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诗歌“四美”,实现诗歌教学效益最大化论文_桂明昌

探究诗歌“四美”,实现诗歌教学效益最大化论文_桂明昌

(四川省宣汉县土黄镇小学 宣汉 636150)

【内容摘要】: 诗歌承载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沉淀了中华文化的灵动飘逸。在小学教学阶段,重视诗歌教育成为了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让小学生从小与古诗接触,耳濡目染地,让其感受古诗的美,通过学习,提升小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能力,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实现诗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语言美 音乐美 意境美 真情美 教学 效益 最大化

诗歌是我国文化的一大瑰宝,它蕴藏着无尽之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来感受诗歌或华丽浪漫或朴素明净的语言美,通过朗读来体会诗歌建筑在韵律节奏上的音乐美,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其意境美,以及用教师解析学生体悟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真情美。笔者认为,老师教授好古诗,有助于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美的感悟、 能力的提升、品位的提高,有助于语文教学阅读效益的最大化。

一、通过品鉴词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还具有形象性,往往一个字、一句话都包含深厚而丰富的内涵。古人的遣词造句不同于今人,会常常出现生僻字眼,或者古今异义的词,而小学生的知识极为有限,理解能力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对诗中词、句进行理解,仔细揣摩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当之处,来欣赏其的美丽之处。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字,可以是这首诗的诗眼,所以重点对该字进行解说。可以先把诗人作这首诗歌的故事娓娓道来:诗人开始用了“满”、“到”、“入”,后来才改成了“绿”字,一个绿字,把春景变换的动态美给写活了,形象化,直观化,让读者读来似乎就置身于瞬间万物复苏的春天里。真是点睛之笔!还有一些简单词组成的生僻古意,这类词语需要教师的亲自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杜牧在《山形》中写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字,就有古今异义,在此处的意思是“因为、由于”,而并非平时理解的“落座”。贺知章在《回乡偶记》中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也需要教师向学生直接说明,是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之意。这类词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体悟,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在古诗的用词中,语言的简洁之意,凝练之美。

二、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所有的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对诗歌鉴赏者而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无疑是鉴赏诗歌的一项重要内容。

所以,教师要很好地在古诗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美。特级教师于漪说:“要反复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不读不能见其美。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去趣读其中是抑扬顿挫。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因而朗诵时语速要平缓,语调要低沉,才符合诗歌的情感基调。

再以《渔歌子》为例,“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自然而然地,读来就有节奏感和音律美。《春晓》,《村居》,还有《小池》则应以愉快轻松的语气来读出诗人对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同是描写自然风光,而在朗读《望庐山瀑布》时,应有磅礴之气势,从而读出诗歌中“三千尺”、“落九天”的错落的音乐美。

古诗中不乏一些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作品,它们往往具有很强的音乐效果,很多诗歌外在节奏与诗人内心情感节奏的完美统一,使这首诗歌具有了强烈的音乐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更应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建筑在诗歌语言文字上的情感之音乐美。

三、通过创设情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抒情诗及其他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交融而成的意蕴或形象,其特点是描述如画,意蕴丰富,启发读者的联系和想象。古诗是诗人通过凝练的语言文字,再倾注其思想情感于其中,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落笔而成的,因而古诗有咀嚼不尽的韵味儿。所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感同身受和大胆想象来体会诗歌中创设的美丽意境。

以《村居》为例,“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青烟”。应该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江南一带山村早春二月,草长莺飞的美丽景象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轻声诵读全诗,边读边在脑海里形成自己想象中的二月山村,然后教师再播放课件,课件可以是有关江南一带春意朦胧的图画或视频,也可以是悠悠如流水的悦耳妙音,伴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描绘,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入奇境。“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则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把其中的“儿童”想成是自己,想象是自己在春意盎然里放风筝。这样一来,对诗歌的意境就有了很深刻的体会了。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探索诗歌意境,创设情景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的教学可以从阅读欣赏诗歌的感情着眼,从分析诗歌的语言入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含义,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切感情。这样有利于小学生养成在阅读诗歌时将自己作为“意中人”的习惯,小学生这个年龄正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年龄段,这种代入式教学有利于小学生的思维成长,有利于小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体会到美好和愉悦。以杜甫的《绝句》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四句皆对,一句一景的七言绝句,犹如一幅绚丽生动的彩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调淡雅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整个画面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结尾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也隐约流露出诗人当时欲乘舟东下之意。在教学中,通过多次诵读后,教师可以生动地再现诗中所写之物象,指导学生在脑海里描绘由黄鹂、翠柳、白鹭及青天组成的美丽图景,感受其境

四、通过情感体悟,来感受诗歌的真情美。

古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在凝练和谐,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艺术语言中表现强烈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就提及“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提高文化品和审美情趣”,所以古诗中的真情美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重中之重。

“感人心者,莫乎先情”。“诗情”是一首古诗的诗魂,诗歌的教学目的就是,“把诗歌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并且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受其陶冶震撼”。

教学中,教师尽量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情之美,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所寄托的情感有几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所以教师在对古诗简单讲解之后则更应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去感受诗中诗人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之后的惆怅至极,却也无能为力的思乡之心。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整首诗节奏轻快跳跃,教师对一些生词或难词如吴音、翁媪、无赖讲解后,可以适当让学生起来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后,再描绘诗歌呈现的清新快乐的农家乐生活图景,这样,在朗读的基础上,再描绘,便可以体悟诗中的美丽情愫。

一些较难的古诗篇章,因为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自学能力有限,所以要通过教师详细地讲解和分析,才能把诗中所蕴藏之意传达给学生。曹植的《七步诗》是托物言志的一首诗歌,“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教师在讲授这首诗时,可以先介绍背景有助于理解全诗,再帮学生进行全诗的疏通和讲解,先了解其表层意思。而后更进一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通过精当解析诗歌最后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来传达诗歌真正蕴藏的情感。还有苏轼的《浣溪沙》也是如此,“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需要教师耐心的引导讲解。上阕适当讲解,让学生自己读懂,之前已经学过托物言志的诗歌,下阕则需要教师在上阕的理解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触类旁通的教学,让学生明白该诗歌也是寄予着诗人的深刻情感,通过一句“谁道人生无再少”,体会诗人的对时光流逝的旷达心态。

古诗的教学承载着传承中国文化精华的重要责任,所以在教法上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摒弃那些落后或不当的教学方法,在古诗的教学中要勇于创新并实践,使学生在识字积累,文化熏陶上有效地提升。

论文作者:桂明昌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3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6

标签:;  ;  ;  ;  ;  ;  ;  ;  

探究诗歌“四美”,实现诗歌教学效益最大化论文_桂明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