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资源基础。由于土地资源总量有限且几乎不可再生,不断膨胀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的人类需求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都面临严峻的空间和资源限制,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生态的持续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理念和方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并已渗透到经济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成为重要生产因素,现行的基于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方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基于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改革创新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土地利用规划;问题;对策
前言
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可量化性的特点。由于规划基础数据和相关技术支撑不足,土地利用规划在编制与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相关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解决土地利用规划相关问题提供了数据和技术上的支撑。本文拟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基于大数据的应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大数据技术发展对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带来的机遇
1.1大数据技术丰富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的数据源
各种传感器、手机位置、APP应用、电子地图、社交网络、智能交通信息均提供了反映土地利用实体和个体行为的时空信息。这些信息互动性高、现势性强,能够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居民时空行为和意愿,促进土地利用空间优化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支撑,实现“以形定流”走向“以流定型”。
1.2大数据技术增强了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数据技术有利于找到人口、交通、环境、住房等“城市病”所引起的公共服务、经济效率、资源供给、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问题症结。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全样本微观数据挖掘研究有助于解决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的应用难题,其所包含的具有公众强参与、位置/轨迹信息、时空动态信息,有助于解决或协调人口、用地数量、结构及分布、产业及效率、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配置关系,降低经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和创新社会公共服务。
1.3大数据技术带来了土地利用规划的新思维或新理念
大数据技术使政府、学者和规划部门重新认识到居民和企业等主体行为和活动对土地空间发展的影响,从而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从人的需求高度思考和解析土地利用管理问题,提供全视角的解决思路与对策,并从传统的空间规划向动态的时空规划转变,对规划实施效果进行长期的实时评估和快速优化。传统的规划是通过政府设定土地利用总体发展目标,并在不同规划区域进行土地类型空间控制和布局,规划的实施效率较低。
2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
2.1规划指标分解数据支撑不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自上而下”指标分配方式,体现的是国家对核心土地资源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要求。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基础数据支撑,指标分解的依据不足,指标分解方法相对简单,重点强调了指标的数量分解,对各类土地的利用效率考虑不足,对指标分解的合理性论证不充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指标的刚性调控作用。
2.2规划技术手段有待完善
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布局及分区、规划方案比选等方面主要沿用定性分析方法,定量研究特别是模型化处理少。定性分析方法是以经验判断为基础,在对客观事物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制定规划目标和用地布局。由于定性分析方法本身所具有的静态型特点,规划年限越长,规划判断与现实之间的误差越大,规划方案越远离现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规划管理机制弹性不足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土地管理实际需要相比,现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设计较为理想化,图斑式的管理方式难以适应规划实施的动态变化要求。规划是面向未来的,规划实施过程中,规划方案的各项影响因素都处在动态变化中,在较长的规划期内,要原封不动地按规划蓝图确定的每一块图斑预定用途实施存在极大困难,即使规划已安排的项目也难以保证原封不动地按照规划落位。
3大数据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建议
目前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除管理机制的原因外,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规划的数据支撑不足与技术手段缺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出现,数据获取能力越来越强,数据的分析与应用手段越来越丰富,也为解决土地利用规划相关问题提供了数据和技术上的支撑。针对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基于大数据的应用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建立国土资源大数据体系
适应数据驱动的空间治理模式,充分运用现有数据获取技术手段,在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基础上,梳理土地、不动产、地质矿产、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等各类国土资源数据,汇聚整合其他部门、行业和互联网等大数据资源,建立内容全面、标准统一的国土资源数据资源体系,全面提升土地规划编制与管理数据支撑能力。
3.2创新规划编制方法
随着3S技术、大数据、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土地利用规划应加强动态空间模拟模型、综合决策模型等定量分析模型、多自主体系统(MAS)在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环境承载力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强化规划方案的合理性,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3.3构建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基于物联网、云计算、时空大数据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人口规模、人口流动方向、人口职住活动、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等相关数据和信息的挖掘和分析,揭示人口、土地、产业之间的时空变化规律,建立集基础评价、国土空间演变、土地利用自动化监测和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土资源决策支持系统,为规划实施和管理决策提供支撑。
3.4完善规划实施动态监测系统
以土地全生命周期业务流程为主线,集成并改进状态监控技术、信息动态联动技术等,实时掌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土地储备、土地审批、土地供应、土地登记、土地利用、市场交易、执法监察等生命环节的时空变化(实施进度)数据信息,并提供回溯查询、综合统计分析、智能预警等功能,实现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全程动态监管,为规划的动态评估和修改提供支撑,强化规划的弹性和可操作性。
4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优化,更需要关注城市政府、企业及居民的共同需求,充分挖掘反映土地主体行为与活动的网络、移动设备及传感器等大数据,结合统计、基础地理、规划资料等传统信息,建立专题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及规划数据库。同时,运用时空行为分析、质性分析等多学科方法来探讨土地利用与居民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最终通过空间布局优化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思维方式的变革,基于全样本微观数据挖掘的要素间相关系研究可以把握发展总体规律,发现传统小数据样本分析下难以得出的潜在现象,将成为未来土地利用研究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罗鼎,许月卿,邵晓梅,等.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5):791-797.
[2]倪绍祥,刘彦随.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可持续利用[J].农村生态环境,1999,15(2):8-11.
[3]李芬,朱志祥,刘盛辉.大数据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3,18(5):100-103.
论文作者:杨婧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8
标签:土地利用论文; 数据论文; 土地论文; 技术论文; 互联网论文; 空间论文; 动态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