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产力分析_过程能力论文

文化生产力分析_过程能力论文

文化生产力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生产力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一方面,高新科技和经济全球化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交往空间和发展视域;另一方面,人类自身所蕴藏的创造潜能不断地喷发出来。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知识化、价值化、意义化的普遍流行,文化生产力仿佛是被法术呼唤出来一样,越来越引人注目。何谓文化生产力?何以提出文化生产力?如何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一探析,以求教大方。

一、文化生产力的内涵

对文化生产力的描述和解析离不开对什么是文化的追问。自“文化”成为人类探究和思考的对象以来,有关文化的描述和文化的定义数不胜数。据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鲁柯亨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所列举,1871-1951年间理论界关于文化的定义就多达164种,以后又有许多新的提法。这一方面说明了人类对于文化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文化在价值、意义、功能等方面对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是不断扩大的。关于“文化”,我国理论界的传统观点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则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有时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把文化生产力指称为具有一定智能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科学技术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或把文化生产力特指为在文化产业中创造文化产品的能力。

我们认为,文化就是人化,人的世界就是一个文化世界,人类在创建文化的同时创造了人自身,文化与人类是不可须臾分离的,文化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类的独立世界,而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掌握世界的方式,它是人类创建世界的活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的总称,正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三个相互连接和相互作用的基本层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可以说,文化是创造性的人类活动即文化创造。

很显然,从文化创造的意义来描述和解析的文化生产力,不同于我们过去所谈论和讨论的传统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形态,其实质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创造力。和物质生产力相比,文化生产力的内涵和覆盖面都更加丰富和宽泛,也可以称之为大生产力。一方面,文化生产力具有一定的精神生产的独特性,它是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关系、社会文化等精神方面的创造过程和成果,同时,在文化生产力中,生产主体以其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将自身强烈的主观因素,诸如思想、意志、情感、愿望和爱浸透于全部生产过程之中,以某种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物化到对象中去。文化生产力所强调的是以人的方式进行活动,是人的理想和能力的表达和延异,是人类运用自己所创造的符号形式去展示和传播价值、意义、意识和观念的功能,又将这些价值、意义、意识和观念转化为人类普遍生存的规定性,即外化并塑造人的身心智慧。另一方面,文化生产力又具有明显的物质性。文化生产同其他生产一样,也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特征,即由实践主体通过劳动,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范要求,将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为新的存在物,因此文化生产的过程也表现为一个有形或无形的物化的过程。它也要改变物质的现实形态,获得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外壳。第三,文化生产力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创造力。对于人类来说,无论是其自身生存还是掌握世界的活动,其过程中都会不断地涌出文化需要。文化需要为文化创造提供想象的对象,文化创造为文化需要提供外在的对象,二者的每一方不仅直接就是对方,而且,二者的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方;每一方是把自己当作对方创造出来。无论我们把文化创造和文化需要看作是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是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创造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文化需要作为需要,其本身就是文化创造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所以,“文化创造包括了一切人类活动、活动领域、活动方式,人类所有的存在发展都是文化创造的活动、过程、结果和标志”[1]。人类所具有的这种文化创造能力,即文化生产力既包括人类所具有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包括人类认识自身,彰显自我的能力,还包括人类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环境、人与历史之间关系的能力。显然,在文化生产力中,作为主体的人仍然是首要的积极的因素,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文化创造的存在,也就没有文化生产力。同时,如同卡西尔在《人论》中所说的,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马克思也正是在劳动和创造的意义上论述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所以,文化生产力的水平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标尺,而且也诠释着人类全面发展和获得解放的程度。

二、文化生产力的提出

生产力问题是一个永远充满活力的问题。作为隐藏在人类社会发展背后并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力,生产力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和文化创造中,不断地把自身的功能和作用透过社会历史演变的过程显现出来。一方面,人类的创造力促使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使生产工具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对生产力的认识也由浅入深,生产力理论在人类的视野中不断地被确认和深化,生产力的内涵被更多地揭示出来。文化生产力的提出就是生产力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结果。

首先,从社会发展的维度来看,文化生产力的提出是人类社会从现代化进入后现代化和“新竞争时代”的客观要求和现实写照。一般认为,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明向现代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马克斯·韦伯称现代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是一种全面的理性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喧嚣声,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和发展。对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2]P277

在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类社会悄然进入到后现代化和“新竞争时代”。主要表现为:工业时代转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转向知识文明。新经济(包括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化经济等)、新社会(包括知识社会、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学习社会等)和新文明(包括知识文明、非物质文明等)的出现不仅使社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使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比例和农业、工业劳动力占劳动力总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而以信息产业、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知识产业占国民经济比例及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量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信息产业如广告业、咨询业、电脑高科技产业、广义的知识、象征符号、产权专利、信息数据通信等,文化产业如旅游业、意识形式建设、无形价值、教育和科学研究等,逐渐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产业结构从低价值型向高价值型升级,在一定程度上,非工业化、非物质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人们迎来了以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智能化、国际化、网络化、创新化为特征的“新竞争时代”。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这一巨变预示着生产力自身的革命已经到来,传统的生产力要素如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都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的特征,即文化的意义。人们已经很难再用传统的生产力标准来准确地描述和评价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文化生产力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写照。

其次,从生产力理论发展的维度来看,文化生产力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生产力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生产力理论有一个自身的发展过程。最早意识到生产力存在的是生产力古典经济学派,但无论是魁奈的土地生产力还是亚当·斯密的交换价值,都认为生产力是固定在某种实物上的劳动,如与从事农业、工业、商业等生产活动相关联的劳动,而精神劳动不具有生产性。对此,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了尖锐批判,认为他们见物不见人,他说:“按照这个学派的说法,一个养猪的是社会中具有生产能力的成员,一个教育家却反而不是生产者,供出售的风笛或口琴的制造者是生产者,而大作曲家或音乐名家,却由于他表演的东西不能具体地摆在市场,就属于非生产性质。医师救治了病人,倒不是属于生产阶级,相反的,一个制药工人,虽然他所生产的交换价值(丸药)在化为无价值状态以前的寿命也许只有几分钟,却是一个生产者。像牛顿、瓦特或刻普勒这样一种人的生产性,却不及一匹马、一头驴或一头拖重的牛。”[3]P126李斯特首次提出了“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指个人进行财富创造的能力,是精神劳动的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物质生产力、政治生产力和国家生产力。李斯特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同时代的马克思,马克思后来即使在批判李斯特的时候对其生产力的观点也还是赞赏的。

毫无疑问,马克思在唯物史观中对生产力的描述是有史以来最有价值和最有影响力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飞速发展、世界市场的不断开拓以及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准备了事实基础,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意义得到进一步完善。检索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发现,虽然他也没有对生产力的概念进行界定,但他曾在多部著作中阐述了生产力理论,并始终把精神生产力看作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曾提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4]P121 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把人类“文明的果实”称为“已经获得的生产力"[1]P152。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更是谈到“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5]P173,他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6]P219-220到了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7]P53晚年,马克思在写作《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时又一次提到了“已经获得的生产力(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语言、文学、技术能力等等……”[8]P682。显然,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不是指单一的物质生产力,还包括精神生产力。虽然在马克思的话语中,为了纠正以往历史观忽视物质生产的作用特别强调了物质生产的重要性,但如果把物质生产当作历史发展中惟一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就违背和歪曲了马克思的思想。恩格斯在晚年的通信中就曾经指出一些人把唯物史观机械化、简单化的弊病,可惜这一点并没有引起后世应有的重视,反而在斯大林时代更加极端化。

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对生产力作了如下的描述,使人们对生产力的认识倒退到传统的物质生产力的水平上。他说:“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9]P44由于意识形态的关系,这种描述曾经长期在苏联、东欧和中国等国家中处在话语霸权的地位,影响和禁锢着人们思想和社会的发展。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生产力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在哈贝马斯和邓小平的“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上。哈贝马斯认为,“自19世纪后25年以来,在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两种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其一,强化国家干预,这确保了制度的稳定;其二,推进科学研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存,这使科学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10]P38。而邓小平则在1988年初的一次讲话中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还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11]P275哈贝马斯和邓小平虽然处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但他们对生产力内涵的论述和揭示无疑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从上面对生产力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与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人们对生产力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化。文化生产力的提出无疑是生产力理论在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

三、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的路径

在全球化的世界图景中,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已经逐渐融入世界体系之中,不可避免地要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舞台上保持独立自主的国家主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重视、激活和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呢?

首先,要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必须注重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文化生产力就是文化创造力,其主体不再是传统的按照固定生产程序或生产流水线进行生产的单纯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而是在现代化社会里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或者技能的创造者。从文化生产力智能因素的作用看,人的素质如何,人对于现代科学技术掌握的程度如何,人是否具有现代化社会所要求的创新、合作、宽容、信誉、个性化、终身学习、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等现代化社会观念,直接决定着文化生产力的状况与经济增长水平。所以,注重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准备了主体能量。如同江泽民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其次,要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的趋势,成为表达文化生产力自身特性和张力的一个最直接的产业。当今时代,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它所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生产总值构成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文化生产力水平还很底,文化产品总量规模不大,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文化消费需要。其结果是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很难抵挡外国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本的冲击。伴随着国外文化产品的大量进入,我们消耗的不仅仅是外汇储备,更危险的是由于种种西方价值观不知不觉的植入,极大地冲击了我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构成。美国大片和日本动画片的威力以及“哈日族”、“哈韩族”的出现无疑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所以,加快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生产力的水平,还能兼顾文化安全。当然,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文化产业只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文化中可以采用市场方式运作的一部分。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中不能把所有文化活动和文化部门产业化,要区分公益文化和市场文化;二是文化产业与国际接轨是大势所趋,但要谨防落入“西化”的陷阱。

第三,要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必须重视吸收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严复在《原强》中所说:“夫今日中国之民,其力智德三者,苟通而言之,则经数千年之层递积累,本之乎山川民土之攸殊,导之乎刑政教俗之屡变,陶钧炉锤而成此最后一境。”[12]所以,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它为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铺垫了厚实的基础。

第四,要发展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必须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前者由政府主导,方向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后者以市场为主导,方向是“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做到两手抓、两加强。

标签:;  ;  

文化生产力分析_过程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