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人民医院 湖南望城 410200
【摘 要】目的:剖析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本院自2015年3月起到2016年10月结束收治手足口病患儿80例,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将80例患儿随机等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患儿联合应用干扰素与炎琥宁,对照组患儿单用干扰素。观察两组口腔疹与发热等症状的缓解情况,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发热持续时间、手足疹与口腔疹消退时间以及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时间都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实行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可促进其病情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干扰素;应用效果;小儿手足口病;炎琥宁
肠道病毒感染是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因,此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且婴幼儿是其主要患病群体,可引发手足以及口腔疱疹等症,若病情严重亦可导致脑膜炎、肺水肿与心肌炎等[1]。现阶段,我国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急需采取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以全面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本文旨在剖析小儿手足口病联用干扰素与炎琥宁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儿都为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手足口病且家长已经签署本研究知情同意书的病患,患儿入组时间: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对80例患儿进行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有40例患儿。试验组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为3-7岁,平均(4.5±0.6)岁;发热时间为1-4d,平均(2.1±0.9)d;发病至入院时间为3h-3d,平均(1.2±0.3)d;低热者,14例;中度发热者,21例;重度发热者,5例。对照组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18例;年龄为3-8岁,平均(4.6±0.7)岁;发热时间为1-4d,平均(2.2±0.7)d;发病至入院时间为3h-3d,平均(1.1±0.4)d;低热者,13例;中度发热者,20例;重度发热者,7例。两组发热情况、病情等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联合应用干扰素与炎琥宁:肌肉注射干扰素,每天用药量为10万U/kg,1次/d,本药品产自“天津华利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准字号“S20000019”;取炎琥宁,每日用药量为8mg/kg,加入适量的5%葡萄糖液,静脉滴注给药,每日1次,本药品的提供商为“吉林敖东洮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准字号“H20046110”。对照组单用干扰素:每日肌注10万U/kg的干扰素,每日1次,两组都维持治疗5-7d。
1.3 临床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包括:口腔疹消退时间;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时间;发热持续时间;手足疹消退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2]
参考本院小儿手足口病的相关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评价两组患儿经不同方式治疗之后的效果:(1)显效,用药5-7d后患儿流涕与口腔疹等症状及体征彻底消失;体温恢复正常。(2)有效,用药5-7d后患儿流涕与口腔疹等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体温基本恢复正常。(3)无效,用药5-7d后患儿流涕与口腔疹等症状及体征无变化;体温未改善。疗效总有效率计算方法:1-无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的分析
试验组显效者,25例;有效者,14例;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显效者,14例;有效者,16例;总有效率为75.0%。试验组疗效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之比为:97.5% vs.75.0%,差异显著(P<0.05)。详情请见表1。
2.2 两组其它治疗指标的分析
试验组发热持续时间为(2.48±0.47)d,明显比对照组的(3.41±0.78)d短,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时间为(3.52±1.63)d,对照组为(4.45±1.56)d。试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针对口腔疹与手足疹的消退时间,试验组都明显比对照组缩短,差异显著(P<0.05)。详情请见表2。
3 讨论
现阶段,我国手足口病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患病群体以婴幼儿(年龄≤5岁)为主,可引发口腔以及手足疱疹等症状[3],若病情严重亦可引发精神与呼吸系统症状,严重危及患儿的生命健康。有资料显示,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一般在2至10d的范围之内[4],临床治疗方法以抗病毒为主,但因不同的抗病毒药物,其药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再加之手足口病的病原体种类较多,若单纯只采用一种抗病毒药物对患儿进行治疗,将不会取得较理想的成果。干扰素乃广谱抗病毒剂,能显著提高抗病毒蛋白的合成量,抑制相关病毒复制与增殖[5]。炎琥宁不仅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同时还具备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将之与干扰素进行合理的联用,可提升协同治疗的疗效,增加药物的抗病毒能力,促进口腔疹等症状缓解的速度[6]。综合分析此次研究的结果,笔者发现,试验组手足和口腔疹的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7.5%,明显比对照组的75.0%高,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时间和发热持续时间都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显著(P<0.05)。
总之,对小儿手足口病者进行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疗效佳,患儿病情康复快,可供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郦月娟,徐红,沈建锋等.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应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的方案探讨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1):116-118.
[2]韦莉莉.小儿手足口病应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的意义探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4):6837,6840.
[3]吴晓玲,李润珍,杜文丽等.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19):2910-2911.
[4]刘艳荣.小儿手足口病应用干扰素与炎琥宁治疗的效果研究[J].北方药学,2016,13(11):94-95.
[5]方敏.重组人干扰素α1b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0):1877-1879.
[6]戴莉,马昌.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7):604-605.
论文作者:邓秀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3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3
标签:手足论文; 干扰素论文; 患儿论文; 对照组论文; 小儿论文; 疗效论文; 口腔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3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