,开宗明义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我们看那些成功的公开课、示范课,老师不是不讲,而是讲得科学、讲得灵活、讲得恰到好处。

3.教的艺术在于唤醒。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不断唤醒、鼓舞和激励。”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和情感的交流。教师要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相互交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利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来活化课堂。也可通过游戏或表演提供虚拟或真实的情境,和学生一起共同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任务,变单向的灌输为多向的互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所学知识表现自己,从而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综合运用的任务中来。

论文作者:董一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6

标签:;  ;  ;  ;  ;  ;  ;  ;  

新课改下,师源性教学败因分析与对策论文_董一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