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言出版:赢得德国图书产业的必由之路_图书市场论文

跨语言出版:赢得德国图书产业的必由之路_图书市场论文

跨语种出版:德国书业制胜之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胜之道论文,德国论文,语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和影响,世界上逐渐形成了以英语、法语、汉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阿(拉伯)语为出版语言的7种主要语言出版市场, 其中英语出版在国际出版界占有不容置疑的主导地位。世界出版物的1/4是用英语出版的;各国出版物出口额占出版物国际贸易的份额,以1993年为例,在该年度出版物国际贸易总额中,美国占22%,德国占15.1%,英国占14.9%,法国占7.6%,西班牙占4.5%;在亚洲,我国香港地区占3.8%,新加坡占2.3%,日本占2.2%,我国大陆仅占0.4%。从实际情况看,在争夺欧洲及国际图书市场的竞争中,德语版图书始终因其语言传播障碍在文学、艺术、通俗类读物中落后于英国、法国和西班牙文本的图书,德国之所以在出版物国际贸易总额中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得益于其出版的英语科技出版物。

德语出版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15世纪,德国人谷登堡(J.G.zumGutenberg)发明铅活字印刷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德国成为当时欧洲的印刷和出版中心。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年出版图书的最高纪录已达3万种左右。但二战后,科学研究中心向英语国家, 尤其是向美国转移,英语成为国际科技界的通用语言。欧洲,尤其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一些使用德语的国家,转向以使用英语为主。英语国家由于其科研资金、人才、设备以及语言等优势,在科技出版领域占有无可争辩的优势。德国作为二战的战败国,面临国土被一分为二,国内出版市场狭小,科学技术人才大量外流,科学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等窘境;德语的出版优势又被英语取而代之,面对种种不利局面,德国书业界(前联邦德国)审时度势,适时调整出版政策及市场战略,以跨语种出版为手段,以科技英语出版为突破口,以国际图书市场为进取目标,全方位地开展了振兴德国出版业的活动,其中,尤以始于40年代末的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的“英语出版计划”和70年代崛起的贝塔斯曼出版集团的大规模跨国经营最具战略特色和实践意义。

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于1842年5月创建于柏林, 当时只是一家零售书店,兼营书刊的出版,后来逐步发展成出版农业、林业、历史、经济及工程技术方面书刊的出版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德文版的科技期刊、大型科技参考工具书和学术专著是其生存、发展的主要支柱。但其始于40年代末期的“英语出版计划”打破了这一“孤军奋战”的局面,他们通过同国外出版社合作出版英文书刊,在英语国家成立分支机构发行总社出版的英语科技书刊,在英语国家组织作者出版、发行英语书刊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逐步打开了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国际图书市场,成为一家国际性的大型科技出版社。例如,施普林格出版社1964年在美国纽约成立分公司,到1969年,代售本土版图书累计销售额为750万马克。至1991年, 总社与分公司出版图书营业额之比已达7:3。施普林格出版社的出书范围现已涉及医学、心理学、生物学、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年出版科技专著1 500种, 60%以上为英语出版物。出版科技期刊是其主要特色之一, 现出版有380多种科技杂志,学科涉及广泛,其中,医学杂志占50%以上。这些杂志也是以英语为主,面向世界。

贝塔斯曼出版集团的前身是卡尔·贝塔斯曼于1835年在慕尼黑创办的一家出版社。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贝塔斯曼集团于1972年买下了当时联邦德国最大的期刊出版集团格鲁纳与雅尔公司3/4的股份,并很快超过自己的竞争对手,取得了国内市场的霸主地位。在跨国经营领域,1980年,贝塔斯曼集团吞并了美国最大的纸皮书出版社——班坦出版社,而班坦出版社曾是美国实力最雄厚的出版社之一。如今,贝塔斯曼集团的势力范围已扩展到欧洲和美洲的近40个国家,拥有200 多家公司,57000多名员工,经营范围涉及图书、报纸、期刊、音乐制作、 电影、电视、造纸、印刷、电子出版物等多种领域。目前,集团出版部在国内拥有39家出版公司,在国外拥有10余家出版公司,仅国内的出版公司年出书就达780余种,期刊70余种。该集团在全球500家最大企业名录中曾名列第180位,在国际出版界鲜有能与之匹敌的对手。

考察施普林格出版社与贝塔斯曼出版集团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他们成功的经验在于将“英语出版”与“科技出版”有机结合,以国内出版带动跨国出版,以国际图书市场牵动国内图书市场,以相关产业辅助期刊、图书出版业,在英语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出版界挤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进而在整体上提升了德国书业界的发展水平。

1.在国际图书市场中争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德国面积不过35.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 000万,如前所述, 德语出版在国际范围内亦不占优势,但多年来其图书出版量能稳居世界第3位, 成为世界上出版图书最多的国家之一,跨语种出版英语(及其他语种)出版物、开拓国际图书市场及综合经营是其成功的三大法宝。贝塔斯曼出版集团在世界范围内拥有3 500万图书及音乐俱乐部成员,仅在美国就有500万成员,每年直销图书2亿册。1994年,德国在国内图书市场上的总销售额为160亿马克,而贝塔斯曼集团该年度的总收入高达184亿马克, 图书的销售收入为65亿马克,占该年度德国国内图书销售总额的40%。施普林格出版社也已成为在美国、瑞士、奥地利、日本、香港等地拥有子公司的跨国公司。施普林格出版社在德国本部出版的书刊以英语为主,向全世界销售,并兼并了CRC出版社、路易斯(Lewis)出版社等美国的科技类出版社,其在国际图书市场上的竞争力令任何对手不敢小觑。

2.在国际范围内吸引一流的作者与稿件,发展壮大出版实力。在科技出版领域,由现代科学研究的跨学科、跨国度特性所决定,研究成果的取得与传播亦呈国际化趋势。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现代科学技术信息的交流过程,在国际范围内及时反映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是当代社会衡量出版社实力及出版物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施普林格出版社十分重视在世界各国寻找稿源,出版社主要领导亲自结交各国著名专家学者,策划选题,确保出版物质量。例如,施普林格出版社着手开拓国际市场时,在数学领域就已有70种英文刊物,涉及数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并与该学科的美国学者、编辑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施普林格出版社海德堡总部与纽约分公司的共同努力下,施普林格出版社已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其在数学科技出版领域的领先地位,199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论文集由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即为佐证。

3.开拓国际出版资源,促进本国科学技术及本语种出版业的发展。英语在国际出版界的绝对优势地位曾经迫使有些国家采取了完全依附的发展战略。但德国作为一个在世界上颇具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影响力的出版大国,则注重利用国外出版资源为本国的科学技术及德语出版业服务。例如,《外科专业综合手册》是一部多卷大型专业工具书,由国际上一流的外科专家集体编纂,反映了国际范围内外科技术领域最先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状况,施普林格出版社在出版英文版的同时,将其译成德文出版,这对德国的医学研究和德语出版都有积极意义。从整体上看,德国1996年共出版71 515种新书,其中9 791种是从55 种不同的语种转译的,占总数的13.7%;从英语版本翻译的占总数的75%,其余依次为法语、意大利语、荷兰语、西(班牙)语、俄语、瑞典语。另外,德国在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时,采取了比较灵活的立足欧洲、面向世界的战略战术。例如,1995年,德国图书进口总额为7.2亿美元, 出口总额为17.2亿美元。如果按地域划分,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为欧洲国家,特别是奥地利和瑞士两个德语国家,其进口总额的76%,出口总额的90%都在欧洲。如果按国家划分,美国则是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1993年,美国成为德国图书最大的进口国,进口总额达1.23亿马克,这反映出了其面对英语出版优势的出版战略调整的成功,而其出口的最大市场仍然在奥地利和瑞士,亦凸现出了其语种出版的地域优势。

我国是一个出版大国,世界上每年出版图书约90万种,我国约占了10万种,但出口额大约只有1000万美元,在出版物年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份额尚不足1%(以上数据不含我国香港、台湾地区), 主要原因之一是出版语种单一。由于国内出版界一般只出中文书籍,使我国大陆的图书出口与版权贸易范围多限于台湾、香港地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品种亦比较单一(大多局限于我国传统文化读物),并且在图书贸易与版权贸易中引进量远远大于输出量。例如,我国每年进口外文版书籍近10万种;在版权贸易中,每年买进千余种,而卖出则不足400种。 若固守本语种出版物市场而被动地忍受外语种出版物的冲击,我国出版业在图书国际贸易竞争中的前景不容乐观。客观地讲,中国出版业目前尚处在国际图书市场的边缘地带。要想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除应采取“造大船”,组建大型出版、发行集团,扩充出版、发行规模等刚性措施外,上述德国出版业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书业界应不无启迪。

标签:;  

跨语言出版:赢得德国图书产业的必由之路_图书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