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童
湖南省邵阳市中心医院 422000
摘要:目的:探究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11月到2017年11月期间于笔者单位接受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的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入两组并为其采用不同类型的融合器,分别为采用ROI-C融合器的40例研究组患者与采用传统式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的40例对照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对比。结果:研究组研究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VAS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OI-C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避免术后疼痛与吞咽困难,无论是有效性还是安全性都要优于传统融合器。
关键词: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安全性;有效性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是一种可以有效治疗颈椎创伤或颈椎退行性病变的术法,是同类手术中的金标准,临床在减压与椎间植骨融合的基础上使用钛钢板来进行内固定,以提高颈椎稳定性与植骨融合率[1]。然而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观察可以发现,这种传统式操作会使患者出现术后吞咽困难、内固定失效以及高切迹钢板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本文选择2014年11月到2017年11月期间进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的80例患者,试探究ROI-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11月到2017年11月期间于笔者单位接受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的80例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入两组并为其采用不同类型的融合器,分别为采用ROI-C融合器的40例研究组患者与采用传统式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的40例对照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对比:对照组: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1岁,平均(50.19±11.34)岁;原发病:颈椎病23例,颈椎间盘突出14例,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3例。研究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70岁,平均(50.21±11.29)岁;原发病:颈椎病24例,颈椎间盘突出15例,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如下基线资料——年龄分布、性别构成、原发病类型等,差异全部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统计学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取仰卧体位并行全身麻醉,将肩部垫高,确保颈椎处于自然后伸状态。常规消毒、铺巾,定位施术节段并在颈右侧取40~60mm长度的横切口,分离皮肤及各层皮下组织,沿着皮下将皮瓣分离,将颈阔肌切开,使胸锁乳突肌显露在视野中,沿着胸锁乳突肌内侧缘的血管鞘、内脏鞘间隙进入,向外牵拉胸锁乳突肌与颈动脉鞘,向内牵开气管食管,将颈长肌显露,剥离椎前筋膜,切开施术节段的前纵韧带,在其上下终板处安装撑开器,在撑开椎间隙后,自前向后对椎间盘进行处理,将骨锥清理,将椎间隙水平后纵韧带切除,确保硬膜囊不受压。清理软骨终板到骨面的渗血,研究组选择大小适宜的ROI-C,将自体髂骨填充其间,向病变椎间隙置入,直到距离椎体前缘2mm,随后缓慢松开撑开器,将自缩嵌片打入上下椎体,定位位置良好后冲洗切口,止血并进行负压引流,逐层关闭皮下组织与皮肤。
对照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术法,术中体位、入路、减压过程均与研究组相同,但在使用椎间融合器后,根据减压范围,选择一条长度适宜的钛钢板放在椎体前缘,行经颈前路钛钢板内固定操作。术后行负压引流,逐层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VAS疼痛评分、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其中,VAS疼痛评分使用视觉模拟评分进行评估,分值高低与患者疼痛轻重呈正相关联系[2]。
1.4 统计学方法
纳入到实验研究中的患者其所有临床数据均以21.0版本的SPSS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检验。其中的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均以(n,%)表示,行卡方值检验。而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VAS疼痛评分计量资料则以()表示,行t值检验。若两组数据在统计计算后得到P<0.05的结果,则分组结果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VAS疼痛评分
见表1,研究组在术中出血量上少于对照组,在手术时间上短于对照组,在VAS疼痛评分上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对于颈椎创伤及退变,外科医生通常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选择在颈椎前路放置钢板进行内固定。然而即使是使用工艺较为先进的钛板,患者依然容易在术后出现不良结果,例如:安装钛板固定系统时容易因延长线路范围而导致神经血管损伤;颈前钛板作为高切迹内固定物会使患者出现吞咽困难、食道瘘等并发症[3]。与之相比,ROI-C是一种具有自锁功能的新型融合器,其上部呈凸状解剖外形,可以更好地贴合上下终板;其由2个椎间桥形嵌片组成,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避免给神经血管带来损伤,借助融合器可以使嵌片更好地插入到融合节段上方与下方的椎体中,即刻便可以获得良好的稳定性[4]。由于不必插入钢板,所以这种零切迹的设计可以避免高切迹内置物给颈椎前组织带来不良影响,术中医生不必担心给喉返神经等造成损伤[5]。见结果,研究组研究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VAS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与陈博来的研究成果几乎一致,这无疑肯定了ROI-C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结语:
ROI-C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有着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临床可积极推广这种融合器。
参考文献:
[1]林涌鹏,李永津,赵帅,等.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疗效[J].脊柱外科杂志,2017,15(04):206-210.
[2]孙柏寒,郑柏,黄栋,等.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06):100-103.
[3]邵海宇,张骏,杨迪,等.零切迹颈椎前路融合固定系统与传统融合器钢板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6,29(06):530-537.
[4]李冬梅,刘宝戈,田宝朋,等.颈前路零切迹减压融合术对邻近节段瞬时旋转中心及活动度的影响研究[J].骨科,2016,7(01):31-34+44.
[5]陈博来,林涌鹏,赵帅,等.零切迹自稳型颈椎融合器(ROI-C)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10):894-898+925.
论文作者:肖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1
标签:颈椎论文; 前路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钢板论文; 统计学论文; 手术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