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生理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_成玲玲,齐庆,单丽琼

(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生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46例脊髓损伤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3例,均实施康复科护理常规,观察组还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两组病人自行排尿时间、入组2个月后自行排尿残余尿液量以及膀胱尿道异常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中胸髓损伤、腰髓损伤、颈髓损伤病人恢复自行排尿的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2个月后观察组病人自行排尿残余尿液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1个月、2个月时B型超声检查异常以及尿路感染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实施针对性康复护理措施,可明显促进病人膀胱功能的康复,减低泌尿系统相关异常率,护理经验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康复护理;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295-02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后临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是由脊髓损伤后使控制人体排尿功能的机体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了损害所致。神经源性膀胱若未及时有效的干预,可能引发一系列泌尿系统相关并发症,并且成为病人病亡的主要原因[1]。本次研究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采取针对性康复护理,在促进病人膀胱功能恢复、减少泌尿系统相关并发症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将护理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常州市德安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病人46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诊断标准。依据数字表法将入组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观察组:男17例,女6例;年龄23~65岁,平均(43.6±10.2)岁;胸髓部位损伤者10例,腰骶髓部位损伤者8例,颈髓部位损伤者5例。对照组:男18例,女5例;年龄25~64岁,平均(42.9±9.8)岁;胸髓部位损伤者11例,腰骶髓部位损伤者9例,颈髓部位损伤者3例。两组病人在研究的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入组的46例病人均实施康复科护理常规,包括基础性护理、对症支持护理、病情观察、药物使用护理、心理疏导等。观察组在护理常规基础之上,还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内容具本如下:(1)训练病人排尿的意识。对胸椎以及颈椎损伤的病人,指导其掌握并感知自身膀胱充盈前的征兆,即当膀胱区域或者肛门内部出现膨胀、麻本等异常感觉时,嘱病人找到扳机点排尿,并且在尿液排泄之前刺激机体的会阴区域、臀部以及大腿的内侧区,随后以叩击的方法诱导尿液排泄。对腰椎T12之下损伤病人,采取Grede手段进行排尿,即指导病人双手合并置于机体膀胱之上以环形状进行按摩,5分钟之后双手由膀胱缓慢向自己耻骨部位的后下方对膀胱进行适当地挤压,挤压的力度由轻逐渐加重,最后直到尿液排出。(2)间歇性导尿。在病人病情基本稳定之后即可行间歇性导尿,导尿的操作手法与常规无菌导尿手法一致。病人在治疗期对机体摄入水分进行严格的控制,平均3餐进水量保持在400mL,并且保证病人在每日10时、16时分别摄入200mL的水,20时后可以适当多摄入水。间歇性导尿的时间护理人员要准确把握,白间每隔4至6小时导一次尿,每次导出的尿液控制在450mL左右,而夜晚则采取留置尿管进行导尿,并依照病人摄入的水量给予不同的定时开放。病人在自主排尿之后,护理人员参照残余的尿液量来调整病人的间歇性导尿的次数,如果残余的尿液量超过200mL,每日导尿次数为4次;如果残余的尿液量在150~200mL之间,每日导尿3次;如果残余的尿液量在100~1500mL,每日导尿2次;如果残余的尿液量低于100mL,可每日导尿1次或者隔天1次;如果连续1周病人的残余尿液量低于100mL,则可评价为膀胱生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应停止实施间歇性导尿。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病人可自行排尿的时间,即:病人脊髓损伤之后到可以自主排尿并且残余的尿液量小于100mL的时间。(2)观察两组病人入组2个月后自行排尿残余尿液量情况。(3)观察两组病人尿道异率。通过B型超声检查观察病人泌尿结石、输尿管道返流以及肾盂积水等泌尿系统并发症发生以及尿道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分析本次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自行排尿时间以描述,组间比较用t检验,尿路感染率、相关并发症率等计数数据用卡方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病人恢复自行排尿的时间对比

观察组中胸髓损伤、腰髓损伤、颈髓损伤病人恢复自行排尿的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脊髓损伤后往往会引发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而由此诱导的泌尿系统相关并发症是此类病人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及时有效进行临床干预将会让病人预后获益。有研究报道[2],15%左右的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会发生尿道结石,而10%至40%的病人会发生输尿管反流,这些尿道异常情况一般是可逆的,排尿状况改善、残余尿液量减少是促进神经源性膀胱生理功能恢复的关键。

本次研究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实施针对性康复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恢复自行排尿的时间、2个月后排尿残余尿液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1个月、2个月时B型超声检查异常以及尿路感染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实施针对性康复护理措施,可明显促进病人膀胱功能的康复,减低泌尿系统相关异常率,护理经验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31-1336.

[2]南登昆.康复医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62.

论文作者:成玲玲,齐庆,单丽琼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  ;  ;  ;  ;  ;  ;  ;  

针对性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生理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_成玲玲,齐庆,单丽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