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刑讯逼供的程序构想——以侦查权的控制为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刑讯逼供论文,视角论文,程序论文,侦查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51(2004)02-0038-27
刑讯逼供虽为我国法律明文禁止,但在司法实践中仍相当普遍地存在。笔者认为,其 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在于侦查权的滥用没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缺失,无法与国家权力实现必要的抗衡,刑讯的发生不 可避免。二是审前程序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必然发生侦查权滥用的情况。在我国 的侦查程序中,由于缺少中立的司法机构的介入,难于及时有效地实现对犯罪嫌疑人权 利的保护。三是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设计粗略,导致侦查讯问的随意性及刑讯的多发 性。四是缺少相应的证据规则,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尽管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 排除了非法言词证据的效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刑讯逼供取得的口供在实践中仍被作为 定案的根据使用,这种司法结果必然会加剧刑讯逼供的蔓延。可见,遏制刑讯逼供是一 项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法律制度难以奏效。但笔者相信循着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权力制 衡权力、以程序规范权力及以结果规制过程的思路,对侦查权进行良性、有效的控制, 建构遏制刑讯逼供的法律机制,定会将这一违法犯罪行为减少到最低程度。
一、权利制约:被追诉方防御力量的强化
(一)确立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针对封建的有罪推定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 原则,为现代法治国家普遍认同。它的基本涵义为:在刑事诉讼中,任何受到刑事追诉 的人在未经法院依法判决证实有罪之前,应被视为无罪。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的规定虽然吸收了该原则的精神,但这一保守的规定同时也 印证了我国立法机关的一贯立场:既反对有罪推定,也不赞成无罪推定。在司法实践中 ,无罪推定的理念仍不能为多数司法工作者所接受,这也正是在侦查阶段刑讯逼供如此 之多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无罪推定原则是建立在保障被追诉者的人权基础上的,对于 遏制刑讯逼供意义重大:1.从根本上保障了被追诉者的人权。作为一种理念,无罪推定 原则应当深植于司法工作人员的心中,时刻注重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杜绝违法行为 的发生。2.明确了举证责任,强化了证据观念。无罪推定作为一种法律上的推定,可以 被推翻,但应由控方负举证责任。要想推翻无罪的假定,控方必须提出确实充分的证据 ,而不是逼取嫌疑人的供述。3.强调了法定程序的重要性,即通过法定程序维护犯罪嫌 疑人的人权,如在刑事诉讼中应充分保障被追诉者的辩护权,并保证其享有依法公开审 判的权利。
(二)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准则的重要内容。我国1998年10月 签署的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3款(庚)项规定“受刑事追诉 的人不得强迫作不利于自己的证言或强迫承认有罪”。这一特权实际上涵盖了三项权利 :一是反对强迫供述的权利;二是沉默权及其被告知的权利;三是自愿供述的权利。三 者有机组成了该项特权。
确立该特权的依据主要在于:1.哲学根据。人之所以为人是基于人的意志自由,正是 意志自由使得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即使涉嫌犯罪,人的意志自由也不得随意被干涉 。犯罪嫌疑人是刑事诉讼的主体,他有权利决定自己是否供述以及供述的内容,有权反 对来自诉讼中任何一方的任何形式的强迫。2.道德根据。即人没有违背自己的义务,即 “让一个人充当自己的掘墓人是错误的”。3.法律根据。我国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的 权利,言论自由既包括言论内容的自由,也包括是否发表言论的自由。应当说,包括沉 默权及自愿供述权在内的这一特权是符合宪法规定的。4.正当程序根据。该特权赋予被 追诉方与追诉方相抗衡的能力,有助于维护控辩均衡,实现程序公正。
(三)赋予律师侦查阶段讯问时的在场权
侦查机关讯问犯罪嫌疑人,律师有无在场权,两大法系的规定差异较大。英美法系从 权利保障的角度出发,赋予律师侦查阶段讯问嫌疑人时的在场权,并给予较充分的程序 保障。大陆法系出于查明案情的考虑,一些国家没有赋予律师在场权,如德国、法国、 日本等。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六条规定了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可以聘请律师进行法律 帮助,但对于“在场权”这一最为关键的权利却没有规定,这显然是顾及到目前侦查机 关的办案能力和对律师介入的心理承受力。毋庸置疑,在场权是律师对侦查活动是否合 法的一项强有力的制约措施,是防止刑讯逼供发生的有效手段。与律师的其他权利相比 较,它对于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防止刑讯逼供的发生有着无可比拟的、至关重 要的作用。在场权可由犯罪嫌疑人、律师主张,由侦查机关予以保障。律师对侦查人员 讯问时发生的违法行为可当场提出意见,对不予改正的有权向司法机关进行控告。
二、权力制衡:侦查权的有效控制
(一)引进司法审查机制
司法审查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普遍遵循的程序法治原则,其核心理念是充分发挥法院 的司法能动作用,对国家强制权力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保障公民个人的权利不受国家强 制权的违法侵害。在刑事诉讼中该原则要求,未经法院授权及审查,不得对公民实施逮 捕、羁押等强制措施以及搜查、扣押、窃听等强制性侦查措施。
目前在我国刑事侦查程序中大量出现的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问题,究其诉讼体制上 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种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在审前程序中只存在着追诉方单方权力的 运用,只有追诉者与被追诉者赤裸裸的追诉关系,缺乏一个超然的、中立的司法机构对 追诉方的活动进行合法性审查,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缺乏切实保障,使得侦查权的运用 失去了必要的司法控制,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
为防止侦控方权力的滥用,遏制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在我国确有必要建立审前的司 法审查制度,将中立的司法机构提前引入侦查程序,以司法权控制侦查权,实现对侦查 活动的异质监督。一方面,对涉及公民人身自由的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的批准及适用 应由中立的司法机构进行司法授权和司法审查,打破目前羁押性强制措施的采取均由警 检机关垄断的局面,防止侦控权的过度膨胀。同时,应慎用羁押性强制措施,并通过专 门的听证程序增大取保候审的比例,尽量减少无必要的羁押。羁押减少了,刑讯逼供就 失去了赖以发生的环境。另一方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就不公正的羁押申请事后 的司法救济。如对没有证据进行逮捕的或在羁押过程中遭受刑讯逼供的,均可向法院提 出司法审查的申请,一经查实即应撤销先前不正当的羁押性强制措施。
(二)确立侦查与羁押的实质分离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自被拘留、逮捕后即被羁押在看守所内直至法院作出 判决。尽管在公安机关内部侦查职能与羁押管理有着不同的职责分工,但二者同属于公 安机关领导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打击犯罪目标的一致性、共同利益的驱动性使得侦查 与羁押内部制约关系名存实亡。出于收集证据、尽快攻破犯罪的需要,侦查人员通常长 时间地将犯罪嫌疑人置于其直接控制之下,刑讯逼供由此发生。
笔者建议将负责羁押管理的看守所从公安系统中分离出来,改由司法行政机构管辖, 实现看守所的中立。这样由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权,负责证据的收集、事实的查明,而看 守所专司羁押管理,以中立、超然的立场实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对侦 查权发挥有效的外部制约作用。为此应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看守所条例》,明确看守 所的中立地位,将保障被羁押人员的权利明确作为看守所的一项重要职能,并设立相应 的配套制度。
三、程序完善:讯问犯罪嫌疑人程序的规范化
1.明确讯问的证据条件。关于侦查讯问开始的条件,特别是证据条件,我国刑事诉讼 法尚无明确规定。一般认为,只要已经立案,讯问犯罪嫌疑人即为合法,讯问的随意性 较大,助长了“口供中心主义”。对此,笔者认为,讯问的证据条件应当是侦查人员有 合理根据表明犯罪嫌疑人有实施犯罪的重大嫌疑。如被害人或者在现场亲眼看见的人指 认其犯罪的;或在其身边或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等等。这一标准低于逮捕的证据条 件,是侦查讯问的最低标准。
2.完善权利告知程序。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侦查的必经程序,为确保诉讼的公正性,侦 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应履行告知义务,以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需要告知的权利 主要包括:(1)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对沉默权也应明确告知。(2)自行辩护权。(3 )获得律师帮助权。(4)司法审查与司法救济权。具体告知内容应制成“权利卡片”,以 求统一、高效。
3.对讯问的时间、地点进行限制。我国刑事诉讼法应明确规定禁止夜间讯问及其例外 情况;规定在押嫌疑人一次讯问的最长时间,两次讯问间隔的最短时间及对未成年人、 怀孕妇女的特殊规定;讯问应在指定的羁押场所进行,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除外。同时 ,应对违反上述规定的法律后果予以规定。
4.充分运用录音、录像记录讯问过程。运用录音、录像资料记录侦查人员的讯问过程 ,这一举措在国外(如英国)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近年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也已经开始运 用,以防止或及时发现刑讯逼供行为。为保证录音、录像的客观性,应将侦讯人员与视 听资料的制作、管理隔离开来。为此可采用固定讯问地点,自动摄录的方法;条件不具 备的,可由专人摄录、专人负责保管。
四、结果规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
1984年联合国通过的《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 第15条明确规定:“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任何诉讼程序中,不得援引任何确定系以酷刑 取得的口供为证据,但这类口供可用作被控施用酷刑者刑求逼供的证据。”
我国刑事诉讼法尚未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排除了非法 言词证据的效力,这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笔者建议作如 下规定:对于侵犯公民的宪法性权利所获取的非法证据,诸如通过刑讯、非法搜查、非 法扣押及侵犯嫌疑人的辩护权取得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将通过刑讯逼供取得 的非法证据彻底排除,就会从结果回溯源头,阻断刑讯逼供这一恶流。与此相适应,笔 者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中增设两项规定:
1.赋予犯罪嫌疑人申请人身检查的权利(验伤权)。参照国外立法例,人身检查既可作 为犯罪嫌疑人的义务来规定,也可以作为嫌疑人的一项权利,在发生刑讯逼供的情况下 ,由犯罪嫌疑人或其律师主张。这对于及时收集刑讯逼供的证据十分必要,也为非法证 据排除规则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2.非法证据可采性问题上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即由被控方(侦控方)证明刑 讯逼供行为不存在,如不能尽到举证责任,则认定刑讯逼供存在,非法取得的供述即被 排除。这是因为:首先,被控方有举证的必要性。这是由其司法工作人员的性质决定的 ,严格依法取证是法律对司法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当就取证的合法性发生争议时,侦 控方有责任举证说明当时的情况。其次,被控方有举证的可能性。从距离证据的远近以 及取证的便利程度来讲,侦控方举证要比控告方容易得多。特别是在前文提到的同步录 像监控制度下,由侦控方举证要容易、快捷得多,符合公平、高效的要求。再次,从国 外的立法例看,在法庭上当被告人提出供述违背其自愿性时,警察均负有说明的义务。