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敏[1]2004年在《现代派人体艺术中的色情欲望》文中研究指明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现代派艺术至今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也正是其价值所在。笔者经过阅读文献发现:色欲在西方艺术中大量存在,并且在现代派艺术中呈现出独特的样貌。但遗憾的是关于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却是一个空白,因此本文试从色欲的角度对现代派人体艺术进行尝试性的研究,算是补充对现代派艺术的个人理解。全文主要从叁个方面来对“现代派人体艺术中的色情欲望”展开论述:第一章论述了现代派人体艺术中的色欲观(通过与古典人体艺术相比较);第二章分析了人体艺术现代转型的学理依据;第叁章探讨了现代人体艺术中的色欲与现代艺术精神之间的关系。
蔡永怡[2]2011年在《死亡与性》文中认为被誉为天才型艺术家的席勒,在其短暂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非凡的艺术作品,并以其大量的人体画作而出名。席勒的人体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风格,主要触及“情欲”和“死亡”这样尖锐、边缘的问题,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对“死亡与性”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刻的演绎,体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的反叛与革新精神。本文重点分析了席勒笔下各种类型人体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所体现的主要精神内涵,结合席勒所处的时代与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席勒自身心理精神特征等方面内容,探究这些内外因素对其艺术理念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进一步发掘敏感主题下所透露出的一种席勒式的艺术反叛精神,以及席勒在人体艺术上的革新对现代派人体艺术的影响与启示。
陈天白[3]2016年在《潘玉良绘画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女画家潘玉良的绘画艺术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潘玉良以及潘玉良绘画的研究热潮随着“民国热”逐渐兴起。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戏剧化演绎的潘玉良与原型相差较大,对潘玉良的认知也存在欠妥和不实之处,对其艺术成就和绘画水平方面的研究存在或多或少的过誉和拔高。本文旨在通过对潘玉良作品图像、所处时代背景文献的梳理,对其绘画艺术的成就与价值给予客观的分析,最终确定潘玉良作为女性画家在民国、乃至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本文对以往某些有待商榷的观点予以讨论,对学术界没有关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考察。归纳并研究其绘画题材,从绘画本体出发,分析其绘画作品的线条、笔触和色彩的技法特点,并对其中最具特点也是为数众多的女人体画进行重点研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说明其在“女人体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文中对潘玉良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分析,有以下叁点:一、潘玉良身处二十世纪初期女性解放的潮流中,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意识是其绘画风格形成的基础;二、潘玉良对女人体题材的钟爱和绘画作品反映出的“男性”与“女性”气质共存的局面,是因为潘玉良人生经历导致其对男性权威的认可,但无法逃避女性身份,其在身份的认同和观看角度上是矛盾的;叁、在中、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潮流的影响下,潘玉良绘画作品带有学院派、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的烙印,而晚期作品以白描、彩墨画闻名。在肯定其历史意义与价值的同时,也对其绘画艺术的不足、局限性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将潘玉良现象放置在民国美术的整体环境中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其绘画创作中“东方情调”的表现与启示,在整个民国美术中的积极演化,从而做到对潘玉良绘画艺术的准确定位。
顾跃[4]2008年在《常玉艺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研究的主题包含叁个层次:常玉和以常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艺术家,中国美术现代性,以及二者的关联。文章从常玉在历史转型期间做出的反应与影响入手,并以他在二十世纪20至60年代巴黎的艺术活动为契机,反观中国现代美术运动发展脉络,为写实主义——当时中国美术运动的唯一选择——提供另一种可能,即以东方“写意性”的现代诗意绘画语言,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之间未曾断裂过的现代性。此课题从常玉个案研究出发,注重对史实的描述,综合考量了常玉作为现代画家所接受的教育、艺术的现代精神、个人风格的演变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播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文章分为五章,除引言外,分别从Ⅰ.新之利器:常玉的知识结构和现代精神,Ⅱ.先锋与颓废:常玉和中国美术现代性的两副面孔,Ⅲ.常玉风格:中国现代艺术史的另类构成,以及Ⅳ.建构与重构:重绘常玉艺术现代性的文化地图等四个角度展开论述。每章各有侧重,针对现代艺术家常玉、其作品和相关事件等,进行立体研究,分析常玉艺术的独特性及其影响。同时,本文还分析了上世纪30时代前后国内的艺术思潮,揭示现代性所涵盖的复杂背景和文化语境中的各种现象和误区,指出了以常玉为代表的一代艺术家创造中国美术“另类”现代性的意义,展示常玉艺术“写意性”的“非断裂”性特质在于其运用现代诗意语言进行反叛和创造,并在批判和继承中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文章最后用多维视角“观看”70年代末中国美术现代性“重现”的不同美学价值,并把常玉艺术的现代性与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加以链接,还原并重构历史情境的客观性,公正地评价以常玉为代表的艺术家们被遮蔽的历史贡献。常玉那一代人所构建起区别于西方现代艺术的语言格局,丰富和延展了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内容和边界,走出了一条中国式或东方式的现代绘画之路,他们的成就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漆晓雯[5]2010年在《世纪末的“恶魔”》文中研究说明奥布里·比亚兹莱(Aubrey Beardsley)是19世纪唯美主义文艺思潮中最具有争议性的实践者之一,他的画风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价值取向,作为一个在唯美群体中成长起来的唯美主义者,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实践是比亚兹莱艺术生涯中的主旋律。因此,对于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对比亚兹莱插图艺术的影响的研究就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以便于人们用唯美主义的标准来衡量比亚兹莱插图艺术的成就。本文试图选取比亚兹莱插图艺术的系列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来研究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对其的影响。首先必须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源流、主要特征和其存在的社会根源有一个深刻的了解。随后承接前面的分析,结合比亚兹莱大量优秀的插图艺术作品进一步探讨其插图艺术的艺术特色和视觉形式语言中所潜藏的唯美主义倾向。然后简要剖析一下比亚兹莱插图艺术中唯美主义倾向形成的成因。最后,对目前未曾系统阐述过的一个问题——比亚兹莱插图艺术里的矛盾因素及对唯美主义的拓展——做一番简单整理。试图在这些方面对比亚兹莱的插图艺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解读,以丰富对比亚兹莱插图艺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现代派人体艺术中的色情欲望[D]. 杜立敏. 华南师范大学. 2004
[2]. 死亡与性[D]. 蔡永怡. 苏州大学. 2011
[3]. 潘玉良绘画研究[D]. 陈天白. 南京艺术学院. 2016
[4]. 常玉艺术研究[D]. 顾跃. 清华大学. 2008
[5]. 世纪末的“恶魔”[D]. 漆晓雯. 苏州大学. 2010
标签:文艺理论论文; 潘玉良论文; 唯美主义论文; 现代性论文; 艺术论文; 人体写真论文; 文化论文; 美术论文; 比亚兹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