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西方发展_西域论文

中国历史上的西方发展_西域论文

中国历史上的西部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历史上论文,西部开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8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1)09-0047-03

屯垦戍边,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开发边疆、巩固国防的一项重要国策。最早的屯垦是 一时、一地、一事的需要(或因边防、或因战争、或因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后来发展成为 亦兵亦农的军事制度和解决军需国用出发的屯垦。

西域的屯垦戍边,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的汉代。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创 立汉朝,史称西汉。由于楚汉战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国力衰弱,西汉王朝西临着巩固中 央政权、发展生产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边防上受到匈奴的严重威胁,临近匈奴的郡县、 人口和财物,成了匈奴掠夺的对象。西汉必须进行正义的抵抗,否则国家民族的命运,经济 文化的发展将不堪设想。但由于国力不足,汉政府只得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匈奴反而认 为软弱可欺,仍在西汉边郡大肆掠夺。针对这种形势,汉武帝提出:不派兵反击匈奴,“天 下不安”(《资治通鉴》卷22),同时积极联合受匈奴政权压迫的民族和地区,共同对付匈奴 。这便有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长达十余年,行程数万里,不仅 为汉朝抗匈奴战争立下功劳,更重要的是张骞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开辟了“丝绸之 路”,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直接联系,也揭开中央政府开发和治理新疆的序幕。西汉王 朝统一新疆前后(公元前60年前后)为了开发和治理新疆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屯垦戍边。组织汉族军民进入西域地区实施屯垦、守卫边疆,是汉代经营西域的一项基本 政策。西域屯田是随着西域形势的变化,由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屯田的管理系统也是逐 步完善的。在西域都护府成立前,多是由汉廷临时指派,且都是武官,说明屯田与军事的关 系异常密切。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后,管理系统逐渐完善。汉在西域屯田是和军事一体 化进行的,屯田长官既是屯田的组织者,又是军事指挥员。“田卒”既是屯田的劳动者,又 是汉驻西域持刀戍边的士兵,平是种田,战时冲锋陷阵。在西域地区由于路途遥远,民族不 同,且常处于战争状态,所以主要实行军屯,但在北方及河西地区屯田,主要是移民屯田。 两汉的屯田点大多选择在战略要地。

两汉屯田保证了对匈奴战争的粮食供应,使汉军在西域立足。自给自足,不加赋予西域人 民,与匈奴形成鲜明对比,因而赢得民心,获得支持,并最终取得胜利。两汉统一西域的过 程,是在西域发展屯垦的过程,而屯垦又反过来促进了两汉统一西域的大业得以完成。

屯垦不仅促进和巩固了祖国统一,而且在实边戍边上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边为开 发边疆,保卫边疆,防止匈奴侵扰及外来侵略。屯垦使西域安定,丝路畅通;而废屯垦,边 疆往往陷于混乱,丝路断绝。

驻扎军队,修建国防及交通设施。两汉在西域的屯田,除军事作战的职能外,还有保护“ 丝绸之路”南北道的任务。为了保证西部边境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政府在西域 各商道上修筑了许多城堡和连绵不断的烽隧亭障,并部署军队戍守,兼管西域的交通。

两汉在西域屯垦,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带到了西域,例如:铁器和冶铁技术的传 入。据《史记·河渠书》等史籍记载,我们可以得知今天吐鲁番盆地的“坎儿井”,就是汉 代关中“井渠道”的发展。这些技术的传入促进了西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西域社会经济 的发展,为国家统一和巩固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两汉在西域的屯垦,使中西交通畅通无阻,使者、商贾络绎载道,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发展 ,西域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缫丝技术、瓷器、漆器、茶叶等传入西域,西域 名马、毛织品、音乐、舞蹈、绘画等也传入中原。这对我国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影响。

两汉在西域的屯垦是开创性的,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 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历代王朝开发边疆,统一祖国开辟了一条宽广大道。

唐代借鉴汉代的经验,开发经营西部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唐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西域及丝 绸之路的直接管辖。把西域划分成三个军政管理系统:一是伊、西、庭三州(即今天的哈密 地区、吐鲁番地区、吉木萨尔县一带)与河西、陇右,均归陇右道管辖;二是天山以南到中 亚,归设于龟兹(今库车一带)的安西大都护府管辖;三是天山以北及伊犁河流域归设于庭州 的北庭大都护府管辖。唐在西域广大地区设立完整的军政机构,在丝路沿途设驿站,为管理 西域和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屯田与戍边紧密结合。以往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南疆(天山以南),而唐朝开拓西域是由东向 西,先南后北地发展,屯田基地建设也是依着这个规律进行的。例如:唐在西域的屯田按时 间顺序伊州屯田(哈密地区)、西州屯田(吐鲁番地区)、焉耆屯田、龟兹屯田(库车一带)、疏 勒屯田(喀什东北28公里的汗诺依古城遗址)、庭州屯田(吉木萨尔县一带)、清河屯田(石河 子以西一带)、碎叶屯田(原苏联中亚托克马克一带)。唐在西域共建11个屯垦区,几乎遍布 今天新疆的各个地区,其中7个是西域的战略要地。唐在西域共屯田56屯,种地28万余亩。[ 1]

西域与内地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西域沦陷或丢失,就危及祖国内地,唇亡齿寒。中原战乱 动荡,西域孤悬塞外,中央政府在此的统治一般来说难于持久。如能经营好西域,巩固边疆 ,可解除边患,中原就安宁。汉代在西域的屯田军队一般数千人,最多2万余人,而唐代在 西域的长驻兵力四、五万人,战时兵力多达十几万人。

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始于630年,到791年叶蕃攻占西域时停止,历经161年,达一个半世纪之 久。唐在西域屯田事业的兴旺发达,其影响是深远的。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 宗逃往四川。他的儿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灵武县),急调边塞精兵猛将到内地平乱。这 时崛起的叶蕃攻占河西陇右,切断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并加紧进攻西域。在西域与中央政府 联系隔绝的情况下,孤悬塞外的留守将领郭昕、曹令忠率领将士及西域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和 人民,团结奋战,共同抗击吐蕃近30年之久。这其中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兴屯田、仓库 盈,保证了长期抗敌的胜利。正是经济文化的联系,产生并不断加强政治的统一,正是各民 族人民的生死与共,使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 断增强。

唐朝在开发西域地区时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军政管理机构。都 护府为唐在西域的最高军事、行政机关。官有定员,职有专任,所有军事民政事务,都有专 门机构负责。二是在西突厥和其他民族聚居的地区,推行羁縻政策,实行羁縻府州制。(羁 縻政策,就是保留原来民族首领的政治地位,按部落或地区大小,列置羁縻府、州、县。任 命本民族大小首领担任都护或都督、刺史、县令等官职。这些官职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 他们享受国家固定俸禄,肩负朝廷使命。这不仅保证了中央军政命令的贯彻执行,同时有利 于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综合开发,使各方面的建设相辅相成。推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 ,使驻军担负起屯垦戍边的双重职责,这些戍卒有战事则打仗,无战事则守戍边防,并“屯 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牛羊”。[3]其次,对招募迁移的汉族屯民实行租佃制和分成制。再 次,过去天山以北多畜牧业,天山以南多农业,唐朝的开发,使生产格局发生了变化,天山 以北出现了不少农业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不仅军屯、汉族居民,而且有一定数量的原部落民 众。三是唐朝对西域的交通十分重视。在重要的交通要道上,每隔30里设一个驿站或驿馆。 驿站有马、驴,驿馆备有饮食供过往者使用。驿站服役者,是被征调的轮番服役百姓。在运 输中还有官办的专门机构车坊,运输工具主要是牛车。有长行使负责,专管物资的长途运输 。四是尊重各民族的权益,不搞民族歧视。唐朝在民族聚居区,推行羁縻政策,保留原来民 族首领的政治地位,唐朝对实行羁縻府州制的地方不征收赋税,只规定各羁縻府、州、县向 大都护缴纳有限的财物。其次,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册封(册封,是皇帝以封爵给异姓王、 宗族、臣下等的一种仪式。)646年,唐太宗册封回纥汗国(今维吾尔先民的古称)吐迷度为怀 化大将军,瀚海都督。正是以上这些措施和政策,使西部开发在唐代形成第二次高潮。

清代统治者,尤其是康熙、乾隆等皇帝,把开发西部提高到关系社稷安危的高度予以重视 ,从而使历史上出现了开发西部的又一个高潮。清代初期在西域的屯田,主要是出于平定准 噶尔战乱的需要,康熙帝三次出塞亲征噶尔丹,深深感到长途转饷的困难,为了解决塞外军 队的粮饷的供应,康熙命令两路大军屯田备边。这一时期的屯田虽然规模不大,但屯田的设 置,巩固和加强了清军前线的防守阵地,有效地制止了准噶尔部的内乱。清朝在前防御阵地 长期设屯驻防,保护了新附诸部免受准噶尔欺凌,使他们与清朝的关系得到加强,使这些地 区人民得到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进行生产,这是后来新疆长期统一于祖国的原因之一。

清朝统一新疆后,清政府对边疆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由间接统驭变为直接统辖,对新疆 实行军府制。建军府于伊犁,设将军,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节制南北两路驻防官兵。驻疆清 军总数约4万人左右,重点放在北疆,约占总数的4/5,南疆驻军总数只有7000人左右[4]。 北疆以驻防军为主,南疆全是换防军。清政府在重要战略方向和地域设立城堡,在边境、山 口设卡伦(军事消所),伊犁将军管辖的卡伦共有117座,每卡伦驻兵10-30人[5]。卡伦的职 责是定期巡查奸人,缉捕逃犯;防止游牧纠分。为了保证通讯和军需运输畅通,清政府地各 交通要道设军台(兵站),营塘(比军台小的兵站)和驿站。负责往来官兵的物资供应,传送 公文运送官物。西部形成较完善的防御和通讯系统。军府制对于巩固西北边防,抵抗沙俄侵 略, 防止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

清政府采取“边防与屯政相维”的方针。命令统军将领[6]“无分进剿、屯田兵丁,随到即 令开垦地亩”,“以省兵粮运费,”[7]随着平准战争的进展,每平定一处,随即屯田一处 、巩固一处。屯随兵兴,兵依屯饷,形成了一条以屯垦区组成的边防带。清政府在新疆大力 推行屯田。有军屯(以汉族士兵组成的绿营兵丁屯田,这是屯田的主要力量),旗屯(八旗兵 所垦种之田)、遣屯(办犯发配新疆进行强制生产的一种形式,遣屯依附于军屯),民屯(主要 是招募关内的农民来耕种,也有一部分是商民率屯,还有的是绿营兵丁的子弟、眷属。)、 回屯(维吾尔族农民的屯田)。屯田使大片荒芜之地得以开发。发展了农业生产,据统计全疆 共有屯丁12.67万人,屯垦面积301.9万多亩[8]。经过大兴屯田,新疆出现了“农桑辐辏,阡陌成群”的局面。

清政府十分重视在新疆发展商业,重点是发展官方商业,同时鼓励发展民间商业。官方商 业由清政府控制,主要将赋税折成现钱,就地购买棉布,棉花及手工业产品,运往天山北部 地区销售,同时垄断内地茶叶往新疆的销售活动。清政府对到新疆从事贸易活动的外商,实 行“三十分抽一”的低关税;清政府鼓励内地商人到天山南北经商,采取低税政策;清政府 鼓励新疆各族商人到内地经商,下令取消了在关内特设的西域贸易点,不须办理任何手续, 允许他们自由往来于各地。新疆商人去中亚地区贸易,实行“二十分抽一”的税率。

清政府对新疆各族上层人物实行重用政策,尊重他们已有的威望,赋予他们实权。清政府 允许伊斯兰教继续存在,同时采取措施限制它的政治经济特权。给宗教机构保留主持婚姻礼 仪、遗产分配和管理教育的权力,取消宗教职务的世袭制。

纵观2000多年的西部开发史:凡兴屯田,边疆就迅速得到开发,经济繁荣,丝路畅通,民 族 团结,边防巩固,祖国统一,人民安居乐业。

当屯田废驰时,边境不安宁,甚至会出现分裂,丝路阻绝,经济凋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 热之中。

明太祖朱元璋说:“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

[收稿日期]2001-07-01

标签:;  ;  ;  ;  ;  

中国历史上的西方发展_西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