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农业关键要从开发安全食品抓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农业论文,关键论文,食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现在是发展生态农业与安全食品的最好时期
(一)“餐桌污染”到了非治不可的时候
能否拥有更多的安全优质食品,是中国小康家庭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当前“餐桌污染”状况触目惊心。由于吃了用激素饲料喂养出的畜禽肉,生长素、化肥催长的鱼虾,农药化肥大量施用的蔬菜,增白剂超标的面粉,妇女更年期紊乱,孩子性成熟加快,男人生育能力降低,人类疾病谱和死因构成发生改变。人们惊叹:“还有什么可以放心吃的东西!”对“菜篮子”产生了“信任危机”。因此,解决农产品安全性的问题迫在眉睫。
农产品不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植物性农产品的农药、重金属、化肥污染问题。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农产品中经人食用引起食物中毒。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人类重金属中毒,如铅、镉等。化肥污染,即亚硝酸盐污染,研究表明,亚硝酸盐可以致癌。二是动物性农产品的抗生素、激素残留问题。抗生素残留可引起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抗药性,造成机体肠道正常菌群失调,同时会使抗生素过敏体质的人出现过敏反应。高激素残留,特别是性激素,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瘦肉精(盐酸可伦特罗)将导致人的心率加快,代谢紊乱等不良后果。三是农产品中有害微生物引起的安全性问题。有些食用农产品在农田里生长出来时虽然是安全的,但在加工过程中,如果设备、工艺操作、管理不合标准,极易带进有毒细菌,产生新的污染。四是转基因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导致一些遗传或营养成份的非预期改变,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其安全性问题主要是营养、毒理和致病等3方面。转基因农产品一旦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平衡造成破坏,恢复起来将非常困难,因此有必要采取谨慎的态度。
(二)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难得机遇
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任何国家不得限制其他国家采取措施保护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进入国际贸易市场受关税和配额的调控作用将越来越小。目前,世界上普通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国际市场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生产环境、种植方式和内在质量。一方面国外的优质廉价食品将畅通无阻地进入中国食品市场,另一方面,国外将通过非关税贸易壁垒的设立控制我国普通食品的出口。据国家农业部信息中心介绍,近两年来,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品质、卫生、安全等技术要求越来越严格,绿色贸易壁垒越筑越高。我国出口的一些农副产品由于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技术指标超过外方的限量标准,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现象屡有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出口创汇商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入世后食用农产品出口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绿色贸易壁垒,即卫生安全标准。辩证地看,这既是严竣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它促使我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
(三)全国各地发展的势头
现在,全国有10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县,200多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生态省,还有各种类型的生态示范典型,大都是从发展生态农业入手,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农业部原计划用8~10年时间,实现全国食用农产品无公害化生产,由于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和国内外市场的强烈需求,农业部决定提前用5年时间实现全国食用农产品无公害化生产。
2001年4月农业部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4个城市率先实行市场准入制度。2002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逐步扩大试点城市。由于全国各地积极性高,农业部决定,2002年就在全国范围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四)国家高度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与安全食品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党中央第一次把“食品安全”写进了中央全会文件。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3月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使农药、化肥使用量降低到一个合理水平,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证农产品安全”。在2001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江泽民同志还明确指示:“如果‘米袋子’、‘菜篮子’抓不上去,农民收入不能增加,工业发展速度再快,城市建得再漂亮,也不能算是合格的领导”。
党中央、国务院还强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要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逐步在大中城市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杜绝有毒有害物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温家宝同志也指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阶段政府推动结构调整的一项基础工作,要加快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立法。
(五)长期宣传、推广生态农业得出的结论
1988年,我到安徽省池州地区工作后,从抓低产茶园改造,深沟吊槽埋青杈,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为茶园建肥库、水库,增加有机质入手,宣传推广生态农业。1995年我提出,在池州地区建设大环保产业开发区。1996年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池州地区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的第一条措施,就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1998年7月15日,我在《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论证会》上提出,“在21世纪,我们不仅要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还要强调安全食品问题”。1999年6月,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制订通过了《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在总则第一条写进了“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还规定“递减化肥用量”,这在全国地方立法中是领先的。在宣传贯彻实施这个《条例》,发展生态农业方面,我们遇到不少困难,不少同志对我说,“生态农业好是好,但效益不是很好,农民积极性不高”。《条例》的内容很多,我们在宣传贯彻中虽然明确了3个重点,但实际效果不明显。因此,在2000年9月11日宣传贯彻《条例》的专家座谈会上,我提出:“通过1年多的实践和反复思考,我们认识到实施《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关键要从发展安全食品抓起,抓住这一条,其他规定也就好解决了”。同时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落脚在开发安全食品上才有生命力”。因为安全食品与人人有关,最能引起社会共鸣,最能得到各级领导支持,最能得到广大群众赞同。从发展安全食品抓起,可以更好地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安全食品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产物,包括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3大类食品像一个三角形,底部是无公害食品,中间是绿色食品,顶部是有机食品。这3类食品都有各自的技术标准及对环境的要求,越往上对环境的要求越高。针对中国的国情,开发安全食品,就是要对这3类食品同时抓,因地制宜,整体推进,以适应不同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适应不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现状,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综上所述,发展安全食品问题,不能简单的看成只是一个生态农业问题、食品问题、局部工作问题。而要一、二、三产业联动,产加销配套,多学科协同攻关,是我国农业应对入世的关键对策和必由之路,关系到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市场竞争力问题,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关系到农业的良性循环、持续健康发展问题,关系到提高驾驭和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问题,关系到两个文明建设问题(科学技术、生态道德、生态文化)。因此,是一个全局问题,战略问题,是具体地深入地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问题。
二、加快发展安全食品的对策
(一)确立3个目标
一是提供真正符合标准的满足市场需求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二是实现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维护生产者的利益。三是有利于保护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使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下去,这也是我们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实行整体推动
从多年的实践来看,抓发展安全食品的试点停留在村、乡镇一级已不够了,必须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全面推动。
1.整体检测。对全县每一个乡镇的土壤、水、大气和主要农产品的农残状况和重金属含量进行全面检测,有条件的地方最好能对地质母岩也进行检测,以弄清家底。
2.整体规划。以检测的数据为依据,对各乡镇和主要农产品,哪些适合发展有机食品、哪些适合发展绿色食品、哪些只适合发展无公害食品,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全面的规划,指导生态农业的发展。
3.整体认证。请三大类安全食品的权威认证机构(中国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无公害食品认证中心)的专家到县里,现场指导,严格按技术标准和操作程序进行认证。这样做,既减轻了农民和企业的负担(时间、经费),又保证了质量,扩大了规模,加快了发展生态农业和安全食品的步伐。
4.整体品牌。对已有品牌要进行整合,不能太多,互相抵消。要请专家认真地策划论证,选好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形象、知名度的品牌。
5.整体销售。采取什么样的销售方式来做安全食品的市场,是我们在发展安全食品过程中要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建立信用关系(现在普遍存在信用危机),是考虑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日本的“替代营销”是70年代为解决环境污染给人体带来不治之症,下决心发展有机农业而采取的一种有机农产品销售方式。当时日本人生活水平并不高,但有机食品的销路却很好,直到今天还运用“替代营销”这种方式。此方式我们可以借鉴。替代营销是指产品不通过常规产品营销体系的销售方法,而是通过生产者、销售商与消费者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直销、集体购买(消费者合作社),家庭配送,小规模零售店等形式进行产品销售。其关键是通过建立三者之间的信用关系,使三方受益。比如,可在大中城市组建安全食品替代营销公司,为各类各样安全食品(主要是蔬菜、瓜果、畜禽肉类、蛋、奶和山区土特产)提供一个销售平台,开通“乡村—都市安全食品直通车”,以城市各大机关宿舍区作为启动市场,与各住户建立合作关系,采取直销、家庭配送、小规模专卖店形式,将安全食品直接销售到住户家中。安全农产品市场从一开始就要精心培育,保证其健康发展。
上海市则建立了郊区安全优质农产品园艺场与市内消费团体之间的直挂、直送、直批、直销的“四直”营销方式。如浦东正义园艺场就与123家厂矿、机关、学校、医院建立了直销关系,每天向这些固定单位配送瓜果蔬菜及蛋类。这种运销方式既保证了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又能实现优质优价;由于流通环节少、成本低,生产者卖出的价格高,消费者买进的价格低。
6.整体实施。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各套班子,县直各部门,县、乡镇、村各级,全力以赴,统一认识,统一步调,统一行动,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质量卫生安全标准和操作程序组织田间生产和加工、包装、销售,实行强力推动。只要真正按这个思路去做,这个县生态农业与安全食品的整体水平就能上去,知名度、品牌和效益也就上去了,对外开放的形象也就好了,国内外的客商也会被吸引来了。
(三)建立八大体系
1.质量标准体系。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长期来农业生产忽视标准;二是有标准不执行;三是缺少标准。因此,一要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否则要吃大亏。二要弄清农业上有哪些标准,特别是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安全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北京市制订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标准、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等)的标准、安全农产品的标准;上海市制订了三个层次的标准:市场准入型标准,优质专卖型标准,推荐出口型标准。三要制订与国际接轨的标准。总之,要把学习、掌握、执行和制订质量标准体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2.检验检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检测点太少;设备很少,且不配套;只能提供“快速不准确,准确不快速”的检测;技术力量薄弱;检验检测的费用太高。概括起来就是要解决“准不准,快不快,贵不贵,配套不配套”的问题。因此,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检验检测体系的投入(这完全符合WTO三箱政策的要求),要组织科技人员对检验检测设备进行科技攻关,研制和生产出成本低,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标准的配套设备。检验检测设备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是工业结构调整、开发新产品的一个重要方面,谁先抓好了这一条,谁就先得益。当前,要把现有的检验检测机构、设备、人员组织进来,充分发挥作用,防止闲置,互相抵消,浪费资源。
3.质量认证体系。目前,无公害食品是由农业部委托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厅(委)认证,绿色食品是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有机食品是国家环保总局下属的中国有机食品发展中心认证,国外一些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也纷纷来中国办理认证。存在的问题,一是认证的费用太高;二是办理时间长;三是太分散,下面不知道怎么办认证,到哪里办认证。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要解决4个问题:一是真干,严格按标准办,决不能挂羊头卖狗肉;二是方便,简化不必要的繁琐手续;三是便宜,尽量降低认证费用;四是监督,认证后不是一劳永逸,要规定检查几次不合格后即取消认证资格,做到既挂牌又摘牌。
4.科学技术体系。生产安全食品,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同时要针对各地在生产和加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过程中的一些难点和问题,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攻关,比如,防治病虫害的农药就是一大难题。
5.市场信息体系。日本人对中国大葱的总量、布局、品种、上市时间都非常清楚,而我们自己不清楚,他一限制我们出口,就没办法。国内外市场需要哪些品种的安全优质农产品,要及时提供信息,同时要建立预警系统,避免农民遭受大的损失。
6.配套服务体系。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要减少化肥、农药,禁用剧毒农药和有害物质,有机食品不用任何化学合成物,这就需要配套的东西跟上去。比如,要大力发展沼气,沼液可起到防止病虫害的作用,沼渣沼肥可代替化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解决化学残留,提高农产品的品质风味。还要大力发展紫云英等绿肥。
7.流通销售体系。为了保证安全食品的质量真、价格优、销路畅,全国各地建立了新的流通销售体系。比如,北京市政府全面推广的“厂场挂钩”制度,零售市场全部销售定点屠宰厂的鲜肉,全市400个经营鲜肉的市场中,22个批发市场已全部实现“厂场挂钩”,378个零售市场也已全部做到经营定点屠宰厂鲜肉,实现了鲜肉产销一体化,从源头上杜绝“注水肉”,未经检查检疫的猪肉及其他不合格猪肉不准进入市场。
8.法律监督体系。一是对现有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和安全食品的相关法律法规,要认真执行;二是要加快有关生态农业和安全食品的立法工作,首先可搞人大决定、决议,制订政府规章、部门规范性文件和标准;三是要明确执法主体,强化执法监督;四是按认证的标准强化工作监督。
(四)强化五项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搞好协调。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是搞不好的。北京市政府于2000年成立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并建立了由市农委、商委、科委、计委、财政、农业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局、卫生局、林业局、商检局、公安局等13个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工作按职能分工,统一部署,分头实施,集中管理。上海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的实用农产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由农委、商委等12个部门组成。把农产品安全工作真正纳入政府行为,切实对食用农产品安全负责。
2.搞活机制,加大投入。首先是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市场信息、科学技术等体系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向生态农业和安全食品进行投入,还要在国内外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以加大对生态农业和安全食品的投资。
3.深化宣传,形成共识。要利用各新闻媒体,多种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展生态农业与安全食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营造大力发展、消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这项造福于民的宏伟事业。4.办好龙头,搞好产销对接。要建设成规模的基地,组建龙头企业,创立品牌,搞好社会化服务,将生产者、原料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和营销服务者之间利益连接成产业化群体,既保证提供符合标准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又实现优质优价,以确保消费者和生产者两方面的利益。
5.强化监督,诚信经营。市场经济是按规则运作的经济,因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又是讲信用的经济,因而市场经济又是德治经济。规则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规则是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当前,人们对食品不仅担心不安全,而且担心所谓的“安全食品”有水份,是假货,因此,我们要加强法律监督、工作监督、检验检测和诚信教育。通过管住“龙头”来控制引导“源头”,通过管住“源头”来保障净化“龙头”,通过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构筑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工作体系。这是我们在新时期发展生态农业、开发安全食品取得成功的治本之策。
标签:农产品论文; 绿色食品论文; 农业论文; 有机食品认证论文; 绿色食品认证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食品健康论文; 无公害农产品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