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油田东海医院 黑龙江大庆 163413)
摘要:目的 探讨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一2016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西咪替丁治疗组和兰索拉唑治疗组,对两组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西咪替丁治疗后疼痛缓解时间明显少于兰索拉唑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出血;西眯替丁;兰索拉唑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主要以结直肠黏膜以及黏膜下层发生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病变为中心,黏膜上皮及腺体破坏、增生或萎陷,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导致黏膜充血、糜烂、溃疡以及增生性改变,引起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里急后重,或伴腹痛、发热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绝大多数轻、中度患者预后良好,轻型者治疗缓解率可达80%~90%,而重型者的治疗缓解率也可达50%。活动期的治疗目标是尽快控制炎症,缓解症状。选取2015年1月一2016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临床治疗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的60例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分别采取西咪替丁治疗组和兰索拉唑治疗组,西咪替丁组:男21例,女 9例;年龄 22~63 岁,平均(35.2±2.5)岁;病程2~48小时,平均(15.5±1.5)小时,失血量估计>200 mL 者 8例,<200 mL者 22例。兰索拉唑组:男22例,女8例;年龄 21~64岁,平均(34.5±2.5)岁;病程 3~47小时,平均(16.5±1.5)小时;失血量估计> 200 mL者8例,<200 mL者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失血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均给予补液、维持水电解平衡、静脉使用止血药物、持续胃肠减压、严格禁饮禁食、吸氧等处理。西咪替丁治疗组:200mg 西咪替丁溶于 100ml0.9% 的氯化钠注射液中进行治疗,20min 内滴完,每 6h 滴注 1 次,连续治疗 3d。兰索拉唑治疗组:兰索拉唑滴注液采用 30mg 注射用兰索拉唑溶解于 100ml0.9% 的氯化钠注射液中,患者每日接受滴注两次,连续治疗 3d 为 1 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溃疡及炎症反应明显消失,出血部位愈合;②有效:溃疡面积减少 50% 以上,较低炎症反应,少量出血;③无效:溃疡面积及数量无明显减少,出血量未见明显减少,甚至病情加重。治疗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人数 ×100%。
2 结果
西咪替丁治疗组,显效11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止血时间42.5±3.5小时,复发率6例,胃内Ph值3.8±0.5。兰索拉唑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止血时间30.5±2.7小时,复发率3例,胃内Ph值3.8±0.6。采用兰索拉唑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咪替丁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兰索拉唑治疗组止血时间,治疗后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兰索拉唑治疗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UC)可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左半结肠、全结肠或区域性结肠,以直肠及远端结肠为主。本病黏膜病变为连续性病损,受累肠段病变以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明显。溃疡性结肠炎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当炎症主要侵犯直肠及乙状结肠时,患者以大便次数增加、紧迫、里急后重、腹痛及便后缓解等症状为主[2]。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溃疡性结肠炎以轻症(78.3%)及左侧结肠炎(66.2%)患者较为多见。约15%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具有肠外表现,如关节痛、皮疹、口腔溃疡、眼病、脊椎炎或皮肤红斑等。主要并发症有严重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及癌变等;较少见并发症有缺血性结肠炎及凝血功能障碍、硬化性胆管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肛周脓肿及口腔溃疡等。
西咪替丁第一代H2RA,其结构和组胺相似,含有一咪唑环,可抑制基础胃酸及各种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本品对人类心脏窦房结、子宫、回肠、支气管平滑肌、皮肤血管床、甲状旁腺和T淋巴细胞的H2受体有一定作用,组胺是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剂,也能抑制细胞内组胺的释放,可抑制组胺的负反馈调节以增强免疫反应。由于西咪替丁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因而,最初制定的标准治疗方案是一日4次,后来经过临床试验,一日两次的用药方法与一日4次同样,用药4周后约80%的十二指肠溃疡愈合。200mg西咪替丁对夜间酸分泌影响不显著,300mg或400mg的剂量可极显著减少夜间胃酸分泌。由于西咪替丁对雄激素受体有亲和力,长期应用可使男子乳房发育和阳痿,也有精子数量减少和垂体-睾丸功能紊乱的报道。同时可抑制肝脏CYP450酶的活性,影响一些药物的清除。药物的晶型对于药效也有影响,研究发现,西咪替丁A晶型的疗效最好,原因是不同晶型的溶解性差异给制剂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造成了差别,同时其副作用减小[3]。一项研究比较了静脉应用西咪替丁(一日800mg)对于预防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后的再出血的疗效,并与口服奥美拉唑(一日40mg)比较。结果发现,在需要输血的比率及再出血率两个重要的指标方面,西咪替丁组均高于奥美拉唑组。总的说来,由于疗效不佳,且其副作用相对较多,因而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兰索拉唑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每天15mg或30mg治疗DU,2周的溃疡愈合率约为42%~59%和36%~78%;4周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77%~89%和89%~96%。兰索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每天口服剂量在15~60mg之间,兰索拉唑30~60mg口服,8周时80%的患者可解除反流的症状,90%以上的患者食管炎痊愈。兰索拉唑是近年推出的另一个质子泵抑制剂,其商品名叫达克普隆,由日本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社生产,为胶囊剂型,每日2次每次30mg,当药物移行至胃粘膜壁细胞的酸生成部位后,在酸性环境下转化为活化体,与质子泵的H+-K+-ATP酶结合抑制该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胃酸的分泌,但目前尚无针剂,还不能应用于ASML大出血病人的治疗。
西咪替丁是临床上常用的制酸剂之一,但由于其制酸方式单一,且易产生耐受性,难以形成理想的胃内环境。兰索拉唑是新型质子泵抑制剂,对各种胃酸分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效果显著[4]。采用兰索拉唑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采用西咪替丁治疗组,治疗后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0.05)。临床上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采用兰索拉唑进行治疗具有比西咪替丁治疗更好的疗效,且止血快,复发率低,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任俊.消化性溃疡饮食的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6):145-146.
[2]郭玉霞. 奥美拉唑与西咪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疗效对比分析[J]. 中外医疗,2012,31(36):114-114.
[3] 陈德清. 西咪替丁与兰索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分析[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2):167.
[4]陈祖达. 兰索拉唑与西咪替丁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5):116-116.
论文作者:付忠华,杨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2
标签:患者论文; 消化性溃疡论文; 疗效论文; 黏膜论文; 溃疡性论文; 溃疡论文; 结肠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