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寿光蔬菜发展看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管理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寿光论文,宏观管理论文,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蔬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山东省寿光市位于渤海莱州湾南岸,土质肥沃,水浇条件好,光照充足,气候温润,发展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结合寿光实际,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坚持把蔬菜生产作为“富民兴寿”的重要支柱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化生产,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销售基地,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蔬菜之乡”,从而带动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三届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1994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80.6亿元,财政总收入2.16亿元,城乡储蓄余额22.3亿元,农民人均所得2180元。
一、调整结构,科学引导,抓好蔬菜基地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7年国务院提出实施“菜篮子工程”之后,市委、市政府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我市蔬菜生产潜力大,优势明显。一是蔬菜种植条件优越,历史悠久,群众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发展蔬菜生产的基础较好。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发展蔬菜生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三是蔬菜商品率高,效益好,发展蔬菜生产是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可以把整个农村经济引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同时发展蔬菜生产,也是配合国家实施“菜篮子工程”,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的需要。因此,市委、市府及时确定了“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指导思想,并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牢牢抓在了手上。首先,市、乡两级分别成立了领导机构,把蔬菜发展规划和布局纳入全市国民经济整体规划布局中,加强了对蔬菜生产的领导。并采取奖励平价油、建蔬菜大棚给予补助、优先保证建棚资金贷款、村集体建大棚由个人承包等鼓励扶持政策,调动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其次,本着“保证任务、稳定口粮”的原则,在通过提高单产稳定粮食总产的前提下,大胆进行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逐步压缩粮田面积,扩大以蔬菜为主的经济田面积,经过连续几年的调整,全市形成了70万亩粮田、50万亩蔬菜、15万亩棉花、15万亩果树的结构。第三,按照产业化和发展规模经济的要求,根据各乡镇蔬菜生产的水土条件、技术水平和种植习惯,确立了蔬菜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在发展重点上,以反季节精细菜为主,重点规划了六大产区:以黄瓜、菜椒、西红柿、香椿为主的15万亩大棚菜产区,以雪韭、苔韭为主的12万亩韭莱产区,以平菇、黑木耳、灵芝为主的6万吨食用菌产区,以绿菜花、山牛蒡、日本萝卜、紫甘蓝为主的3万亩创汇蔬菜产区,以大葱、白菜为主的15万亩粗菜产区,以及孙集、寿光等12处乡镇30万亩无公害蔬菜开发区。这六大基地年产蔬菜15亿公斤,占全市总产量的80%以上。在发展方向上,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和“避旺、补淡、拾缺、抓节日”的生产经营对策,实现了“五变”:变少为多,增加品种;变粗为细,提高档次;变淡为旺,四季常青;变平面种植为立体种植;变顺茬种植为反茬种植,利用季节差打穿插,巧种植,保证一年四季鲜菜均衡上市。
为提高蔬菜的品质、档次和效益,我们狠抓了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先后引进外地优质新品种50多个,使全市蔬菜品种达到200多个,改变了我市蔬菜品种单一的状况,加快了更新换代步伐。先后推广了冬暖式大棚、黑籽南瓜嫁接黄瓜、韭菜强控早盖、大棚密植香椿、二氧化碳气体施肥、大棚菌菜瓜立体种植等6项蔬菜生产新技术,大棚全部采用无滴膜、专用膜、灭草地膜,通过推广使用光合促进剂、光合微肥、绿友生物肥、酵素菌肥和配方施肥技术,使蔬菜每亩收入由过去的千元左右猛增到6000元以上,高的超过了3万元,实现了产量与效益的大幅度同步提高,显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把无公害蔬菜生产作为拉长蔬菜优势的战略措施,不断加强蔬菜生产的环境检测和治理,在生产基地布局上,远离工业区和“三废”污染区,狠抓了生物农药、烟雾剂、粉尘剂、无土栽培和酵素菌等10多项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无公害蔬菜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1994年全市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20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46.5%,巩固了我市蔬菜生产强市的地位。
实践证明,在我市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生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富民强市之路。而实现蔬菜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必须要求政府有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因此,政府在宏观管理中坚持做到:一是正确处理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打破过去零散的土地承包方式,对蔬菜责任田实行连片大面积承包,发展规模化生产,经过三次调整,基本解决了插花田、零星棚现象。形成了文家、马店、寿光镇成方连片的万亩韭菜方、孙集等乡镇一百华里一片棚。二是正确处理粮、菜比例关系,加强蔬菜专业乡镇、专业村建设,使7个乡镇粮菜比例达到3∶7,带起了310个蔬菜专业村、15万个蔬菜专业户。三是正确处理大田种植与大棚种植的关系,大力发展保护地栽培。全市通过开展“白色革命”,发展塑料大棚保护栽培面积25万亩,占总面积的58%,冬春淡季上市大棚鲜菜10亿公斤,占总产量的50%以上,填补了市场空缺,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培育市场,拓宽渠道,搞活蔬菜流通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庭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这就形成了发散经营的小生产与社会大流通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必须发挥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积极培育市场,完善流通,引导生产。因此,我们在抓蔬菜生产的同时,下大力气狠抓了以蔬菜批发市场为重点的流通体系建设,使蔬菜基地与市场共生共长,做到了市场引导生产,生产促进市场。一是建立完善蔬菜市场体系。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市后场、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在市区和公路沿线建起了8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实行“三放开两扶持”的优惠政策,促进了市场的发育升级。其中座落在市区近郊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经过10年建设,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被评为“全国十大市场”之一,1994年成交蔬菜12.5亿公斤,交易额10.6亿元。同时在26个产菜集中的乡镇和180处农村集贸市场开辟了蔬菜批发业务,并在北京、沈阳、哈尔滨等全国19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销售基地,形成了以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为中心,以沿羊临、潍高、昌大公路中型市场为纽带,以产菜乡镇、农村集贸市场为补充的大规模、开放型的蔬菜市场体系。1994年,全市20亿公斤蔬菜,通过市场销售13亿多公斤,占总产量的65%。二是建立“五渠通天下”的流通格局。坚持多种经济成分一齐上,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依托,国合商业、供销社为骨干,乡镇、村经营公司、各种协会为主体,个体、联合体为补充,加工企业、冷藏厂为龙头,逐步形成了城乡通开、内外相联的大流通格局,架起了联接农村“菜园子”和城市“菜篮子”的桥梁,先后与18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比较稳固的蔬菜购销关系,结成“姊妹市场”15个。为扩大我市无公害蔬菜在北京的市场,缓解特大城市近郊蔬菜供应不足的问题,平抑菜价,根据国务院领导指示,我们还打通了“寿光——北京”无公害蔬菜直供直销“绿色通道”,减少了中间环节,保证了首都人民的生活需要。
为实现蔬菜的加工增值,我们还把眼光瞄向国际市场,按照“大规模、高档次、外向型”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1.5亿元,发展新企业,改造老企业,在全市建起了6家速冻脱水加工厂、12座恒温库、9家酱菜加工厂为龙头的蔬菜加工群体,并在蔬菜主产区孙集、寿光镇合资建起了3家大型蔬菜加工企业,在美国洛杉矶和关岛开办了两家蔬菜农场。全市蔬菜加工能力达到14.2万吨,90%以上的产品销往国外。这些龙头企业,集产加销于一体,上接市场,下连农户,形成了企业联基地,其地联农户的蔬菜产业格局。
三、强化管理,综合服务,提高蔬菜发展水平
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是政府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蔬菜生产中,我们始终坚持“寓管理于服务”的原则,狠抓了市场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在市场管理上,首先是放活市场,加大开放度。市里在放开经营人员、放开经营方式、放开经营范围的同时,又制定了“两扶持”优惠政策,即扶持资金,对新办的蔬菜购销单位,优先发放贷款,并经工商部门批准,给予一年减免管理费照顾;扶持经营,对进市场经营的单位和人员不收停车费、卫生费、摊位费,对外地客户免收交易费。其次是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市里成立了市场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组建了正科级市场管理处,扩大了管理队伍,制定了10多个市场管理规范性文件,坚持用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强化了蔬菜经营单位和市场交易服务称的规范化管理。市里每年都组织工商、税务、公安、审计、计量等部门,对市场进行几次专项治理整顿,打击掺杂使假、欺行霸市行为,维护了市场交易秩序和市场信誉。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已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在服务体系建设上,一是建立了科技服务体系。市里成立了1个蔬菜科研所、1个无公害蔬菜检测站、2个蔬菜科技推广中心,在产菜重点乡镇建立了28处科普学校、31处植物医院、蔬菜重点村设立了科研小组,在留吕乡成立了全省首家民办真菌科研所。近几年,市乡两级定期、不定期举办各类蔬菜培训班5000多期,受训60多万人次。二是建立了信息服务体系。市里开办了蔬菜科技市场,与全国25家大专院校和农业科研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及时沟通蔬菜新品种、新技术信息;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天津等地聘请了123名信息员,先后发布技术信息5700多条,向生产单位提供技术资料600多份,开展咨询项目175个。同时,充分利用与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的信息网络,定期对市场趋势、价格变化、品种结构、供求数量,进行分析预测,及时反馈给乡镇、村,使菜农和运销者依据正确的市场信息来从事生产和经营。三是建立了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体系。根据蔬菜生产基地的需要,配套建起了竹杆竹器、钢丝、农膜、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市场,在产菜重点乡镇、村设立了农药、农膜、化肥供应点,全市各类生产资料市场达170多个,年交易额1.5亿元,保证了蔬菜基地建设需要,促进了蔬菜生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