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访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步伐论文,著名经济学家论文,吴敬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五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完善框架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是什么?存在哪些思想观念和实际操作方面的障碍?根据市场经济一般规律要求,企业、政府和市场还要做哪些改革?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中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
记 者:1978年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道路由承包制、放权让利推进到现在的现代企业制度,最近由您所主持完成的《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报告,又勾画了十五大之后中国经济的新布局。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国有经济改组这其间的变化与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进程有什么关系?它对企业提出了什么要求?与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何关系?
吴敬琏:把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提到重要地位,说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发动的以国家部门为重点的改革攻坚战已经进入决战阶段。十四大以后,改革已由过去农业和非国有经济“体制外”改革,由改革初期的单纯的放权让利和单项推进,进入到了中期的体制创新和综合改革,一句话,改革已迈入了原有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国有经济。按十五大要求进行的改革取得成功,将使我国整个经济的运作转移到市场制度的基础上来。
国有经济的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不足3 万亿的国有资本却遍及从饮食店到远程导弹生产等几乎所有的行业,有限的资本难以支撑过于庞大的国有经济盘子,俗话说“十个指头按不住几百只跳蚤”,因此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就意味着要收缩战线,加强重点,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即要使国有资产从分散的中小企业向大型和特大型的企业集团、从低效的劣势企业向高效的优势企业、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向需要由国有经济发挥作用的战略性领域集中。
经过这样的战略性改组,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将不再充当主力经营者的角色,而是以市场竞争中普通的一员身份参与竞争。国有企业本身也要实现股权多元化,要将除特殊行业外的多数国有独资企业变成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大量引入非国有法人股和居民个人股,在多元化股权结构下,将有可能克服企业资产所有者缺位的弊端,有利于国有企业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富有活力的微观主体。所有这些,无疑是一种重大改变,如果说十四大使中国走上了市场经济之路,那么十五大确立的“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纲领,将使市场经济这条路越走越宽。
记 者:有人认为,国有经济比重的降低表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丧失、社会主义因素的减弱,因为“国有制是公有制的高级形式和必须追求的目标”。您怎样看这种观点?
吴敬琏:这是所有制结构问题上的误区,也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大的思想障碍。
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实际上,增加国有制的比重,并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的巩固,原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在政权易手时,国有经济的比重都高于我国,相反,我们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大胆采用市场经济的管理办法发展经济,却保持了近20年的繁荣。
对于公有制,前苏联教科书只把它理解为国有和准国有(集体所有)是狭隘和不准确的,我们有些同志至今仍受其影响。公有制应该有多种实现形式,其实从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以来的技术发展看,大规模生产并不是唯一发展方向,人力资本、个人智力活动的作用有上升的趋势,这决定了个体、合伙制等非公有经济将长期存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消失。所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显然并不是一种权宜性政策,它不只适用于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经济条件,即使到下世纪中期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以后,我们仍将采取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
记 者:十五大之后,我们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工作将如何开展?要注意哪些问题?
吴敬琏:十五大之后调整所有制结构的工作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比重只取决于它们本身的竞争力和对社会主义综合国力增强所做的贡献,国家要消除对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差别待遇和对非国有经济在税收、金融、市场等方面的歧视。目前广泛存在着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性待遇,引起经济关系的扭曲,破坏市场机制的形式,而且导致小富即安、缺乏长远投资观念;弄得不好,还会助长抽逃资本、狂热投机、非理性的挥霍浪费。
当然,为了确保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国家在所有制、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切实防止公共财产向少数人流失,避免出现财产初始占有的两极分化,要充分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例如社会福利设施和累进税制度,来扶助鳏寡孤独老弱病残,抑制少数个人财富的过度积累,防止财产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以免出现少数人剥夺多数人的现象,比如搞股份合作制,过去是产权共同所有,但不能分,现在要把产权落实,弄不好就落到少数人手里而多数人一无所有,从而激发社会矛盾。
记 者: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只有把现在的公有财产统统分给个人,才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您怎么看这一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什么区别?
吴敬琏:区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标志,是它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就市场经济本身而言,并没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但是我还是赞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的简称,它指明这一经济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是否同市场经济相容,关键在于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能不能建立独立的企业。在我看来,国有制的一统天下和政府直接经营企业的传统体制排斥企业的存在,但是由这里并不能推论任何形式的公有制经济都排斥独立企业的存在。目前,最有前途、应当大力发展的公有制形式像社会保障基金之类的“机构投资者”,这种股权的“公众化”、“社会化”为我们组建股份制大公司提供了适合于公共所有制的持股方式。
我并不认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只有把财产统统分给个人,实现“产权人格化”才是解决大企业产权界定问题的唯一办法。我认为只要明确界定产权,并且把所有同控制分离开来,在保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是能够把原来作为行政主管机关手里的“算盘珠”的生产单位改造成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相互竞争的企业的。事实上,即使在西方国家的大公司里,也不是自然人持股为主,而是以法人持股为主的。从这方面看,十五大报告指出的我们要寻找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在中国的条件下,大多数机构投资者(例如社会保障基金)都具有公有制的性质。更何况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个体、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样化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将各显其能。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是,中国的执政党——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开承诺把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指向的目标。
记 者:有人说市场经济会导致“生产无政府状态”;还有人说中国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不能形成全国统一市场而只能搞区域市场。那么市场经济到底有哪些优点?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基础结构是什么呢?
吴敬琏:在完善市场的基础上,辅之以计划指导,是可以减少经济波动,避免严重危机的,相反,计划配置资源并不能保证经济发展不出现危机。
我们所说的市场是统一的市场或者叫一体化市场,是内部没有人为税收或非税收壁垒分割的市场。经验证明,在社会化的经济中,正是统一的市场而且只有统一的市场,才能帮助各个地区根据价格信号来判别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促进要素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各地区的共同发展。
市场经济的优点是,稀缺的资源配置是通过市场这个由上千千万万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按一定规则进行的交易活动交织而成的灵巧机器实现的,因而既能克服传统体制下决策权力过于集中的缺点,又不致出现混乱无序的状态。第一,从信息机制看,通过市场交易和相对价格的确定,每个经济活动的当事人都可以分享分散发生在整个经济一切角落的供求信息,从而解决社会化大生产中信息广泛发生同集中处理之间的矛盾。第二,各种资源配置决策不是靠行政权力由上到下贯彻,而是由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活动当事人根据市场信号,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计算自主地作出并且自愿地执行的,从而能够使局部利益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
1985年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已经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总体框架是:(1)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企业;(2)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3)通过市场中介的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市场经济的基础结构,它包括基本的组织机构、基本的规章制度以及维持市场制度运转所必须的支持系统。
这里所说的基本组织机构,包括:(1)足够数量产权界定清楚、 组织结构完整的工商企业;(2 )初步形成的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网络;(3)严整有力的中央和地方租税的征收组织;(4)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分设、行政职能与企业职能完全分离的银行系统;(5 )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公积金基金、保险公司、社会救济组织等等。
基本的规章制度,首先是指规制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法规,如财产法、企业法、公司法,等等。其次,包括各种确立市场规则的法规,如公正竞争法、商标法、专利法,等等。此外,还应有规制特定经济行为的单行法规,如会计法、成本法等等。
人们常常忽略维持市场制度运转所必须的支持系统的作用。事实上,没有它们,基本的市场组织即使建立,也难于运转。例如,要界定企业产权,进行产权交易和使现代法人组织能够正常营运,就必须有足够数量合乎需要的律师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房地产估价机构等等。各行各业还应建立自己的自治组织,如同业公会、行业协会等等。
记 者:我国市场经济目前进展如何,还要在哪些领域寻求突破呢?
吴敬琏:虽然19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商品化、货币化有了较大发展,但还不能说我国市场已经发育得比较成熟,更不能说市场机制已在全社会范围内成为资源的基础配置者了。按照现代经济学的分析,要让市场机制成为社会资源的基本配置者,不只要有一个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体系,还要有能够对这一价格体系中相对价格的变化作出灵敏反应的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企业,而目前这些基础条件还没有在我国完全确立,特别在国有部门更是如此。市场机制的建立在一些至关重要的领域内严重滞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难以全面腾飞的主要障碍和公共部门(包括国家预算和多数国有企业)陷于重重困难的基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对市场经济的再认识并明确提出到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就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了。
当前的情况是,国有企业要想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就必须由单个企业的改革走向全面的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那么怎样进行国有经济的重组呢?我不赞成用长官决定、行政命令,被人们称作“拉郎配”的办法贯彻。即使由政府倡议,也要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行作出判断和决策。要由市场来判断,通过资本市场上扩股融资、售股变现、收购兼并、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手段可望在未来若干年逐步实现国有经济的新格局,所以,目前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发展资本市场。它包括:
(1)加快银行体制改革,包括多组建一些股份制银行, 对国有企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和公司制改造,逐步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以及在加快上述改革的基础上,参照国际经验,逐步放宽对银行直接投资和参与企业管理的限制。
(2)发展机构投资组织。目前居民投资的积极性很高, 但发达的市场经济的经验表明,大量的散户直接投资和分散持股既不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发展,也不利于对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监督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可供选择的途径:一是对现有的信托投资公司进行改造,使其业务集中于中介性投资业务;二是组建多种形式的机构投资者,包括商业性的养老基金、共同基金、捐赠资金会;三是相机引进外资机构。
(3)发展投资银行, 开展为企业购并和融资活动提供规范的咨询等服务业务。
(4)规范证券市场, 尽快将现行的上市规模控制和额度审批制改为资格审查制;尽快实现国有股、法人股上市流通;完善证券市场管理规则,规范信息披露,对资本市场,包括证券市场和企业产权市场的监管必须切实加强;严厉打击公款炒股、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活动。
记 者:西方国家经过几百年发展已形成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如美国的传统自由型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瑞典的社会福利型市场经济模式;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您认为哪一种模式对建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吴敬琏:我们应该遍采众家之长,特别注意吸收原来经济发展程度同我国相似、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体制(“亚太模式”)提供的经验。例如日本在高速增长时期的供给管理上有不少创造,政府在倡导储蓄、实施产业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在设计新体制和进行宏观管理时,应重视这些经验。但是,我们又要注意防止它们曾经有过现在已经痛切地认识到的缺点:政府干预太多,对大企业的倾斜也太强。此外,正如我已经讲过的,我国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又决定了在改革过程中必须注意财产初始配置的公正性,这也是与某些国家和地区存在某些重大区别的地方。
记 者:有人认为,市场形成是一个自然变化过程,人们对它的发展速度无能为力,只有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比如说,几代人的时间,才能从规模很小的市场向规模较大的市场,从混乱的市场向规范的市场逐渐过渡。
吴敬琏:发展中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相应的市场制度的成熟和完善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们不能急躁冒进。但是,从基本上以行政指令配置资源向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初步转轨这样的社会变革,却不能不具有跳跃性和非连续性的特点,不能一拖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如果长达一百年,即使成功了,也不能称之为改革。虽然西方市场机制的产生、发育成长和日趋成熟,大致经历了500 年时间,可是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国家从农业社会的纵向从属或经济外强制占支配地位转向以市场经济的横向联系为主,转变过程并不那么长。特别是战后一些国家或地区,往往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就走过了欧洲发达国家花几百年才走完的道路。这一点,在考虑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设计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就是说,发展中国家要有效地积累和使用资金,改造经济结构,实行高速增长,这个过程如果完全由市场推动,即使条件允许,现代化过程也可能会拖得太长。所以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特别是在高速增长和结构剧烈变动时期,社会调节和行政干预的意义就更加重大。
记 者: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管的事情愈少愈好;在转轨的过程中,只要政府放手不管,市场的自发力量会自然而然地把事情安排得井然有序。
吴敬琏:我不认为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首先,尽管60年代以后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重新抬头,但是他们也无非要减少一点政府不必要的干预,并不是什么“完全、彻底”的自由放任。这在一些十分反对统治经济的国家,例如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正像萨缪尔逊在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从来没有达到过完全自由放任的境地:“在削减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的倾向达到完全的自由放任的状态以前,潮流就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转变。自从19世纪后期,几乎在我们所研究的所有国家中,政府的经济职能在稳定增加”。可见,即使在萨缪尔逊这位“自由企业制度”的倡导者看来,当代西方经济也是一种建立在竞争性市场和价格制度基础上、国家机关和民间机构都实施经济控制的“混合经济”。从理论上说,从新古典经济学家开始,无不承认,虽然市场是经济资源的基本配置者,但市场有失灵的时候,需要考虑用社会的宏观(总量)管理和政府对经济的必要干预,弥补“市场失灵”,这样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平稳有效地运行。
记 者:20世纪以后,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西方国家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市场有所不能已为社会公认,那么,面对“市场失灵”,政府需要做哪些干预?
吴敬琏:政府需要做以下干预:
(1)市场在提供长远、全面的信息上往往表现得有所不足。 为了减少经济波动,国家要在中、长期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宏观计划,提供有关经济全面状况和发展趋势的信息。
(2)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如财政收支总额、 信贷收支总额和外汇收支总额,只能由有关宏观经济当局根据市场动态和稳定经济的需要进行管理。
(3)当某些经济活动导致外部其他人受益或受损, 而没有计入有关产品的价格或个体成本之中时,市场机制有效率地配置社会资源的前提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这时便需要政府进行干预,采取行政规制或经济奖惩的办法加以处理。
(4)由于规模经济效益,市场有产生垄断的倾向。 垄断又反过来抑制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反对垄断和非公正竞争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5)公正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社会目标, 市场不可能自动实现这一社会目标,需要政府实施正确的税收政策和收入政策来维护分配的公正性。
(6)由于受到原有经济格局的限制, 一个后进国家由于一时达不到规模经济而使它们的动态比较优势不能像静态比较优势那样,在市场上自动表现出来,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要通过自己的产业政策,使这种潜在比较优势得以发挥。总之,现代市场经济无例外地是有宏观管理、政府干预或行政指导的市场经济,或称“混合经济”,就是说,这种经济以市场资源配置为基础,同时引入政府等公共机构通过计划和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调节。
在市场经济这个总题目下面,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的关键是由行政命令的调节改变为经济参数的调节。经济参数分为三类:(1 )市场决定的参数,如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2)政府决定的参数,如税率、 预算、国家公债发行等;(3)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的参数, 如货币供应量、工资率、利息率、汇率等。
记 者:您刚才讲了发达市场经济的情况,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之中,这一点是不是会对政府的职能产生重要影响?
吴敬琏:是的。我想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注意:第一,在转轨期间,政府为了促进市场发育,除了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尽快取消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行政干预之外,还应投入必要的资源,大力培育市场。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后起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不仅是由于需要用以弥补市场失灵引起的,而且是由于市场的发育形成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在我国主要是:必须迅速积累资金,发展那些外部效益很高、市场盈利不丰、因而民间投资积极性不够高的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这个过程如果完全由市场推动,会拖得很久,必须清除对市场取向改革的阻力,消除来自既得利益方面的反对力量;设定并执行市场活动的“竞技规则”,后起市场经济国家大大缩短了这一规则确立的过程,原因就在于用政府的力量来确立规则。
记 者:市场经济按照定义,意味着由市场力量通过按照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配置资源。向市场经济转轨,因此也就意味着政府活动范围的缩小和所谓民间社会力量的壮大。那么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应该放弃哪些支配经济资源的权力呢?
吴敬琏:除了我们已经讲过的,国家应当少用直接经营企业的办法来管理经济外,在留下的国有企业中,首要的问题是要实现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的分离。必须以代表行使国家所有权的专门机构代替政资不分的行政机构。而现在,一些行业的主管机关为保持自己的权力,纷纷要求具有国有控股公司的职能,这种建立全行业垄断公司并且多少具有行业职能的做法,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它的建立将会固化条块分割的格局,不利于国有资产的流动和优化重组,显然不宜加以提倡。
记 者:目前政府如何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客观的环境与条件?
吴敬琏:要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实现公平竞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一切市场交易的参与者都不能因权力、地区不同而形成等级差别。反过来,行政权力如果同货币经济中的买卖行为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市场机制,从这个角度看,被行政权力扭曲了的、没有竞争的市场,甚至比没有市场更有害,它们表面上存在市场,实则权利资本膨胀,一旦进入这样一种状态,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能大大延迟,甚至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难以自拔。这种现象史称菲律宾的“马科斯陷井”或者“拉美现象”。
记 者:这样看来,经济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就必然要求政府行政机构进行改革,请问,根据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如何进行政府体制改革?
吴敬琏:我国向市场经济过渡,实际上经历着制度变迁的过程。在发达市场经济中,经济组织不是凭借行政权利,而是靠生产满足市场交换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来谋取自己的利益;政治组织则是靠保障产权,建立和维持市场交换秩序,提供各种市场不能提供的公共服务来减少经济组织的交易成本,从而获得存在的理由。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各种组织按这种方式演进,制度的收益就会递增,相反,各种组织都靠行政特权谋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制度的收益就会递减,导致经济衰退、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寻租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国的经济改革正在进入一个全面设定和严格执行市场规则的时期,建立良好的法律框架和实现法治,将是新的历史阶段中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主题曲。
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已经深入到旧体制的核心部分,即国家所有制经济。政府机构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改革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没有政府机构的改革,国有经济的改革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十九年来,我们已经进行过两轮行政机构改革。但恕我直言,这两次改革好像都是不大成功的,政府机构和政府工作人员实际上比原来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原因可能很复杂,我想到有一条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搞机构调整时必须注意它的正确程序:不能一上来就讨论“怎样把部委减少两个”,“怎样把编制内人员数目减少一万人”,如此等等,而要先讨论政府以及它所属的各机构的职能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什么是它们应当管的,什么是它们不应当管的。如果政府的职能不改变,还是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那样对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什么事情都插手,什么都要审批,恐怕行政机构改革只能是名改实不改,走一次过场。
记 者:您认为,要按照十五大报告精神推进改革,在思想观念和实际操作方面目前还存在哪些障碍?
吴敬琏:据我体会,十五大报告要求进行的改革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场决战。一方面,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实践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矛盾重重、盘根错落的体制出发点,而我们的目标又是建立一个经数百年发展形成的、复杂精巧的现代市场经济,我们对它很不熟悉,甚至缺乏基本知识。因此除旧布新的改革工作在操作上的困难是不待言的。但是,操作能力上的缺陷并不是主要的障碍。因为只要有求知的渴望和艰苦认真的学习努力,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问题毕竟是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内解决的。据我观察,现在推进改革最大的困难还在于既得利益障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和过去十来年放权让利的改革中,一些机关和个人拥有或取得了很大的权力和利益,如果它们和他们都不愿意为了国家的利益(也是它们或他们的长期利益)放弃这些权利和利益,那么,改革就会举步维艰。
所以综合起来看,我们应从六个方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国有经济要收缩范围,进行战略性重组;(2)努力寻求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公有制形式;(3 )支持鼓励各种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各种公有制实现形式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4 )国有企业要实现股权多元化,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富有活力的微观主体;(5 )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弥补“市场失灵”和促进“市场发育”,加快市场经济发展速度;(6)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运用各种法律和行政手段,防止财产占有上的两极分化,以便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迄今为止的中国经济改革能够取得较大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我们的改革一开始就有一个不断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的明确目标,随着十五大报告的提出,解除了以往许多干部群众的思想束缚,这一目标将更明确,更具紧迫性,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加速前进,不能犹豫。
记 者:您认为今后十几年(至201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景如何?
吴敬琏:党的十五大为实现十四届三中全会规定的目标——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使之在2010年进一步完善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可以说,现在道路已经全部开通,条条大道通向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目前的情况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就是我们的实际工作。党中央规定的上述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取决于改革的实际推进。只要我们沿着十五大开辟的道路认真切实地做好我们的改革工作,中国经济的光辉未来是确定无疑的。
标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吴敬琏论文; 公有制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所有制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 中共十五大论文; 市场失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