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美国宗教教育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试论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宗教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百多年来,宗教在美国社会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宗教活动贯穿美国发展的全部历史,涉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福利诸多领域,影响着民众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而美国宗教教育作为受宪法保障的教育形式在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从群体整合、动力支持以及规范导向等三个方面论述美国宗教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英国宗教教育的群体整合作用
整合是指人们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理想信仰、民族习俗和一致性的国家认同感基础上,经过不断更新融合形成的,具有相互吸引、团结、亲和、融合、凝结、聚合特征的,反映人与人关系紧密程度的一种综合社会关系表现形态。宗教教育具有群体整合作用,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政治三个方面。
(一)通过宗教教育的思想整合去实现群体、民族和国家思想意志的统一,进而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思想基础。美国依仗强大的宗教势力,伸展在各地的教会活动为社会提供道德与价值规范,统一民众的思想,协调民众的行动,实现民众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因此,在美国,民众的宗教信仰,众多的宗教组织,广泛的教会活动,被看成是国家政治繁荣、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成是维护新兴国家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相同的语言、肤色、生活方式、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使得这些教会群体不仅给个人带来归属感,而且带来民族感、安全感、自尊感。源源不断的各地移民,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依仗着自己的民族教会群体,逐渐摆脱移民状态与封闭心理,接受美国文化,培养美国意识,走上“美国化”道路的。“只有宗教兴旺发达,美国这一共和国才会兴旺发达”的观点成为社会各界乃至整个国家的共识。
美国的宗教教育引起美国社会各阶层的精神共鸣主要集中在伦理道德准则、爱国主义信念和对现实世界的责任感三个方面。在伦理道德准则上,诚实守信、勤俭奋斗、友好互助、嫉恶行善以及尊重人权是美国人普遍崇尚的美德。它通过以“信、望、爱”超性之德为根本的基督道德,对民众“罪恶”、“爱心”和“忠诚”的世界观、道德观教育,为社会提供了一种道德与价值规范。这种道德与价值规范既包括自身的修养方面,如教人养成较强的人格平等的意识,培养忍耐、谦卑的品格;也包括社会关系方面,如爱人如己,促使人们真诚相待、互敬互重。此外,宗教教育所提倡的道德规范也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公正、自由、平等的价值评判标准,将民众的思想统一起来,进而协调民众的行动,实现民众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20世纪70年代的水门事件、80年代的哈特风波之所以断送了两名总统(候选人)的政治前程,乃是因为“对美国人来说,品行是不可能同以宗教虔诚为基础的道德分离开来的”。“道德性——在大多数美国人来看,它是以宗教为根源的,同品行是不可分的。”
(二)通过宗教教育的文化整合去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感情联络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从而实现从文化整合到社会统一的跨越。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必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关系,产生影响,社会各个领域无不打上宗教的烙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宗教教育的交流和整合。没有宗教教育的文化整合作用,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统一;没有社会的统一,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宗教文化一直占据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文化的宗教现象和宗教的文化现象是互相渗透的。宗教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因为宗教教育所提倡的宗教观念对文学家、艺术家们的世界观、价值标准、道德准则等一系列心理因素都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一般信徒的审美情趣及欣赏水平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文化艺术也对宗教教育产生巨大作用。神秘而抽象的宗教观念、礼仪或道德观念可以利用直观、形象而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起着突出强化、渲染和烘托宗教教义的作用,可以增加宗教教育的神圣和亲切感;使它更能吸引和感染信徒。如基督教的礼拜和聚会,十分强调用诗章、颂歌、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诫,歌颂上帝,在礼拜仪式上反复唱颂的歌曲,旋律平坦、优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因此,宗教教育与艺术形式的结合,其特点是将宗教情感及观念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体现出来。一方面它能使这些艺术赋予宗教的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宗教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客观上促进了这些艺术的发展。目前,美国存在许多建筑中的杰作,如教堂、博物馆等,它们已成为宗教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大大小小的教堂中,不仅有古色古香的传统教堂,还有一些现代化的新式教堂。加利福尼亚州于20世纪80年代初新落成了一座水晶大教堂。整个建筑的墙壁和屋顶都是用玻璃制成,可以站在教堂中仰望苍穹,使人领略那种博大、神秘、圣洁的宗教气氛。教堂内的照明和音响设备也是第一流的,灯光忽明忽暗,变化异常,声音由远而近,仿佛来自天上,巧妙地配合牧师的讲道;在华盛顿纪念碑上镌刻着“赞美主(praise be to God)”;在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座椅的上方,“美国之鹰”护卫着圣经“摩西十诫”;在法庭前庭竖立着摩西等“伟大立法者”的石雕;“我们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的神圣誓言,被刻入国玺之中、被镌刻在国会大厦的石壁上,这些都是宗教文化的反映。
(三)通过宗教教育对美国务政治派别的政治整合作用,从而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说:“如果我们的政府不是以深厚的宗教信仰为基础那它就毫无意义了。”美国是实行两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党和共和党是美国两个主要政党,其他党派还有共产党、社会党、社会劳工党、社会主义工人党等。美国政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权力分散,各级组织都享有很大程度的独立性,州和县、市党组织在其日常事务上是自治的独立的单位,各自为政。内战结束以后,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资产阶级政党,控制着美国政治舞台,从未遇到强大的对手。一方面,两党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政治利益完全一致;另一方面,两党为了争权夺利,又明争暗斗,如何将政党私利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宗教教育及其代表的价值观念在此起了维系党派关系的关键性作用。尽管美国的教派五花八门,各党派与教会的关系亲密程度不同,但各党派普遍认同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基本价值观。美国每年都举行由总统、参众两院议员参加的全国早餐祈祷会,在同一天各州也举行由州长、州议会主持的祈祷会,所有的祈祷都不是完美的,但这将形成一种团结向心的力量,使民众理解到:一切政府、一切官员都是牢固地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的。“上帝保佑美国”仍是各党派所遵循的信仰。
二、美国宗教教育的动力支持作用
人,总是要有精神支柱的。这种精神支柱能给人以理想、信念、价值和意义,进而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成为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也同样需要有一个精神支柱来支持,有了它,才能产生民族激情,形成强大的动力,从而社会发展的合力才能高效地启动,社会重大变革才能完成,社会进步才能最终实现。美国的宗教教育在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理解与追求方面,人格的认同与塑造方面,理想信念、伦理道德方面,民族精神方面一直在发挥着类似的动力支持作用,而且这种精神动力对社会的影响面越来越广,辐射性越来越强。可以说,宗教教育的动力支持作用是促进美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美国宗教教育的动力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领域。
(一)美国宗教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持。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宗教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宗教教育所提倡的出世信仰、对物质财富的鄙视态度以及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悲凉超越等,都有可能对经济发展起到反面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其倡行的公正、诚实、节俭和守信等伦理道德和精神信仰,是人们理性地从事经济活动的伦理原则,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它“指导并支持人去完成生活所加于他的职责”。这种职责包括人们的经济责任、生产责任等。因此,宗教教育提倡的伦理规范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为经济发展所凭借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成为民众宗教生活的准则,而且也成为世俗生活,如经济活动、社会交往等的伦理依据,成为经济伦理和社会公德。在以实利主义、金钱为成功尺度和象征的美国社会,广大民众同样要发现自己生命中的某种意义,在社会生产力科技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宗教仍旧具有把现实社会与超越社会的一种价值联系起来的力量,给一切信奉者提供生活意义。事实上,无论是近代还是现代社会,美国民众心目中的经济伦理和道德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是宗教伦理文化的沉淀。
(二)美国宗教教育在政治领域的动力支持作用。在美国社会,宗教及宗教教育具有特殊的政治影响。它既超越于政党之外,往往又被各政党所信奉或尊重,往往扮演一种“道德权威”和“政治良心”的角色。“美国能够在众多的社会公害中保持大体上安定的局面,教会在其中起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美国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弱小者在这里无立足之地。而在教会里,弱小者能获得关心和帮助。就其效果而言,教会在美国维持社会治安中是一种健康的因素。”在许多涉及重大社会利益或波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论争中,教会的声音受到各方重视。而教会也深知并善用自身的政治影响,通过宗教教育积极关注和介入社会政治生活,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鼓励。如不少教区、教会提出了一系列协助社区发展、改善低收入者处境、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制止犯罪、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计划,有些大城市的教会还设立服务中心,帮助失业者就业、酗酒吸毒者戒除恶习,以及为无家可归者提供暂收容所等等。近年来,教会还直接参与世界和平运动、民主运动、人权运动、反战运动、反核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和生态保护运动等,如公理会在20世纪60年代支持黑人的民权运动、支持女权运动、反对越南战争;在80年代,关心中东问题、中美洲问题;在90年代,关注海湾战争,以求用基督教的价值观念来制约、监督各种政治势力的运动,对经济全球化施加影响。在美国浓郁的基督教文化氛围中,为登上政治活动的舞台,任何参加政府官员角逐的竞选者,都要虔诚地信奉宗教,以宗教语言迎合选民的信仰感情,用宗教和道德信条阐明自己的政治见解。如南北战争时期,亚伯拉罕·林肯在各种演说中,深化上帝对一切都要进行审判的原则,拓宽上帝至高无上的概念,为分裂的美国人提供可以重新弥合和得到治愈的信仰基础。战后,历届总统仍都借助宗教力量将民众的宗教信仰与习俗转化为民族精神与社会政治动力。可见,美国宗教教育在国内施加的政治影响及在政治领域的支持作用不可小觑。
三、美国宗教教育的规范导向作用
宗教教育规范导向主要是指宗教信仰中包含的对人的思想行为的规范导向作用。因而,从规范导向的视角来研究美国宗教教育的作用具有一定意义。在美国,宗教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宗教教育中的价值规范,对社会具有一定正向的驱动和统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体现在宗教教育对个人思想境界和价值取向的规范导向。美国的宗教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的人受家庭影响,一生都与教会活动紧密相联;有的人对宗教并不那么虔诚,但是为了填补精神上的空缺,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寻找同情与安宁走进教会;有的人在遇到天灾人祸或遭受挫折后,便主动投向教会,寻求精神与物质的帮助;有的人在经历了人生的蹉跎与坎坷后,为保持内心的安宁和寻求来世奔向教会,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教会活动中的中坚分子与志愿者;有的人借助教会活动发现生活意义,实现自尊、自信,寻找民主、平等……可见,宗教已深入民众生活中,对民众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广泛而实在的影响和积极的导向作用。当今的宗教教育呈现出世俗化和多元化的特点,表现在日益摆脱来世的说教,着重关注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并且致力于探讨解决现实社会和伦理问题,提倡仁爱精神,反对惟利是图、个人至上,强调正义原则与仁爱精神的统一,这对于协调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起到重要作用,增强了宗教的亲和力。宗教教育的道德规范不依赖于法律、舆论等外在的力量的强制,而是自我约束,它能稳定人的思想,唤起人们的精神力量,不顾外界条件和个人得失毅然维护他们所认知的善。宗教教育正是通过用超自然的神化了的手段,将宗教教义打上神圣的印记,从而使现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神圣化。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人类共同创造的美好的世俗规范,比如乐于助人、尊老爱幼、不偷不贪、勤俭等等,被宗教吸收后加以神圣化,使这些世俗伦理原则更具有权威性。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宗教伦理及道德观念,直接约束着民众的现实生活,与世俗的伦理规范一起维持现存的社会秩序,协调各种社会关系。
(二)美国宗教教育对整个社会的规范导向。美国庞大、活跃的宗教组织,广泛、持久的教会活动,联系着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协调着他们的活动。美国宗教教育所倡导的博爱世界观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抛弃自己的利害得失,把怜悯、同情、友爱播洒人间,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使疏远的人际关系重新恢复,营造一种和谐、亲切、温馨的大家氛围,有利于个体心理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另外,通过某些教义或宗教伦理道德观念来宽解人们心中的不平衡,使他们的内心得到较高尚的满足。因为“宗教可以使个体和他的群体相协调一致,可以在变换无偿中给他以支撑,在失望中给他以安慰,可以使他归属到社会目标之上,鼓舞他的士气,为他提供认同因素”。在讲演布道时,将神学理论、宗教教义与社会生活知识融为一体。成百上千的听众虔诚地聆听着,口中都默念着:“阿门”。在这里,社会中的贪婪与欺诈、喧嚣与沉沦、暴力与凶杀、吸毒与色情、孤独与恐惧都暂时消逝了,呈现出一派神圣、虔诚的氛围。人们在这里获得了一种心理平衡,一种可以从困顿、迷惘、悲观、颓丧中走出来的勇气与信心,坦然愉快地面对生活,从而也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总体来看,美国宗教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必须指出的是:第一,美国宗教在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就整体而言的,美国现实中的道德表现还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方面;第二,我们在肯定宗教活动的道德教育意义的同时,必须明确宗教与科学本质上是对立的,它立足于虚幻的观念,相信并崇拜一种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我们要对它进行辩证地看待;第三,在现实生活中要注意宗教和邪教的区别,警惕别有用心的人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反科学、反社会主义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