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双版纳论文,旅游业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F592.774
一、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成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提出来的,在她公布《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以后,世界各国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的浪潮,并逐步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理论。
何谓可持续发展理论?即满足当代的发展需求,应以不损害、不掠夺后代的发展需求作为前提。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环境对人类发展的供应能力是有限的。人类要持续发展,要求环境具有持续发展的供应能力。当人类的发展要求超过了环境的供应能力,或者人类过度的活动对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都会使环境结构失调,功能减退,供应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人类的持续发展。要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必须以环境的持续供应为保证。
西双版纳旅游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并结合西双版纳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认清以下七个观点,即价值观、道德观、资源观、经济观、人口观、全球观和参与观。这七个观点,可归纳为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构成,笔者作如下浅析。
1.价值观
传统的价值观将人类与环境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征服和掠夺。宣传“人定胜天”、“向大自然索取财富”、“把资源变成财富”等观点。无视盲目开发,过度开发利用而导致人地关系的失调,最终还是限制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西双版纳5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70年代的过度开发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演变、资源的退化、自然灾害的频繁,这种历史的教训,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则追求和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既要求人类把自然作为人类自身的生存空间予以保护,又要求自然在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下,为人类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充足的物质和能量,从而使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的进化在一种制衡关系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道德观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要求人们具备高尚的道德水平。一方面要实现代际公平、当代人与后代人福利共享,决不能吃子孙饭,断子孙路,以牺牲长远利益换取当前利益,以牺牲生态平衡来满足“肚子平衡”;另一方面要实现代内公平、地区公平,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山区与坝区、穷人与富有的人之间实现公平,走共同富裕之路。
3.资源观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基础。传统的资源观是消耗大量的资源为代价,盲目开发、过度消耗,使人类陷于既要发展经济、又要面临资源短缺,物种灭绝的“两难”境地。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是走资源节约型、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坚持在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资源退化了,资源破坏了,旅游业怎能持续发展?西双版纳是世界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乡。然而由于只顾利用而缺乏保护,导致格朗和800 年的大茶王树的枯死。结果“99昆明世博会”展出思茅地区的大茶树,树龄仅有400年,而西双版纳大茶树却无展品,这种教训何等深刻?
4.经济观
目前,西双版纳山区和部分半山区还存在着经济上的粗放低效益和经济结构的落后状况,盲目的追求规模和数量的粗放型的扩大再生产。为求眼前的高速发展而不顾后代的持续发展,为求眼前的繁荣兴旺,为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电力工业而毁林、占用耕地,使耕地、植被日趋减少。这种置后代人而不顾的经济发展观点是不可取的,必然要影响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5.人口观
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人口发展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国人口基数大,但人口素质低;我州人口基数虽然不很大,但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分布很不平衡,流动人口已超过本地区的人口基数。所以作为发展主体的人,自身首先需要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采取一切措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迅速提高人口的思想、文化、道德、身体、技能、科学素质,开发一切人为、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起始源泉和根本动力。
6.全球观
人口、资源、环境不仅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世界共同关心、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发展,西双版纳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不可能没有中国的参与。在治理、保护西双版纳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国际间,特别是参加东南亚国家间环境问题的研究、旅游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共同保护好人类的家园,共同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21世纪。
7.参与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关系到当代人和后代人发展的宏伟事业,必须要人人支持,个个参与。把“政府行为”变成“公众行为”,增强人们对可持续发展事业应有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从事力所能及的活动,节约水电、节约粮食、爱护一草一木一花,植树造林,种花种草、清理垃圾,不乱砍滥伐森林,不猎杀野生生物,不破坏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的一切设施和自然、人文景观,人人都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者、保卫者。
二、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条件、美学条件和社会条件
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美学条件和社会条件,分述如下:
1.优越的自然条件
西双版纳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与其优越的区位、资源两大优势分不开。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后区,地处北纬21 °08'至北纬22°36',东经99°55'至东经101°50'。东部距离太平洋北部湾约400公里,西部距离印度洋孟加拉湾600公里,距海洋较近。每年5 月下旬至10月下旬,受海洋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热量充足,雨季长达5个月左右,为热带作物、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西双版纳地处云南省南部边陲,东西宽188公里,南北长143公里,北部西北部与思茅地区相连,东侧以海拔100~1500 米的山地分岭与老挝毗邻,南侧的西半部在澜沧江以西,以海拔1000~1400米的分水岭与缅甸接壤,西侧以南览河为界与缅甸隔河相望,距离泰国较近。与外国接壤的边界线总长达966.29公里,成为我国与老挝、缅甸、泰国等邻国往来的主要通道,是我国通向东南亚国家和南亚国家的南大门,为发展国内国际的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西双版纳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种类之多,数量之全,质量之高,堪称“云南之冠”。西双版纳融五项“桂冠”于一身:动植物王国、孔雀之乡、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西双版纳以珍贵独特的热带雨林景观和傣族等多民族文化为主要特色,拥有以热带森林为中心的自然景观和典型性与多样性,有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瑶等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独特性与多彩性,构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主要有七类旅游资源,即气候旅游资源(全天候旅游)、热带动植物资源、岩溶地貌(山峰、洞穴)资源、峡谷地貌资源、湖库水景资源(温泉、水库、河流、瀑布)、人文景观资源(村寨、竹楼、佛塔、佛寺建筑、民族风情、民族历史文化、遗迹等)、地热资源等,可谓是“处处皆景,无处不美;每日可游、青春常在”。
2.美学条件
西双版纳从北到南,自西向东,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山青水秀,鲜花盛开、风情万种、充满活力的绚丽画卷,被中外人士称誉为“北热带沙漠带中一块绿色的翡翠”,是一处古老、神奇、美丽、迷人的地方。
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美,为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归纳起来有“五美”,即形态美、色彩美、音乐美、结构美、嗅味美等。
(1)形态美
西双版纳地质构造格局为“勐海隆、景洪断、勐腊拗”三位一体。形成由北向南、由两翼向中心递降,南部相对略低具有缺口的似“马蹄形”地势。具有“涧谷下切、山河纵横、各山相邻、山水相依”的地形、地貌景观。大江小溪多穿行于峡谷之中,呈羽毛状向南、东南部径流,水流湍急,呈断岸泉区飞直泻而来,气势磅礴,宛如万斗明珠沉于琼海。
西双版纳山地众多、岩石陡峭,具有雄险之美。昂首屹立在西双版纳西部山川大地上的桦竹梁子,海拨2429.5米,为第一高峰,山势高大、雄伟、险峻。
西双版纳山脉蜿蜒曲折,植被优良,具有秀丽之美。大安后山、帮敢山、勐宋山、南贡山、孔明山、黑水梁子、巴亮山、龟山、基诺山、安麻山、南联山等中山峻岭,蜿蜒曲折,绵绵千里。热带、亚热带植被物种万千,郁郁葱葱、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无比秀丽、迷人。
西双版纳地形山环水复,呈阶梯状递降,具有幽深之美。
西双版纳坝子星罗棋布,大小不等,像一颗颗绿色闪光的珍珠镶嵌在西双版纳活土上,具有星辰之美。
西双版纳佛寺庭院比比皆是,形态独具风格,建筑雄伟、具有肃仰之美。屹立于景洪市大勐龙曼飞龙后山之巅的曼飞白塔(笋塔),始建于公元1204年,塔由大小九塔组成为雨春笋状、气势磅礴、工艺精湛、形态奇特、闻名天下。
西双版纳岩溶地貌,融山峰洞穴、热带雨林、民族村寨为一体,独树一帜,具有奇特之美。勐仑绿石林、勐远溶洞群、勐醒洞溶洞群、易武花蛇公主洞、纳么田彩云洞等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由石山、洞穴、峰林、地下暗河、热带雨林、民族村寨、翠蔓挂石、山花鸟鸣,共同构成了优美、盎然的自然景观。
(2)音乐美
西双版纳江河众多,河网纵横,大小河流2000多条,遍布全州各地:西双版纳森林密布、树种万千、动物繁多、珍稀少有;民族种类最多,居全省第一。民族风情、民族乐器、歌舞独具风格。水声、林声、鸟鸣声、歌声、鼓声、锣声、乐曲声,汇成了一支“爱我绿洲、爱我西双版纳”的交响乐。
(3)色彩美
西双版纳拥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保存有古老孑遗植物30多种,有花卉植物1000余种,堪称为珍树、奇花、异草的“花卉王国”。树形美丽而挺拔的南洋杉、竹柏、色彩鲜艳夺目的一品红、吊灯花、金凤花、变色花,一串串、一簇簇,形成一座座奇妙的“空中花园”。
(4)结构美
以建筑而言,单体建筑,其构件组合,显得端庄严肃。如傣家水井、傣家“干栏式”房屋;群体建筑,其巧妙布局,表现特殊意境。如大勐龙白塔(笋塔)、景真八角亭、曼阁佛寺等。
以岩石造型而言,岩溶地貌溶洞中的钟乳石造型,逼真奇妙。勐腊县象明境内“天生桥”,勐远溶洞中的钟乳石造型,栩栩如生,美妙无穷。
(5)嗅味美
西双版纳被称之为“园艺家的乐园”、“花的海洋”,上千种鲜花和数百种香料植物散发了浓郁的芳香,沁人心肺。香溢沃野的依兰得,芳香沁人的香茅草、茉莉花、糯米香、吉龙草、香夹兰等花卉植物香性清醇,香气千里、香满群山。
西双版纳群山蜿蜒,溪水潺潺、山泉甘甜、瓜果四季飘香。种类繁多的芒果、肉嫩香甜;挂满树枝的荔枝,肉白鲜甜;水果之王的蜜多萝、香满庭院;傣家米酒,甜蜜醉人。不仅给人们以欢快、甜蜜和嗅味之美,而且为中华饮食文化增光添彩。
3.社会条件
西双版纳的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基本上是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但是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会议精神鼓舞下,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支持和州委、州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并逐步形成龙头产业的态势带动影响着其他产业的向前发展。
省政府先后于1990年2月和1997年1月在景洪召开两次旅游现场办公会议,制定了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的目标:加快西双版纳以热带雨林为主要特色的旅游业的发展,把西双版纳建成全省旅游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而共同努力奋斗。
八年多的艰苦创业,西双版纳旅游业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全州实现了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确定了“旅游兴州、生物强州、口岸活州”的思想战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97年,我州接待国外游客4.69万人,创汇1537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98.76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12.7814亿元。旅行社由“七五”期间的3户,增加到98户,旅游客车300多辆,旅游船只6艘,涉外饭店41家,标准客房3300间,有星级饭店6家。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随之飞速发展,交通、能源、 通讯等基础建设有重大改观。州内主要干线到各过境口岸公路,铺成了柏油路面,架设了景洪至思茅、景洪到勐腊的高压输电线路,实现了与全省的电力并网。开通了与国内外联网的5 万门数字交换程控电话和无线寻呼移动电话。西双版纳机场扩建工程竣工,开通了景洪至广东、成都、重庆、昆明等地的航线,机场吞吐量达52万人次。现拥有旅游风景名胜区19个,旅游景点40个,新建了一批上档次、文化含量较高的旅游风景点。
西双版纳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和建议
1.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但在飞速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令人忧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行业的宏观和微观管理力度小
我州现有旅行社98家,文明经营、素质较高、效益好的占30%,素质差,不文明经营,“宰客”坑人,经营效益差,欠债多的占30%,素质不高,经营一般,效益不高的占40%。持证上岗的经理占30%左右,持证上岗的导游小姐占25%左右。大部分经理、导游人员素质低不合格,但仍在岗位上“旅游”。州、市、县旅游部门宏观管理力度不大,微观管理更差,导致长期得不到改变的结果。旅游法规不健全,执法不力、督法不力、致使游客上诉书近千封。中央电视台曝光两次,人民群众意见纷纷,怨声载道。
1996年和1997年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12.7814亿元和13亿元。 国家财政完善收入多少?大部分的旅游利润进了集体的“小金库”、经理和导游小姐腰包。 一个导游小姐带一个旅游团队的利润收入达3000 元至8000元,最低的收入也有1500元以上。这种状况,为何无人管?照此下去,国库空空、私囊装满、肥了私人、坑了国家,岂能可持续发展?
(2)旅游导游人员素质差
导游小姐大多“半路出家”,未经专业培训而匆忙上岗,缺乏较扎实、系统的旅游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对我省、我州旅游地理知识,主要景区(景点)的环境、性质、特色、功能和价值缺乏完整的了解,因此,向游客介绍天方夜谭、零敲碎打、头尾不应、听得乏味。语言呆板、陈旧又夹带不标准的“景洪普通话”,听起来南腔北调。甚至有的导游小姐、男士千方百计“宰客”赚钱,捞回扣,做一些有损人格、国格的丑事,难怪乎导游不成导游,仅为向导。
(3)餐饮服务质量差
旅游业的崛起,为景洪市曼景兰傣味一条街的诞生起到了“助产婆”的作用。近百家傣味餐厅随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而发家致富。但如今的傣味餐厅傣味淡化,半傣半汉,真假各半,民族歌舞墨守成规,无创新意,舞姿不美,价格却不断上涨。餐饮服务质量差与日益发展的旅游业已形成了反差,又怎能可持续发展?
(4)城市卫生交通意识差
城市市民和来往行人的城市卫生交通意识差,尚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随地丢纸屑、果皮、拉罐筒、烟蒂,乱吐口痰、口水,白色、黄色、绿色、黑色垃圾到处可见。某些低档次,大排档的饭馆、餐厅以及某些单位、居民区的公厕,粪便溢出坑外,臭气熏人,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城市交通几番整顿后,虽有改观,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街道上车辆乱停乱放,进城不减车速,自行车、三轮车逆向行车,车辆转变不鸣喇叭,不开指示灯,常常酿成车祸。交通岗亭到了夜晚,红绿灯信号便停止不动,常发生抢道、撞车等事故,行人过路缺乏安全感而惊恐万状,三轮车漫天要价,随意“宰客”,却无人管。如此下去,岂能可持续发展?
(5)旅游资源遭破坏,景点设施管理不善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我州公民和旅游者保护资源的意识差,宣传教育力度太小,虽然已制定和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规,但督法、执法不力,惩罚不力,故使旅游资源屡遭破坏。勐养象榕树、易武花蛇公主洞、纳么田彩云洞,打洛独树成林大榕树佛塔、寺庙等资源的树干上,墙壁上到处刻有“×××到此一游”、“明年再相会”、“有情人终成眷属”等歪八斜扭的字样。发育成型的钟乳石被一块块敲去,破坏了资源的整体形象,也损坏了西双版纳的形象。若不加强管理,长此下去,西双版纳的旅游业怎能可持续发展呢?
(6)旅游景点单一化,有的品位不高,文化含量不高
我州旅游景点比较分散,距离较远,比较单一,系统化不强。有的景点品位不高,质量不高,功能不全,服务设施差,文化含量低,改造不力。上档次、品位较高的景点数量不足,而且距离较远,形成“慕名而来,扫兴而归”。
(7)旅游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自然景观遭破坏
环境的优劣,影响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州旅游生态环境总体较好,但局部地区出现继续恶化的态势,一些地方热带原始森林在消失,刀耕火种毁林开荒的原始方式仍在继续,部分自然景观遭破坏而不复存在,野生动物数量在减少,河流两岸植被破坏严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河流污染严重,主要河流水质达不到V类标准的占58.3%, 工业“三废”物质排放量逐年增加。若不尽快加以治理,发展下去必然制约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8)旅游业配套产业、配套服务跟不上,环形旅游线路尚未形成
我州旅游配套产业、旅游商品、工艺品、香料、水果、加工业发展缓慢,远远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配套服务设施差,吃、住、行、娱、购尚未形成一条龙服务,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比较差。环形旅游线路尚未形成,仍处于单线旅游、单项旅游、单一服务的落后状况。这样是难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的。
2.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和建议
云南省人民政府已制定了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形成以昆明为中心,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一园两区”的发展格局,“一园”即西双版纳热带森林公园,总面积达3.2万km[2],相当于海南岛的土地面积,为全国唯一的热带雨林园。要在2010年前,把西双版纳建成我国最大的森林公园,把景洪市建成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城市。要实现上述宏伟目标,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交通、能源、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要进一步扩大在水、陆、空方面与国内外的连接,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国际机场扩建、澜沧江—湄公河航道整治、疏通景洪至老挝万象及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的航道,开辟国际水上旅游专线。加快景洪至缅甸、老挝、泰国对接的高等级公路的进程。
(2)分期分批完成东环、西环旅游线路的建设工程
即景洪—橄榄坝—勐仑—基诺山—野象谷的东环线路,景洪—勐海—景真—打洛口岸—布朗山—大勐龙—景洪的西环线路。沿线各景点建设力求规范化、多样化、科学化,突出各景点的价值和特色,重点突出热带原始雨林中的多种植物,板根奇观、独木成林、老茎生花、空中花园奇观;突出热带植物花卉中的数量多、比值大、频度高,珍稀濒危物种多的珍贵价值;突出以野象、孔雀为主的动物资源;突出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民族食品、佛塔、佛寺建筑、民居建筑、民族工艺品等人文景观特征,把西双版纳建成融优秀民族文化、优美自然景观、浓郁民族风情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胜地。
(3)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恢复生态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甘蔗下山、退耕还林、科技上山、商品上山”的方针,加大环保法规的宣传力度、督法力度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惩办破坏环境、破坏资源、损坏景点设施的犯罪分子和违法行为。在各旅游景点广泛宣传环保法规,组建一支旅游环保队伍和专业人员,认真执法,严厉惩处。
(4)加强领导,提高旅游管理干部素质
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组成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旅游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各种投诉案件,确定、调整旅游发展计划、项目,对各旅行社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督促和整顿工作,对旅游市场不定期的进行检查、整顿工作。
(5)整顿导游队伍,提高导游小姐素质
整顿导游队伍,不断提高导游小姐的素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鉴于我州导游队伍的现状,一方面整顿,一方面分批分期进行岗位培训。选拔有真才实学的教师担任培训工作,“眼睛向下”,不要“眼睛向上”,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州现有的专家学者、“老边疆”、“老导游”的作用,举办综合性和单项专业性的培训班,尽快提高导游小姐的思想、文化、理论、专业、语言素质和心理素质,使之适应旅游业的向前发展。
(6)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目前我州语言文字缺乏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出现了语言不规范、不标准,汉字书写乱简化,单位和地名乱简化,旅游地图不规范,宣传西双版纳的书本多而杂等问题,严重影响西双版纳的整体形象,影响对外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发展。因此,建议州委、州政府统一编写出版宣传西双版纳的权威性书籍和旅游读本,对全州使用汉字(包括傣文)情况进行清理检查,对不规范、乱简化的单位名称和地名要限期整顿,统一绘制旅游地图,统一在各旅游景区悬挂、张贴,凡不规范的地图,一律撤除。分期举办普通话培训班,对旅游工作人员进行统一考试,分期分批达标,提高旅游人员的整体素质。
(7)建好现有景点,新建有价值的旅游景点
我州现有旅游景点40个,但具有一定规模、档次较高、文化含量高、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比较完善的旅游景点为数不多。若不分期分批对现有景点进行建设,使现有景点的规模上档次,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议政府和旅游职能部门,一方面对有代表性的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景点)继续加强建设,使之成为高档次、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景点,如勐仑植物园、热作所花卉公园、民族风情园、曼听公园、打洛边关口岸、勐龙白塔、西双版纳野象谷、橄榄坝、景真八角亭等,另一方面要对其他旅游景点分期分批进行建设,如曼点瀑布森林公园、勐腊补蚌原始森林公园、勐远溶洞、勐醒溶洞、勐养象树公园等,使之在较短时间内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吸引力。
除了建设现有景点外,还应着手新建一批有价值的旅游景点,尤其是能够体现西双版纳历史价值、人文景观价值的旅游景点。如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原镇越县城旧址—易武,特别是易武花蛇公主洞(又名白云洞)曾享有盛名,价值颇高,应着手进行规划、建设,以提高我州旅游业的文化含量和旅游价值,丰富旅游的科技内容,使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向前发展。
标签:西双版纳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论文; 西双版纳野象谷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云南旅游论文; 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