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总体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总体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于1980年创立了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与网络经济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竞争、深化市场经济、提升竞争力水平的公共竞争信息平台,是各国寻求发展、制定竞争战略的重要手段。
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国际竞争力是一全新的量化概念,由244个评价指标组合而成, 每个指标如同钻石的一个棱面,用以反映整体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评价系统的设计原则之一,是要运用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的最新理论去观察、测度世界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过程与趋势。国际竞争力的最核心内容建立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包括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生产理论,这构成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基本目标。
国际竞争力追求其经济实力的内在持续增长
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包含总产出、出口规模,机器设备、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外汇储备水平、自然资源、能源动力、基础设施等等的经济实力水平,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反映该国的国际竞争力。只有运行的系统合理并发挥能动作用,才能使经济实力转化成现实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同时追求其经济实力的内在持续成长,也就是要有长期发展的成长能力。这表明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要从系统实力、运行的系统关系、发展的成长能力三个层次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和发展。国际竞争力包括八大要素,即国家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每个要素又包含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若干具体指标组成。这八大要素分别反映国际竞争力的各个具体功能(参见国际竞争力基本原理示意图)。国家经济实力是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以及支持它的投资、储蓄、最终需求、产业运营、生活成本和潜在发展的经济运行能力。企业管理、科学技术两大要素,是对国家经济实力的直接支持,体现深层的竞争实力和发展动力。这三大要素构成一国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其中包含着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基本运行和发展竞争力。基础设施、国民素质两大要素,是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支持核心竞争力的长期发展和成长。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反映市场、体制、法制、政策的作用条件,是国际竞争力发展的重要环境和激励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对国际竞争力基础的发育,都具有直接的重要作用。
国际竞争力基本原理示意图
国际竞争力与综合国力是两个不同但有密切关系的概念。综合国力主要反映一国的整体实力,它是国际竞争力内含的一个重要层次。国际竞争力不仅包括综合实力,还包括实现综合实力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运行整体的竞争力,以及长期持续发展的内在成长能力。各国在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上可以有自己的途径,尤其在社会价值观念和激励人民奋斗发展的热情等方面,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受它国的影响。国际竞争力是在追求持续、最大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标下,通过竞争形成和促进一国整体发展的能力。
世界国际竞争力发展的新特点
政府的作用也成为一国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在70和80年代兴起国际竞争力研究之时,国际竞争力是各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同义语,或者说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就是该国的企业国际竞争力。企业竞争走向全球化是国际竞争力成长的基本特点,但这是主要发达国家才可做到的事情。进入90年代,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国际竞争力虽仍然是一国国际竞争力成长的根本,但是,政府的作用也成为一国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推进市场经济、建立市场竞争的环境和基础、制定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实施科学管理,构成现代政府的新职能和新责任。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充分发挥政府在提高国际竞争力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现代国际竞争力的两大核心。
现阶段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是四大方面:1.开发本国在全球竞争力成长中的竞争优势。这实质是一国国际竞争力发展的战略定位。处理好一国引进吸收和对外输出扩张在国际竞争力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是其关键。2.最充分地开发及使用资本。资本竞争和过程竞争是把握一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成长的关键因素。资本包括物质资本、无形资本和人力资本,其中人力资本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的规模和成长是当今国际竞争的前提和基础。过程竞争是追求企业价值链的最优化。只有资本竞争优势,缺乏过程竞争,难以把一国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3.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和发展产业国际竞争力。其根本是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建立新的产业竞争关系,增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处理好基础设施、科学技术、教育、政府设施之间的关系,推动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4.重视价值观念的发展,发挥价值观念在一国国际竞争力长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其根本是用现代价值观念构筑社会的新型关系,激励人们发展自己,推动人力资本的快速发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中的不平衡及不稳定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首要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国际竞争力获取了较大的提高。在1993年世界转型国家国际竞争力评价中,中国列第一。但从整体来看,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还不高,基础比较薄弱。自1994年中国首次参加世界46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以来至1999年,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位次分别是第34、31、26、27、24、29名。应该说中国在国际竞争力发展和提高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比较显著的,但是在八大要素的发展中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例如,1999年(1998年)中国八大要素的竞争水平分别是:国家经济实力列第6位(第5位),国际化列第18位(第20位),政府管理列第16位(第5位), 金融体系列第36位(第42位),基础设施列第42位(第40位),企业管理列第36位(第30位),科技列第25位(第13位),国民素质列第27位(第24位)。就是在每个要素内,仍有较大的不平衡,如国民素质的优势主要是人口和就业,这两个因素在竞争力发展上面临严重挑战。因此,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中的不平衡及不稳定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首要问题。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优势是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表现在国家经济实力方面,如经济增长率,包括人均GDP增长,投资、储蓄、 资本流入的水平都是世界较高水平。但是,中国国家经济实力近年来却出现了下降,主要反映在最终需求、生活成本、增加值创造能力上。这三个方面是决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根本。最终需求体现市场强度、生活成本体现人力资本的成长、增加值创造能力体现核心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化上,中国自1995年以来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出口竞争力却出现较大的下降,证券和外汇市场、对外管理、开放度的竞争力比较弱。中国政府表现出比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在1994至1998 年一直有较大的提高, 1999年出现较大的下降,主要是抵御亚洲金融危机,政府管理受到影响,以及政府采取了一些强化干预的政策。中国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科技、企业管理上,不仅不占明显优势,而且劣势较为严重。近年来,中国科技国际竞争力提高,主要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了科技管理和科技环境的较大改善,R&D的人员投入较大,但人均科技竞争水平较低,资金投入较少,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尚未形成主流。这些不仅未形成长期有效的科技国际竞争力,而且与世界科技的主要竞争力发展不相一致,问题是不可忽视的。中国企业管理的国际竞争力也有明显的提高,但主要以低劳动成本为主,即使不存在劳动价格的非市场化,也与世界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主流极不相同。人力资本是国际竞争力发展的主体,不是追求低劳动成本,而是讲究开发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的高成本和高收益基础上发展。此外,中国的生产率水平和公司运营效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导致增加值的创造能力不仅低下而且有下降的趋势,从而使中国的核心竞争力难以提高。当代国际竞争力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和国民素质的支持,而我国基础设施和国民素质的竞争水平非常低,但是,我们的发展还是值得肯定的,现在重要的是要抓住时机,紧紧跟踪世界国际竞争力发展的要求,有远见地建设好这两大基础。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非常重要,我国不仅水平很低,而且还出现下降的趋势,这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21世纪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发展目标
讲究成长性和整体带动可能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基本方式
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作用,使世界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方面迹象表明,这种竞争格局的变化还会继续下去,而且在21世纪有可能更加激烈和动荡,国际竞争力发展的机会和挑战并存。因此,中国必须迎头赶上,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目标,大力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繁荣。
1994至1998年的5年间,7个世界强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在国际竞争力发展上分成了三组。美国一直占据世界国际竞争力的霸主地位,英国、加拿大紧随其后,分别提高了4个和7个位次。日本、德国的国际竞争力出现了较大的下降。法国、意大利则分别处于中等偏上和偏下的水平。后两组国家虽然在世界国际竞争力中的位次不好,但是分析它们的竞争要素发现,它们的基础设施、国民素质、科技实力、企业管理,以及创造增加值的核心竞争力,都是世界一流水平。这些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管理及其体制、政策等存在较大问题,可以说“软件”较差,“硬件”非常强。中国与上述国家相比并非无竞争优势,讲究成长性和整体带动发展,可能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基本方式。
在西欧和北欧的较发达国家中,荷兰、丹麦、爱尔兰、芬兰、挪威、瑞士、瑞典、奥地利、卢森堡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新加坡、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是亚洲和大洋洲颇具竞争实力的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目前在世界的国际竞争力位次上,都显示出了较强的水平,是中国新世纪发展的主要竞争对手。
当今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取决于起动和活性因素、成长性激励因素、推动和发展的基础因素。中国在这三个大类因素中,已经具备了约60%的有利因素。起动和活性因素主要是指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社会价值观念及其推动发展的作用。成长性激励因素主要是指经济体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中国在这两个方面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实力,而且从发展来看,正在向更好的方面转化,即将形成更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也应看到,中国在推动和发展的基础因素方面,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然而,只要我们明确世界国际竞争力的主流和实质,那么,中国将用占据优势的起动和活性因素、成长性激励因素,去带动基础因素的发展和提高。中国可以1994至1998年5年提高10个竞争位次的发展为基础,在2000—2005 年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再提高5个位次,在2010 年达到第15 名, 力争在2050年进入世界前10名。
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战略
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思想是,保持竞争优势,扩大优势范围,奠定竞争实力,带动整体提高,分阶段发展与赶超。
1.保持竞争优势。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管理、持续高增长、低劳动成本、人口和就业。应该说我们保持这些优势因素没有太大的困难。问题是要使这些优势因素带动相关竞争因素的积极发展。政府管理要在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维护市场竞争的充分与有效性上做出贡献。建立积极有效的经济政策也是至关重要的。持续高增长和低劳动成本,必须建立在适度的基础上,前者要以保持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发展为原则,后者要以市场价格为原则,消除人为的高速度和人为的低劳动成本。人口和就业,要从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出发,引进竞争与激励机制,建立中国式的人口再生产发展模式。
2.扩大优势范围。国际竞争力是一个整体,它是由各类不同性质的因素决定的。基本可以概括为:管理因素;体制、机制因素;市场环境因素;核心竞争力因素;动力因素;基础因素。中国在扩大优势范围的战略上,首先要把现有优势转化为长期性优势,即消除短期优势的不稳定性。第二是扩大软性因素的竞争优势,因为这些因素主要取决于改革开放的进程。其中包括加强我国的金融体系建设,大力提高金融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是逐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即加强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四是逐步加强竞争力的基础建设,发展基础设施、提高国民素质,为提高国家竞争实力服务。
3.奠定竞争实力。奠定竞争实力就是追求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高。最根本的是增强创造增加值的能力。在企业管理方面,我们要引导企业从传统的降低成本的竞争发展方式,向以市场创新为主的竞争发展方式转变,带动企业技术更新,增强企业竞争的实力。从产业关联方面,要确定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追逐高新技术产业群体的建设,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在科技推动方面,以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本重组,开发资金渠道,加大R&D的资金投入,全力推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强我国的增加值创造力水平。
4.带动整体提高。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实力的根本区别是前者强调竞争的整体功能,这在国际竞争力提高过程中更重要。因此,我们必须研究几个重要的带动关系。首先是高增长带动竞争实力的提高和竞争基础的加强。这其中关键是建立良性循环发展的动态关系,寻求稳定的核心竞争力的逐步形成。第二是利用外资,带动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促进科技竞争实力的不断发展。第三是启动高级人才市场,主体内容是还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教授、研究员,以及各种科学技术人员的劳动报酬以真实的市场水平,全面促进高级人力资本市场化的发展。第四是提高金融竞争力,促进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效率的提高。第五是加强中国城市体系的开发和建设,在现代观念下,追求全国新的基础设施体系的逐步形成,从而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