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中国共产党与私人资本主义》书海品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简评论文,资本主义论文,私人论文,书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书海品评
如何对待私人资本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的课题。建党七十多年来,党在这个问题上,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科学地总结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王炳林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与私人资本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版)一书,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一、第一次系统地勾划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私人资本主义认识的全过程
在7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的认识,曾经历了由排斥到正确利用的曲折过程。早期的共产党人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尽管在革命过程中,党对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作过正确的分析,并有过统一战线的经历,但直至30年代中期,党对资本主义经济,始终是拒绝的。三十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对国情的逐渐认识,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才渐趋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利用与限制政策的实施,使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得以基本完成。但改造带来的后遗症却长期未能治愈。“纯而又纯”的公有制模式,并未给社会主义中国带来高速的经济发展,这一严酷的事实,促使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似乎早已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的长处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思路。于是,在党的新政策指导下,绝迹了多年的私营经济在80年代的中国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该书深入而详尽地回顾、分析了党与私人资本主义之间忽敌忽友、忽离忽聚的全过程,拓宽和丰富了中国革命史、经济史,乃至整个中国现代史的内容。
二、准确把握了中国共产党对私人资本主义的认识:深刻揭示了“改造”与“发展”间的辩证关系
论述党与私人资本主义的关系,最难之处即在如何评述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特别是80年代以来私营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上的一些人对当初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出异议,认为既然今天允许私营经济的发展,何必当初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改造呢?该书不回避这个问题,而是以令人折服的论述,揭示了“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私营经济”的辩证关系。该书梳理了建国初期各种经济成分的复杂关系,结合国际环境和国内局势,阐述了改造政策由来,揭示了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该书还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改造中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并对后来的曲折和演变作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当今私营经济产生的原因、性质、利弊和发展趋势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使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发展私营经济这两个似乎难以统一的必然性得到了有说服力的回答。历史的逻辑与理论的逻辑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人们有理由相信,认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不应是“既然如此,何必当初”,而应是“没有当初,就没有现在”。也就是说,正因为当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强大的、稳固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今天才有可能和敢于允许、鼓励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能由于肯定今天的政策而否定当年的改造。
三、从理论上深刻探讨了党与私人资本主义关系上的经验与教训
从历史的某种意义上说,对待私人资本主义政策的正确与否,是反映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晴雨表。每当党出现失误时,在私人资本主义问题上的偏差也比较明显。如党屡犯的“左”倾错误,就很明显地表现在对待私人资本主义政策上。其中原因何在呢?
该书根据当时党内外的具体环境,对此作了深刻的理论溯源。譬如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工商业政策基本成熟,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左”倾偏差。该书剖析了产生这种“左”倾错误的原因,认为从认识根源上看,工人、农民作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者,反对不劳而获,天生憎恨一切使别人遭受痛苦的剥削。可是,他们常常没有分清楚封建剥削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界限,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更多的是从政治上伦理上理解,过多地强调其剥削压迫工人的一面,而对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认识不深刻。在政策方面,有些规定往往不够明确或界限不清,有的则没能始终如一地贯彻正确的政策。在干部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方面,存在主观片面的毛病,因而容易发生“左”右摇摆。此外,党内那种“左”比右好的思想观点,在干部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一有适当的机会和土壤,就必然冒出来。应该说,这样的分析,对于我们今天汲取历史教训是有启发性的。
诚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这部30余万字的著作中如何运用典型材料,恰当地反映70余年来党和私人资本间的关系,也有值得推敲之处。当然,瑕不掩瑜。这部著作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注重经验教训的总结,研究了党的历史上敏感而重要的课题,这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之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是有历史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