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语文教学对学生能力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探讨实施"三自一导"模式,即在老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求索,自己创作。其目的就在于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以兴趣为动力和源泉,探索性地发现和明确问题,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自读书,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自一导"教学,读是质疑和求索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读"不容忽视。然而,正是这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有人以为"教历史"就是"讲历史",哪一点不讲到都怕造成学生的知识缺陷。其实,有时学生的"读"比老师的"讲"更显重要。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的学习,最终是个自我理解、自我消化的过程。讲的过多,不利学生主动的吸纳知识,也不利学生主动的锻炼阅读和思考的能力。当然由于学生受时间和知识面等因素的限制,要使阅读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则要导其读,促其读。我的做法主要是在学生自读书时印发学案或使用投影仪投放预习问题提纲,由老师提供预习问题和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相结合,使学生的自读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引导学生自探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自一导"教学,探索是深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实施"三自一导"教学,关键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启发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辨证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的课题气氛,引导学生敢于发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随时诱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给学生思索创造一个宽舒的环境和更多的机会。老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探索精神,同时对一些偏颇的观点予以纠正。
2、创设问题情景,多角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根据课堂的中心内容创造良好的问题意识环境,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见解。要解放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敢想、敢说,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进行多维训练,通过发散思维发现问题
教材在说明某个观点时,往往从要说明的观点的角度思考而作出某个结论,这些往往是"生疑"的好地方。多维训练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研究的对象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层次进行思考,把疑问生到深处,使问题的提出和发现有新意。
三、引导学生自创作,培养学生将阅读思考转化为成果的能力。
阅读积累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倘若就此止步,那只能说是刚走完第一步,写作是中级目的,写作能力的提升是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实质性标志,因此,要让学生完成这一质的跨越。
1、关注现实话题,激活学生思维
一般来讲,学生对新材料、新情景具有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抓住学生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调动学生自己思索,得出富有创造性的结论。这个时候,学生的笔头是不能停下的,个性化的记录下来,才是完成了能力的初步提升。
2、鼓励写作交流,升华创作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创作的愿望,只是定位不同、情景不同、效果不同。主动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在个体活动中培养,更需要在个体之间相互影响、交流、互动中升华。在"三自一导"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争辩,在相互启发和促进的过程中自求索,在自求索的过程中使创新能力得到升华。在争辩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点拨,善于使用"为什么",把学生带入探究性的学习领域中。在交流和争辩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三自一导"是一种开放性的、多向信息交流性的创新教学模式,他们一方面可以激活课堂,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另一方面更新了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发展。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新时代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大语文教学背景之下,理应提倡。
论文作者:常文明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学生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发现论文; 他们的论文; 老师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