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良好数感论文_张笑君

浙江省浦江县治平中心小学 张笑君

【摘 要】数感是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让学生建立数 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学习数学不只是学习数学 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用数及其关系表 达和交流信息,用数学的观点来解释现实问题. [2]因此,帮助学 生建立数感是值得小学数学教师思考的课题.本文从五个方面 论述了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数感;培养;方法;联系生活

引言 什么是“数感”呢?通俗地讲“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2]正如球类运动员要打好球必 须熟悉球性,游泳运动员要有良好的水性, [5]搞音乐的人要有良好 的乐感一样,要学好、用好数学,就应该具备良好的数感.具有良好数 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 并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数感是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数 感比帮助学生记住一个等式更重要.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突显主体地位,唤起数感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学生应该成 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的“学” 服务的.[4]数感的培养也是如此,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在教学计算时,我们传统的教学观总是认为,应该教给学生最简 单的方法,完全不顾学生的感受,有的学生对教师的算法不理解,他们 还是喜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的强迫反而会使学生产 生逆反心理.

比如在教学比较 100 以内数的大小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今年几岁,你妈妈今年几岁吗? 预设学生回答:我今年 8 岁,我妈妈今年 32 岁. (教师板书:8 和32 )

师:谁能用数学语言说一句话?

预设学生回答 1: 8 比 32 小,32 比 8 大.

预设学生回答 2:妈妈的年龄比孩子的年龄大的多. 预设学生回答 3:孩子的年龄比妈妈的年龄小多了. 预设学生回答 4:妈妈比孩子大 24 岁,孩子比妈妈小 24 岁. 师:你们想不想猜猜我今年几岁呢?

预设学生回答 1:老师 26 岁.

预设学生回答 2: 20 岁. 预设学生回答 3: 22 岁.

……

师:我的年龄比你们大得多,比刚才那位同学的妈妈小一些.给你 们三个答案:18、20、27,我今年可能多少岁?

生: 27 岁!

这样学生准能准确地猜中老师的年龄.学生在大胆的尝试的过 程中,缩短了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 维,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体验生活情趣,感悟数感

数感来自于数学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 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儿童展示数的概 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创设有助于儿童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以 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例如,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这一课时,对“1 个整 体”应多提供学生生活实际中熟悉的材料,如一块饼、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的纸、一条线段……;到储蓄所存款、取款,观看利率表,来感 受 1%、2%、4%利息的估算;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 50 米、100 米、400 米的距离;在教学实际测量时,到学校食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 100 克、1千克、10 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它不仅可以启蒙数感,还能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三、比较学习方式,发展数感

每个人的思维构造都是不同的,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个体差 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应该让学生明确,不同的人可以喜欢不同的方法,不要把自己喜欢的 方法强加给其他同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各种方法的特 点,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比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先做 一做.教师提供如下数据:一张方格纸横着数有 48 个格,竖着数有 18个格,那么这张方格纸共有几个格呢?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知 欲望,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48×10+48×8 48×20-48×2 18×40+18×8 18×50-18×2也可能有学生用竖式计算出结果.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计算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 同伴的解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并且比较不同方 法的特点,在保证每个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得到 不同的发展,能够以不同的方法感知计算的灵活性,从而使学生的数 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问题解决多样化,强化数感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而运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首先要想到用什么方法解决,选择什么算法解决,再 算出具体的结果.同样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解决,有些不同问 题可能会有同一种解法.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连加、连减的含 义及计算方法后,教师可设置一个购物情景:超市购物体验,给每个同 学 10 元钱去购买食品,可以怎样?

超市购物是一件使学生快乐向往的事情,学生的参与性高,都想出了多种购物方案,巩固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运用刚学会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不知不觉 中强化了数感.

结束语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如果说动作技能主要靠肌肉运动,表现于外部运动,那么心智技能主要是靠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总之,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 就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 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 教学过程之中.在数概念教学中重视“数感”的培养.数概念的切实体 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数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它的建立不是一 次完成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概念要经历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认识数 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 和体验,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3]潘小明.新课程理念的探索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2004.6.

[4]冯刚,白小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宁夏教育,2004.12.

[5]郑毓信.数学方法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11.

论文作者:张笑君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7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0

标签:;  ;  ;  ;  ;  ;  ;  ;  

形成良好数感论文_张笑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