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盲目性恐怕有人会不高兴,但是本人确实没有别的目的,只是读报读到为学生减负想到了这样的一个命题,提出这个命题的意思也是就当下最让人们头疼的为学生减负而想到的,本人没有实践经验,只是提出来与各位内行探讨,自己家的孩子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研究生都毕业了,还在闹着要改行之类的。
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是唯分数论,其实分数真的是一个比较公平的工具,一考定终身,凭借这高考有多少人的命运得以改变。我们家就是个例子,姊妹六个先后有三人是通过高考走出了家门,做了教师、工程师,假如没有高考我们只能做农民,我们的社会待遇、经济情况、家庭境况跟现在的状况是没法比。我很感激当初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把像我等这样的农村青年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加入到更能发挥自己作用的行业里。我是1968年出生,1975年上的小学,那时没有什么家庭作业,学生课本也很简单,更没有什么补习之类的说法,放学就是玩,要不就下地干活,这样反而很好,小孩子们很健康,没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病症。1980年我上了初中,初一在本村,周围最近的三个村子合在了一起,成了两个班级;初二跟附近的五个村合在了一起,班级人数多了,老师队伍壮大了,伙伴更多了;初三镇里成立了重点班,在各个村子里把拔尖儿的学生合到了镇里,那年参加中考我上了师范,就这样没有选择,虽然不懂得什么叫选择,但是老师帮忙做了选择,我上了师范,做了教师,直到如今。
我国的高考是每年的六月份,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一到春节,全家都铆足了劲一心一意围着高考的孩子转,一丁点的时间用在别处都怕对孩子造成伤害,也让自己不愉悦,于是全家老少啥事都依着高考的孩子,好吃的、好穿的尽着用,就是不能玩。有的家庭把为孩子租房、请家教等十八般武艺能使的都使上了,为的是不给孩子和自己留遗憾。
高考结束全家都长舒了一口气,好了,玩去吧。等到分数下来了,哦噻,面临志愿填报的问题,又是一个急!我女儿当初就是这样过来的。后来想到这里感觉自己缺乏一些预见性,也就是说比较盲目。按说凭着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家长应该对孩子该报考什么样的专业有一些把握的,但是我没有做到,更别说做好了。
我的孩子提供过一个很好的借鉴,我姑娘的班级在高考那年取得了烟台市高考第一名的好成绩,班级有两个孩子被清华和北大录取,成为当年的山东省高考状元班。他班有一位同学,学习特别的好,就是考上北大的那位,老师提议让她上钱学森班,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坚持按自己的路子走,进了自己最喜欢的电子班,同学们对她的这个选择赞赏不已,她在北大同样还是尖子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本人在一所高职学校任职有近三十多年的时间,其中有三年的时间在招生就业办公室干过具体工作,为学生填写报名表若干,在跟孩子家长谈起孩子喜欢什么学科,有什么爱好上,多数是想了又想才能挤出几句话来,很多是临时拼凑的,难得有学生奔着哪个专业来。那时自己苦练基本功,对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构架、专业学科进行认真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对于走进校门的学生填报哪个志愿认认真真地跟家长反复探讨,并且给他们余地让他们回家继续思考,直到认为合适了为止,那时我们学校学生的就业率是非常高的,远远超出了本科院校。高职的孩子们在中学可能学习成绩赶不上考上高中的孩子,但是他们到了高职就是好学生,因为高职就是为他们这个分数段的孩子设立的,老师们也应当树立这样的观点,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教师备课第一要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知识状况、学习能力;第二还是备学生,就是找出学生学习成绩达不到理想状态的原因,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它用到课堂上,用到每个学生的身上;第三才是备教材,学生报考了自身的专业,转过来又从事其他行业,做教师的应当思考是为什么,应当自责,这是就高职学生而言的。看到一批批走出去的学生好多离开了自己曾经选择的第一志愿,从事其他行业了。也就是说,这些孩子经过三到五年的学习经历,上了学又放弃,等于把自己当初的选择给否定了。这对学生本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我常常思索。看问题是一个方面,解决问题是根本,由此我想到的是,如今的高考唯用分数论英雄恐怕有点单一。好多年不跟高中打交道了,在高考之前学校是否对孩子进行有关大学专业分类、大学专业与自身兴趣的关系、什么样的工作与自身素质完美地结合才是幸福的人生等等,这方面的教育。假如有哪个教师舍得拿出宝贵的高考前的冲刺时间来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那么对于一个三年或者四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又是何等的有福气!由此我想到假如我是一名高中老师,我会提议:
1.在初、高中阶段给中学生设立探讨职业与学习的关系一类的课程,用一些图表、测试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认知结构、兴趣爱好、性格类型、意志品质等有一些简单的认识,也对他人有一些简单的了解,从而看到自己与他人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
2.鉴于对自身品格的了解,再经过几年学校的学习恐怕每个孩子都会对自己数理化或者史地政哪一方面比较有天赋会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再谈起对未来的畅想,恐怕就比较容易了。这样不光是填报志愿,就是对于孩子其他的选择也都有帮助。这里建议老师们在对学生的专业填报上不要只站在自己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的角度上,而是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平台上高瞻远瞩地为学生进行专业的填报引导。
3.建议学校领导向有关部门提议高职院校在高考前走进高中学校,来宣传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及设置的依据,让高考前的学子们早早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学校的专业体系、学校的专业构架,让孩子都能够奔着自己最喜欢的专业去上,而不是等到进校后以至于毕业时再长吁短叹。
论文作者:陈辉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3
标签:孩子论文; 学生论文; 专业论文; 上了论文; 学校论文; 高职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2020年2月总第2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