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景泰县实验小学 730400
学生创造力不仅表现在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且表现在通过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导出新点子,标新立异地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课堂是构成教师与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空间,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生命力课堂是在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氛围下,使学生步入了快乐学习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激烈争锋的课堂中,使学生进入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积极构建鲜活、丰富和高质量的预设;注重双重生成,重视并利用生成资源,关注细节,积极促成优美、灵动富有生机活力的愉悦课堂;深度学习;课堂教师勇敢地退与适时地进火候的精准把握。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了绿色肥沃的土壤。而生命力课堂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种植了小学生数学思维创造力健康的种苗。
一、在培养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中,经营创新能力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以教师教、学生学,学生成为知识贮存的容器,教师成为知识注入容器的搬运工;抑制了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和个性特征的张扬。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夯实学习过程的开放性,推动学习活动由教师主导“引”向学生主体“学”的转变,使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中去,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发展能力,鼓励学生奇思异想, 追求新颖独特,不拘一格;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情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培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尊重并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想法,教师也要给予充分肯定。 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与众不同,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也只有这样,才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最有动力去学习,才最能发挥出想象力,易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在培养课堂阅读(北师大教材“情景+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中,诱发创新意识
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它具有快捷传播知识、加深理解、提供范例、培养认知能力等功效。引导学生利用北师大教材“情景+问题串”的呈现方式,通过数学教学内容的阅读、涉猎数学信息、发现并自然提出数学问题、思考中尝试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展示分享归纳总结方法这一系列有序活动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有序学习习惯。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要么就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要么就是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或是讨论、汇报、交流。课堂上,学生没有机会阅读教材中例题的分析、公式推导、概念、结论等内容。实际上,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等特点,因此注重了数学阅读,就能孕育和诱发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行为规范。在课堂教学中,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把阅读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也离不开阅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作为教师引导学生从课前预习时阅读,引入新知时阅读,学习新知时阅读,课后延伸时阅读。尤其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此时引导阅读教材,常常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总之,通过阅读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通过阅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正确而迅速地解决问题。然而,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在一天、在一节课上,通过讲授、强迫、教学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渗透在每一天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每节课上让学生有机会阅读教材,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能力一定会形成。学生一旦拥有自主阅读的能力,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就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思想和行动的保障,也为学生创造力形成培育了种苗。
三、在激活发散思维的过程中,收获创新潜能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的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为了有效激活发散思维,收获创新潜能。在课堂学习中:
首先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其次,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而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创”与“造”两方面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因此,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把“创”扼杀在摇篮里,何谈还有“造”呢?
再次,大胆质疑。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书本,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质疑能将机械性记忆变为理解性记忆,让学生尝到学习、创造的乐趣。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给予完善的过程。
最后,学会反向思维。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
四、在注重实践操作、种植智慧种子中,孕育创新萌芽,结出创新果实
在学具操作中播撒智慧的种子,萌生创新的萌芽。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多让学生利用手中各种学具进行实践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之展开,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开展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从而实现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充分利用教材对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呈现方式,结合学具操作,引导学生多渠道、多角度地操作学具完成对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的理解与推导,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学具操作中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各种创新潜能,成就创新能力。通过了类似的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当然,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创新精神。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创新潜能,教师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把自己视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引领学生走向知识创新的海洋。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论文作者:雷炜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4月总第2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1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数学论文; 教师论文; 定势论文; 互动论文; 知识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4月总第2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