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成本补偿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兼与陈笑雨、闵维方商榷_农村人口论文

再论成本补偿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兼与陈笑雨、闵维方商榷_农村人口论文

重新审视成本补偿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与陈晓宇、闵维方老师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均等论文,高等教育论文,重新审视论文,成本论文,老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85年一些高等院校实行向部分学生收取学费的尝试,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拉开了成本分担的序幕。近年来,随着大学学费水平的不断上涨,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也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人们担心学费的上涨会超出低收入家庭的负担能力,降低低收入家庭子女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应属陈晓宇、闵维方老师的《成本补偿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刊登在《教育与经济》,1999年第三期。以下简称陈闵两位老师)。该文利用香港中文大学1998年组织进行的一项对分布于我国四城市包括综合院校、师范院校、理工科院校在内的14所学校在校生的抽样调查数据(样本总量为13511),考察了成本补偿政策的推行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

但是,笔者认为此文的分析方法值得商榷。因为按照财政学的原理,评判政府行为的标准有两个,一是效率;一是公平。我们考察机会均等当然是从公平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就是说,要看实施成本补偿政策后,穷人的孩子上大学的比例是否比补偿前上升了。因此,采用陈闵两位老师的相对吉尼系数方法(洛伦茨曲线的X轴为按家庭收入水平排序的在校生的百分比,Y轴为以在校生比重表示的高等教育机会的百分比),而不考虑整个社会收入的分配状况,必然会与实际结果有一定的出入。请看下面的例子:

整个社会有100人,如果将他们的收入从小到大排队,有80人的收入在5至100之间,另20人的收入在101至150之间。

上大学的共有5人,这5人的家庭收入全部在101到150之间,也就是说,全部来自最高收入的20%人口。如果按相对吉尼系数计算,教育机会很均等。

如果考虑到整个社会收入的分布,教育机会就极不均等。因为占总人口80%低收入家庭没有人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当然,分析问题不能单单依据一个极端的例子,现实生活中的情况不可能如此简单,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原来的计算结果。

一、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程度的重新度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方式,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数据的取得和处理是在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进行的,不过,有些人认为两者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有些人也因而采用城镇居民的人口可支配收入的划分标准作为全部人口的划分标准。笔者认为,尽管城乡之间存在一些物价差别,但是学生上大学,不会因为你来自农村,工资水平低,学费就少交些。事实上,不但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工资差别,就是在各个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地区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不仅中国存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我们不能以此为由不考虑全部人口的收入分布,更不能像有些学者那样,用城镇收入分布来代替全部人口的收入分布,不要忘记,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

根据世界银行对我国1998年的吉尼系数测定,收入的最低、次低、中间、次高、最高的20%人口分别占总收入的比例为:5.9%、10.2%、15.1%、22.2和46.6%。再根据1998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支配收入5425元/年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162元/年以及城镇和农村的人口数分别为37942和86868万人,可以计算出1998年各个收入阶层的收入区间。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将收入区间作了一些细微的调整,这种调整对最后结果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变化。

表一 各种收入阶层的收入区间

单位:元/年

收入阶层 最低收

次低收

 中间收

 次高收

 最高收

入的20% 入的20%

 入的20%

 入的20%

入的20%

平均收入 937.5

1620.8

 2399.43527.6

7404.7

区间 (0,1279] (1278,2010] (2010,2963.5] (2963,5466] 5466以上

收入区间 (0,1300] (1300,2000] (2000,3000] (3000,5500] 5500以上

根据上述调整后的收入区间,笔者对陈闵二位老师列出的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学生比重进行了归并。由于这里计算后的区间标准与样本中的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划分并不完全重合,而且我们又没有办法得到所要数据的具体分布,在此,我们对不能完全归并的收入区间假设其在区间内呈线形分布。也就是说,我们所希望的最低收入为1300元以下,而样本调查只有小于500,500~1000,1000~1500的学生比重,小于1300元的学生比重就等于小于500的学生比重,加上500~1000的学生比重,再加上1000~1500的学生比重的3/5,即在1000到1500元之间的学生比重是线形分布的。由此得到的归并结果(见表二):

表二 不同收入区间的学生比重及其吉尼系数

单位:%

收入区间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样本总体

1300元以下

29.7726.4

 27.15

25.52

 27.8

1300-2000元 15.9315.16

 14.05

15.17

 15.21

2000-3000元 13.2916.09

 13.73

10.83

14.11

3000-5500元 24.6923.94

 25.93

 27.61

24.93

5500元以上 16.3218.5119.13

20.87

17.96

吉尼系数

0.2892

 0.20580.2617

0.2800 0.2545

从表中可以看出,目前享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主要是低收入家庭和次高收入家庭。从变化趋势上看,最高收入阶层和次高收入阶层的学生比例随时间变化有减少趋势,而最低收入阶层和次低收入阶层的学生比例则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随着学费增加,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增加,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子女走进了大学校门的可喜现象,这与我国高等教育扩招的初衷是一致的。

从吉尼系数来看,随着成本补偿力度的加大,先是变小,而在新生中又有增大态势。对于这种现象,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样本的质量,样本是否能反映总体情况值得怀疑。陈闵两位老师在文中并没有具体说明,仅仅说样本数量是多少,来自四个城市。但是,说实话,一万多个样本对于大学生整体来说并不大,现在的大学哪个没有几千个学生,一万多的高校也不少。此外,选择哪些高校也是一个问题,如果选择地方性院校,生源主要来自本省,那么,选择的样本再多,也没有多大的代表性;如果高校仅从部分省市招生,其生源也不能代表所有的大学生。这不是说不能选择这些高校作为样本,而是说选择所要调查的高校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个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二是可能说明现在的收费水平已经超出了促进机会均等的收费水平。也就是说,适当的收费有助于高等教育机会更加均等,但是收费过高,可能造成机会更加不均等。其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进一步对师范院校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与陈闵两位老师的结果大相径庭(见表三)。首先,师范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为中高和最高收入家庭,最低和次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较少,尤其是最低收入家庭比例更低;其次从发展趋势看,也不利于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因为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比重呈下降趋势,而最高收入家庭的学生比重呈上升趋势;最后从吉尼系数看,也呈增大趋势。

表三 师范院校不同收入家庭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及其吉尼系数 单位:%

收入区间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样本总体

1300元以下

13.792

 14.47

16.032  24.89

15.634

1300-2000元 13.948

 12.96

 12.298  18.63

13.586

2000-3000元 13.9916.21

 14.45

9.92

14.58

3000-5500元 32.945

 29.005

35.405  30.535   31.82

5500元以上 25.305

 27.345

 21.805  16.035  24.37

吉尼系数

0.3652

 0.32710.3443

0.3084 0.3239

二、政策建议

从总体看,成本补偿制度有助于教育机会均等。诚然,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曾一度出现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城镇居民个人收入的吉尼系数从1986年的0.19,扩大到1990年的0.23和1994年的0.37;农村居民个人收入的吉尼系数也从1982年的0.22,扩大到1988年的0.34。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说,免费上大学更有利于提高教育机会的均等。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学费的收取,最低收入人口上大学的比例呈出上升趋势。而且近些年来,我们的收入差距也现了缩小的可喜现象。根据世界发展报告的数据(详见表四),最低收入的20%人口占总收入的比例1998年比1994年上升了1.63个百分点,而最高收入的20%人口占总收入的比例1998年比1994年下降了3.44百分点。但是收多少学费合适,需要做很多工作。

首先对研究教育教育机会均等的样本要保证其代表性;然后还要对个人收益率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表四 中国不同收入人口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份额

年份 最低收入

次低收入

中间收入

次高收入

最高收入

的20%人口 的20%人口

的20%人口

的20%人口 的20%人口

占总收入% 占总收入%

占总收入%

占总收入% 占总收入%

1994

4.27

 9.1214.3522.1350.14

1995

5.5

 9.8 14.9 22.347.5

1998

5.9

 10.2 15.1 22.246.6

第二,取消对师范学生的补贴,代之以对教育工作人员工资的补贴。在计划体制下,对于报考农林、师范等一些专业的学生,国家实行了比较高的补贴政策。在市场机制下,这种额外补贴从公平的角度看,这种方式不十分妥当。原因一,从现在的情况看,享受这种额外补贴的学生主要来自高收入家庭;原因二,给这些学生额外补贴,将来这些学生不从事教育工作怎么办,或者上学期间没有享受额外补贴,但毕业后都从事教育工作又该怎么处理?这些因素如果不考虑,不是更加扩大不平等程度吗?

第三,将一些大学建在农村或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城市,是改善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办法。目前,我国近70%的人口在农村,而他们中间上大学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30%。而30%的城镇人口占了大学生总数的70%。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关键。将大学建立在农村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不仅有利于改善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程度,也给广大的农村和落后的城市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

标签:;  ;  ;  

再论成本补偿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兼与陈笑雨、闵维方商榷_农村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