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旅游企业集团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国有旅游企业集团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王成志[1]2001年在《国有旅游企业集团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政府机构改革等重大改革措施出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各地出现了政府通过行政手段组建的国有全资的国有旅游企业集团。 本文第一章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国有旅游企业集团做了界定,总结出我国国有旅游企业集团的叁种类型,并对国有旅游企业集团的发展现状做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认为组建国有旅游企业集团是我国旅游产业组织形式的一次创新,一种优化,有其合理性。 文章第二章对国有旅游企业集团的优劣势做了分析,认为国有旅游企业集团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劣势更加明显,目前的国有旅游企业集团不是一个终极状态,需要进行进一步改革。 文章最后针对国有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的劣势,提出了国有旅游企业集团改革产权制度、完善经营资产结构、培育市场化的职业经理人、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这四条对策意见。

倪强[2]2008年在《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中国正以旅游大国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上。我国旅游企业已遍布各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旅游业以其自身特有的朝阳属性在拉动消费、接纳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刚起步的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和国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相比,在规模、实力、经营模式、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差距很大。实力雄厚的跨国旅游企业集团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同业竞争更趋激烈,形势极其严峻。如何在短期内获得可以和外资巨头竞争的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引起了理论界的强烈关注和讨论。国内外的大量事实表明:集团化将成为旅游企业求得生存并获得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同时也是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实力的根本途径。本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比分析,指出了我国旅游企业与国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差距,并得出了若干有益的启示;在对旅游企业集团的定义及其功能进行界定后,对旅游企业集团化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旅游企业集团化的理论分析,得出了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动因及存在的障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几种模式,包括行政组合、资本运作、资产经营、特许经营等,并分析了我国旅游企业集团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资本运作是实现企业集团化的有效方式,在研究我国旅游企业资本运作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旅游企业资本运作的策略进行了分析;为推动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的持续健康发展,制定了有利的发展对策和科学的发展战略,在品牌运作、管理模式、网络技术、市场定位、人力资源以及观念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最后,结合中远博鳌公司的实际,对旅游企业集团化进行了初步的实践研究。

朱玲[3]2002年在《中国旅游集团的成长研究》文中认为企业集团化现象是企业组织制度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研究中国旅游集团的成长历程,对中国旅游集团的发展具有实践价值,也为理论和政策研究丰富了新的内容。本文以六个中国旅游集团的实证案例作为研究的基础,在横向上从集团业务结构、组织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叁个方面对六个旅游集团进行了比较分析,从纵向上对六个旅游集团的成长历程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一准确把握。 本文分为叁个部分: 引论部分:第一章为引论,阐述了笔者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介绍了中国旅游集团成长环境的变化过程,简单叙述了本文研究对象的成长历程。 研究主体部分:第二、叁、四章是本文的总体结论的支撑体系,笔者从业务结构、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叁个方面对中国旅游企业集团的成长历程进行了比较研究。 业务结构方面:通过研究六个中国旅游集团的多元化业务结构的的形成历程、发展现状,分析了形成集团各种多元化结构现状的原因,对中国旅游集团的发展趋势做出了推断:第一,在进入市场经济后,原中国旅游行业主管部门下的旅游资产是组建中国国有旅游集团和中国旅游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的主要领域。第二,现阶段非旅游行业主管部门下属的旅游集团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一些旅游集团立足于行业资源的核心发展旅游业务,形成了旅游企业与行业部门的发展互相依托、互相支持的局面,发展潜力巨大。而一些旅游企业与行业部门的主要业务相关性不大,而且,随着旅游行业竞争的加剧,这些旅游企业还成为了主管部门的沉重包袱,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第叁,一些在旅游领域进行了投资的大工业企业集团,将弱化业务结构中的旅游业务,减少对旅游业务的投资,而将主要投资放在主业发展上。同时要保证自己下属旅游集团的有效发展,与其他旅游集团强强联合也是其最好的选择。 组织结构方面:通过研究中国旅游集团成长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变迁,总结出中国旅游集团组织结构的变迁遵循着与国外大型集团一样的轨迹——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从U型组织结构向M型组织结构转变;通过对中国旅游集团的组织结构现状分析,分析了中国旅游集团在向M型组织结构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中国旅游集团组织结构的改革策略:首先,中国旅游集团应该改变现有的子公司负责人兼任集团高层决策班子的现状,以实现集 中国旅游集团的成长研究.5. 团的日常经营与战略决策的分高。其次,集团总部要建立专门的战略管理部门和资本运营部 门,并聘请有关专家担任集团顾问。 公司治理结构方面:通过分析现阶段中国旅游集团的公司治理结构,认为现阶段中国旅 游集团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营者支配董事会现象曾遍,即企 业经营者占董事会席位的绝大部分甚至是全部。这使得集团的董事会形同虚设,成了经营班 子的日常议事机构,使集团公司的管理效率下降。第二,集团中的经营者身兼多职的现象。 一方面,这使得公司的经营决策个人化,另一方面,这种体制缺乏对企业经营的有效的制衡 和监督,容易出现“内部人”现象。第叁个问题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经营者的经 营才能对集团成长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集团缺乏对经营者行为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 制。 结论部分: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阐述了本研究的总体结论。本文得出叁个总体 结论:一;原中国旅游行业主管部门下的旅游企业将是组建中国国有旅游集团和中国旅游企 业进行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的主要领域。二,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是中国旅游集团成长的迫 切任务。叁,在中国旅游集团的产权结构中引入多元化的经济主体,是现阶段健全完善公司 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

王丽萍[4]2008年在《中国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企业的投资环境也在逐步改善。我国旅游业作为一个经济型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在产业结构、产业地位以及产出水平等方面均有了明显提高,随之众多民营企业纷纷看准这一行业,中国进入了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发展旅游业的新时期。在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对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方面的研究较少,大多研究只是针对个案的,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本论文重点对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首先界定了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所指的民营企业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第二章是对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从投资领域、投资规模、投资效益、投资区域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第叁章内容,即民营企业在投资旅游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民营企业进入旅游业的投资通常数额不大,规模较小。一般都投资单个独立景点,很少有进行旅游区成片开发的。有相当比例的民间投资者涉足旅游开发,仅仅是认识到旅游是一片前景良好的广阔天地,他们做出开发某一旅游项目的决定都带有很浓的主观色彩,缺乏必要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和市场调研,导致投资项目的上马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民营企业投资任何一个实业的目标就是获利,过于注重商业利益的开发活动,会给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破坏生态环境,形成环境污染,造成恶性循环,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民营旅游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主文化程度低,不注重学习,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以及家族式的管理等,给民营旅游企业的发展壮大带来很大的阻力。针对这些问题,在第四章中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首先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的要求,采取出让开发权、经营权、使用权的办法,鼓励支持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弱化投资短视化,共同发展旅游产业;其次要规范民营企业经营行为,产权清晰,提高经营者素质,避免家族式管理;最后要推动民营旅游企业的兼并合作,使民营旅游企业发展更快更好。第五章以世纪金源集团为例,对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效益、特点、投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投资旅游业是民营企业和旅游业获得双赢的途径,政府应在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激励、引导与监督作用,切实改善旅游投资环境;专业化的管理、优秀的人才储备是民营企业在旅游业做大做强、企业生命力持久的保障。

佘素丽[5]2004年在《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企业集团的运作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比较新兴的事物。目前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又能结合我国旅游企业集团现状的理论研究还很缺乏。刚起步的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在实践中遇到种种障碍,发展缓慢。和国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相比,在规模、实力、经营模式、品牌的建设与管理、战略规划、核心能力的培育、人力资源的管理等方面差距很大。入世后实力雄厚的跨国旅游企业集团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同业竞争更趋激烈,形势极其严峻。如何在短期内获得可以和外资巨头竞争的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引起了大部分学者的强烈关注和讨论。但对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策略的研究还不尽如人意。本文从旅游企业集团的一般理论分析入手,通过对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国内外发展现状、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的内外部障碍的研究,来揭示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应采取的发展策略,以推动中国旅游企业集团更快更健康的发展,从而应对国际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竞争与挑战。

宋丽平[6]2006年在《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中央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方针,以及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采取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措施,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使民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壮大,为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注入了新的强劲的发展动力。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从“一五”开始,国家就高度重视对国有企业的投入和建设,使国有经济在全省全部经济成份中占有较大的比重。1997年以来,由于大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人员分流和产品结构调整,使得国有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减弱。为推动黑龙江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黑龙江省委提出了“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战略目标,提出将在今后“通过多方途径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现在的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继续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这为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本文研究,对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体制改革,改变黑龙江省民营经济现状,提升民营经济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贡献的份额,促进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本文首先界定了我国非公有制及民营的内涵,“非公有制经济”是同传统的公有制经济相对应的一种所有制形式。“民营”一词所依据的不仅仅是所有制,也包括经营方式,引入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概念,较非公有制经济制定政策措施也更有针对性。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本文着重评述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比较优势,黑龙江省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大,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更应重视地方政府正式的制度安排,同时发展黑龙江省民营经济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地域和资源特点,要开拓新思路。本文还总结了建国以来民营经济在我国地位的演变历程及其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又一次崭新的贡献,是对马列主义的重要发展。 通过对黑龙江省413家民营企业问卷调查及分析,得出“政策支持”、“环境宽松”、“资金支持”、“技术”、“市场”和“人才”等因素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都要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通过对“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及“珠江叁角洲模式”的分析比较,找出黑龙江省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思想解放程度、政策扶持力度、市场竞争能力、环境创建水平等方面都落后于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限制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为黑龙江省今后的经济工作指出了方向。全省上下应营造一个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构建一个信息、融资、人才、中介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利用国有企业改制等有利契机,迅速打造一批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利用黑龙江省资源优势培养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民营企业:利用地缘优势打通国际通道,引导黑龙江省民营企业走向国际舞台。

赵永宏[7]2017年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城市以其先天的资源禀赋优势而出现,伴随着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也会经过一个产生、发展、壮大和衰退的过程。我国资源型城市众多,建国后至今几十年的采掘,已经有很多资源型城市走过了发展的鼎盛时期,资源接近枯竭,处于衰落阶段。储量仍较丰富的资源型城市也由于种种原因而困难重重,经济发展面临困境,尤其是在当今出现的经济“新常态”形势下,资源型城市的整体发展势头普遍低于一般的城市。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刚刚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为了实现下一步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就需要努力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展是全社会的任务,也对资源型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体处于落后的状态下,要实现转型发展,赶上或超过其它地区,资源型城市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资源型城市要实现经济转型,首先要克服经济结构单一、环境破坏严重、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发展水平低等共性的问题,其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要转变观念,在比较优势选择上改变依赖以外生的自然禀赋为主的优势为以创新为主的内生优势,要着力培养新的产业,依托产业集聚的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依赖外生比较优势的观念并非完全抛弃已有的自然禀赋优势,一方面要在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的升级,发展行业内高端产品,另一方面要在原有资金、技术和科技积累的基础上寻求新的主导型产业,利用内生条件培养新的经济增长途径,或者是发挥外生条件,引进与原有比较优势关联度不大的新的行业和产业。资源型企业在资源型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意义重大。文章结合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平顶山的实际,对资源型企业平煤神马集团的经济转型进行了探讨,认为平煤神马集团应该以绿色低碳和创新为主,一方面将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发展高端资源性产品,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积极转型,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打造的方法上,主要依据钻石模型和GEM模型,结合企业的特点全方位推进。通常,钻石模型的使用范围被界定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相对完整的较大系统内,在这个范围内分析国家的竞争力或者是某一产业(或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这里考虑到企业集团,尤其是资源型企业的特点,试图将资源型企业集团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虑,使用钻石模型建立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同样的,GEM模型主要用于分析企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那么,基于资源型企业系统的完整性,同样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考察对象,结合GEM模型所要求的外界因素,运用该原理分析企业集团如何来打造其核心竞争力。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源自于所在的资源型城市,必然有为所在的城市承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责任和义务。资源型企业在规划和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下属企业时,首先要考虑将这些企业落户在当地,而不是投资于其它地方。只有这样,才可以回馈原生地,解决大量从事采掘业的职工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促进社会稳定。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地方政府责无旁贷。查阅平顶山市1982年以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市政府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科技进步、寻求上级政策支持、为企业筹资融资和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除了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外,还来自于利益驱使,多层级的政府之间由于利益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博弈关系。资源型城市既有上级政府的约束和指导,也有下级政府的抗争和接受,还有同级政府之间发展经济的相互竞争。多层次的博弈关系使得资源型城市要以寻求上级政府的支持为主,必要时要和上级政府进行抗争,同时还要取得下级政府的认同和接受,以便于政策的贯彻实施。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博弈最佳的结果是采取合作的态度,最终达到的目的是要寻求在与同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竞争中胜出。资源型城市的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时要有一定的具体可行的方法。例如,平顶山市,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数据分析经济增长的历程,可以发现经济增长主要的来源是“投资”,经济增长结构中“消费”难以带动经济增长,而“出口”所占的份额相对更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因此,平顶山市下一步经济增长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着重“补短板”,借助“一带一路”的机遇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产业集聚区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可行道路之一,在产业集聚区促生产业的聚集,发挥集聚效应,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增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进步,实现绿色低碳、创新发展。鉴于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的规律,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在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上和实施过程中,要防止产业的单一化、低端化和负外部效应,要注重产业的互补性、已有技术和基础设施利用的高效性,以“多核共生可替代”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数理模型的推断和论证,通过充分的相关理论支持,论述了“多核共生可替代”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总之,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要结合实际,谋划全局,长期坚持。资源依然丰富的资源型城市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其自然禀赋的潜能,将这一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要未雨绸缪,为经济转型做好积极的物质、技术和人力准备,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已经枯竭或接近枯竭的资源型城市要立即着手新兴产业的培育。无论资源优势存在与否,资源型城市都要转变观念,以发展内生优势为努力方向,深化改革,坚持绿色低碳、创新发展,以建立“多核共生可替代”的产业集聚区为基础,实现向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的转型。

成红波[8]2006年在《我国旅游景区的一体化经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WTO的加入,国外一些大的旅游企业开始进驻我国,我国旅游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竞争形势愈加激烈,作为旅游产业核心要素的旅游景区如何增强自身乃至整个旅游业的竞争力,在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形势下赢取和保持竞争优势,成为我国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来研究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问题的。面对新形势,我国旅游景区应该“竞争”,拼个“你死我活”,还是“竞合”,实现“共赢”,这是两种不同的战略选择,不同于单一旅游景区的发展模式研究,一体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在充分阐述一体化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将一体化理论应用于旅游景区经营研究领域,提出了旅游景区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以及混合一体化概念,并构建了实现旅游景区一体化的四种主要模式:景区内部兴建、景区外部兼并、景区企业集团和景区战略联盟。为了进一步将旅游景区一体化理论与我国旅游景区经营实践相结合,本文又对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概况、经营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以及一体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旅游景区一体化的具体对策,主要包括突破传统景区发展思维,实现一体化经营理念创新;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合理发挥旅游行政部门作用;认清景区主体性质,确保一体化顺利运行;实行总体控制、有序经营,平衡一体化各主体利益;挖掘筛选、多角开发,不断整合各类资源;综合分析一体化环境,适度发展一体化规模;谨慎选择合作伙伴,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建立内部竞争机制,推动一体化持续发展;慎重实施混合一体化,相关适度多元化为宜等九条对策。同时还对纵向一体化的典范——首旅、中旅集团、横向一体化的典范——湖南黄龙洞股份有限公司、混合一体化的典范——杭州乐园分别做了实证研究。最后,本文还对我国旅游景区一体化经营进行了远景展望和道德、合作、经营等风险预测,为我国旅游景区一体化的顺利运行提供有益指导。

何池康[9]2011年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正式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对此前所未有的高度定位,表明了旅游业在我国产业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据预测我国将在2020年超过法国、西班牙、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一个国家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是旅游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目前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远远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我国还没有比较完善的建立起来,与把我国旅游业发展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尚有巨大差距。旅游日益成为国民休闲的重要方式,居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大众旅游消费已由传统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消费方式灵活多变,对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旅游消费具有明显的二次消费特征,即旅游消费能否得到满足并不直接取决于所消费的旅游产品,而是要在旅游者生活消费需求得以满足的前提条件下,才能获得旅游消费的满足。这就要求旅游业建立起专门为旅游者服务的专项服务体系,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然而,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业依赖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为旅游者出行服务,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并没有划分消费人群,增加了旅游者时间、金钱等旅游成本。《意见》还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表明我国具有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强烈需求和现实要求。本研究以旅游公共服务的理论为基础,立足前沿性、理论性、运用性,进一步探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宏观系统分析,初步建立起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框架,并结合云南省旅游发展实际,对如何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微观研究。本研究选择云南为个案进行研究是因为云南旅游业发展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窗口,具有典型代表性。此外,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云南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折射出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叁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从理论层面解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什么的问题,建立起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旅游公共服务理论的梳理,明确旅游公共服务的基本特性,并结合旅游产业、旅游消费的特征,界定旅游公共服务及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内涵;二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战略研究。从宏观层面上解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该怎么建立、基本框架是什么的问题;叁是以云南省为例,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微观研究,为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一个实践样本。

薛寒冰[10]2010年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自秦汉以来,中国就一直是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变迁中,随着民族间的相互交融,众多民族融入历史的长河。现在的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汉族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他55个民族人口熟练相对汉族而言很少,因此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环绕中国的北方到西北及西南地区地区,呈现带状分布的特点。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指这些地区。由于历史、自然以及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普遍落后于其他地区。新中国建立以后,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多次大规模推动民族地区建设,积极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央政府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可以分为叁个阶段:一是“一五”建设时期,二是“叁线”建设时期,叁是西部大开发时期。通过这叁个阶段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尽管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与中国其他地区发展的差距却日益扩大。回顾中央政府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依托中央政府的投资推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于中央政府的依赖。旅游业现在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产业之一。在中国,旅游业地位日益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日益增大,尤其是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或者支柱性产业。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中国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的产业定位,为旅游业发展营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通过对民族地区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得出结论:民族地区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不同于东部的发展制造业的新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旅游业不仅是民族地区普遍优势产业,而且其拉动性强的特点对于推进民族地区全方位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赶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不仅是民族地区的迫切愿望,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赶超意味着跨越,跨越意味着超常规的发展。但是超常规发展既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也不是海市蜃楼的遥不可及。跨越式发展不仅有严谨的理论研究基础,也有广泛的实践。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就是在当前历史背景下,提出的赶超发展战略。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内生式发展,以旅游业的跨越式为突破口,通过旅游业的综合拉动作用,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首先必须明确发展的主体。民族地区的各族劳动者是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主体,不仅是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也是重要的利益主体。这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历史机遇、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是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而政府、企业、产业是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围绕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与要素,提出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国有旅游企业集团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王成志. 浙江大学. 2001

[2]. 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研究[D]. 倪强. 天津大学. 2008

[3]. 中国旅游集团的成长研究[D]. 朱玲. 中南林学院. 2002

[4]. 中国民营企业投资旅游业分析[D]. 王丽萍.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5]. 中国旅游企业集团发展对策研究[D]. 佘素丽. 湘潭大学. 2004

[6]. 黑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宋丽平. 东北林业大学. 2006

[7].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 赵永宏. 中共中央党校. 2017

[8]. 我国旅游景区的一体化经营研究[D]. 成红波. 湘潭大学. 2006

[9].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 何池康. 中央民族大学. 2011

[10].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研究[D]. 薛寒冰. 中央民族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国有旅游企业集团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