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生职业气质之比较研究

高师生职业气质之比较研究

吴明霞[1]2001年在《高师生职业气质之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编制“高师生职业气质问卷”,并据此作教师、高师生、非高师生职业气质的比较研究,确定教师职业气质的结构,初步探讨高师生职业气质的特征。 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文献综述,把高师生职业气质建构为七个维度,并采用自编量表对1369名高师生、404名教师和306名非高师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自编“高师生心理及行为方式问卷”(即高师生职业气质问卷)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通过因素分析得到了教师职业气质的七个维度:表达性、容让性、情绪性、亲和性、感 染力、趋避性、独立性。2.教师、高师生与非高师生群体之间在量表各维度(除独立性外)上都存在显着差异。教 师得分高于高师生和非高师生。3.高师生在表达性、情绪性、独立性和感染力维度上存在专业显着差异。4.高师生在表达性、独立性维度上存在性别显着差异,男生在独立性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女 生;而女生在表达性上的得分高于男生。5.在情绪性、独立性维度上高师生的年级差异显着,一年级显着高于其它年级。6.在表达性、容让性、趋避性和亲和性维度上受年级、专业的交互作用影响。7.高师生和教师的职业气质与其职业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显着相关。

吴明霞, 张大均, 张进辅[2]2001年在《高师生职业气质研究的思考》文中提出职业气质是职业人格 (职业动机、性向和气质 )中相当重要的一方面。气质影响人的工作绩效 ;从教师职业素质出发提出高师生职业气质的操作性定义和维度构想 ;并通过问卷调查形成正式的高师生职业气质问卷。

王立新, 吴明霞[3]2002年在《高师生与教师职业气质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用高师生职业气质问卷对高师生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气质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发现 :1.高师专科生在情绪性、亲和性上存在年级显着差异 ,在情绪性上存在专业显着差异 ,在表达性上存在性别显着差异 ;2 .高师专科生和本科生在表达性、亲和性、情绪性、容让性四个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 ,专科生得分高于本科生 ;3.高师生和中小学教师在问卷各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 ,教师得分高于高师生

杨邓红[4]2010年在《对高师生职业气质培养的思考》文中认为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师资,是高师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和生长点。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优良的教师职业气质。目前,我国师范教育在职业气质培养方面存在许多不足,需要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方面进行差异化培养。

吴明霞, 张进辅, 张大均[5]2003年在《教师与高师生职业气质特点的研究》文中提出1 引育 气质特质指行为的倾向性,涉及个人反应或行为方式,受遗传影响大,内控性强,较稳定,不易改变,在个体适应环境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职业气质研究表明,个体气质不仅影响其职业选择,还直接影响其在职业中以何种方式、格调或节奏来从事与适应工作,从而影响具体工作的成败。因而气

艾述华[6]2011年在《高校师范生加强教师职业气质培养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强化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是高校师范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要从注重教育实践和教育体验,注重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注重礼仪教育和提升教师形象叁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气质培养。

孙琪[7]2014年在《化学师范生教师气质的培养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教师进行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一代,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的重大责任与使命。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科学知识和文化,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品德、个性与气质修养进行教育,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作为“人之模范”,自身的气质修养对学生的性格、品质的形成,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良好教师气质的教师能确保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更易于培育学生的优良品质与良好性格。因此,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讲,就要求教师具有与其职业要求相符的特殊气质。教师气质,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自身修养与道德品质的外部反映,体现了教师的职业要求和职业品位。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间的发展与竞争更加激烈,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就其本质而言是国民素质的比拼、是人才的较量、是各国教育质量的竞争。2012年,我国教育部对高等师范院校颁布实施《卓越教师教育计划》,该计划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创新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卓越教师。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应按照“教育计划”中新的要求扩充原有的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要全方位地实施以培育卓越教师为标准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一定要培养符合卓越教师教育标准要求的优质师范生。其中,培养师范生良好的教师气质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本文以化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师气质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教师气质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其中包括儒家人格思想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叁个部分,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教师气质及化学教师气质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接着通过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出化学师范生在教师气质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教师气质形成的因素。最后提出了培养化学师范生教师气质的相关策略和实施建议,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是加强对化学师范生的教师气质的培养,提高化学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本研究的起因、内容、方法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是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儒家人格思想、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以及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师范生进行教师气质培养的重要性及可行性。第叁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对教师气质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了化学学科特点以及化学教师气质的独特性。第四部分对化学师范生的教师气质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级化学专业师范生的教师气质状况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影响因素。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笔者以理论和数据分析为基础,对化学师范生的教师气质提出了相关的培养策略。

罗承[8]2005年在《中学课堂非语言交流的特征和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活动是教师运用语言工具、依靠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以及教师自己的人格和言行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的非语言表达具有传递信息功能表达指示功能.交流情感功能、控制调节功能。教学中非语言表达具有伴随性、连续性、表情性、动作性和情境性等特点。本研究通过对昆明市四所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察,来了解中学教师上课时的非语言表现,发现: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积极的非语言、消极的非语言表现。它们对教学有不同的影响。其中,不同学科、不同性别的教师以及新教师和老教师在非语言的表现上有一定差异。本文探讨了积极的非语言表达的具体表现及效用,分析了影响教师非语言表达的内在因素:即教师所持有的教育观、学生观、对所授学科教育态度和专业素养影响外在的非语言表现。在前面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师范生非语言技能的培养建议。

吴明霞[9]2006年在《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结构及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工作-家庭冲突是压力源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人的身心健康均有重要影响,国外大量研究发现:工作-家庭冲突与多种消极后果相联系,如职业倦怠、离职意愿、工作中的退缩行为、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工作和生活满意感降低、家庭幸福感减少、心理消耗增加、身体不适、抑郁等。工作-家庭冲突过高还会导致社会行为功能紊乱,如破坏性的父母角色、酗酒等。正是由于工作-家庭冲突对员工个体、工作领域和家庭领域均可能产生破坏性的作用,所以成为生涯发展研究、家庭研究以及人力资源研究、管理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的重要变量。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其工作-家庭冲突严重程度不仅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还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探讨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问题就显得非常必要且紧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者围绕工作-家庭冲突展开了大量研究。到目前为止,有关研究内容已非常丰富、系统。但总的来说,尚未见到专门针对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研究,也很少有研究从个人所属的角色剖面类型和文化取向类型等心理背景因素角度进行探讨。国内的WFC有关研究相对来说非常少,有关教师心理的研究虽然很多,但从工作-家庭冲突角度进行的研究极少,也没有对工作-家庭冲突的前因后果作全面地、整体的关系和结构上的分析。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从文化取向、角色剖面等个人背景因素角度出发,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路径分析法、探索性因素分析法、验证性因素分析法等方法,从编制符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中小学教师测试的、信效度经过检验的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问卷出发,揭示出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现状,系统考察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特征;不仅如此,还探讨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影响因素-后果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构建WFC的整体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和修正该模型,这对于预测中小学教师身心健康、生活、家庭和工作幸福感、工作绩效、转换职业意愿等有重要价值。整个研究分为六个大部分,共8个研究,组成一个相对清晰完整的研究系统。第一部分:文献分析及研究构想阐述了研究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及其影响因素和后果变量间关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文献分析内容包括国外对工作-家庭冲突的结构、测量工具的研究,工作-家庭冲突及相关变量间的关系,以及国内有关工作-家庭冲突的研究以及教师心理方面的研究。对国内外工作-家庭冲突的研究及教师心理研究进行了述评,并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需要探讨和验证的问题及研究的理论假设。另外简单介绍了本研究将会用到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问卷编制经过对126名中小学教师的开放式问卷调查、598名教师的半封闭式问卷调查和1623名教师的封闭式问卷调查,其中穿插多次访谈,运用项目分析、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经过信效度检验最终确定了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正式问卷,包括WIF和FIW两个分问卷,各包括叁个维度:心理资源、情绪情感、行为方式。正式问卷共37题,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按照问卷修编的科学程序修订了Amatea等人的LRSS问卷,获得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教师角色显着性问卷》,包括角色价值观和角色承诺两个分问卷,各包括职业、婚姻、家长、子女角色四个维度,共27个题。选择Singelis、Triandis等人编制的INDCOL(1995)量表进行修订以获得中文简缩版。该问卷可以评估HC、HI、VC、VI四种类型的文化价值取向。探索性因素分析(EFA)与验证性因素分析(CFA)结合,结果表明:四因素结构清晰,能解释总变异的48.56%;验证性因素分析各指标能较好拟合数据(GFI=0.94,AGFI=0.90,AMSEA=0.07),研究结果很好地验证了Ttiandis等人对文化取向的结构假设。第叁部分:特征分析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特征分析:WIF显着高于FIW,报告WIF严重的人数的百分比远高于FIW严重的百分比。女教师WIF情绪显着高于男教师,但FIW则是男教师显着高于女教师。这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和家庭界面具有不对称渗透性。教师角色价值观排序为:子女>职业、家长>婚姻角色,相互间存在显着差异,角色承诺排序为:子女>职业>婚姻>家长角色,相互间存在显着差异。子女角色在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里居首位。我国中小学教师中分布着工作型、家庭型、双高型、双低型,男女教师分布大致相同。40岁以前男性的职业价值观和承诺高于女性,40岁后低于女性。教师中HC得分显着高于HI和VC,最低的是VI。HI、VC、VI维度上均存在显着的性别和年龄交互作用。我国中小学教师中存在四种文化取向模式:VC、VI、HC、HI。HC型的人最多、其次是VC型和HI型,最少的是VI型。不同性别和年龄教师的文化取向类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第四部分:影响因素分析文化取向类型是WFC直接的影响因素,HC型的教师WIF心理资源和情绪情感均显着高于其它类型的教师。男女教师的WFC影响模式有极其显着的差异。女教师的WIF和FIW受到文化取向类型的影响,深入分析发现,HC型女教师在WIF行为方式和FIW总上的得分显着高于其他类型的教师。双低型男教师的WFC显着高于其他类型的教师。第五部分:效果变量的关系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教师,WIF与FIW之间均是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家庭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分别与生活满意度存在双向的相关关系,但相关为一正一负。男教师的模型比较简洁,焦点相对分散,女教师模型各变量间关系错综复杂。WIF除了对家庭领域的后果变量产生影响,还直接影响工作领域的变量,FIW除了直接影响工作满意度,还通过影响转换工作意向影响工作满意度,FIW并不影响工作绩效,但工作绩效却对工作满意度有较大作用;FIW和WIF均通过对方分别对家庭和工作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男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后果变量间的关系模型大不相同。第六部分:总的讨论和结论从方法论角度分析了本研究的选题和视角,探讨了本研究的一些新发现及其启示;阐明了本研究的独特贡献,并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降低工作家庭冲突的建议,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对整个研究做了结论如下:(1)自编的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问卷,修编的文化取向问卷、角色显着性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能够用来测量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家庭冲突情况。(2)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和家庭界面具有不对称渗透性。(3) WFC存在年龄和性别的差异。(4) WIF与FIW之间均是直接的正相关关系。(5)文化取向类型直接影响WFC,HC型教师感受到的WIF显着高于其他类型教师。(6)角色剖面直接影响男教师WFC,双低型男教师WIF和FIW均显着高于其他类型。(7)男女教师的WFC影响模式有极其显着的差异。(8)男女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后果变量间的关系模型有显着差异。(9) HC型的人最多、其次是VC型和HI型,最少的是VI型。不同性别和年龄教师的文化取向类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10)四种角色价值观和承诺间均存在显着差异,我国中小学教师中分布着工作型、家庭型、双高型、双低型,男女教师分布大致相同。(11)家庭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分别与生活满意度存在双向的相关关系,但相关为一正一负。男女教师生活、家庭、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有显着差异。

胡瑜, 潘泓伊[10]2017年在《师范气质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文中认为论文采用心理测量学的方法和程序,对师范气质初始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初步编制出由四个分量表组成的、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师范气质问卷。运用该问卷对师范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师范生在师范气质不同维度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1]. 高师生职业气质之比较研究[D]. 吴明霞.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2]. 高师生职业气质研究的思考[J]. 吴明霞, 张大均, 张进辅.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3]. 高师生与教师职业气质比较研究[J]. 王立新, 吴明霞.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4]. 对高师生职业气质培养的思考[J]. 杨邓红.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5]. 教师与高师生职业气质特点的研究[J]. 吴明霞, 张进辅, 张大均. 心理科学. 2003

[6]. 高校师范生加强教师职业气质培养初探[J]. 艾述华. 教育与考试. 2011

[7]. 化学师范生教师气质的培养策略[D]. 孙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

[8]. 中学课堂非语言交流的特征和运用[D]. 罗承. 云南师范大学. 2005

[9]. 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结构及关系研究[D]. 吴明霞. 西南大学. 2006

[10]. 师范气质问卷的编制及初步应用[J]. 胡瑜, 潘泓伊. 晋中学院学报. 2017

标签:;  ;  ;  ;  ;  ;  ;  

高师生职业气质之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