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石油论文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石油论文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发展论文,对策论文,石油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油气资源的总体状况

(1)我国油气资源丰富,但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量也较低。 根据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海洋石油公司对全国145 个主要含油气沉积盆地所作的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的结果, 我国石油资源量约为940亿吨,其中陆上694亿吨,海上246亿吨;天然气资源量38万亿立方米,其中陆上30万亿立方米,海上8万亿立方米。 目前累计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的20%和6%, 和世界平均探明程度(石油78%,天然气42.6%)相比,要低得多;以人均来看,我国人均占有的油气资源量大体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

(2)油气资源分布不均。我国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 东北、西北等北方地区和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其中石油资源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西北和海域,其资源量约占全国总资源量的92%;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鄂尔多斯及四川盆地)、西北和海域,其资源量约占全国总资源量的80%。而经济比较发达的、油气消费量较大的东南沿海地区资源相对较少,这使我国“北油南运”、“西气东输”的格局不可避免。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石油和天然气运输管网,因此,运输问题必将成为制约我国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储采比较低,后备储量严重不足。 石油工业上游在长期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勘探投入严重不足,再加上多年的强化开采,造成新增探明储量不足,可以动用的可采储量逐年下降。据统计,我国石油的储采比近年一直维持在14.5左右,远低于46的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资料,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所辖油田在1993~1997年的5年间, 共生产原油5.09亿吨,而5年间勘探新增可采储量4.38亿吨,采储失衡达0.7亿吨。 石油生产“入不敷出”,产储“赤字”已明显表露出来。截至1997年底,全国已探明未动用储量40亿吨,近期难动用的达35亿吨,其中石油集团公司未动用储量31.4亿吨,70%为难采储量,近20%是待核销储量,可动用储量仅占10.3%,并且其中低渗透稠油、复杂油藏比例越来越大,1999年约占77%,新投入的整装产能区块,1999年不超过13%。

石油工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要建立在适当的储采比基础上。储采比的变化,从投资的角度看,与勘探投资成正比,与开发投资成反比,即勘探投资增加储量,开发投资消耗储量。石油工业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开始高速发展,产量持续大幅度增长,80年代增产幅度开始下降,后期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究其原因,与勘探投资在石油工业生产建设总投资中的比重下降有直接关系。1984年以前,石油工业勘探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保持在36%以上,1985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导致储采比严重失调,近年新增探明可供开采储量已低于当年采出量。这种情况目前还在持续,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必将严重制约我国石油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1)原油采收率较低。前苏联的原油平均采收率达40%, 美国为33%~35%,最高达70%,北海油田达50%,国外注水大油田的采收率为50%左右,而我国的平均采收率为30%,大庆油田的原油采收率比较高,也只有35%左右。

(2)资源管理混乱,产权界定不清,执法责任不清。 虽然《矿产资源管理法》规定油气资源国家所有,一级管理,但一些地方无视这一规定,擅自颁发勘探、开发许可证,乱开滥采宝贵的油气资源,不仅造成了油气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严重干扰了油气田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还有一些省区的地方单位,擅自与外国石油公司签约,在所辖区域内开展石油对外合作,打破了石油行业统一对外合作的秩序。更有甚者,油气田周边地区治安管理混乱,偷盗、哄抢原油、天然气和油田生产建设物资的现象经常发生,严重侵害了油气田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而由于执法责任不清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目前这类案件往往难以查处。

(3)成本居高不下。目前, 世界上多数国家每桶原油的成本低于10美元,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成本只有5~6美元,而且这一成本是包括发现成本、开发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在内的完全成本。而目前国内原油的完全成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大体为每桶11.6美元,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为13.3美元,海洋石油公司为11.78美元。 同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国内原油生产成本实在太高了。而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力油田进入中后期。1998年,石油石化重组之前,我国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一直作为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标,为保证产量任务的完成,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将有限资金投向油气田开发和生产;而在新增可动用储量不足的情况下,只有对老油田实行强化开采,造成油田加速进入中后开发期,综合含水上升很快,陆上油田综合含水已超过80%,有的主力油田甚至达到90%以上,单井日产原油量也逐年下降,目前平均只有6.7吨, 这就大大加速了操作费用的上升。第二,人工成本太高。1997年,世界上最大的两家石油公司英荷壳牌公司和埃克森公司,其职工总数分别只有10.4万人和8.4万人, 而两家公司的原油产量都在1.5亿吨以上,原油加工量在2亿吨左右,其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不到5%。而重组后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职工总数接近160万人,但其原油产量只有1.3亿吨左右,原油加工能力只有7000万吨左右,这就导致人工成本太高,要占总成本的20%,是人家的4倍多。胜利油田的比例更高,1998年达到了创记录的26.98%,占销售收入的25%以上。第三,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内部各单位管理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很多。预算的约束软,乱摊乱进名目不少,特别是内部人的管理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在成本管理上,没有认真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够严格和科学,还出现了成本不实的现象。第四,还本付息的负担很重。过去,石油企业为维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借入了大量的高息贷款,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很高。如1995年中原油田还本付息17.3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43%,1995年塔里木还本付息8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34%,1998 年中石化企业一年光支付利息就拿出50亿元。

(4)下游产业重复建设十分严重,企业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第一,炼化装置规模小,效益低。据统计,全世界共有炼厂702家, 而我国仅纳入统计的炼厂就有116家, 平均每座炼厂的原油加工规模只有几十万吨,这不仅造成资金和资源的严重浪费,加剧了大型炼厂原料不足的矛盾,而且严重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并导致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第二,炼化加工能力过剩,开工率低。从加工能力来说,到1997年底,我国一次原油的加工能力已达2.31亿吨,每年大约过剩7000万吨,由此造成我国炼化装置的开工率比较低,1997年全国平均只有58%,原中石化为68%,而同期世界平均开工率为80%~85%,美国1996年的开工率达到92.9%,亚洲炼厂的平均开工率达到88.6%。第三,石化企业模式和产品雷同。各个企业基本上是一个模式,产品基本上相同,在原料构成、技术水平、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上基本相同,没有形成自己特色性的核心业务;各企业之间没有鲜明的专业分工,中间商品率很低,严重影响了石油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化工原料的优化。从产品结构来看,一方面有大量初级产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又要大量进口高附加值的产品,产品结构亟待升级换代。

(5)投资效益差。根据有关资料, 我国油田陆上项目投资收益率情况为:边际油田0.97%,全世界排名第35位;经济油田1.47%,全世界排名第31位;上乘油田2.56%,全世界排名第30位。我国海上项目投资收益情况为:边际油田0.99%,全世界排名第26位;经济油田1.53%,全世界排名第24位;上乘油田1.72%,全世界排名第20位。陆上项目净现值情况为:边际油田-0.07美元/桶(不贴现则为2.1 美元/桶),全世界排名第31位;经济油田0.59美元/桶(不贴现则为3.51美元/桶),全世界排名第63位;上乘油田1.50美元/桶(不贴现则为5.17美元/桶),全世界排名第83 位。海上项目投资净现值情况为:边际油田-0.02美元/桶,全世界排名28位;经济油田0.67美元/桶,全世界排名56位;上乘油田0.67美元/桶,全世界排名71位(这里贴现率取12.5 %)。对比一下国外石油公司与我国石油公司的排名情况,就可以看出差距所在(见表1)。

表1国外石油公司与我国石油公司排名情况

位次 公司名称 石油产量油品销售量总收入

1995 1994 万吨 万吨

亿美元

1 1

沙特国家4292510000-

2 2

委内瑞拉1442512685 260.41

3 3

英荷壳牌1127029855 1506.9

4 4

伊朗国家18600 5000-

5 5 美国埃克森863025380

1239

1719中石油 13980 1675 158.72

位次 公司名称净收入 总资产 雇员

1995 1994 亿美元 亿美元 万人

1 1

沙特国家 - - 4.3

2 2

委内瑞拉 31.03 405.02

4.8

3 3

英荷壳牌 69.19 1176.00

10.4

4 4

伊朗国家 - - -

5 5 美国埃克森 65912.968.2

1719中石油

-178.83

40.0

资料来源:美国《石油周刊》。

3.我国石油科技的发展水平

(1)我国石油科技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0年左右, 科研创新能力更差。第一,基础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只是把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在我国加以具体运用。如地震地层学、油藏描述、水平井技术和地层损害等。另外,国外还有许多先进理论尚未引起国内足够的重视,如自动化钻井、小井眼钻井、模糊理论在油藏工程中的应用等。基础研究的这种局面所产生的后果表现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创新能力差,缺乏后劲。第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这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据有关资料分析,齐鲁石化公司和胜利油田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45%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50%,而国外大石油公司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60%~8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0%左右。创新科技成果不多,科研立项低水平重复多。1997年胜利油田申请专利90件,齐鲁石化公司申请专利35件,而国外一些大公司平均专利数均在100件以上。

(2)科技投资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第一, 科技投入严重不足。1986~1998年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油气产量(油当量)与埃克森石油公司非常接近,但我们每吨产量(油当量)的科研经费只有0.26 ~0.34美元(约占当年原油销售收入的1%左右),只相当于埃克森石油公司上游科研经费的26%,我们的科研经费只占同期资本与勘探支出的0.7%~0.8%,而埃克森则是2.3%~3.1%。据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1992年对世界19个国家82 个研究中心(不含大石油公司)的调查,其中1982~1992年人均科研经费约为10万美元/年。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97年的人均科研经费只有1600多美元,是国外的1.6 %左右。第二,投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过少,而用于固定资产和原材料购置的费用过多,科研与开发活动中各环节之间投入不协调。一方面,研究与开发活动中,基础研究基本上是空白,除上游对基础研究有少量投入外,下游基本没有投入;同时,应用研究投入过少。1996年齐鲁公司应用研究投入707.7万元, 占整个科研与开发经费总支出的13.54%,但与整个生产投资相比仍不协调。 另一方面,中试环节资金投入过少。1996年齐鲁公司用于实验发展的投资为32323万元,仅为应用研究投资的4.56倍,为基础、更新改造投资的4.16%。

4.石油工业与地方经济的关系

石油工业的发展没有融入到地方经济的发展中,难以起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绝大多数石油企业形成了“全能型”的组织结构,把社会化大生产的各种职能集于一身,在企业内部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社会服务设施和生产体系,再加上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构成了一个基建、生产、科研、设计、销售和服务等“一条龙”的企业组织体系,同时也囊括了大量的属于社会服务职能的非企业成分,其组织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大而全”、“小而全”的高度封闭性。更有甚者,大多数石油企业的生活基地都远离所在的城市,形成了游离于当地城市之外的独立“石油城”。由此,造成了石油企业游离于区域经济而孤立发展,使许多本应从社会或地方获得的服务被企业内部化,降低了企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协作化水平,使企业承担着严重的办社会负担,从而使石油企业的辐射功能降低。

二、发展我国石油工业的对策和建议

1.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石油和天然气作为比较洁净的化石能源,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已达70%左右。然而,我国由于自身的资源特点,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高达75%以上,而且这种情况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然而,应当清楚地看到,我国面临着世界性环境保护公约和各国环境保护法规对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排放的严格限制,以及国内生态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这会对我国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带来很大影响。要使我国的能源工业既能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环境污染,保证能源工业的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只能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石油工业,尽量提高油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鉴于我国油气资源比较丰富而探明程度较低、人均占有资源量较少这种状况,应大幅度增加勘探投资,加强资源勘探的力度,以使资源量尽快变为探明储量;同时,要在提高采收率上下工夫,尽量提高现有储量的采收率;而且,要坚持开发和节约并重方针,用有限的油气资源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还要在下游产业的优化方面多作文章,使有限的油气资源能够发挥出其最大效益。

2.明确产权关系,实施油气资源资产化管理

油气资源是资源性资产,本身具有价值。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油气资源的使用,只是在成本中提取每吨100多元的储量有偿使用费, 既不符合国际惯例,也助长了对资源的浪费,加剧了企业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导致我国原油采收率比较低。因资源产权关系不清,还导致一些地方和个人抢占、争夺和滥采油气资源。因此,要根本解决油气资源管理混乱及浪费等问题,必须明确资源的产权关系,对油气资源实行商品化、资产化管理。关键是进行勘查权和采矿权的有偿出让,这也是世界各国对本国自然资源的普遍做法。对目前已经划归企业范围的油气资源,采矿权有偿使用金可作为国家资本金;对尚未划归企业开采范围的油气资源,可以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完成勘查权和采矿权的出让,按照有关法规签订协议,经国家登记机关许可后方可生效。我国的油气勘探资金严重不足,导致油气探明程度不高、储采比较低,而取消储量有偿使用费,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又会使油气勘探失去资金来源,将严重影响油气资源的勘探。建议国家将出让油气资源勘查权和采矿权的收入专款专用,专门用于油气资源的勘探,以解决油气勘探资金的严重不足问题,使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进入良性循环。

3.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

尽管目前国际油价上升到1986年油价暴跌以来的最高水平,每桶高达30美元以上,但这只是欧佩克与其他出口国联合限产的结果,而从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看,石油供过于求的局面要持续到2010年左右,国际油价很可能再次下降,并将长期处于低价徘徊状态。从国内市场看,国内油价已与国际接轨,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指日可待,石油企业即将面临来自国外大石油公司的强大竞争。在这种形势下,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提高石油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石油工业始终以“产量”为中心,保证产量是生产任务,也是政治任务;在新形势下,应转变观念,强调经济效益最大化。石油企业直接进入市场,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必须要淡化“产量、产能”概念,坚持以需定效,以效定产的经营方针,视市场为实现利益的源泉,生产为实现利润的基础,积极开拓市场,合理安排产量,不搞无效投入,有效控制成本。总之,从观念到体制、制度都要体现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4.深化和完善“上下游一体化”

石油工业的上下游之间,就像一个利润的连通器,当市场的原油价格下降,上游利润会趋于下降,而下游的利润就会相应增加;当市场的原油价格上升,下游的利润会趋于下降,而上游的利润会相应增加。总之,如果一个企业进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就能够有效地规避因原油市场价格波动而引起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石油公司内部结构的及时调整,加速结构合理化的过程。基于这一原因国外石油公司大多是进行上下游的一体化经营。以埃克森公司为例,1986年国际油价从1985年的28美元/桶暴跌至14.4美元/桶,1986年其上游收益由1985年的49.4亿美元降到30.6亿美元,但其下游的炼制、销售收益却由8.1亿美元上升为19.34亿美元,同时化工部门收益增加22亿美元,下游盈利大大缓冲了上游出现的亏损,再加上其他业务增加的3.2亿美元以及房地产的收益, 1986年的纯利润反而比1985年增加了49亿美元,达到了创记录的53.6亿美元。1998年,我国的石油和石化两大公司重组,2000年两大公司进行了改制,完全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但这仅仅是较浅层次的,需要加以整合,进一步在所属的企业层面上进行深化和完善。以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例,今后应重点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对拥有的上下游企业本着形成特色和优势的原则进行结构性重组。例如,大庆油田如能就近与大庆石化总厂、锦西炼化总厂、哈尔滨炼油厂等通过重组实现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由大庆油田对所产原油进行优化供应,如向大庆石化总厂增供轻烃,给锦西炼化总厂增供原油,大庆石化总厂过剩的渣油供应给哈尔滨炼油厂90万吨重油催化装置,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拳头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应尽快实现油田原油的分输、分炼,避免稀油与稠油的掺对,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

5.建立和完善石油法规及其实施办法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油气生产企业与地方在利益问题上存在分歧和矛盾,石油企业的负担被加重,甚至野外作业受到阻拦,油气运输管线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和干扰了石油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同时,一些地方无视《破产资源法》,滥开滥采油气资源。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建立和完善石油法规,坚决维护《破产资源法》的权威。在石油立法上,不仅要制定总的《石油法》,而且在资源管理、勘探开发、运输销售、环保安全等各个环节都应制定和严格执行相应的法律,使石油生产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有法律来规范和调节,并依法保障石油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权益。

6.本着社会化、专业化的原则,改变石油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促进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应把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社会服务项目分离开来,把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转移出去。使企业大量的生活后勤和辅助性服务活动逐渐商品化、社会化,把自己开办的社会服务设施向所在城市或社区开放,或与所在城市或社区联办。要尽可能将企业社会服务人员分离出去,进入第三产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逐步实现自负盈亏。具备条件的石油企业还可将辅助生产部门分离出去,使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既能服务于企业,又可服务于社会。

标签:;  ;  ;  ;  ;  ;  ;  ;  ;  ;  ;  ;  ;  ;  

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