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约束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探讨_循环经济论文

资源约束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探讨_循环经济论文

资源约束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中国已进入到资源约束新阶段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影响和决定经济运行的内在因素是不同的,纵观中国改革26年来经济发展历程就会发现,我国经济共经历了3个阶段即短缺经济阶段、 剩余经济阶段和资源约束阶段,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资源(短缺)约束的阶段。

1.1 1978年到1993年短缺经济阶段

众所周知,1978年到1984年中国改革重心在农村,此时,农村最短缺要素是生产自主权,最富有的是大量土地资源和劳动资源。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直到1990年,中国改革完成了从农村向城市、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大转变,其间东部沿海城市率先开放,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在东部地区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总的来说,1978年到1993年经济运行总体特点还是短缺经济。主要表现在:①全国粮食供给仍然短缺,城市居民粮油供应仍然实行定量凭票供应,即农产品统购统销体制;②商品供给短缺。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商品还很缺乏,80年代曾出现的几次全国抢购风波等等,实际上就是商品短缺使然;③资本匮乏。可以说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都在资本匮乏的紧运行状态下发展的,企业规模、销售量、生产量都很小;④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

总而言之,在这一阶段尤其是80年中国工业技术水平及其落后,技术对于工业发展的约束性很大。经济发展和资源约束主要集中在消费品短缺领域、生活产品短缺,生产技术落后的短缺,整个经济运行是在总量较小背景下简单再生产和一定程度上的扩大再循环,整个经济就是在这种短缺背景下运行。正因为这样,在此阶段上,资源利用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性大大低于制度、技术和资金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力。

1.2 1993年到2002年进入剩余经济发展阶段

自1993年时,中国经济就开始进入到了新的增长阶段:①改革进入新跨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在经历了长时期的改革实践探索终于得以完全地确立,制度变革为经济运行创造了巨大动力;②改革后的经济积累,在中国新一轮经济投资增长周期开始启动;③以上海浦东开发为先导,新的长三角经济区域崛起并且与珠三角经济圈一起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新龙头;④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增长,居民财富增长显著,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绝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整个经济运行进入到了全面的剩余态势。与短缺经济有着很大差别的剩余经济时期我国经济运行的约束转变到以下几个方面:①虽然资本短缺对经济的束缚还发生作用,但束缚力在逐渐减弱,国内资本量增加很快;②企业及其区域经济发展对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③核心竞争力对提高经济效应作用越来越大,效益不再完全取决于生产和数量,而取决于营销、质量和品种;④在争夺国内市场的同时,拓宽国外市场对企业持续发展作用愈来愈明显;⑤大规模的投资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使得资源的消耗量急剧增加,但由于此阶段大量的投资用于基础性建设,从而,使得国家对水、土地和矿藏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自然资源对经济的约束性增强,土地、水资源已经开始紧张,但矿藏资源的约束型还是不很强烈。

1.3 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到了资源约束的新阶段

在世界经济出现萎缩、复苏乏力的背景下,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增长势头,目前中国经济增量已经跃居世界排名第四名,人均GDP在2003 年就达到了1090美元,超过了1000美元的水平,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343.4 元提高到了2003年8472.2元,增长24.6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622.2元,是1978年133.6元的19.7倍,应当说中国经济总量规模和实力在不断增强,表现在生产量、消费量、进口量等等都在世界上处于较高水平,然而,巨大经济总量的背后,必须有巨大资源消耗量来维持,否则,就会出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停顿、生产力的破坏,但由于我国资源拥有量并不是很丰富,这样就必须依赖国际市场进口,而世界市场价格变化的不确定性,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负荷和风险,当前资源对经济发展约束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资料显示,2003年中国消耗世界钢铁总产量30%,水泥总产量40%,煤炭总产量31%。2003年我国50%的铁矿石和氧化铝、60%的铜、34%的原油已经依靠进口。据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课题组的研究,未来20年,铁矿石缺口将达30×10[8]t,铜缺口将达5000×10[4]~6000×10[4]t,铝的缺口将达1×10[8]t。尽管我国近几年来进行了电力投资,发电能力大幅度提高,2003年末全国装机容量3.85×10[8]kW,2004年增加3500×10[4]kW,2005年将增加5000×10[4]kW,然而,仍然按以满足巨大经济总量和人口生活需求,全国电力供求缺口越来越大大,拉闸限电省份达到了25个,东南沿海地区电力缺乏应急造成了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在矿产资源中,据估计我国400多座矿山中的45种主要矿产20年内将只剩下8种,甚至更少;资源匮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总而言之,在此阶段上,中国经济的巨大规模,决定了经济的正常运行所需的资源总量急剧增加,近几年我国出现的煤炭供应短缺、石油供给短缺引致了煤炭、石油等产品市场价格不断提高, 2003 年以前仅仅中国南方缺电的现象已经扩展到2004年以来长江流域、中部省份、华北东北等全国3/4城市拉闸限电的全局性短缺。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性也随之从资本、技术、劳动等约束转入到了水、电、土地和矿藏等全面的资源约束,可以说,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快慢、效果的最大瓶颈因素就是资源短缺和约束性。

2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但工业化和城市化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阶段一个很大区别就是,工业化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规模,增加了单位时间物质总量及资源消耗量,提高了产出,进而提高了经济效益。城市化使得产业积聚,形成了中心外围的区域空间结构,提高了专业化生产效率和分工协作,并由此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产出率,这样就相应的提高了原料和原材料的需求量和消耗量。因此,伴随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推进,资源消耗量也将会随增大。但是,这只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初级阶段资源消耗规律。当工业化进入到第二阶段后,伴随科技水平提高,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区域经济融合以及区域之间、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性更加激烈,而社会资源开发的难度也加大,以及资源拥有量上的区域差异,迫使人们通过减少消耗、降低成本来提高竞争力,这是经济发展必然过程。然而,我国目前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化过程中,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增长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当年GDP增速,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矛盾。

2.1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以牺牲大量资源为代价的

在过去20多年中,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速年均10.3%,中国国内储蓄率高达4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但是,中国经济增长是以资源浪费、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即中国国内储蓄资产中有相当部分是以自然资本损失和生态资产损害换来的,是以资源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为代价的。据测算,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 %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超前“透支”获得的。巨大消耗并不奇怪,因为这是经济运行所必需的,但关键是中国对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有关研究表明,中国每创造1美元产值所消耗能源,是美国4.3倍,是德国和法国7.7倍,是日本11.5倍。而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一倍,往往导致污染增加数倍乃至数十倍。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资源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德国的1/6,能源利用率仅为33%,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0%,比美国高10%[1]。可见,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种粗放型增长模式。

2.2 中国经济受世界经济波动风险影响度增大

巨大的经济总量和不断增长的新投资需求,使得国内资源供给日益短缺,而大量原料、原材料以及资源产品的进口,又必然形成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增强,增大了中国经济受国际市场波动风险度。据统计,2003年,我国50%的铁矿石和氧化铝、60%的铜、34%的原油依靠进口。而未来20年,铁矿石缺口将达30×10[8]t,铜缺口将达5000×10[4]~6000×10[4]t,铝缺口将达1×10[8]t。因此中国未来原材料对外依存度将会更大,这势必会扩大经济脆弱性和风险性。仅2004年中国累计进口原油就达1.2×10[8]t,增长了34.8%,进口额339.1×10[8]美元,增长71.4%。2004年中国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量的30%左右,然而,国际油价变化无常,而我国却对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参与权很小,价格不断攀高,必然造成更多外汇付出。据有关部门测算,国际油价每桶变动1美元,将影响进口用汇46×10[8]元人民币,直接影响中国GDP增长0.043个百分点。2000年国际油价上涨64%,影响中国GDP的增长率0.7个百分点,相当于损失600×10[8]元人民币,2004年平均每吨进口价格比2003年上涨58.9美元,中国为此多支付外汇70.68×10[8]美元[2],2005年8月更是达到了每桶66美元历史最高价,那么2005年中国将会为此而付出更大代价。

2.3 越来越多的经济贸易摩擦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伤

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的反倾销指控已达560多起,对我国提起反倾销指控的国家越来越多,且反倾销案涉及的产品越来越广泛,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在1995年~2003年全球2466起反倾销案件中,对华反倾销351起,占全球反倾销比重为14%,2003年更是高达19%,由于反倾销征税时间较长而且税率过高,给我国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利益损害,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仅2003年国外对华反倾销,就直接和间接给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了600×10[8]元(人民币)的损失,因反倾销影响中国出口行业的就业达20×10[4]人,影响关联企业的就业人数更高达60×10[4]人。不仅对我国扩大出口形成制约,而且也影响了我国吸引外资的环境。这一系列都加大了中国未来经济的风险性和波动性。

2.4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未来经济持续增长构成严重阻碍,经济安全风险增大

土地资源尤其是农用耕地不断减少将给国家粮食战备安全带来严重的隐患,中国目前的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扩张使农用耕地不断缩减,粮食供给短缺日益严重,进口粮食逐年增加。另一个影响经济安全的因素就是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本来就很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在667个设市城市中,约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150 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其中32个人口在100×10[4]以上的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每年受缺水影响的工业总产值达2300×10[8]元。但水环境污染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在我国的七大水系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3]。总之,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成了严重障碍。

3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战略思考

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迫在眉睫的任务,也关系着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安全和整体国力提升等重大问题。但解决这一影响中国全局性、根本性矛盾,并非易事,它涉及到经济社会、产业、企业、个人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也触及到管理体制、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即得权利和利益等经济关系,也关系到经济运行的形势和方法的改变,因此,面对资源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强约束,从战略高度认识和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提高效率再利用和再循环为特征,以高效利用资源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充分的利用自然力,即自然效力和社会经发展规律的高效结合。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制度体系和运行模式。它把资源融入到了一个包含了生态资源、环境因素及社会、技术、制度、政策共有的经济大循环之中,将自然力体系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市场经济运行和变化。达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均衡,实现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最小化,公平与和谐的社会。

通过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可以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量,提高经济的社会经济效益,降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未来经济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危害程度,这也就加强了经济安全,也减低了我国经济发展对外的依存度,从而也就相应的避免和减少了国际经济贸易摩擦的损伤。

然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是一次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全面性的变革,是自然力利用方式的改革,也是一次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是一次技术创新革命,也是一次制度调整、发展战略优化和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的转变,因此,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会很多,也会很复杂。必须从整个国家战略、指导思想和制度、政策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变革。那么如何来推进循环经济战略呢?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3.1 从指导思想上用“以经济持续增长为重心”替代“以经济建设为重心”

经济增长是周期性的循环变化的,但经济增长并不是无止境的,它是以社会需求增长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前提的,没有资源的永续利用,就不可能保持持续增长,需求的减少,经济增长也就是失去动力。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持续性的,经济仅仅增长而没有发展、社会没有进步甚至出现倒退,那不是国家和政府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1979年我国提出并实现了党和政府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目的在于彻底改变和纠正过去为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将党和政府关切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正是这样,我国在长达26年的改革开放中,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因素,国家的政策、制度都允许,然而,经济增长不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也不是国家和政府的最终目标,提高人们生活水准和质量,才是最终目标,在我国经济增长较高、经济发展较快,经济运行处于生于经济态势下,以追求和谐社会、小康家庭、科学发展成为新时期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追求。经过26年多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目前新的历史时期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需要,追求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已经不能都适应我国新时代要求,将“以经济持续增长为中心”替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以经济持续增长为重心,才能克服过去经济增长中的短期行为、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的弊端,才能使中国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国有与民营经济之间等等从发展战略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实现转移。

3.2 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它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增长速度与结构状况。但这种GDP核算未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所付出的代价,其中包括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这两个方面,而这些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在推进循环经济必须实现大的转变,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政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非常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增长对资源利用的大量破坏。因此,国家统计局要以绿色GDP为核心,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评估体系, 就是要在国民经济核算过程中将自然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给人类的损伤核减,从而,真正的核算出实际的增长效益。对此,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机构包括国家统计局进行着研究,有些地方也进行着实践探索和尝试,如北京师范大学与浙江湖州市绿色对绿色GDP 体系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建议国家加快绿色GDP的研究步伐[4],尽快推出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建议将每年召开的全国和地方人大会议的政府报告、预算报告、执行报告等均改为:国家发展综合报告,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经济核算为主的内容。

3.3 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政府是推动和引领循环经济模式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没有政府的直接领导单凭市场机制是难以得到健康顺利发展的。中国26年来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就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完成的,在转轨经济时期,国家和政府的引领作用仍然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如何衡量政府的业绩,是推动循环经济的关键,过去26年,提升国家综合国力,迅速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是国家和政府的主要任务,因此衡量政府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就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指标体系,如GDP增长速度、外资引进规模、出口创汇能力、投资增长率、城市化水平等等,一切均与经济增长相关联,这种考核评估体系实际上就是的政府和干部的工作中心都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经济发展的模式就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因此,建立综合性的科学规范的政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以资源节约、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提高、科技知识、公共服务建设、工作效率和应急体系建设等等作为政府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取得效果,否则,循环经济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宣传词语难以推进。

3.4 建立推进循环经济的产业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标准和科技创新体制和技术创新体系

循环经济是一次产业革命,也是一次技术创新的革命,同时还是传统生产体系和生活习惯的一次革命。要推进循环经济,首先就必须提高产业技术标准,提高生产率,降低和减少资源能源、原料和原材料的消耗,杜绝高能耗的产业、产品的生产。因此,全面实现产业和产品市场准入的新标准,对原有的产品进行一次全面地技术标准测评,对于不符合消耗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和销售。当然推进循环经济的目的是能够以最低的消耗获得最大的效用,这就要求较高的科技产品来替代原有的产品,因此,产业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标准还要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国家要在节约能源、资源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这样才能使循环经济推进健康而迅速。

3.5 改革和完善我国资源产权制度

中国实行的资源国家所有制,一切资源归国家所有,从而,保证了在资源开发利用以及资源转化为资产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是以国家为主导来完成的,无论是资源的占有、使用、处置、管理经营和整个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化中的运行,均由国家来决定,应当说这种产权制度是合理的。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其一、国家所有的代表主体不明晰,从而就造成了对资源占有、使用上巨大矛盾,国家有关部委、省、市、县、乡都认为自己是国家的代表,在权利和利益上相互争夺。在责任上又互相推辞,如油田、煤田开发争夺开发权、在资源的保护上又互相推让,致使大量的煤矿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恶化,不要说循环经济就是持续经济增长难以为继。其二、在我国确立了国有所有多种实现形式,股份制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形式的今天,资源的所有制仍是国家所有,这样就造成了资源所有权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产权混淆和严重的错位。资源既然是国家所有(在这里暂且认为与全民所有相同,而实际上是不同的),那么,资源开发权就是全民都有这种权利,既包括了当地的人,也包括了当地之外的其他区域人,然而,我国目前的矛盾是,国有企业作为国有代表对资源进行开发,但完全是一种产权的混淆和错位,该企业是以经济实体,虽然是国有的企业,但它不是国有资源的代表,将国有企业代表与国有资源代表相混淆,是对国家所有制扭曲。因为,国有企业仅仅是一个经济实体,是一个代表局部利益的实体。假如他是国家代表,那么,该国有企业的利润就应当由全民来分配,而不是仅仅在该企业内部进行分配。我们认为,资源的产权制度还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首先就是要严格区分国家所有与全民所有以及政府之间的区别,国有并不是全民所有,政府是国家和全民代表,决不仅仅是国有的代表,政府是全民委托其对国家的资源、资产和社会包括国有、个人,国有经济、民营经济进行管理的机构,我国目前将政府、国家、国有和全民相混淆,从而,导致了在资源国家所有中的产权关系混乱,不仅给国家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而且也导致了整个经济关系的扭曲,持续发展的环境遭到破坏。其次,当前要对资源产权中进行重新的划分和配置,要首先保证当地人民群众利益和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循环中的利益保障机制。

3.6 推进循环经济的利益补偿机制的建立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不仅需要生活和生产转变,也需要技术的革新和科学研究的推进,更需要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关系的新调整,需要要素结构重新配置,这样就必然有投入,就需要建立推进循环经济的利益补偿机制。一方面国家要对推进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进行投入,另一方面对于推进循环经济可能引起企业的效益减少和利益损害进行补偿。应当说,循环经济是一次产品使用、产业升级、生产改进、生活方式改变的全方位的革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挥而就,因此建立国家利益补偿机制也是必要的。

3.7 从思想上彻底实现观念转变, 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的节约型习惯和行为方式

节约本是我国传统的优良生活习惯和美德,中国几千年生产和生活均是选择了成本最低的方式,当然这也是中国经济在长期短缺经济(产品和商品短缺,资本匮乏,科学技术水平不高)条件下的必然选择,然而,当中国在过去26年来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增强、资本实力不断增加、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个人资产不断扩充新背景下,加上为了应对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内需不足、投资乏力,国家将扩大、刺激和鼓励消费,扩大内需作为短期政策目标,以抵御世界经济萎缩的负面影响,这样就形成了在生产上忽视成本控制尤其是资源利用中大量浪费,利用率低。在生活方面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方式。在经济运行中形成了资源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方式,只要资本充盈,就可以消耗资源、能源,却忘记了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公共资源,不是有了资本就可以任意挥霍资源的。

标签:;  ;  ;  ;  ;  ;  ;  ;  ;  

资源约束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探讨_循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