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对我国传统农业转型的研究_生物技术论文

高新技术对我国传统农业转型的研究_生物技术论文

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传统论文,我国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在许多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传统产业的变革和新技术产业群的涌现,显著地影响社会、经济、科技的各个方面,国内外实践已充分证明,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每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一个重要步骤。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行业,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农业持续增长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食品供给和社会安定,而且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工业化的实现。建国几十年来,我国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这种状况表明,我国农业采用粗放的增长方式已无出路,运用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已迫在眉睫。

一、高新技术给传统农业改造带来了希望

众所周知,传统农业是以劳动和土地资源的不断投入为特征的,但是,不论世界各国农业的资源禀赋如何,总的来说,可投入的资源特别是土地等自然资源总会受到制约。因此,到了近代,各国都在尽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现代农业的根本特征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日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并逐步替代传统的土地和劳动资源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据测算,世界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已从本世纪初的20%上升到60~80%。近年来,发达国家为了取得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突破,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广揽人才,加紧对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美国是最早应用生物技术于农业的国家,开发的重点是用生物工程技术处理种苗;欧洲共同体国家则致力于研究大幅度降低农产品成本、把剩余农产品转化为工业原料的技术;荷兰把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无土栽培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温室园艺和农牧业生产,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俄罗斯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即使是自然资源严重缺乏的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十分重视高新技术研究,对生物技术和自动化管理进行大量投资,并已在某些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我国46年来的农业发展也反映了近似的规律,即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使以资源为基础的农业逐步转变为节约资源、摆脱资源约束、最终以科技为基础的农业。据中国农科院测算,1972~1980年间,农业总产值增长量中27%是靠农业科学技术实现的。到“六五”期间,农业科技的作用上升到35%,科学技术进步率(即靠科学技术进步实现的农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58,每年为社会新增收益23.5亿元。70年代我国育成了籼型杂交水稻,促进了粮食大幅度增长,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是高新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上应用的最大成果。在农作物杂种优势的研究和应用方面,我国已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一高新技术已成为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到1990年,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达2.5亿亩,10年中单产增加161公斤。70年代兴起的农业生物工程研究在组织培养,花药培养等方面显示了明显的优势,先后育成推广了水稻、小麦、烟草、青椒等新品种,其中花培育成的中花8号、中花9号等水稻新品种已超过10个,推广面积达525万亩以上,80年代以来, 我国利用核辐射诱变剂创造农业物种质资源、选育优良品种,取得显著成就,至今已在23种作物上育成了28个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4亿亩, 居世界之首。据初步统计,全国由于推广杂交水稻、辐射育种、良种包衣、地膜覆盖、优化配方施肥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近10年来累计增产粮食3000多万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00多亿元, 最近几年在我国农村实行的“星火计划”投入产出比为1:5以上,“丰收计划”为1:8,个别高科技项目甚至高达1:12或更多。

生物技术是当今世界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所谓农业的“生物技术革命”就是把遗传工程(又称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农业生物,改变其生理性状并大幅度地提高农产品产量的过程。生物技术革命是农业生产力中所有技术变革的基础与关键,它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近20年来,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上得到了广泛迅速的应用,显示了无限广阔的前景。给传统农业的改造带来新的希望。在农业中应用生物技术可以培养出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农作物、畜牧、林木、鱼类等新品种;可以进行再生能源的利用,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可以扩大食品、饲料、药品等来源,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可以进行无废物的良性循环,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所以,当今世界农业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在生物技术的某些领域,我国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例如在70年代初期,我国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突破制种难关),比常规稻种每亩增产二至三成,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率先拥有杂交水稻品种的国家;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植物方面,我国在实验室研究成功的快速繁殖蔬菜、花卉、苗木等已有上百种,其中甘蔗、马铃薯、草莓、菊花等10多种已在生产中应用。“七五”期间,全国建成了葡萄、苹果、香蕉、柑桔等快速繁殖生产线共11条,供应试管苗1000万株。 在动物基因工程方面,我国在80年代初开始研制兽用基因工程疫苗,已取得可喜进展,先后研制出数种注射用基因工程菌苗。K88~K89菌苗免疫试验表明,该菌苗安全稳定,已免疫注射5万头妊娠母猪中, 所产仔猪免疫者占94.6%。在家畜胚胎工程方面,80年代以来不断有所突破,相继在绵羊、奶牛、猪、山羊、奶山羊和兔等家畜上获得成功。1980年绵羊冷冻胚胎首次移植成功。随后奶牛冷冻胚胎移植成功,为我国开发良种羊和牛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选择了高产、优质、抗逆动植物新品种,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工程诊疗,蛋白质等三项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进行跟踪和创新研究。现代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的落后状况。

综上所述,科技进步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应用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高新技术在我国农业应用方兴未艾。在发展“一优二高”农业中,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制订切实可行的农业技术发展战略,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

二、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

农业高新技术从技术角度看,具有技术含量高、进展幅度大、经济和社会效益高的特点;从经济上看,它是一项投资多、效益高、风险大的产业。高新技术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在农业中应用高新技术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要有较高的社会智力基础,二是要有较高的工业物质技术水平,三是要有充裕的资金,四是要有稳定的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只有具备上述条件,高新技术才能在农业上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就我国的国情而言,由于农业经济基础较差,农民的文化素质低,经济实力脆弱,资金短缺,从总体上看,我国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会存在不少的困难。但这绝不是说,我国农业就不具备高新技术开发应用的条件与可能性。首先,我国农村经济落后是从总体而言,并非一切地区都落后,我国东南沿海已有不少的经济发达地区。就不发达地区来看,也有一些地区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如动、植物资源、矿产、水力资源等,这是应用高新技术进行开发的最基本结合条件。有些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还必须落到不发达地区,或与不发达地区相结合,才有应用开发的对象和实际的社会经济高效益。其次,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不止一种模式,而是多层次多模式的。我国不同的地区都可以因地制宜找到适宜自己开发的方式。况且,高新技术的门类很多,产业开发的条件要求也不一致,比如高新技术领域中的生物工程、新能源、化控技术等,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条件开发应用。再次,应用生物工程新技术是迄今用来彻底改造传统农业的最佳途径。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综合利用核农学应用技术、旱地农业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高新技术,进行新品种培育、优化作物栽培、农副产品加工等,可以开拓农业开发的领域,建立节能、节水、节地的新型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因此,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从实际出发,以正确的战略思想作为指导。

从区域看,农业上应用高新技术,东部沿海地区特别其中大中城市郊区可以先行一步。这些地区不仅具备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而且具有这种改造的迫切性。因为依靠土地和劳动投入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在这些地区只是意味着高投入、低产出,如不及时加以改造,就必然出现在比较利益原则支配下农业日益萎缩的趋势。而因势利导,加快改造,会促进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农业生产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

从技术重点看,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应首选生物技术,特别是其中的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酶工程。高新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诸多方面,在农业生产力的技术变革中,生物技术是基础和关键。运用生物技术培养出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动植物新品种,往往可以使农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生物技术的投资大多集中在研制和开发阶段,一旦研制开发成功,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并不需要很多的投资,也没有多大的推广应用风险。因此,相对于获益范围的广阔性和效益的重大性,生物技术是一种投资少、效益高的高新技术,我国农业的技术变革应以其为重点,今后也仍要突出这个重点。

从产业领域看,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产业是种植业、畜牧业以及食品和饲料加工业。在城市效区以畜禽饲料业和果蔬业为重点。在其它地区,则要主攻粮、棉、油等人们生活必需品。作为近期起步点,在种植业方面,开展以粮棉等农作物为主的抗病基困工程技术的推广应用;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果蔬花卉。建立名特果蔬等经济作物的快繁及工厂化生产体系,培育高产、优质、抗逆和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在畜牧业方面,用胚胎切割、超数排卵和深冻技术,快速繁殖优良畜禽。可以设想,如果上述产业都能够及时地运用高新技术,那么城市居民的“菜蓝子”必将日益丰富多采,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必有极大的提高。

需要特别指出,在我国,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发展路子。我们不能照搬照抄一些发达国家那种大规模集中,全盘机械化、片面专业化的高能耗、高公害模式。在改造传统农业技术的进程中,我们要努力保持和发扬我国的生态农作制、再生能源、有机肥料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以家庭经营为基础,逐步建立“一业为主、多业互促、多级利用、良性循性”的生态经营模式;使有机肥料与新型肥料加工、沼气能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能源体系;逐步使新材料用之于农业机械设备,形成小巧灵活多功能的农业机械化模式;并逐步使所有这些方面同生物工程、微电脑自控相结合。可以设想,我国农业的生态经营模式,如果进一步在技术上同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生物技术相结合,在管理上同微电脑自控相结合,在体制上同贸工农一体化相结合,高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不可估量。因此,“生态农作制+生物工程+微电脑+贸工农一体化”就应成为我国未来的农业技术改造的目标模式。

三、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运行机制

1.建立和健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

在科学上,基础理论研究成功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将理论变为实际应用的技术,成功的技术又要变成大规模生产的工艺,这样才能形成生产力,即础理论——应用技术——工艺——形成生产力的运行机制;在研究上,立项开展科学研究,取得成果后开展中间试验,成功后把技术转移到生产者手中,最后才能应用到大规模生产中去,即科研——中试——技术——转移——大规模生产运行机制;在管理上,计划要有轻重缓急,要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在转化生产力的过程中采取激励政策,即计划——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在上述三个环节的运行机制上,必须切实加强协调和管理,改进工作,建立起一整套健全的运行和管理体制,有计划、有步骤推广和应用农业高新技术。

在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的管理体系方面,要有科研、转化和开发的三个系列。科研系列由国家队伍、骨干队伍和基层科研推广队伍组成。国家队伍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的“主力军”,它集中该领域有限的优秀人才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进行突破。骨干队伍由省、市、自治区以上的科研、教学单位组成,针对国家和本地区的重点项目进行研究。基层科研推广队伍主要由县以上农技推广单位组成,它主要是研究高新技术推广和在本地区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系列是指从高新技术成果到实际应用之间的运行系列。它由高新技术综合协作片,高新技术科研、教学、推广中心和高新技术成果推广示范区所组织。(1)高新技术综合协作片:按自然经济条件划分的区域, 如东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等,充分利用各大片的优势条件,抓住重点问题,开展各部门、各单位、各项目间的协作、综合和互补,使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发挥其最大的整体效益。(2)高新技术科研、教学、推广中心:以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充分发挥各单位的设备条件、人才优势,共同研究高新技术成果在该地区的推广应用,并为此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3)高新技术成果推广示范群:当高新技术趋于成熟,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转化为生产力时,可以单项,也可以综合,在适合地区建立高新技术农业应用开发实验区。开发系列是指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推广和销售的运行系列。农业上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主要应向产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开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可以使科技成果商品化,从而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并保证产品的高质量,有效地加强社会化服务,以利于在生产上迅速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商品化的农业高新技术,有利于国际交流,引进或出口农业高新技术最新成果,使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和提高。为此,中央要设立高新技术农业开发应用集团公司,它下面可设立若干个专业公司,如种子、土肥、植保、饲料等,各大区或自然区设立分公司,集团公司、专业公司和分公司三位一体来总揽全局,推动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和推广。

2.建立和健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动力机制

这一机制的主要功能是增强农民对高新技术的内在需求动力。首先,要充分调动农民吸纳和采用高新技术的积极性,必须使农民成为真正的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学会核算,通过比较,认识采用高新技术的必要性,在生产中自觉地运用高新技术。其次要加强农业科研推广部门的技改动力。以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为核心,重新构造农业技术推广新体制,把农业技术推广由原来的福利性社会服务,改变为供给技术商品的经营性服务。同时优化农技推广企业的机构设置,将农、林、畜牧、水产等方面的技术推广机构,从行政部门中分离出来,根据农业高新技术推广本身的需要优化组合,建立县级综合的或专业的技术服务公司,乡镇综合农技服务公司。此外,进一步深化和开拓农业技术服务内容,试验、示范、推广、创新同步进行,服务内容由单一型专业型向农业所需的高新技术综合服务型发展,由单纯的产中技术服务向产前、产后全程技术服务发展。再次,要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政府应制订农业应用高新技术的发展规划,通过宏观科技政策导向和创造典型经验来调整和配置农业内部的科技资源,对农业技术改造实行灵活有效的引导和调控,改变因农业技术改造和行业系统技改相互脱节而造成的重复投资和整体效益不高的状况。

3.建立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资金筹措机制

这一机制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农民和农村企业接受高新技术辐射的经济承受能力。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一)建立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专项贷款项目,优先投向先进、成熟、实用高新技术的推广、试验和应用;(二)建立农村乡镇的自我积累机制,农村乡镇企业每年从销售额中提1~3%,加上开发新产品减免的税金和固定资产折旧,三者捆在一起,用作农业高科技开发与应用资金;(三)社会集资,如允许一些农业企业发行股票、债券,鼓励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技术入股”,争取海外知名人士的经济赞助;(四)主动招商,吸引外资投资于先进的农业高技术产业。(五)财政支援。各级财政要为高新技术转移应用提供导向资金和启动资金,可以从中央、省财政专项技术改造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企业的技术改造;省财政每年应从总预算中拿出2%, 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专项基金;每年还应从省级新增财力用于农业的资金中再拿出4%,扶持农村的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生产资金管理部门应从回收的财政支农有偿资金中划出40%,用于农村企业应用高新技术。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筹措、聚集资金,使农民和农村企业提高经济承受能力和支付能力。

4.建立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宏观政策导向机制

这一机制的主要功能,是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制定有利的宏观政策。对农业科技人员要继续实行“放宽”、“放活”的政策,凡志愿到农村乡镇工作的科技人员,户口可留在城市,工资待遇可双方自由议定,人事档案和人事关系也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管理。科技人员在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成绩,创造出优质农牧渔及农产品加工新产品而又获显著经济效益者给予重奖,特别优秀者还应破格晋升技术职务,优先安排家属及子女就业。对实行保护价的农产品要规定一定比例的科技含量,即达到规定的科技进步份额(目前暂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45~50%为宜)才可享受保护价政策;对采用农业高新技术生产的企业和专业户要给予外贸进出口优惠。要实行技术效益分享政策,实行高新技术的有偿转移,按技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农村乡镇使用此项高新技术经济效益的大小,合理定价,使供需双方均能受益。要保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和完善高新技术转移推广合同的签订、公证和鉴证工作,使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建立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中介机制

这一机制的主要功能,是推动城市的高新技术与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基本上都是以转移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作为宗旨,以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作为目的,在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由专业户农民自立章程、自愿参加、自己管理、自觉建立起来的,具有鲜明的科技活动中介性,成员利益一致性,组织管理民主性,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的特点。这种农村专业协会、研究会与政府科委、科协和科普团体组织所属的中心(县科技推广中心)、站(乡镇专业技术站)、员(技术推广人员)、户(科技示范户)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融合成为一个群众性的科技服务网络,真正发挥在技术培训上的主讲、科技示范上的主角、科技攻关上的主力、技术转移上的主体作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这些协会的中介桥梁功能,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全程服务机制,加速高新技术向农村转移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6.建立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智力开发机制

这一机制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农村对高新技术吸收开发能力。目前直接从事农村生产的劳动者中,有不少文化素质低下,即使那些受过初等教育的青年多数也缺乏专业生产技能。因此,必须以城市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作为依托,以基层农业科教部门作为主力,建立农村科技培训体系,通过农民业余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培训班、科技人员上门辅导、选送农民到院校进修、农业广播、函授教育等,形成一种保证全员技术素质和全流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农村智力开发机制,提高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素质,从而达到“开教育之源,引科技之水,灌农业之田”的目标,为高新技术在农村推广和应用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7.建立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风险保障机制

高新技术向农业转移面临很大的风险,要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和农业保险基金,把不确定的风险损失转变为固定的保险支出,以增强农民运用高新技术并承担经济风险的能力。中央和省(市)两级要尽快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风险基金制度,基金来源一是中央财政预算拨款;二是省级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或预算外资金拨款;三是从高新技术农产品经营企业的成效额或销售额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一部分;四是银行的农业科技无息或低息贷款。此外,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从我国的农村现状出发,合作保险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风险保障形式,它依靠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结合,组织农民共济、损失共担,可从参加合作保险的农民中筹集风险基金,用于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每个参加合作保险的农民既是保险人,又是被保险人,既是风险发生时的受益者,又是没有风险时的义务者。合作保险组织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经济援助和扶持下,亏损共摊,节余共有,有效地转移风险,增强农民和农村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经济支付能力。

四、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

近些年来,我国各地根据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和农业高新技术使用特点,因地制宜,借鉴我国工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些经验,积极进行探索试验,为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摸索和积累经验,提供了以下几种运行模式。

1.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地方政府出面组织协调,在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技术人才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郊区,划出一定的区域,对农业高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科技转化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做法是:

(1)创办农业高新技术园。由农业科研、教学、 生产单位联合创办经济实体,以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试验应用、示范推广为特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积极引进、研究、开发高新技术成果,更换良种,进行优质饲养与栽培,针对各地区的资源优势,进行科学的开发与利用,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大量优质,新颖,无污染、多样化的名优特稀农产品及农业加工产品。如福建省厦门农业高新技术园,占地540亩,由福建省农科院和厦门农科所联合主办, 是具有研究、经营与科技开发三大功能的科研生产联合体。

(2)建立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积极引进农业高新技术, 进行连片开发,整体提高。例如海南省农业综合试验区,运用新的农业管理体制加速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以外向型和创汇型农业为先导的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的热带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被称为“海南模式”。

(3)建立四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以高效农业、生态农业、 特色农业和观光农业为特点的四大现代农业示范区,集生产、科研、推广、旅游于一体,突出了现代农业高起点、高科技和高效益的特征。这一模式以上海嘉定区为成功,被称为是“嘉定模式”。

(4)建立农村高新科技小区。所谓科技小区,就是一定区域内, 采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和集约化经营,控掘现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产出,就地加工,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农业科技小区是以高新技术运用作为先导,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的优势,形成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具有较高的商品量和商品率,综合效益显著,并不以行政辖区划分的产业型经济区。从生产力经济学的观点看,建立科技小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便于当地资源优势和现代高新技术紧密结合,使本地的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便于提供技术服务。发展高新技术农业要不断有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问世,必须跟踪高新技术成果。在科技小区内可有针对性地投入较多的农业科技力量,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解决各种难题,增强对市场的应变力。三是便于提供信息服务。高新技术农业生产面向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大市场,科技小区可以有重点的及时向农户提供最新生产技术和产品加工销售信息,使农户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选择适宜的农业高新技术,并可在小区内培育建设专业市场。四是便于农产品深度加工,系列开发,实现多层次增值,有利于建立与资源产出基本相适应的加工经营体系。

在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小区试点中,山东省已走在全国的前面。目前,已有果树、花卉、蔬菜脱毒快繁、无公害蔬菜、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良种加工、肉牛性控及胚胎移植、蛋鸡雌雄变异、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海珍品人工养殖,自控灌溉等30多个农业高新技术项目进区开发,有40多个农、林、牧、渔优良品种进区繁育推广,对全省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辐射示范的作用。

2.珠江三角洲的“两头洋,中间土”的改造传统农业模式

所谓“两头洋,中间土”的转化模式是指建立“公司加农户”的经济载体,围绕一个大宗农产品和或土特产品,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名优品种和国内高新技术成果,办起一个精干的专业公司;由公司建立若干种苗基地和示范性生产基地,以这些基地为中心,把千家万户纳入专业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体系,统一加工产品并销往国内外市场。这是通过公司与农户结合、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结合、“洋”与“土”结合、计划与市场结合改造传统农业的模式。

“两头洋”,使农民直接跟国外高新科技成果结合,以最快的速度改造传统农业的品种结构和技术结构,生产出优质高值产品;并使国内农产品通过先进的加工包装,成功地进入国内外市场。“中间土”,则借助于农村充裕的廉价劳动力、分散灵活的家庭经营和实用的传统技术,进行分工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以最低的生产成本发展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据广东宝安县畜牧公司提供材料来看,该公司花费300 万元引进良种和设备,办起一间瘦肉型种猪场,作为辐射中心,然后以“两头洋,中间上”的方式,用一年时间就在农户中发展了700 头良种瘦肉型猪,一年多后产猪苗一万多头。这等于不花国家分文投资,在农户中建起了同样质量和规模的种猪生产线。

总的来说,这种模式克服了我国农村土地、资金、技术、能源等方面的短处,充分发挥了农村劳动力充裕、家庭灵活经营的优势,填补了小规模分散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鸿沟,兼顾了各方面的经济利益,符合我国大多数农村实际情况,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较佳的模式。

3.院地联营型科技转化模式。这是以实验基地为基础,由科研单位和地方合作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前者把取得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直接植入后者的生产过程,形成科学技术与生产过程的有机结合,使农业高新技术得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这种转化模式中,虽然研究和生产分属两属两个独立行为的主体,但由于存在共同的经济利益,即对项目的开发研究和成果应用的共同投资,风险共同承担,利益共同分享,从而保证了改造过程的正常进行。如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与山东禹城市联合建立了农业科技园,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实验。这种模式至少有三条优点:一是利用农业科技园密集的知识优势,承担培养农业科技园区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具有较强科技意识和商品经济观念的新型农民的职能,借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和农业生产率。二是依据密集的农业科技优势,在农业科技园及其辐射区域广泛引进、组织、示范和推广多种农业高新技术,如无土栽培、地膜覆盖、工厂化养殖、先进施肥、灌溉技术和农业机械、优良品种等,使农业高新技术直接进入到农业的生产过程。三是通过农业科技园行政、生产、科研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有利于利用各项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益。

4.科研、生产、开发、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科技转化模式。这实际上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生产企业(主要是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组建自己的科研机构,融科学技术的研究、试制、生产为一体,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从而实现高新技术向现实农业生产力的转化。如东莞市虎门镇金山实业发展总公司1987年由虎门镇创办,是一家集科研、生产、加工、贸易、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该公司以农业科研为后盾,以优稀品种引进、繁殖、生产为基础,以技术服务为纽带而形成内外结合的大规模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到1995年为止,在建项目共投资近3亿多元,直接经营面积433公顷,其中高标准池塘养殖水鱼、加洲鲈、鳗鱼的面积350公顷,工厂化培苗地1万多平方米,形成了四季可控室温的鱼苗繁育生产线,建成万头瘦肉型猪场一个及鸽场一个。公司投入450万元建有2000平方米四个研究室的科研楼两幢, 招聘高中级科技人员38名,成功地开发了美国加洲鲈及鳜鱼的人工混合饲料、中华鳖精口服液、南瓜粉液系列保健品等;另外,还为专业农户提供猪鱼种苗饲料、技术培训、跟踪指导、产品销售等服务,被列为国家的星火高效农业示范区和广东省“一优二高”农业示范基地。二是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等科研机构,把自己研制出的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高新技术成果,继续通过自身力量加以开发,使其产业化,从而实现高新技术的转化。如深圳市农业科研中心是农业部与深圳市合办的现代农业科研机构,又是一个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经济实体,于1985年建成,该中心立足于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难题,把科研课题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果树、蔬菜、花卉等科研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目前深圳农科中心已建立国内先进水平的兰花组织培养生物技术工厂,大型无土栽培蔬菜绿色食品工厂,无公害生物农药工厂,农科中心洋兰引种技术也已获成功,现已形成30万株生产能力,年收入可达200万元以上。 玫瑰花种的种植基地已成为全国五大基地之一,每年靠出售玫瑰花种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由上述可知,在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实践中,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我国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各有差异,因而采用的模式也有很大差别。即使那些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模式,也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作出适当的变化。各个地区应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基础条件,充分地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高新技术与农业经济结合的运行模式,为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提供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标签:;  ;  ;  ;  ;  ;  ;  ;  ;  ;  ;  

高新技术对我国传统农业转型的研究_生物技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