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的合唱测定——美国合唱科学文献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唱论文,美国论文,文献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7721(2014)04-0038-08 中图分类号:J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4.04.005 笔者2012年至2013年在美国访学期间,通过对他们大量合唱排练的观摩及有关文献的阅读,发现美国合唱科学的研究不仅体现音乐与科学技术的亲密接触,而且透过这些研究背后折射出世界合唱学的跨学科研究态势与多元化的文化潮流。例如,美国著名作曲家埃瑞克·惠特克①(Eric Whitacre)的虚拟合唱团,实时频谱在合唱排练中的探索,教堂崇拜中心多样化的声学设计、各种生物的合唱行为研究等等,这些纷繁复杂的音乐表象正是美国合唱科学研究成果的直接体现。目前我国学者对国外合唱科学研究现状知之甚少,本文通过对近30多年美国合唱科学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②,不仅可以让国内学者了解国外合唱学最新研究态势,而且可以触发我们思考,如何在音乐学基础上广泛吸收自然科学、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变传统的单项研究为整体的跨学科研究,为我们在学术层面建立适合国际间平等对话的语境体系,为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合唱学而创造条件。这些成果在以下几个方面证明了合唱声音的可视性、可测定性,有理有据的回答了什么是好的合唱音响?好的合唱音响是怎样形成?怎样获得好的合唱音响等一系列有关西方合唱艺术的关键性问题。 一、歌手位置与合唱音响 美国合唱科学文献中,以“歌手队形与间距”为切入点来思考合唱音响的问题成为合唱科学研究的热点。这主要是因为,在合唱表演中,不同文化的合唱语言需要不同合唱音响,因此歌手位置,这种合唱表演实践的产物,这种与合唱表演具有天然关联的事项需要被研究。不同歌手位置在不同合唱音响制造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歌手对合唱队形的喜好,研究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来客观测定均成为关注焦点所在。 1.间距与合唱音响 怎样好的合唱队间距可以获得良好的合唱音响?多尔蒂(Daugherty)1996年开始研究这样的课题,唱诗班用不同的间距唱同一首歌,然后填写一份问卷表格。该实验条件非常好,非常注意细节,160位观众配对坐在不同的观众席的位置上进行录音,采用保真性最强的录音设备,尽量排除一些影响实验真实性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观众和唱诗班歌手都喜欢更宽一点的间距所产生合唱音响效果。这样的结果被多尔蒂2003年的第二个实验再一次证明,他指出女性歌手喜欢更宽的间距,而男性歌手喜欢中等间距,人们在合唱间距上的评判原则具有重要审美意义,并凸显出多元文化与经济意识,例如,便携式折叠合唱台的发明就是合唱间距审美观念的“艺术”产物③。(见图1) 图1 便携式合唱站台 2.队形与合唱音响 特伽夫(Tocheff 1990)进行了一项重要试验来测试什么样的合唱队形可以获得好的合唱音响,他邀请了5个专业评委员对2个合唱团现场演唱的32首曲目进行评判(用屏幕遮住合唱团,评委只能听到声音)。合唱队形是按照三种队形排列,第一种是由合唱队员任意站的任意队形,第二种是按照女高、女低、男高和男低站的截面队形,第三种是四个声部插花式站的混合队形。每一个曲目,评委都按照合唱声音有关的六个要素进行评判。结果显示有控制的队形比任意队形的合唱音响要好,截面队形比混合队形要好④。福特(Ford.J.K.,1999)让139位本科生来听力测试两个合唱片段,一个是用齐唱模式,另一种是合唱模式,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合唱模式,特别是一些受过合唱训练的人⑤。克雷斯风.阿丝帕、克雷斯风.麦克雷(Christopher.Aspaas,Christopher R.McCrea,2004)等学者邀请一个30个人的大学生合唱团,他们采用三种不同的队形演唱一个齐唱作品和一个多声部合唱作品,研究目的是看三种不同合唱队形的声学特征以及男、女歌手对合唱队形的喜好。实验结果表明,长时间平均频谱显示声学特征的差异主要是表现在齐唱作品与多声部作品的选择,但和不同的合唱队形关系不大。而男、女歌手对不同合唱队形的合唱音响感知却相差很大,例如调查结果表明:男歌手更喜欢女高、女低、男高和男低这种截面式的合唱队形,可能是男歌手认为他们站在女歌手的后面,更容易将自己的声音融合到合唱中,女歌手则不喜欢截面式合唱队形⑥。渃卡得、阿希勒,克雷斯风.麦克雷和琳达.福勒(Richard J.Morris,Ashley J.Mustafa,Christopher R.McCrea,Linda P.Fowler,2007)分析了3个不同的合唱队形演唱同音及和弦的声音在不同位置之间的声学差异。麦克风被放置在唱诗班,指挥和观众三个不同地方进行录音,唱诗班采用了女高、女低、男高和男低站的截面式队形,女高、男高、女低及男低这种截面柱式的队形和四个声部插花站式的混合队形,每个位置上的录音都运用了长时间平均频谱⑦进行分析。他研究发现,合唱队在演唱同音时,长时间平均频谱会随着麦克风的位置而发生变化,而当长时间平均频谱呈现出在1000-3500HZ范围内时,混合队形比其他队形有更多的信号振幅,因此指挥可以根据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麦克风位置和合唱队形⑧。 二、指挥与合唱音响 指挥是合唱队的灵魂,指挥怎样影响着合唱音响,怎样对队员进行听力保护,怎样增加排练效果均是美国合唱科学文献研究的新热点,他们的研究方式和方法开拓出了一条新的研究方向。杰里米(Jeremy N.Manternach,2012)采用3-D红外线动作捕捉技术来衡量歌手反应,尤其是非言语指挥行为。他试图确定指挥嘴唇和眉毛的位置发生改变后,唱诗班歌手是否会作出相应改变,他发现歌手会模仿指挥圆唇提眉的动作,在指挥停止这个动作之后,歌手的这个唇眉行为仍然存在⑨。(见图2) 图2 歌手脸上的感应点 梅里萨(Melissa C.Brunkan,2013)测量了指挥的不同手势对歌者音色与音调的影响,她发现指挥低圆的手势可以提高歌者的音色和音调,相反,高圆的手势可能会有损歌者的音调和正确感知音乐的能力。低姿态的手势诱发歌手更深层次的呼吸,高姿态的手势会造成歌手的紧张感,而标准的指挥手势会给歌手一种安全感和熟悉感⑩。约翰、加瑞和艾米(John Nix,Gary Mabry,and Amy Mathews-Mutwill,2007)指出近年来,计算机软件程序提供了良好的实时声学光谱显示软件,这种软件已经在歌唱教学工作中运用约10年,但其潜在的用于合唱排演中的作用并没有被广泛地探讨。合唱团声音的声学参数的实时显示,并投射到宽大的屏幕上,指挥和歌手能够清楚看到显示器上的声学参数。作者对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学生认为使用实时可视化的合唱排练方式增强了他们的排练经验,帮助指挥获得好的合唱音响(11)。(见图3) 图3 实时音频排练 社日·库克坎宁安、梅利莎·格雷迪和希瑟尼尔森(Sheri L.Cook-Cunningham,Melissa L.Grady,and Heather Nelson,2012)使用噪音声级计记录大学合唱歌手参加排练和演出等一系列的听力剂量。他们发现噪音声级计计算的噪声等效声级(12)连续上升,其中不仅包括由音乐家作为一个整体的特定场地和环境产生的声音,也有参与者自己声音。结果显示,女性歌手比男性歌手获得更大的平均声音剂量。这可能的原因是女歌手产生的较高频率声波的长度是短于由男歌手发出的较低频率声波,可能女性声波更难直接反射到歌手耳朵中,所以女歌手努力想获得自己的声音,就会在有的场地大声歌唱,所以一半以上歌手的声音剂量已经超过国家健康与安全研究所所建议的声音剂量一小时以上,作者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指挥要注意解决由噪声引起音乐家的听力损失和歌唱者的声带损害(13)。 三、室内声学与合唱音响 不同室内空间怎样影响着合唱音响,何谓“最佳自我声音和他者声音比值”?计算机怎样模拟合唱音响,这些有关室内合唱声学问题研究早已成为美国合唱科学文献的研究热点,尤其以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特斯达穆(Ternstrm)为代表,他们在这个领域已经获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1.室内设计与合唱音响 特斯达穆(Ternstrm,1989)研究了房间反射的声音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早期反射和混响声音。早期反射一般在50-100毫秒到达,并通过声音反射面在合唱团的附近产生。而随着时间推移,声波在室内经过多次反射和吸收,最后消失,我们就感觉到声源停止发声后声音还继续一点时间,这个声音被称为混响声音。(14)马歇尔和迈耶(Marshall,A.H.& Meyer,Fr-J,1985)发现,乐团的歌手更喜欢迅速的早期反射,这些声音的早期反射在40毫秒之内就能到(歌手声音的反射壁在7米之内),这种强反射被他们赞赏。然而,马歇尔和迈耶还发现,如果最接近的声音反射表面是远离歌手在7米以上,则混响声音的响度变得比早期反射更为重要(15)。特斯达穆(Ternstrm,1993)提到他们运用较长时间平均频谱研究房间的声学效果怎样影响到合唱队的用声,也就是说合唱团采用什么样的音色音量来适应3个不同的场合。这次实验采用3个合唱团,3个房间,3个动态水平(力度变化水平),两个音乐片段(实验过程中纠正了噪音对室内声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室内声学和音乐的动态范围对合唱的长时间平均频谱的影响是更大,换句话说唱诗班长时间平均频谱更多被室内声学影响,而与哪个唱诗班演唱或者演唱曲目的关系不大(16)。 2.自我和他者的声音比例与合唱音响 在合唱表演过程中,合唱歌手一般会听到两个声源信号,一个是自己的声音,一个是其他合唱团员的声音和室内回荡的声音,即一个是自我声音,一个是他者声音,这是由奈勒(1987)提出并正式定义的“听力-他人”和“听力-自我”。特斯达穆(Ternstrm)和桑伯格(Sundberg)《合唱团歌手的音准》(1988)发现自我声音和他者声音之间的声音差异越大,越会导致唱诗班音准错误的出现(17)。这两种声音都可以有声级,它们都可以用分贝表示。自我声音由空气传导和骨传导组成,这两部分有助于自我用各种手段来达到集体的合唱声音要求,一般来说,空气声音传导占主导位置。他者的声音可以包含直达声(直接来自其他歌手的声音)和房间回荡的声音(房间混响的总量)。一个积极的自我和他者的比例(The Self-to-Other Ratio)就是指自我声音比他者声音高几个分贝。那么歌手要听到自己的声音多少是足够呢?自我声音和他者声音的比例是多少最合适呢?歌手喜欢多大范围的声音比例呢?合唱指挥又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控制这些因素呢?特斯达穆(Ternstrm)的一系列论文回答了这些问题。特斯达穆(Ternstrm)首先开发了测量自我声音与他者声音比例的方法(以下简称自我他者比),然后用这个方法来测量两个合唱团(1995)不同位置的典型自我他者比例数值。这个典型数值大概在1分贝到8分贝之间变化,这较低的数值一般出现合唱团的中间,这较高的数值一般出现在合唱团靠边的位置,以一次测量情况为例,32个歌手合唱团在剧院录音,分两排站,这自我他者比平均值约+3分贝(歌手听到的自我声音比他者声音约多3分贝)。另一个20个歌手合唱团在教堂录音,一排站,自我他者比平均值约为+4分贝(歌手听到自我的声音比他者声音约多4分贝)。这些数值是否接近最佳数值呢,如果歌手有个选择,他们是否会选择其他数值呢?因为艺术家可以自我调控让声音达到自己想要的音响,特斯达穆(Ternstrm)请了23位经验丰富的歌手来合唱,来达到他们想要的数值比例。实验得出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结论:首先合唱歌手确实有他们自己喜欢的数值比,他们非常精确的再现了他们的个人倾向数值。第二,歌手喜爱是高度个人化,范围从1分贝到16分贝,这个数值的平均值约为+6分贝(歌手听到自我声音比他者声音约多6分贝),它是明显高于典型自我他者数值比(18)。特斯达穆、得瑟和帕玫拉(Ternstrm,Densil.Cabrera,2005)测量了澳大利亚歌剧院合唱团中的代表四个声部的四个志愿者的自我他者比,在这种有大型管弦乐队伴奏的歌剧院合唱表演中,这个自我他者声音比的范围为+10至+15分贝,要比其他的室内合唱自我他者比高许多(19)。 3.模拟唱诗班的音乐厅音响 唱诗班在演唱过程中各声部的声音会出现一些非常微小的振动(flutter and wow),这种小的震动变化非常迅速,人一般是不能感知到它对音高的影响,这种各声部声音的微小振幅就是大家众所周知的合唱效果。这种合唱效果被专家用各种方法进行研究,试图用单个合成的声音模拟合唱队员的合唱效果。吉尔(jers,1998)证明这种可行性,他运用计算机来模拟唱诗班在音乐厅的音响,来研究怎样优化合唱声响。这个实验就包括大量的工作,例如,模拟真实歌手的高保真的扬声器,16个独立的声音轨道,运用室内声学的方法来模仿合唱声音的脉冲数值,请专家来进行听力测试等等。实验证明专家也很难区别模拟的合唱颤音和真实的合唱颤音(20)。卡林和特斯达穆(Kahlin and Ternstrm,1999)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技术来模拟唱诗班的效果,他们通过频域(21)分析来完成这种转换相关信号的处理技术。他们运用一个滤波器或一个声码器的方法,建立一个基本的合唱转换器来获得协和的合唱效果(22)。 四、合唱音程与音准倾向 合唱音准研究在合唱学领域绝对不是新鲜课题,美国合唱科学研究体现出很多学者通过客观测量来解读良好合唱音准的形成。罗特摩瑟和迈耶(Lottermoser、Meyer,1960)采用了当时最好的录音设备,针对3个著名的唱诗班演唱音程之间的音分差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唱诗班演唱大三音程时,音分很宽,平均为416分,而演唱小三音程时,音分十分狭窄,平均为276分。研究者发现这样的结果可以增加大小调之间的色调差异性。唱诗班在演唱八度,尤其是演唱五度时色调非常接近,只是在基频(23)上有差别(24)。哈得曼和桑博格(Hagerman and Sundberg,1980)研究了著名的理发店四重唱组合,发现他们的发声频率精度非常高,尤其在演唱元音和含有更多共同泛音的音程时(25)。特斯达穆(Ternstrm1993)研究歌手在一个合唱片段中可能有多少跑调和对这种跑调的容忍程度。这个实验选择了10位听众,这些听众或是指挥或是经验丰富的歌手,他们需要从一些合唱音响中选择他们喜爱的合唱声音,这些合唱声音都是人工合成。结果显示大多数听众容忍了离标准音上下偏差14音分的合唱音响,这意味着三分之二合唱团的音准将会与标准音有14音分左右偏差。然而,当问这些听众他们的选择时,大多数听众都是选择零音准偏差,特别是演唱元音[u],[a],[]时(26)。罗马克和特斯达穆(Nordmarkand Ternstrm,1996)中研究了大三度音程在合唱中的音准倾向,这些倾向上的声波浮动并不会影响人们在听觉上的音准偏差(27)。 五、歌手与合唱音响 国外学者一直关注不同歌手与合唱音响之间的关系,他们主要集中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歌手等问题的探讨。亨特(Hunt,1970)录制了由3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合唱团演唱的3个元音的合唱声音。他邀请了专业的评审团对这些合唱声音的融合度、元音清晰度进行好、中、差3个等级的评判。他发现这些被专家评价好的声谱(28)图,将他们浓缩到一起的声谱图频段就正好和泛音列一致,而元音的统一是获得良好合唱融合声响至关重要的因素(29)。特斯达穆(Tonkinson)1990年对唱诗班受训练歌手与未受训练歌手的歌唱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受训练过的歌手更具有演唱弱声和轻声的能力,而受训练和未受训练歌手之间的最大声压级的差值并不大(30)。罗伯特(Robert F.Coleman,1994)针对20位成年唱诗班歌手在演唱弱、中强、强三个动态力度时的合唱音色融合进行了实证性研究(31)。霍华德和韦尔(Howard.S Zymanski and Welch,2000)对儿童唱诗班的音色感知进行了研究,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听者是否可以区分,或者不能够区分经过专门训练过的英文大教堂唱诗班男童、女童的合唱音色(这些孩子都是来自最好的英文大教堂唱诗班高声部的孩子)。实验对象来自威尔斯(wells)大教堂唱诗班的两张唱片。在实验中,只有高声部变换,一个是女童高声部,一个是男童高声部,其他三个声部,指挥,声学环境都保持不变。听力测试是由20个片段组成,每个片段大概20秒,其中10首曲目是女童高声部,另外10首是男童高声部,189位听众参加了这个听力测试。实验结果显示:大概60%的人可以区分高声部歌唱者的性别,当然,音乐背景也可能起到一定提醒性别的作用,此外,男童声音比女童声音更容易区别,成年人比孩子的听力判断力更加准确(32)。瑞卡德、特斯达穆、杰里特和迪安乐(Richard J.Morris,Sten.Ternstrm,Jeannette LoVetri,Dianne Berkun 2012)分析研究少年唱诗班的声学特征,运用声音寄存器(33)的数据来分析了少年唱诗班在演唱不同的音乐动态水平时怎样进行声音调整(34)。罗斯、桑伯格、特斯达姆和凯瑟琳(Rossing,T.D.,Sundberg,J.,Ternstrm,Katherine L.P.Reid)等专家对独唱与合唱的声学特征进行了专门的比较研究,例如,凯瑟琳、帕梅拉、杰里菲和德瑟(Katherine L.P.Reid,Pamela Davis,Jennifer Oates,Densil Cabrera,2007)邀请了歌剧院合唱团的歌手分别录制合唱与独唱的歌曲,通过长时间平均频谱与唱歌功率比、能量比的分析,发现歌剧院合唱团歌手的颤音的速度与程度上在演唱合唱与独唱两种模式之间没有差别(35)。 近几年以来,在科学界,对各种生物合唱行为研究形成了一股热潮,例如菲利普、罗伯特等(Phillip J.Bishop,Robert R.)对非洲青蛙合唱行为进行了探寻,中国的张嵩、王朝林等对中国扬子鳄的合唱进行重点研究,斯拜和拜柯勒(G.L.D’Spain and H.H.Batchelor)对美国南加州海下的水下生物合唱团进行了有意义的分析等等,对各种生物合唱行为的研究表明,我们的地球并非只有我们人类具有合唱的音乐行为,而各种生物也与生俱来拥有他们充满魅力的生命之歌。 小结与反思 美国合唱科学研究成果不仅折射出西方合唱学背后的基督教文化背景,同时也映射出,在基督教与科学互动与交流对话的参与模式下,教会以前所未有的姿态积极融入现代社会并试图发挥正面积极作用。其次,美国合唱科学研究体现出以使用种种可视性的仪器设备进行定量分析为主要途径的研究特征,这种客观性的研究方法促使美国合唱学研究从主观性的内省转变为客观性的分析,从静态、局部的分析转变为动态的、全面把握。可以预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操作简单、价格相对低廉的声学分析软件将会为研究者带来更多的方便,定量分析将会越来越多,音乐科学会获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然,美国合唱科学界对客观性的研究方法,认识上仍存在偏颇——盲目轻信或过分崇尚机器研究的定量分析,忽视合唱学研究人文因素的倾向,在分析资料的定夺、研究对象的选定、实验条件的设定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等一系列环节中难免有忽略“以人为尊,以音为本”的现象。汉·刘向《说苑·君道》:“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蹲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母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如果我们以开放的胸襟,世界性视野,将合唱科学上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我国传统合唱研究中——例如,德保北路壮族歌手要求领唱者不能站在一起,否则就会“重音”(36),侗族歌手要求领唱站中间其他歌手站两边(37),各族合唱歌手位置与各族合唱音响有着怎样的关系?各族传统合唱中的各音会因不同调式而产生不同的倾向和动态,它们有些什么独特的谐和规律?侗族“声音大歌”、傈僳族的“摆时”等室外合唱具有什么样的空间音乐声学(38)特点?这些都是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的课题。中国传统合唱期待着与世界合唱研究实现更高层次的对话,中国传统合唱属于口头流传的活形态合唱,这是合唱研究未来的生长点,我们可以做到世界上其他地方大多数人们很难做到的事情,去体验口头传统合唱,去记录口头传统合唱,去研究口头传统合唱。这些传统在范围上具有多样性,因此更值得学界的关注。 注释: ①2007年惠特克合唱专辑《倾盆大雨》国际畅销,登顶古典音乐流行榜,并赢得格莱美提名。 ②本文综述的文献主要来源于美国合唱协会主办的《合唱研究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oral Singing),语音医学研究的《语音期刊》(Journal of Voice)、《美国声学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及相关声学博士论文中有关合唱科学研究的成果。 ③见Daugherty,J.F.:Spacing,formation and choral sound:Prefer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auditors and choristers.Ph.D.dissertation,1996,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Daugherty,J.F:Spacing,formation and choral sound:Preferences and perceptions of auditors and choristers.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1999,47(3),pp.224-238.Daugherty,J.F:(2003).Choir spacing and formation:Choral sound preferences in random,synergistic,and gender-speci? c chamber choir placem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oral Singing,2003,1(1),pp.48-59. ④见Tocheff,R.D:Acoustical placement of voices in choral formations.Unpublished Ph.D.dissertation,1990,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⑤见Ford,J.K.:The preference for strong or weak singer's formant resonance in choral tone quality.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1999,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⑥见Christopher Aspaas,Christopher R.McCrea,Richard J.Morris,and Linda Fowler:Select Acoustic and Perceptual Measures of Choral Form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oral Singing,2(1),2004,pp.11-19. ⑦长时间平均频谱分析就是指对声音较长时间所产生的频率分布曲线的总体分析,它能够更客观的反映语音的特征。 ⑧见Richard J.Morris,Ashley J.Mustafa,Christopher R.McCrea,Linda P.Fowler:Acoustic Analysis of the Interaction of Choral Arrangements,Musical Selection,and Microphone Location,Journal of Voice Vol.21,Issue 5,September2007,pp.568-575. ⑨见Jeremy N.Manternach:The Effect of Nonverbal Conductor Lip Rounding and Eyebrow Lifting on Singers' Lip and Eyebrow Postures:A Motion Capture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oral Singing,3(2),2012,pp.11-12. ⑩见Melissa C.Brunkan.Spring 2013,The Effects of Watching Three Types of Conductor Gestures and Performing Varied Gestures Along with the Conductor on Measures of Singers' Intonation and Tone Quality:A Pilot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oral Singing,3(1),2013,pp.1-10. (11)见John Nix,Gary Mabry,and Amy Mathews-Muttwill:Chorister Perceptions of Real-Time Displays of Spectra in the Choral Rehearsal:A Feasibility Stud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oral Singing,3(1),2007,pp.1-12. (12)等效声级是衡量人的噪声暴露量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噪声等效声级数值越低越好。 (13)见Sheri L.Cook-Cunningham,Melissa L.Grady,and Heather Nelson:Hearing Dose and Perceptions of Hearing and Singing Effort Among University Choir Singers in Varied Rehearsal and Performance Setting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oral Singing,4(1),2012,pp.19-35. (14)见Ternstrm,S.& Sundberg,J:Formant frequencies of choir singers.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86(2):1989,pp.517-522. (15)见Marshall,A.H.& Meyer,Fr-J:The directivity and auditory impressions of singers.Akustica 28,1985,pp.130-140. (16)Ternstrm,S:Long-time average spectrum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hoirs in different rooms.Voice,2,1993,pp.55-77. (17)Ternstrm,S.& Sundberg,J:Intonation precision of choir singers.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84(1),1988,pp.59-69. (18)见Ternstrm,S.Physical and acoustic factors that interact with the singer to produce the choral sound.Journal of Voice,5(2),1991,pp.128-143.Ternstrm,S:Perceptual evaluation of voice scatter in unison choir sounds.Journal of Voice,7(2),1993,pp.129-135.Ternstrm,S:Hearing myself with the others:Sound levels in choral performance measured with separation of the own voice from the rest of the choir.Journal of Voice,8(4):1994,pp.293-302.Ternstrm,S:Self-to-other ratios measured in choral performance.In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Acoustics II(Trondheim,Norway):1995,pp.681-684.Ternstrm,S:Preferred self-to-other ratios in choir singing.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05(6),1999,pp.3563-3574. (19)见Ternstrm,Densil.Cabrera,Pamela.Davis:Self-to-other ratios measured in an opera chorus in performance,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18(12)2005,pp.253-262. (20)见Jers,H.:Investigations of implementation possibilities of distributed sources for the room-acoustic computer simulation by the example of the choir.Diploma work in physics,Institut für Technische,1998,Aachen,Germany. (21)频域是描述信号在频率方面特性时用到的一种坐标系,例如,眼前有一辆汽车,我可以这样描述它方面一:颜色,长度,高度。方面二:排量,品牌,价格。 (22)见Kahlin,D.& Ternstrm,S:The chorus effect revisited:Experiments in frequency domain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of ensemble sounds,In Proc Euromicro 99,Milano,Italy:Publications of the IEEE 1089-6503,1999,pp.75-80. (23)基音的频率即为基频,决定整个音的音高基音是每个乐音中频率最低的纯音。 (24)见Lottermoser,W.& Meyer,Fr-J:Frequenzmessungen an gesungenen Akkorden.Akustica 10,1960,pp.181-184. (25)见Hagerman,B.& Sundberg,J:Fundamental frequency adjustment in barbershop singing.Journal of Research in Singing,4(1),1980,pp.3-17. (26)Ternstrm,S:Perceptual evaluation of voice scatter in unison choir sounds.Journal of Voice,7(2),1993,pp.129-135. (27)Nordmark,J.& Ternstrm,S:Intonation preferences for major thirds with non-beating ensemble sounds.TMH-QPSR,KTH,1,1996,pp.57-62. (28)是用来描述声音中所包含成份及音色中声学能量的分配模式的工具。声谱可以被看作是“声音的照片”。 (29)Hunt,W.A:Spectrographic analysis of the acoustical properties of selected vowels in choral sound.Unpublished Ed.D.dissertation,1970,North Texas State University. (30)Tonkinson,S.(1990).The Lombard effect in choral singing.Unpublished DMA document,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City. (31)Robert F.Coleman:Dynamic intensity variations of individual choral singers,Journal of Voice Vol.8,Issue 3,September 1994,pp.196-201. (32)见Howard,D.M.,Barlow,C.& Welch,G.F:Vocal production and listener perception of trained girls and boys in the English cathedral choir.International Researc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usic Education,University of Utah,2000,pp.169-176. (33)寄存器是有限存贮容量的高速存贮部件,它们可用来暂存指令、数据和地址,它是内存阶层中的最顶端,也是系统获得操作资料的最快速途径。 (34)Richard J.Morris,Sten Ternstrm,Jeannette LoVetri,Dianne Berkun:Long-Term Average Spectra From a Youth Choir Singing in Three Vocal Registers and Two Dynamic Levels,Journal of Voice Vol.26,Issue 1,January 2012,pp.30-36. (35)Katherine L.P.Reid,Pamela Davis,Jennifer Oates,Densil Cabrera:The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Opera Singers Performing in ChorusVersus Solo Mode,Journal of Voice Vol.21,Issue 1,January 2007,pp.35-45. (36)刘雯:《德保北路歌手的民间合唱观》,《人民音乐》,2007年第8期,第50-55页。 (37)刘雯:《少数民族传统合唱与中国民族合唱理论构建》,《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66-73页。 (38)关于空间音乐声学知识可参见韩宝强:《空间音乐声学研究:把音乐放在首位》,《演艺设备与科技》,2006年第2期。视觉合唱测量:美国合唱科学文献研究_音乐论文
视觉合唱测量:美国合唱科学文献研究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