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联巧对需润色——国粹教育之楹联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楹联论文,国粹论文,课堂论文,点评论文,教学实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投影:妙联巧对需润色)
一、表演巧导入
师:同学们,这堂课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个有趣的表演,大家乐意吗?
生(齐答):乐意!
(4名学生走到前台,分别扮演朱元璋、随从、理发师和修鞋匠)
朱元璋:今晚是大年三十,你随我到京城各处转转。
随从:是,皇上。
朱元璋(作逛街样):你看,家家户户楹联添庆,华灯放彩,朕心里真高兴啊,哈哈!咦(作一怔状),那家怎么没有贴对联呢?问问去。
朱元璋:你家怎么没有贴对联啊?
理发师:我不会写。
朱元璋:你是做什么的?
理发师:理发的。
朱元璋(略思片刻,唤随从):拿笔墨纸砚来。
(随从作呈献状)
朱元璋撩袖挥笔,一副对联横空出世(投影):
虽为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理发师:谢谢,谢谢!
朱元璋(抚须微笑,对随从):再往别处看看。
随从(轻声):皇上,你看那儿也有一户人家没贴对联呢!
朱元璋(作走近状):大年三十,你家怎么没贴对联呢?
修鞋匠:我虽然识几个字,但不会写对联,所以就没有贴。
朱元璋:你是做什么的?
修鞋匠:修鞋的。
朱元璋二话不说,提笔又写下一副对联(投影):
锥锥锥,锥出穷鬼去,
拉拉拉,拉进财神来。
朱元璋(面有愠色,对随从):怎么还有这么多人不会写对联?赶紧找位老师教一教啊!能懂得对联基本知识就行!
随从:皇上,那边有位段老师,不妨让她试试。
【插评】课标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本课开头激趣导入,新颖脱俗,不同凡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点明了本课目标及教学重点,一举多得。正所谓——
朱皇帝倡导教楹联,
段老师登台试身手。
二、赏联寻特点
师(接上):恭敬不如从命,好!上课!俗话说得好,小对联,大智慧,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个联对活动,老师说上联,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快速地对出下联。
师:无边落木萧萧下——
生(齐答):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乱花渐欲迷人眼——
生(齐答):浅草才能没马蹄。
师: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生(齐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师:同学们声音洪亮,反应敏捷,我感到非常高兴,这说明同学们对对联还是有一定兴趣和基础的。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对联,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并仔细琢磨对联的特点(投影):
对联的种类
春联:爆竹声中辞旧岁,梅花香里报新春。
婚联:男好女好百年好,天和地和万载和。
寿联:青山不老人长寿,华夏长春花永红。
新居联:燕喜新居春正暖,莺迁乔木日初长。
名胜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行业联: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地说一说,对联有哪些特点?
生1:上下联是对仗的。
师: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修辞方法中的对偶。
生2:上联和下联的字数相等。
生3:上联和下联的尾字要做到仄起平收。
生4:要做到上下联的内容相关。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到位,把对联的特点概括得很全面。看来,经过半学期的对联学习,大家对对联的特点已经掌握得很到位了。现在,让我们重温一下联律通则(投影):
第一条 字句相等
第二条 词性相同
第三条 结构相应
第四条 平仄相对
第五条 语意相关
【插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根据对联自行概括对联特点,水到渠成地引出“联律通则”,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对联有很多种,内容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正所谓——
天地有情皆可对,
古今无事不能联。
三、纠错促理解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小练习,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快速完成。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一)牛刀小试
1.上: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
2.上: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
3.上: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
4.上: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
师:这几副对联都有错误,看看谁能快速地找出来。
生1:“迎风绿”和“扑鼻前”没有做到对仗。
师:那你说说该怎么改呢?
生1:“绿”是形容词,是形容前面的杨柳的,所以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也应该是形容词,并应该是形容梅花的,我认为“前”应换为“香”。
师:很有道理。
生2:第二副对联中上联出现过“是”,下联又再次出现了“是”,这是对联的禁忌。
师:很准确,那你的修改方案呢?
生2:把下联中的“是”改为“为”。
师:很好。
生3:第三副对联中下联的尾字是仄声,应该把“来到”调换为“到来”。
师:反应真快。
生4:第四副对联的错误太简单了——眼就能看出来:字数不对等。应把“长城外”改为“长城内外”。
师:对的。
(二)评改对联
上联: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亭榭;
下联: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之轩斋。
(全班学生快速朗读下联内容,迅速地给出了答案:近看西北,造三间临水轩斋)
【插评】给出一些常见的错误联类型让学生辨析,虽不必太难,但至少也要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答得出来才算恰当——《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执行主编梁明书老师有言:课堂问题设计,要做到“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为好。诚哉斯言!正所谓——
学而未思常迷惘,
问而不答定无知。
四、润色探技法
师:真棒!经过对对联特点的复习和一些练习训练,同学们对对联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也常常有一些同学问我:“老师,在写对联时,我不知道如何去充实对联的内容,就算写出来了,内容也是干巴巴的,毫无趣味,有什么好的方法吗?”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一些为对联增光添彩的方法(投影):
对联的写作方法
(1)联想法
A相似联想,如由“花朵”想到“美人”。
B相反联想,如由“旧习”想到“新风”,由“大”想到“小”等。
C相关联想,如由“一代园丁乐”想到“九州桃李荣”。
(口诀: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楼对阁,户对窗,巨海对长江。)
(生齐读)
师:同学们,恰当地使用一些表现手法,也可为对联增添韵味。现在,请大家欣赏下面一副对联(投影):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注:此处“大雅”指诗词。
生1:我认为上联的意思是希望自己的胸襟能够像春风一样包容万物,下联的意思是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像秋水一样没有瑕疵。
师:有见地。
生2:老师,我觉得上联中的“能容物”是希望自己的作品内容能十分丰富。下联是说文章要脱俗。
师:这位同学主要是从作者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上来赏析,另辟蹊径,不错。
生3:我认为此联使用了“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写春风有包容接纳万物的博大情怀,文辞笔墨如秋水一般不沾染半点世俗尘埃,是在借景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与其他万物同流合污的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操。
师:这位同学评析得很全面,看得出他是经过了深刻的思考的。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对联创作中,也能够运用此类手法(投影):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师:还有一招能让我们在对联创作中脱颖而出,这就是对联润色必杀技——“炼字”。同学们应该都知道贾岛的“推敲”小故事吧?贾岛在“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之间犹豫不决,拿不定用“敲”好,还是用“推”好时,是韩愈帮他拿定了用“敲”的主意。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对联内容和意境,说一说韩愈选“敲”的原因呢?
生1:“敲”显得有礼貌。
生2:“月下”一词说明,此刻已是夜晚,所以用“敲”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师:两位同学说得真好,大家看,一个“敲”字就让这副对联显得更为活泼,意境更为悠远,这就是炼字的魅力所在。下面,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一副对联,你会在括号里分别填上哪个字呢?
润色“必杀技”——炼字
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生1:拂和映——拂,写出了轻风的柔和;映,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生2:书和隐。
生3:摇和照。
(众生说,师板书)
师:写完这么多的动词,我觉得大家可以和苏东坡相媲美了。苏东坡曾因选“摇”和“映”而洋洋得意,而苏小妹却把它们分别改为了“扶”和“失”。同学们认为谁写得好呢?
生(齐答):苏小妹。
师:苏小妹写的好在哪里?
生1:因为是细柳,“扶”这个词就显得具有人情味。
生2: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柔和以及细柳的娇嫩,显得更生动形象。
生3:“失”写出了月光的朦胧、若隐若现,说明梅花的影子和月光已经融为一体了。
【插评】由浅入深,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后,开始教学创作对联,此时方法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对联创作的方法有多种,段老师点出了其中的三类,且在教学创作对联的同时,不忘以故事调动学生兴趣,同时又巧妙地进行了对联鉴赏。正所谓——
展开联想,为有推敲需炼字;
触类旁通,总因志趣可抒情。
五、创联“秀”能力
师:同学们对对联的赏析,让我不得不对大家竖起大拇指。此时正值寒冬,我们最期盼的就是春天的来临,同学们能围绕“春”这个主题,来拟写一副对联并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小组讨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板书并简要解说)
鸟语花香送冬去,
莺歌燕舞庆春来。
生1:这副对联有景有情,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春回大地的热闹非凡,抒发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绵绵春雨滋万物,
柔柔东风抚千家。
生2:这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都用到了叠词,不仅增强了节奏感,而且增强了全联绵软的情调。“滋”和“抚”两个动词,将春雨和东风人格化,表现出了春雨的柔和以及东风的亲切,无形中展示了春天欣欣向荣的景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春风春雨的赞美。
鸟语花香时时闻,
山清水秀处处游。
生3:“处处”和“时时”两个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也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闻”和“游”更能突出作者的闲情逸致。
师:对联的意境不错,但有没有什么错误呢?
生3:哦,没有做到仄起平收,我把“闻”改为“赏”吧。
师:可以。
雪舞梅花艳,
春拂柳色新。
生4:这副对联写了春冬两个季节的景色。“舞”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雪纷飞的美妙景色;“艳”写出了梅花的艳丽,更显示了它临寒不惧的特点;“新”写出了柳条的柔嫩,凸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
师:看着同学们的表现,老师也想发挥一下,给“妙联巧对需润色”来个下联——
(师边说边板书:佳句好词要加工)
师:这副对联是这节课的主题,也是对联创作的一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创作中,能够多思、多写、多推敲,学会润色,久而久之,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佳联。下课。
【插评】这是本课的高潮,各组学生探究主动,互动密切,讨论热烈,从汇报的过程看,也富有创造性。通过这一活动,可以看出学生对对联的学习劲头十足,对相关知识的了解颇深,甚至可说是有了深刻的理解,这说明学生不但走进了对联,而且走进了生活。正所谓——
试上高峰窥皓月,
小舒身手创佳联。
【总评】段学敏老师的“妙联巧对需润色”一课,是一堂精彩的对联课。本课在目标确定、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课件的制作等方面,都有创新。
教学目标的设计,切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关涉了认知、情感、技能等语文教学要素。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段老师突破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以活泼的教学手段、生动的教学语言和平等的教学态度贯穿教学始终,以“有趣”“有情”“有为”作为主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的话语动情,课堂的联语蕴情,学生的答语含情。而最为关键的是让学生有了具体的活动空间和时间,把语文知识、技能、审美等因素融为一体,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下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优美和对联这一国粹的力量。
本课的教学程序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教学要求因而循序渐进地得到了逐步落实。这样的课堂形式衔接自然,行进流畅,学生接受知识水到渠成。
段老师的综合素质较高,她语言精练,表达完整准确,引导适时得当,板书设计工整而不呆板,泛着一股活力和灵气;其组织能力很强,课堂安静的时候鸦雀无声,热闹的时候又活而不乱,这就使得其课堂仿佛在演出一个预排已久的剧目,教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