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试论日本经济腾飞的劳动力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它山之石论文,劳动力论文,日本经济论文,试论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日本经济高速而持久的发展被经济界誉为“腾飞”,早在70年
代,日本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与美国、西欧三足鼎立。在经济
腾飞中,日本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和幅度更是惊人,据统计,1973年
日本国民经济各部门全员劳动生产率比1995年提高3.6倍, 而同期西方
美、英等六国仅提高1倍左右。与美国比较, 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
“用的是同样的机器,雇佣的是同等数量的工人,厂房的大小也相同,
原材料质量相同,但制成品的利润,日本往往双倍于美国。同样数量的
工人所生产的数量,也双倍于美国”。
深入探究其原因,可以看出上述差别的出现并不主要取决于生产条
件、投资规模、科技水平、劳动力数量等外在因素,而是取决于日本劳
动力因素所具之特殊性,即取决于日本劳动力内在的文化科技素质与精
神素质之高以及对劳动力的外在管理形式之优化。下面本文就此两方面
展开讨论。
一
劳动力因素首先指的是劳动力的内在素质。它最直接地关系到经济
发展的速度。因为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社会财富归根到底
是由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者创造的,科学技术的发明、使用和掌握也要
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劳动力素质越优良、先进
的科技成果、工艺流程和管理方式越能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应用,经济发
展的速度就越快。“根据各种数学和科学的性能测验表明,日本劳动力
素质相当高,他们不仅经过高度竞争的公共教育系统的训练,而且还受
到公司本身的系统培训,甚至日本15岁的青年在考试科目(如数学)中
也表现出超过他的西方对手的明显优势。”日本劳动力的高素质,集中
表现在劳动力文化科技与精神素质之高,以及劳动力文化科技水平层次
、结构之合理。
1.一国劳动力文化科技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全民文化科技素质
的高低,即取决于全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当代日本“尖子人物”,如
获诺贝尔奖的人物的确不多,甚至还不及瑞典,然而日本国民总体文化
科技素质之高居世界各国之首。从明治时代开始的强制小学义务教育到
二战前已经普及,战后又普及至9年,1950年时就学率就达到91%。 根
据《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统计数字,日本经济腾飞前,全国25岁以上人
口中,受过高、中、初等义务教育的占94%。此后直至1974年,高中升
学率由51.5%提高到90.8%,大学升学率由18.4%提高到32.2%,进入
所谓“大学化阶段”。到80年代,日本同龄人中入大学率已高达50%,
连素来谦逊的日本前首相吉田茂也不无自豪的宣称:日本民族“恐怕是
世界上受高等教育最多的民族”。从明治维新到本世纪七、八十年代、
日本教育百年树人巳见成效,全民教育程度的提高,为经济腾飞造就了
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具有较高文化科技素质的各类人才。在此意义上
,难怪有人认为日本经济腾飞与其说源于工厂,不如说是源于学校。
2.日本劳动力的高素质不仅表现在文化科技方面,同时也表现在思
想精神方面。日本劳动力精神素质之优良举世罕见,在日本人民精神界
中,拼搏精神、集团观念、敬业思想等深植于心,这种精神上的高素质
在经济活动中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腾飞。
(1)拼搏精神。战败对日本民族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第三次科技
革命,各国经济的发展更是对日本人民造成巨大的压力,促使全国民族
形成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因而并发出一种拼搏精神,造就出数以千
万计的“工作狂”,凭着这种精神,日本人民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百
折不挠、最终不仅从战争废墟上站立起来,而且又开创了经济腾飞的奇
迹。大分县填海造地、人工岛营建、筑波科学城建造,正是这种精神最
为真实的写照。
(2)集团观念。集团观念是日本人民独特的精神特质。 这种观念
虽有其历史的成份,但已更多地注入和体现着现代化的内容。集团观念
首先要求企业所有人员与企业认同合一,形成紧密的整体感。企业人员
不论职位高低都要以企业集体为核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荣辱
与共,患难相随;一切要以企业为重,个人要以企业利益为唯一目标,
尽忠效力,鞠躬尽瘁。集团观念构成维系企业与员工的精神纽带,产生
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集团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远远高于集团内各
个部分(人)的总和。
(3)敬业思想。 敬业思想亦即著称于世的日本人的“工蜂精神”
。日本工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勤劳、最努力、最兢兢业业、最忠于职守
的工人。在企业中,工人们都自觉自愿地参与生产和管理,除了上班时
间努力工作外,工余时间还不忘关心企业,无偿贡献。日本企业中存在
着数以百万计的不占正式劳动时间、不领加班费和奖金的诸如质量管理
小组、自主管理小组、消灭缺点小组、提合理化建议小组、安全卫生小
组等小组活动,仅质量管理小组一类,据粗略统计,1980年就有11万个
、参加人员达110万之多。
3.日本劳动力素质之高还表现在劳动力科技水平层次、结构的合理
性。日本企业从上到下,高科技人才、科技管理人员,有文化的技术工
人等比例合理。首先,日本企业中受过高等及高等以上教育的高科技人
才及一般科技管理人才比率较高,这些人才构成劳动力大军的中上层中
坚力量,据统计,1975年科技人员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达2.3%, 仅略低
于美国的2.5%,而大大高于西德、英、法等。 “日本工程师数量比西
方多得多,大约比美国多5%,它有近70 万从事科研与开发的工作人员
,比英、法、西德加在一起还多。”其次,日本企业普通劳动者中受过
普高、职高、大专、业大等教育的占有极高的比例,而且各大企业一般
都办有设备先进,师资齐全、教材配套的培训中心或职业学校、定期培
训员工进行继续教育。这样就保证了企业普通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科技
素质,并不断更新、提高。
二
从现代的观点出发,劳动力因素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内在素质,更应
包括劳动力的外在管理方式。劳动力是按照一定管理方式组织起来的,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及现代化管理科学,整体的功能并非等于
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在劳动力内在的、个别的素质既定的条件下,管
理方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劳动者之间的结合方式,并不同程度上关系到
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方式,从而影响到劳动力整体综合素质,最终
会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战后日本为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劳动力
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充分发挥和调动劳动者的内在素质,探索并实行了
一套卓有成效的日本式的管理体制,其核心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协调“劳使关系”。所谓“劳使关系”实质上是当代日本企业所
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条件下的劳资关系。在两权分离条件下,经营者一般
以生产资料使用者身份出现,并不一定都是所有者;而被使用者即工人
也可能有少数人拥有企业的极少量的股票。这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劳资
间阶级关系的实质,再加上对协调“劳使关系”的刻意渲染和提倡,促
进日本企业劳动管理的日益“民主化”。
(1)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基本权。日本宪法第28 条规定劳动基本权
包括团结权、团体交涉权和团结行动权(争议权),在某种程度上保证
工人阶级为维护和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有权进行团结斗争,集体交
涉以及采取罢工等形式,保证劳资双方在交涉争议中具有同等地位。
(2)实行“劳使协议制”, 即工人或工会与企业主或经营者就有
关劳动条件、生活条件及经营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日本企业大都建立
了这种制度。根据《劳动关系调整法》,劳使双方对于在协议中出现的
争议和分歧,都要承担努力进行自主解决的义务。当劳使双方依靠自己
无法解决时,中央和地方的劳动委员会才会出面协调。“劳使协议制”
有效地控制了劳资争议的发展,减轻了劳资争斗给经济带来的损害,同
时也“维护”了劳动者的部分权利。
(3)“全员经营管理制”。 协调“劳使关系”的核心内容是要在
形式上缩小劳资双方的差异和矛盾。“全员经营管理制”把管理的部分
责任交给劳动者,鼓励其以参股等形式向企业投资,吸收他们参加董事
会、监事会,企业的决策也不再由上到下硬性贯彻,而是由下到上即由
工人建议再集中制定。这种管理制度使劳动者也具有经营者的某些权力
,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协调了劳资关系,使劳动力的素质得到较大的发
挥和调动。
2.“命运共同体”。日本企业特别推崇把企业与个人命运视为一体
的“命运共同体”的管理方法。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与企业整体息息相
关,为此每个人都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并享有一定的权利。这种方法主要
有三方面的内容:
(1)“终身雇佣制”。终身雇佣制并非铁饭碗, 实际上也不是一
种成文体制,而是劳资双方的某种约定俗成的默契。一方面职工进入企
业就有好好干一辈子的决心,如无特殊原因决不会中途而退;一方面企
业对职工也有雇佣终身的打算,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辞退他们。
(2)“年功序列工资制”。作为企业工资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保证了职工工资随年龄增长和在一个企业中连续工龄的增长而逐年增
加。在其它诸如学历、能力、贡献等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年、功”成
为决定晋升职务和增加工资的重要的乃至唯一的依据。
(3)“企业大家庭”。这是日本企业管理中最具特色, 最有成效
的创举。梁厚甫在《美国人发现日本的工业秘密》中指出:“日本工厂
是一个家庭,是一个娱乐场所。”日本企业是一个生产和生活的统一体
,企业从上到下仿佛家长与家庭成员的关系。许多企业都有各种维系成
员感情的手段和标志,如纹章、制服,企业歌曲、口号、联谊会等等,
许多企业还办有相当规模的工人医院、体育馆、俱乐部,并提供低廉的
住房、交通工具等。有的经理、厂长还经常深入车间、班组与工人谈心
或到工人家中访问,至于生日送蛋糕、病伤探视更不鲜见。
“命运共同体”使劳动者把自己的利益和命运与企业紧紧地联系在
一起,对劳动力素质的发挥和提高有着重大作用:其一,职工安心企业
,为了升职加薪,自觉自愿地勤学苦练,进修提高;其二,老年职工不
必担心被青年工人淘汰,从而更有利于上帮下带,尽心传授技术;其三
,企业劳动力队伍稳定,因而也愿意出资通过各种方式培训员工,进行
“人力资本投资”;其四,家庭式管理使企业全体人员之间除了一般的
劳动关系外,更有一种亲密融洽的家庭式关系,劳资间蒙上了一层“温
情脉脉的面纱”,舒心、温暖的氛围极大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
性,使劳动力素质常常达到超常发挥的佳境。
综上所述,劳动力因素在当代日本经济腾飞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也再一次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真理:人是世
间第一宝贵和重要的,是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也可从日本成功的经验中得到启发,大力提高我国劳动力
的素质,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
(作者单位:宁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