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边缘化与依附性试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非洲论文,化与论文,边缘论文,性试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03)04-0561-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实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优势地位,正主导着这股潮流。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但各国各地区处境不一。非洲作为一个整体,是当今世界最贫穷落后的大洲,则是挑战大于机遇,而最大的挑战则源于边缘化与依附性并存。所谓“边缘化”指的是非洲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小;“依附性”指的是非洲对世界经济体系,尤其是对处于这一体系核心地位的发达国家的依赖性。边缘化与依附性并存,指的是非洲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的程度越深,其在世界体系中的重要性越小[1]。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拟应用有关国际组织1999-2001年间公布的数据,从边缘化静态、动态以及依附性三个侧面略作统计分析,试图对此给出比较清晰的量的概念。
1 边缘化的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主要显示非洲边缘化的状态,是指特定时间非洲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处的边缘位置。它通过非洲同世界其他地区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得出。主要指标有经济规模、商品和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国际资本流动等(见表1)
表1 非洲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①按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分类,欧洲发展中国家系指前南斯拉夫联盟成员国与马耳他;南非被列为发达国家。②系1999年数据。③系2000年数据。
资料来源:UNCTD of Statistics,Geneva,2001.
GDP总量与均量是衡量一国一地区经济规模、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最常用的指标之一。世界发达国家正是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地位,并以其经济优势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的相对弱势地位,归根结蒂,源于其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
非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合计土地面积2,903万,人口7.267亿,分别占全世界的21.3%和12.2%。但其GDP总量仅有4,280亿美元,尚不及一个中等规模的发达国家——酉班牙(土地面积50.5万,人口3,963万,GDP5,622亿美元)。即使同其他大洲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差距也非常明显。整个非洲5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南非除外,下同)合计GDP总量不及拉丁美洲的墨西哥(4,749亿美元)或巴西(7,603亿美元),也仅大体相当于亚洲的韩国(4,067亿美元)。以人均GDP来衡量,非洲不仅同发达国家有天壤之别,与其他大洲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只及拉丁美洲的14.4%、亚洲的55.4%。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贸易、投资、信息网络全球化和生产国际化。从表1中可见,在世界商品贸易的空间格局中,发达国家以其占世界人口的20.2%,掌握着全球69.4%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是真正的贸易中心区。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亚洲和拉丁美洲商品贸易量较大,合计占了世界进出口额的28.4%,非洲以其占12.2%的世界人口,却只占世界商品贸易额的1.7%。非洲人均商品进出口额仅300美元,是发达国家的4%,也只及亚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的35.8%和21.6%。
技术、信息、金融、运输、旅游等服务贸易增长很快,2000年其全球总额已达到26,610亿美元,占商品与服务贸易合计额的17.2%。服务贸易的空间集中程度比商品贸易更高,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占世界总额的76.7%)。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非洲的服务贸易也最为落后,只占全球服务贸易额的2.1%,与亚洲和拉丁美洲相比差距明显。非洲人均服务贸易额仅有77美元,只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4.6%、亚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6S.6%和34.8%。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日益加剧,发达国家的跨匡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将本土已经失去优势的产业部门向境外转移,或在发达国家之间相互作“水平性转移”,或向发展中国家作“垂直性转移”,从而推动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因而,直接投资流出和流入量(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主要是流入量)的多寡,是其参与全球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表1可见,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仅从流入量分析,81.1%是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人均流入量高达854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按流入量衡量亚洲最多,但以人均流入量计算,则拉丁美洲居首位。而无论以何种指标衡量,非洲都是处于不起眼的角落,其人均流入额仅有11美元,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差了近80倍,即使与亚洲相比,也相差近4倍。
由国际资本流动引致的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发达国家集中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将传统的制造业部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亚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发展中国家较多地接受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不仅制造业得到较大发展,也带动了本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与之相比,非洲处境不利。从表1可见,迄至上世纪末,非洲的制造业增加值尚仅占GDP的14%,较之亚洲与拉丁美洲也有较大差距。
信息化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广泛应用,以及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识经济,正有力地推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广泛迅速流动。发达国家正凭借其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方面的优势,日益增强对世界经济体系的控制。一部分实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奋力追赶这股潮流,并由此拉开了同其他发展中匡家的差距。相反,非洲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经济等领域的信息化程度却严重滞后,不可避免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日益陷入困境。
表2 世界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比较
①按世界银行分类,人均GDP≥9,361美元者为高收入国家。②按世界银行分类,人均GDF760-9,361美元者为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760美元者为低收入国家。全部非洲国家都属于中低收入国家。③包括南非。由于全非洲的资料缺乏,故只能应用占非洲大部的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数据。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
表2显示,无论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还是包括5个非洲国家的中东北非地区,都处于信息化水平最低之列,它们完全不能同高收入国家相比较,而且同其他中、低收入国家也处于不同的量级上。通过前述几个方面分析不难看出,非洲在所有方面都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最底层。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核心与边缘结构仍然存在的情况下,非洲无疑处于“边缘之边缘。”
2 边缘化的动态分析
边缘化也可以理解为不断发展的过程,即某些国家或地区越来越远地被推向世界体系的边缘。静态分析固然能清晰地表明非洲确实是处在世界体系的边缘,但不能反映非洲同世界核心地区的差距是不断增大,还是趋于缩小。因此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才能全面地反映非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真实境遇。
总的来说,“非洲不仅是世界经济的边缘,而且它的地位愈来愈弱[6]。”以下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国际贸易、资金流动等方面进行分析。
到1965年,大多数非洲国家已经摆脱殖民枷锁,走上独立发展道路,在此后的10多年里,非洲经济发展还比较顺利。1965-1980年间,撒哈拉以南非洲CDP增长率达到4.2%,虽然还达不到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却超过了世界平均以及高收入国家的增长率。可以认为,这是非洲独立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20世际70年代中期,尤其是80年代以后,非洲经济面临着严重滑坡。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经济开始大转变,非洲因其固有的和独立后新出现的结构性缺陷以及其他社会经济问题(包括推行结构改革中产生的新矛盾),发展道路异常艰辛,已远远赶不上时代步伐。由表3可见,非洲占世界CDP总额的比重,已由1965年的1.3%,下降到1996年的0.7%。进入90年代以后,虽然经济情况稍有好转,GDP增长率有所提高,占世界比重也咯有回升,但仍扭转不了非洲继续边缘化的趋势。
产业结构转变迟缓是非洲经济又一重要特征。独立初期,非洲国家采取措施发展工业,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业比重从1965年的40%下降到1980年的81%,制造业比重从7%上升到16%,但在随后的年代里,产业结构再未发生明显变化。这一时期,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制造业占GDP比重已大大超过农业,并出现了不少世界性的制造业基地,但非洲制造业的比重乃然低于农业,总体上来说,还是以生产农产品以及石油、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的地区。
表3 非洲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变化
注:①包括南非。由于全非洲的资料缺乏,故只能应用占非洲大部的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数据。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0),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年;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1992年。
表4 非洲与世界各地区跨国直接投资的比较
资料来源:UNCTD OF Statistics,Geneva,2001。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全球范围内的商品贸易一直维持着较高增长水平。高收入国家以占世界商品贸易总额的3/4,始终占据着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且还有继续提高的趋势(见表3)。总体上来说,中、低收入国家占次要地位,其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略有下降。世界服务贸易的变化,几乎与商品贸易相同,非洲同高收入国家以及同其他地区中低收入国家的差距也不断扩大。这使得非洲愈加处于不利地位,不仅占世界总额的比重很低,而且降幅很大,贸易边缘化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资本在世界层面上的流动加速。1980-2000年间全世界FDI流入额从547亿美元增长至12,708亿美元,增长了22倍。FDI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之间,而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较小。非洲尤其不是FDI的重点地区,80年代以来始终只占世界总额的1.5%以下。1980-1990年间,曾经在极低的起点上,吸收外资的步伐略有加快,但进入90年代以后,一方面由于非洲总体上投资环境较差,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发展以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所引致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流入非洲的FDI增幅明显回落,其占世界FDI流入总额的比重又趺落到历史最低点。
以上几方面的动态分析表明,非洲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还在下降,其边缘化趋势还在继续。
3 依附性分析
依附性(也就是依赖性)是指处于世界经济体系边缘的国家和地区,对处于核心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的依赖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外贸依赖性、外资(尤其是外援)依赖性和债务依赖性。
尽管非洲对外贸易额占世界总额的比重很低,但外贸对非洲经济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通常都用商品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说明外贸的重要性。非洲商品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高达44.1%,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外贸的重要性,但并不能充分说明问题。因为在贸易自由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世界不少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的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还高于此数。因此,还必须从商品进出口结构以及对外贸易对象国的空间结构作进一步的分析。
历史上,殖民地对殖民宗主国的经济依附性主要表现在“出口原料、进口工业品”。如今,亚洲、拉丁美洲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已成为其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有的国家甚至成为世界重要制造业基地。这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原先的进出口结构,制造业产品出口占了出口总额的大部。在非洲,如南非、突尼斯、毛里求斯等为数极少的国家的制造业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非洲仍然是以出口农、矿产品为主,进口以制成品为主的地区。不仅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等石油输出国如此,即使是埃及、津巴布韦、肯尼亚等非洲制造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其初级产品出口仍占出口总额的60%-80%,而制成品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还占60%-75%。
表5 若干非洲国家的主要贸易对象国
①非洲国家的进出口对象国还包括前苏联各成员国以及东欧国家。按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分类,这些国家既不归之于发达国家,也不归于发展中国家,故此表中未予列入。资料来源:UNCTD OF Statistics,Geneva,2001。
表5选择贸易额较大的10个非洲国家,就其对外贸易对象国的空间分布作出分析。从中可见,非洲国家的主要贸易对象国都是发达国家,除少数例外,发达国家都要占非洲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的2/3以上。发达国家中又以欧盟国家为主,其中多数是原非洲的殖民宗主国。将非洲商品进出口结构与对外贸易对象国空间分布结合起来,必然得出如下结论:经过独立后40多年的发展,非洲尚未根本扭转“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的传统贸易格局。非洲生产的初级产品依然存在着对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非洲所需要的工业制成品仍然存在着对发达国家的供给依赖。
非洲吸引外资的特点:一是在吸收FDI方面远不如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二是官方援助是非洲外资流入的主要渠道,1999年官方援助占外资流入量的63.7%,这一比例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同年非洲人均获得援助额为19.9美元,也高于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数;三是由22个发达国家组成的发展援助委员会是非洲的主要捐助者。1999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共获得101.8亿美元的官方援助,其中由上述发展委员会共提供108.97亿美元,而由其他来源的官方援助却因偿本付息净负7.16亿美元;四是非洲获取的官方援助又主要集中于少数经济大国,仅美、英、法、德、日加上荷兰6国就占发展援助委员会22国合计援助额的66.7%。
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资本流动加速的背景下,FDI与官方援助额的相互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不同发展中国家的所处境遇。FDI流动量大显示某个国家参与全球化的程度高、经济发展活力大;而官方援助所占的比例愈大,显示某个国家对外依赖性高,经济活力小。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下面应用世界银行提出的“援助依赖度”将非洲与其他地区进行对比。
表6 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援助依存度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0年。
从表6中可见,无论从何种指标衡量,非洲都是对外援依存度最高的地区,而且比其他地区高出很多,尤其在投资领域更是如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外部援助的减少,非洲国家财政收支情况日益恶化,国内建设停滞不前。
日益沉重的债务也不断将非洲推向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1999年非洲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为2,518亿美元,占当年CDP的63%,平均每人债务负担高达347美元,占人均GDP的59%。世界银行认为,如果一国外债相当于年出口收入的200%,经济就无法持续发展,而非洲总体上外债已相当于出口收入的223%。多数非洲国家丧失了偿债能力[7]。非洲外债大部分由官方提供,而债权国又主要是发展援助委员会中的发达国家,要想减免债务不可避免地需要依赖发达国家的承诺和实际行动,从而也加强了非洲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
4 结论
本文写作的目的是试图定量地展示非洲边缘化与依附性的现实状况,至于边缘化与依附性涉及复杂的前因后果以及宜采取的应对措施等问题,将在继后的研究中予以探讨。作者意识到,非洲共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们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在全球化中面临境遇也存在明显差异,全洲性研究必须与国别研究和次区域研究相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非洲的现实。这也是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研究非洲这样一个涉及国家众多且各方面都很落后的大洲,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困难很大,严重影响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有些涉及边缘化与依附性的重要问题,如商品进出口结构的细分、外援占各国中央政府支出的比重等,皆由于缺乏全洲性以及完整的各国数据,难以作出较完善的分析。
收稿日期:2003-01-05;修回日期:200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